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西藏当代汉语长篇小说中的民俗书写 被引量:1
1
作者 马小燕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3期88-94,145,共8页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民俗文化一直是西藏当代汉语长篇小说描写的对象之一,经历了试验性描写、全景式深描和集约化展示三个发展阶段,完成了从猎奇到欣赏的审美观念的转变,折射出西藏民俗的发展变迁,呈现出纪实性、变迁性的特点,表现出构...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民俗文化一直是西藏当代汉语长篇小说描写的对象之一,经历了试验性描写、全景式深描和集约化展示三个发展阶段,完成了从猎奇到欣赏的审美观念的转变,折射出西藏民俗的发展变迁,呈现出纪实性、变迁性的特点,表现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当代汉语长篇小说 民俗 深描 变迁
下载PDF
盐道精神 巴山风骨——评李春平的长篇小说《盐道》
2
作者 戴承元 朱云 《安康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11-14,共4页
《盐道》是李春平探寻故土精神文化的最新力作,小说通过讲述背盐人在生活上的选择,刻画了正派重义的巴山文化精神。小说结构巧妙,民俗描写富有特色,是叙写陕南山区文化风俗的重要作品。
关键词 李春平 《盐道》 民俗描写 陕南 土匪描写
下载PDF
岁时风俗知识的记录传统及多重记述形态
3
作者 李翠叶 李旭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61-64,68,共5页
《荆楚岁时记》成书前,关于岁时风俗的记录,存在于子学文献、地记文献与志异类文献中,展示的是其与政教、地理、风俗传说间的学术关系。汉魏时期,在政教风俗观、地理风俗观、民间风俗传说这三类体系下,形成了古代文献关于岁时风俗知识... 《荆楚岁时记》成书前,关于岁时风俗的记录,存在于子学文献、地记文献与志异类文献中,展示的是其与政教、地理、风俗传说间的学术关系。汉魏时期,在政教风俗观、地理风俗观、民间风俗传说这三类体系下,形成了古代文献关于岁时风俗知识的不同记录传统及其多重记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风俗观 政教风俗观 民间风俗观 记录传统 记述形态
下载PDF
沉痛记忆中的村庄叙述——读王鹏翔的散文集《村庄的背影》
4
作者 张羽华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96-101,共6页
散文创作对于当代作家王鹏翔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当部分作家把目光投向市场和媚俗的商业化写作时,他却固执地沉浸在村庄里自在言说。他把被遗忘和现代性浸淫的村庄民俗风情进行诗化的再现与重铸,以审美的体验去感悟生活,用诗性的眼光来... 散文创作对于当代作家王鹏翔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当部分作家把目光投向市场和媚俗的商业化写作时,他却固执地沉浸在村庄里自在言说。他把被遗忘和现代性浸淫的村庄民俗风情进行诗化的再现与重铸,以审美的体验去感悟生活,用诗性的眼光来考量彝族村庄物语。他抱着炙热的情感穿透村庄模糊的背影,执着于对村庄进行冷静的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鹏翔 《村庄的背影》 村庄叙述 民俗风情 历史物语 生态焦虑
下载PDF
摄影叙事研究及在展示武夷民俗中的应用
5
作者 方学军 《武夷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35-39,共5页
摄影叙事作为影像叙事的方法,在网络、相机普及的今天因其操作简便、传递快捷越来越受到叙事者的喜爱。但摄影叙事不是照片的简单组合,而是内在逻辑关系严谨,能在受众中产生"切身体验或回忆"系列照片的有序排列。本文从镜头... 摄影叙事作为影像叙事的方法,在网络、相机普及的今天因其操作简便、传递快捷越来越受到叙事者的喜爱。但摄影叙事不是照片的简单组合,而是内在逻辑关系严谨,能在受众中产生"切身体验或回忆"系列照片的有序排列。本文从镜头入手分析影像叙事基本结构和视觉逻辑,并就影像叙事在武夷民俗中的应用提出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 影像叙事 武夷民俗
下载PDF
《呼兰河传》与《边城》民俗描写之比较
6
作者 陶娥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1-4,共4页
《呼兰河传》和《边城》是两篇具有民俗特色的现代小说。无论是萧红对东北呼兰农村沉滞、落后社会的现实描写,还是沈从文对湘西社会优美、自然、恬淡的田园生活的浪漫抒情,他们均以独特的民俗视角,选择截然不同的民俗事项进行描写,直视... 《呼兰河传》和《边城》是两篇具有民俗特色的现代小说。无论是萧红对东北呼兰农村沉滞、落后社会的现实描写,还是沈从文对湘西社会优美、自然、恬淡的田园生活的浪漫抒情,他们均以独特的民俗视角,选择截然不同的民俗事项进行描写,直视国民精神领域,不仅展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而且都较好地实现了各自的创作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描写 民俗文化 国民精神 创作理想
下载PDF
乡土文学创作中的民俗描写与民俗文化批评
7
作者 郑琳娜 《科教文汇》 2013年第32期65-66,共2页
通过研究乡土文学创作中关于民俗文化的描写与批判可以更加全面而真实地洞悉我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与文学创作背景,有利于文学创作的发展和民俗文化的进步。本文对乡土文学创作中的民俗文化描写与批判的具体发展历程和演变特征进行了分... 通过研究乡土文学创作中关于民俗文化的描写与批判可以更加全面而真实地洞悉我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与文学创作背景,有利于文学创作的发展和民俗文化的进步。本文对乡土文学创作中的民俗文化描写与批判的具体发展历程和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其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学创作 民俗描写 民俗文化批评
下载PDF
地方志记述民俗文化刍议 被引量:2
8
作者 朱传成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115-119,共5页
民俗文化是地方综合志书的必备内容,与时俱进地记述好地方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地方志首轮志书,二轮志书对民俗的记述虽然有所突破和创新,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民俗入志渊源已久,着眼于完善下一轮志书的体例与结构,恰如其分地... 民俗文化是地方综合志书的必备内容,与时俱进地记述好地方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地方志首轮志书,二轮志书对民俗的记述虽然有所突破和创新,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民俗入志渊源已久,着眼于完善下一轮志书的体例与结构,恰如其分地记述民俗非常必要而且具有重大意义,民俗篇目记述的范围与要领应做大体统一,并应用于编纂实践,同时编纂者需注意掌握民俗内容搜集与整理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书 民俗记述 编纂要领
下载PDF
文本细读:《三家巷》中民俗描写的作用
9
作者 张云虹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1年第3期103-105,共3页
以"表现革命来龙去脉"为主题的《三家巷》在"十七年文学"及其研究中一直占有重要一席,但从作品中的民俗描写这一视角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三家巷》中大量、丰富的风俗描写一方面成为我们领略岭南民风民俗、物候... 以"表现革命来龙去脉"为主题的《三家巷》在"十七年文学"及其研究中一直占有重要一席,但从作品中的民俗描写这一视角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三家巷》中大量、丰富的风俗描写一方面成为我们领略岭南民风民俗、物候性情和文化意蕴的一把钥匙,另一方面又在建构文本的过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文学价值。拟从四个层次,由浅入深地探讨《三家巷》中风俗描写的作用及其留给我们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家巷》 民俗描写 作用
下载PDF
试析《论衡》民俗描写的特征与意义
10
作者 孙娟娟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8年第5期118-120,共3页
王充《论衡》中的部分内容既是对其思想观点的论述,也不乏对民俗事象的特色描写。《论衡》全书三十卷,八十五篇,《招致篇》有录无书。内容颇为丰富,几乎涉及了当时民情风俗的各个方面,包括信仰、禁忌、俗语、传说、歌谣、节日庆典、婚... 王充《论衡》中的部分内容既是对其思想观点的论述,也不乏对民俗事象的特色描写。《论衡》全书三十卷,八十五篇,《招致篇》有录无书。内容颇为丰富,几乎涉及了当时民情风俗的各个方面,包括信仰、禁忌、俗语、传说、歌谣、节日庆典、婚丧礼仪等。从游艺的民俗、社会的民俗、信仰的民俗、物象的民俗四个方面,对文中所描述的民俗材料胪列归类,可以发现民俗表象背后所蕴涵的文化批判意识。结合其"疾虚妄"、"求真美"的主旨,以"古诗十九首"及后世的一些文学作品为例,可见《论衡》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发展上所产生的影响。因此,这部古代伟大的哲学著作,在文学史也应当占有一定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充 《论衡》 民俗描写 哲学蕴涵 影响
下载PDF
萧红民俗书写中的温情、虚无与反叛——以《呼兰河传》为例
11
作者 曾春葙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第2期54-57,共4页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对于黑土地上诸多的民俗书写,呈现了东北地区特有的文化景观。而《呼兰河传》中的民俗书写,远不止展露萧红对于封建旧俗的批判。萧红对于童年、故乡的温情回望,对于愚善麻木之人的痛恨与关怀,对于生死之间、漫漫人...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对于黑土地上诸多的民俗书写,呈现了东北地区特有的文化景观。而《呼兰河传》中的民俗书写,远不止展露萧红对于封建旧俗的批判。萧红对于童年、故乡的温情回望,对于愚善麻木之人的痛恨与关怀,对于生死之间、漫漫人生的虚无感慨,对于压迫女性观念的反叛,多种不同的情感思绪在其民俗书写中交织并存,使得《呼兰河传》呈现出更加多面立体的萧红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兰河传 民俗书写 萧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