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Food Crops Irrigated with Wastewater in Peri Urban Areas, Zambia 被引量:8
1
作者 Evaristo Mwaba Kapungwe 《Open Journal of Metal》 2013年第2期77-88,共12页
Studies on peri urban farming in Zambia have not adequately tackled the issues pertaining to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wastewater irrigation farming. The study investigated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of water, soils and... Studies on peri urban farming in Zambia have not adequately tackled the issues pertaining to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wastewater irrigation farming. The study investigated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of water, soils and crops at two peri urban areas in Zambia. Two study sites were New Farm Extension in Mufulira Town in the Copperbelt Province and Chilumba Gardens in Kafue Town in Lusaka Province. The heavy metals investigated were lead, copper, cobalt, nickel and chromium. These heavy metals were found to be higher than acceptable limits in wastewater used to irrigate crops and there are potential human health risks associated with consumption of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food crops which have implications on the livelihoods of people. Samples of water, soil and crop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sed for lead (Pb), copper (Cu), chromium (Cr), cobalt (Co) and nickel (Ni) using th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er (AAS). The data on heavy metals was analysed using mean, standard error and T-tes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levels of heavy metals in wastewater, soil and food crops were above acceptable limits at two study site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re was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of wastewater, soil and food crops at the two peri-urban areas in Zambia. The study highlighted the actual levels of heavy metal contaminant uptake in food crops consumed by the peri urban population. The information from this study can be used by the relevant authorities to develop appropriate measures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in wastewater irrigation farming systems in peri urban areas inZamb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WASTEWATER Soils food cropS IRRIGATION farming Peri Urban Areas Zambia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of Farming Systems Using Land as a Driver of Production and Sustainability in the Vhembe District, Limpopo, South Africa
2
作者 Fenji Materechera Mary Cathrine Scholes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1年第11期1352-1373,共22页
South African agricultural farming systems are characterised by a duality in which there exists large-scale commercial farmers and small-scale farmers. Large-scale commercial farmers, historically identified as capita... South African agricultural farming systems are characterised by a duality in which there exists large-scale commercial farmers and small-scale farmers. Large-scale commercial farmers, historically identified as capital intensive and characterized by the size of the landholdings, are considered as the main drivers of national food security. Small-scale farmers on the other hand are viewed as important drivers of food security at the household level. These two main farming systems can be found within the Vhembe district municipality of the Limpopo Province and are characterised differently according to land descriptors. The study used an analysis of primary data obtained from in-depth interviews and secondary data obtained from an agricultural database to identify and characterize large- and small-scale farming systems within the Vhembe district. The study examined the land resource namely farm size and land ownership, topography and soil description, rainfall and its variability and threats and hazards used under three different high value crop (HVC) commodities, macadamia nuts, mangos and avocado pears. The study further examined yield and income from farming as drivers of production that would ensure the sustainability of long-term food security at both national and household level.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gender of farmers within the farming systems was predominantly (79%) male across all commodities. Age distribution results showed an aging population of farmers mostly (90%) above the age of 51. Communal land ownership was the dominant (74%) land ownership amongst participants. Yield is not solely dependent on farm size and requires consideration of a broader array of land management aspects. There was a strong,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income and farm size. These factors have implications for sustainability of the two farming systems and illustrate how certain aspects of land as a driver of production such as land ownership, rainfall variability, yield and income from farming can impact sustain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Value Horticulture crop Systems PRODUCTION Farm-Size LAND SUSTAINABILITY food Security
下载PDF
云南个旧多金属矿区农田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污染现状——以乍甸镇为例 被引量:48
3
作者 宋雁辉 钟正燕 +1 位作者 李红梅 王宏镔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8-146,共9页
对云南个旧市乍甸镇农田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了野外调查及评价。结果表明:农田土壤Pb、Zn、Cu、Cd、As质量比均超出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Hg未检出,该地区农田呈现以As、Cd为主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Pb... 对云南个旧市乍甸镇农田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了野外调查及评价。结果表明:农田土壤Pb、Zn、Cu、Cd、As质量比均超出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Hg未检出,该地区农田呈现以As、Cd为主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Pb、Zn、Cu、Cd、As土壤有效态质量比与土壤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农作物中Cu、As质量比与土壤有效态Cu、As质量比无显著相关,Zn质量比与土壤有效态Zn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Cd、Pb质量比与土壤有效态Cd、Pb呈显著正相关(p<0.05)。89%的农作物As超标,油菜籽(Brassica napusL.)As质量比最高,均值达(23.04±14.33)mg/kg(鲜重,下同)。Pb超标率达72%,油菜籽Pb质量比最高,平均为(5.55±2.53)mg/kg。Zn、Cd超标率均为11.11%,超标最严重的油菜籽Zn质量比为(46.65±13.61)mg/kg,Cd质量比为(0.24±0.10)mg/kg。Cu超标率为5.55%,油菜籽Cu质量比最高,达(16.02±2.75)mg/kg。油菜籽对As、Pb、Zn、Cu、Cd的转移系数(农作物可食部分重金属质量比(鲜重)与土壤重金属质量比的比值)远高于其他作物。农作物对Pb、Zn、Cd、As的转移顺序依次为果实类、叶菜类、根茎类,对Cu的转移顺序为果实类、根茎类、叶菜类。农作物以As、Pb污染为主,总体属重度污染。聚类分析得出:油菜籽、青蒜(Allium ampeloprasumL.)和生菜(Lactuca sativaL.var.ramosaHort.)重金属污染严重,不适合在该地区继续种植和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重金属 农田 农作物 食品安全
下载PDF
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当前农家保护的稻、麦、玉米地方品种多样性 被引量:9
4
作者 徐福荣 杨雅云 +6 位作者 张恩来 阿新祥 汤翠凤 董超 张斐斐 刘旭 戴陆园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65-1474,共10页
相对于种质资源的异位保护,作物地方品种的农家保护和利用作为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方法被提出,但是,关于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却知之甚少。文章采用问卷式和农村参与式调查评价方法(PRA),通过对云南省15个特有少数民族分布的11个州(市)、36个县... 相对于种质资源的异位保护,作物地方品种的农家保护和利用作为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方法被提出,但是,关于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却知之甚少。文章采用问卷式和农村参与式调查评价方法(PRA),通过对云南省15个特有少数民族分布的11个州(市)、36个县、124乡(镇)、237个行政村中的306个村寨(村小组),针对当前农家保护的稻、麦(包括小麦、大麦、燕麦和黑麦)和玉米地方品种多样性进行实地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已有44.8%的村寨稻地方品种丢失,77.5%的村寨麦地方品种丢失,37.3%的村寨玉米地方品种丢失。共调查采集到农家保护的地方品种901个,其中稻、麦和玉米分别为371、119和411个。每个村寨均有农家保护的地方品种(平均为2.9个),平均每100户农户、1 000人和100 Ha耕地面积分别有3.3个、8.0个和5.2个地方品种。其中,尤以西盟县勐梭镇里拉村委会老缅小组有18个地方品种(包括10个稻和8个玉米),元阳县新街镇土戈寨村委会箐口村有14个稻地方品种最为突出,实属少见。同时,各民族农家保护的地方品种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变幅为16~120个,其中,稻在各民族中的分布变幅最大,为1~72个,主要分布于滇南、滇西南热带、亚热带民族地区;麦变幅次之,为0~47个,主要分布于滇西、滇西北高海拔、温凉民族地区,且在傣族、基诺族和阿昌族等3个民族中已丢失;玉米变幅最小,为4~40个,最均匀。总之,各民族农家保护地方品种的主要驱动力是满足该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生活需求,以及由于缺乏适宜当地特殊生境的新品种以满足生产需求。因此,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地区是开展农家保护研究的理想基地,建议在该区域选择一定村寨建立地方品种农家保护示范区,同时加强对当前农家保护的地方品种的高效利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性 主要粮食作物 地方品种 农家保护
下载PDF
东北农作区粮食作物种植格局变化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35
5
作者 李奇峰 张海林 陈阜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4-79,84,共7页
从农作制分区角度,采用聚类分析法研究东北农作区种植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的演变情况,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法探讨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主要作物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结果表明:1985-2005年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小麦种植... 从农作制分区角度,采用聚类分析法研究东北农作区种植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的演变情况,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法探讨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主要作物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结果表明:1985-2005年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小麦种植比重的减少和大豆种植比重的增加,种植结构整体上从多元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各农作亚区形成了特色种植结构。主要粮食作物空间变化呈现较强的规律性,生产呈现集中趋势,形成了各自主要的生产区域。主要变化为:水稻和玉米种植区域增加,小麦种植区域大幅缩减,大豆种植范围重心北移和种植区域增加。资源、技术和市场等因素共同影响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而作物综合比较优势是种植结构变化的内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制度 粮食作物 种植结构 聚类分析 粮食安全
下载PDF
我国草田轮作的历史、理论与实践概览 被引量:57
6
作者 邢福 周景英 +6 位作者 金永君 孙璐 张建峰 岳伟 宝桩 倪楠 钱英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5-255,共11页
大力推行草田轮作对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概括了我国从作物连作制出现到草田轮作的发展历史;归纳了草田轮作的增产、减少病虫害及杂草危害、改土肥田、保持水土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总结了我国南亚热... 大力推行草田轮作对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概括了我国从作物连作制出现到草田轮作的发展历史;归纳了草田轮作的增产、减少病虫害及杂草危害、改土肥田、保持水土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总结了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黑麦草→水稻"轮作等7个主要草田轮作模式;以草地农业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结构调整、水土保持和农牧民致富需求阐述了大力推行草田轮作的现实必要性;从政策保障、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3个方面论述了实行草田轮作的可行性;分析了我国2次"种草高潮"的经验得失,提出了今后应重点加强农业结构优化研究、草田轮作模式构建与示范以及满足草田轮作需要的作物及牧草品种选育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田轮作 轮作模式 草地农业 农业结构 农耕制度 粮食安全
下载PDF
小杂粮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被引量:8
7
作者 张雄 王立祥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33-336,共4页
小杂粮是黄土高原旱作农区传统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经济作物,自古以来一直在作物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全球气候干旱趋势加剧,粮食日益紧缺,小杂粮必将在种植业结构调整、居民膳食结构改善及区域粮食基本自给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小杂粮是黄土高原旱作农区传统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经济作物,自古以来一直在作物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全球气候干旱趋势加剧,粮食日益紧缺,小杂粮必将在种植业结构调整、居民膳食结构改善及区域粮食基本自给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同时,小杂粮营养丰富,医食同源,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产业化前景十分广阔。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小杂粮生产,促进其产业开发,是黄土高原旱作农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小杂粮 旱作农业 地位
下载PDF
内蒙古后山地区旱地农业降水利用效率提高途径的探讨 被引量:5
8
作者 龚绍先 郑剑非 王砚田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221-227,共7页
本文分析了内蒙古后山地区降水利用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少、土壤肥力水平低和作物布局不合理。其解决途径是,逐步实行体闲轮作制,建立种植业优化结构,增施肥料、以肥调水和改善土壤耕作制度等,通过这些措施,作物的降水利用效率可... 本文分析了内蒙古后山地区降水利用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少、土壤肥力水平低和作物布局不合理。其解决途径是,逐步实行体闲轮作制,建立种植业优化结构,增施肥料、以肥调水和改善土壤耕作制度等,通过这些措施,作物的降水利用效率可以从目前的0.14~0.15kg/mm·亩提高到0.25~0.30kg/mm·亩,在正常年降水量的条件下,旱坡地粮食产量可达85~90kg/亩,旱滩地可达100~110kg/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农业 降水利用效率 体间轮作制
下载PDF
甘肃省黄土高原区农耕期热量资源及其利用状况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许秀娟 蒋骏 王俊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05-109,共5页
根据甘肃省黄土高原区农耕期和喜温作物安全生长季的热量资源,此区可划分为二年三熟小麦、玉米适宜生长区;一年一熟小麦、玉米适宜生长区和一年一熟喜凉作物生长区。探讨了麦收后复种的可能性。分析了主要粮食作物的热量资源利用率和... 根据甘肃省黄土高原区农耕期和喜温作物安全生长季的热量资源,此区可划分为二年三熟小麦、玉米适宜生长区;一年一熟小麦、玉米适宜生长区和一年一熟喜凉作物生长区。探讨了麦收后复种的可能性。分析了主要粮食作物的热量资源利用率和热量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期 热量资源 粮食作物 应用 黄土高原 甘肃
下载PDF
关于甘肃发展旱作草畜牧业生产体系的思考 被引量:15
10
作者 贺春贵 张邦林 马彦 《甘肃农业科技》 2013年第12期8-11,共4页
在甘肃中东部旱作农业区大力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全膜马铃薯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的背景下,依据甘肃中东部旱作农业区草畜产业发展趋势和相关资料,探索提出把利用旱作农业方法种植生产大量饲草的技术体系纳入现行作物-家畜产业体系之... 在甘肃中东部旱作农业区大力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全膜马铃薯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的背景下,依据甘肃中东部旱作农业区草畜产业发展趋势和相关资料,探索提出把利用旱作农业方法种植生产大量饲草的技术体系纳入现行作物-家畜产业体系之中;利用城镇化发展形成农村人口减少的机遇,试验推广依托峁、墚、沟等天然地势地形围栏建成人工草地进行放牧;充分提升现有的旱作农业、草畜产业及依此形成的循环农业优势,在该农业区构建新型的旱作作物—旱作饲草—家畜生产体系,提升综合生产效益,促使旱作农业的"甘肃模式"升级换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农业 旱作草畜牧业 畜牧业 甘肃省
下载PDF
河北低平原旱作农业主要特点和稳产技术决策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有增 张金锁 陈风瑞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4-28,共5页
河北省低平原旱作农区,水旱地插花状分布,水资源日趋紧缺,降水集中造成季节性干旱以及较高的复种指数是当地农业的基本特点。研究表明:早熟品种具有明显地避旱特性;增施肥料能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因雨耕作对土壤水分进行调控能确保全苗;... 河北省低平原旱作农区,水旱地插花状分布,水资源日趋紧缺,降水集中造成季节性干旱以及较高的复种指数是当地农业的基本特点。研究表明:早熟品种具有明显地避旱特性;增施肥料能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因雨耕作对土壤水分进行调控能确保全苗;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能显著提高粮棉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农业 干旱区高产 栽培
下载PDF
旱地作物雨水利用效率统一性表达式的构造及其意义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文兆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62-66,共5页
旱地作物雨水利用效率(PUE)的统一性表达式,从作物利用雨水的过程的角度上,阐释了制约PUE大小的若干比率及效率间的内在联系。PUE=SW/P×ETc/SW×T/ETc×Y/T。给定雨量时,渐次使雨水收存... 旱地作物雨水利用效率(PUE)的统一性表达式,从作物利用雨水的过程的角度上,阐释了制约PUE大小的若干比率及效率间的内在联系。PUE=SW/P×ETc/SW×T/ETc×Y/T。给定雨量时,渐次使雨水收存率(SW/P),农田水分消耗率(ETc/SW),作物蒸腾占农田耗水的比率(T/ETc),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Y/T,即WUEr)达到最大,即可使PUE达到最大。一定作物品种条件下,降水量、作物降水生产潜力及作物潜在水分利用效率是互相对应的。在黄土高原,就多年均值而言,PUE通常小于WUEET(即Y/ETc),只有当无地表径流和无休闲时,二者才能相等;与合理的轮作制度相适应,PUE的提高首先在于强化降雨就地就近入渗拦蓄与抑制土壤物理蒸发;其次在于优化的包括养分供应在内的栽培措施。从长远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雨水利用效率 作物降水生产潜力 水分利用效率 旱地农业 黄土高原
下载PDF
“粮改饲”背景下农户种养业结合经营行为实证分析——基于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调研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怡然 孙芳 张寒序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76-81,共6页
一直以来,中国养殖业面临草饲料缺乏和营养价值不高等问题,种植业结构也欠合理。2015年,政府出台发展"粮改饲"与"种养结合"的经营政策,201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农户种养业结合经营行... 一直以来,中国养殖业面临草饲料缺乏和营养价值不高等问题,种植业结构也欠合理。2015年,政府出台发展"粮改饲"与"种养结合"的经营政策,201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农户种养业结合经营行为,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行种养业结合经营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经典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研获得的数据,将影响农户经营行为的因素分为4大类共13个影响因素,运用二元选择逻辑概率分布模型进行量化分析,针对研究区种养业结合经营的多元主体行为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改饲” 种养业结合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云贵高原东南缘水资源维护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罗康隆 刘明珠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58,共8页
世代生息于云贵高原东南缘地区的民族众多,这些民族通过世代积累形成各具特色的生计方式,包括低山丘陵带的立体河网稻田建构、"稻鱼鸭"共生复合种养以及森林抚育的林粮间作等。这些传统生计方式对所处的自然与生态系统都能够... 世代生息于云贵高原东南缘地区的民族众多,这些民族通过世代积累形成各具特色的生计方式,包括低山丘陵带的立体河网稻田建构、"稻鱼鸭"共生复合种养以及森林抚育的林粮间作等。这些传统生计方式对所处的自然与生态系统都能够做到高度适应。只需确保这些民族传统生计方式的传承、利用、有序推广和提升,就可以发挥对该地区水资源的维护功能,对江河下游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贵高原东南缘 立体河网稻田 稻鱼鸭复合生计 林粮间作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旱地农业种植制度的研究
15
作者 孙纪斌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0-18,共9页
为了探讨黄土丘陵区旱地农业增产潜力与技术径途,1986年至1990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宁夏南部彭阳县残塬丘陵,进行了旱地农业种植制度研究。通过研究认为,以草——畜——肥——粮的综合措施为中心,建立以抗旱保墒,选育及引进作物优良品... 为了探讨黄土丘陵区旱地农业增产潜力与技术径途,1986年至1990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宁夏南部彭阳县残塬丘陵,进行了旱地农业种植制度研究。通过研究认为,以草——畜——肥——粮的综合措施为中心,建立以抗旱保墒,选育及引进作物优良品种,优化耕作栽培技术的旱地农业种植制度,是黄土丘陵区旱地农业实现高产稳产的基础和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旱地农业 种植制度
下载PDF
旱作区党参-马铃薯-蚕豆-绿肥轮作栽培模式
16
作者 仲彩萍 孙新荣 《陕西农业科学》 2022年第7期96-97,共2页
旱作区党参-马铃薯-蚕豆-绿肥轮作栽培模式有效减轻了土壤连作障碍,党参根腐病发病率低于10%,每667 m^(2)纯收益增加538元,达到了农药减量控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提质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 旱作区 轮作栽培模式
下载PDF
粮食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7
作者 张玉芬 王淑华 +3 位作者 李莹 贾振德 李胜春 程远军 《农业与技术》 2005年第2期14-15,共2页
粮食作物是吉林省的一大优势产业,但是在生产环节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 粮食作物 问题 对策
下载PDF
东北-黄淮海平原旱作区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及还田替代化肥潜力 被引量:8
18
作者 汪秋云 李庆阳 +7 位作者 柴如山 李军利 王擎运 郜红建 张世文 马东豪 张佳宝 徐明岗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2年第4期621-629,共9页
东北-黄淮海平原旱作农业区(旱作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估算旱作区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和化肥替代潜力,可为该区域秸秆养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化肥减施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15-2018年统计年鉴数据,对旱作区各市小麦、玉米... 东北-黄淮海平原旱作农业区(旱作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估算旱作区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和化肥替代潜力,可为该区域秸秆养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化肥减施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15-2018年统计年鉴数据,对旱作区各市小麦、玉米和大豆3种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和利用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玉米和大豆累积播种面积占旱作区作物播种面积的81.49%;作物秸秆资源年均产量分别为9432.24万t(小麦)、13485.91万t(玉米)和732.94万t(大豆),占全国相应作物秸秆资源总量的70.96%、51.63%和42.34%。秸秆养分总量为678.60万t,包含167.75万t(N)、67.12万t(P_(2)O_(5))和443.73万t(K_(2)O),累计占该区域三大作物推荐施肥总量的53.75%。秸秆还田模式下,小麦、玉米和大豆秸秆当季替代化肥(N+P_(2)O_(5)+K_(2)O)潜力分别为188.88、138.71和38.51 kg·hm^(-2)。小麦主要种植区(黄淮海平原)小麦秸秆可实现N 16.15~30.11 kg·hm^(-2),P_(2)O_(5)7.89~14.71 kg·hm^(-2),K_(2)O 112.18~209.16 kg·hm^(-2)的化肥替代;玉米主要种植区(东北平原)玉米秸秆可实现N 20.39~39.85 kg·hm^(-2),P_(2)O_(5)10.39~20.31 kg·hm^(-2),K_(2)O 66.60~130.18 kg·hm^(-2)。可见旱作区秸秆还田替代化肥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农业区 作物秸秆 养分资源量 秸秆还田 化肥替代
下载PDF
填闲种植及其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俊 薄晶晶 付鑫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5244-5254,共11页
在主要粮食作物系统休闲期间种植填闲作物可兼顾环境与经济效益。综述了填闲种植对农田土壤水分、养分和后续粮食作物生产力形成等生态过程的影响及其具有的固碳减排、减少淋溶、控制侵蚀等环境与经济效益,并在此基础上从土壤水分限制... 在主要粮食作物系统休闲期间种植填闲作物可兼顾环境与经济效益。综述了填闲种植对农田土壤水分、养分和后续粮食作物生产力形成等生态过程的影响及其具有的固碳减排、减少淋溶、控制侵蚀等环境与经济效益,并在此基础上从土壤水分限制、养分提高和产量经济效益等角度探讨了填闲种植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的可行性,指出今后应重点加强填闲种植系统的水肥生产力形成机制、关键环境效益的形成机理、填闲作物与管理措施选择、生态经济效益评价以及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填闲种植系统综合效益评估等方面展开定位观测与模型模拟研究,为填闲种植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闲作物 旱作农田 可行性分析 黄土高原
下载PDF
甘肃旱地农业发展与研究前沿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凤民 张峰 +2 位作者 杜彦磊 周立垚 杨祁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30,共6页
甘肃省72%的耕地属于旱地雨养农业,发展旱地农业对甘肃脱贫攻坚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甘肃旱地农业以“雨水富集、提升利用效率”为核心的集水农业发展思路得到快速传播,发展了丰富多样的旱地农业高效用水方法和... 甘肃省72%的耕地属于旱地雨养农业,发展旱地农业对甘肃脱贫攻坚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甘肃旱地农业以“雨水富集、提升利用效率”为核心的集水农业发展思路得到快速传播,发展了丰富多样的旱地农业高效用水方法和技术,并在21世纪展现出明显成效。2000—2021年间,全省粮食生产总量从713万t增加到1231万t,人均粮食产量从278 kg增加到491 kg,超过全国人均水平。2021年省政府提出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快速推进多产业协同发展,为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了典型案例。在总结过去20年甘肃旱地农业主要发展经验和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需要重点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农业 集水农业 沟垄地膜覆盖 作物高产 甘肃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