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entangling the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variation in forest biomass increments in the mid-subtropical forests of China 被引量:5
1
作者 Yin Ren Shanshan Chen +5 位作者 Xiaohua Wei Weimin Xi Yunjian Luo Xiaodong Song Shudi Zuo Yusheng Yang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4期919-930,共12页
Mid-subtropical forests are the main vegetation type of global terrestrial biomes, and are critical for maintaining the global carbon balance. However, estimates of forest biomass increment in mid-subtropical forests ... Mid-subtropical forests are the main vegetation type of global terrestrial biomes, and are critical for maintaining the global carbon balance. However, estimates of forest biomass increment in mid-subtropical forests remain highly uncertain. It is critically important to determine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different biotic and abiotic factors between plants and soil, particularly with respect to their influence on plant regrowth. Consequently,it is necessary to quantitatively characterize the dynamic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forest carbon sinks at a regional scale. This study used a large, long-term dataset in a boosted regression tree(BRT) model to determine the major components that quantitatively control forest biomass increments in a mid-subtropical forested region(Wuyi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China). Long-term,stand-level data were used to derive the forest biomass increment, with the BRT model being applied to quantify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various biotic and abiotic variables to forest biomass increment. Our data show that total biomass(t) increased from 4.62 9 106 to 5.30 9 106 t between 1988 and 2010, and that the mean biomass increased from 80.19 ± 0.39 t ha-1(mean ± standard error) to 94.33 ± 0.41 t ha-1in the study region. The major factors that controlled biomass(in decreasing order of importance) were the stand, topography, and soil. Stand density was initially the most important stand factor, while elevation was the most important topographic factor. Soil factors were important for forest biomass increment but have a much weaker influence compared to the other two controlling factors. These results provide baseline information about the practical utility of spatial interpolationmethods for mapping forest biomass increments at regional sca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ass forests subtropical stand abiotic Castanopsis increment quantitatively uncertain accounted
下载PDF
Assessing current stocks and future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forest biomass carbon in Daqing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Yahui Sun Li Meng +2 位作者 Lü Tian Guoliang Li Osbert Jianxin Su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4期931-938,共8页
Assessment of regional forest carbon stocks and underlying controls is critical for guiding forest management in the context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We investigated the variations in tree biomass carbon stocks relati... Assessment of regional forest carbon stocks and underlying controls is critical for guiding forest management in the context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We investigated the variations in tree biomass carbon stocks relating to forest types, and estimated the total tree biomass carbon stocks and projected gains through natural stand development by 2020 and 2050 in the Daqing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based on Category II data of the Forest Inventory of Inner Mongolia for the period ending 2008. Over a total area of 388,577 ha,this nature reserve currently stores an estimated 2221 Gg C in tree aboveground biomass alone, with potential to grow by more than 30 % to reach 2938 Gg C by 2020 and nearly double to 4092 Gg C by 2050 through na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existing forest stands. The tree biomass carbon density and potential gain in tree biomass carbon stocks vary markedly among forest types and with stand development.The variations in the potential change of tree biomass carbon density for the periods 2008–2020 and 2008–2050 among forest types partly reflect the varying relationships of tree biomass carbon density with stand age for different tree species, and partly are attributable to variations in the stand age structure among different forest types. Of the major forest types, the ranking of projected changes in tree biomass carbon density are not consistent with variation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ee biomass carbon density and stand age, neither are they explainable by variations in stand age structures, implying the interactive effect between forest type and stand dynamics on temporal changes in tree biomass carbon density. Birch rank highest for future biomass carbon sequestration because of its dominance in cover area and better age structure for potential gain in tree biomass carbon stocks. Poplar and larch were out-performers compared to other forest types given their greater contribution to total tree biomass carbon stocks relative to their distributional areas. Findings in this study illustrate that protection and proper management of under-aged forests can deliver marked gains in biomass carbon sequestration. Thi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policy-makers as well as to scientific communities in seeking effective solutions for adaptive forest management and mitigation of anthropogenic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s using forest eco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questration biomass stocks stand forests Reserve Birch projected gains anthropogenic
下载PDF
Biomass and Nutrient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Young Stands of Alnus cremastogyne
3
作者 Anmin MIN Yong WANG +5 位作者 Xingliang LIU Yu WANG Li WANG Hongxia LI Xiaohu CAI Yongming AN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18年第1期50-54,共5页
To investigate plant biomass and nutrient distribu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organs of Alnus cremastogyne at different ages from 1 to 4 years, the biomass, N, P, K, Ca, Mg, Fe and Zn were tes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o investigate plant biomass and nutrient distribu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organs of Alnus cremastogyne at different ages from 1 to 4 years, the biomass, N, P, K, Ca, Mg, Fe and Zn were tes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biomass of the whole tree and the biomass of leaf, branch, stem, and root were in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ree age, but the growth rate of biomass had a decreasing trend with the tree age increasing, and only the biomass proportion of the trunk in the whole individual plant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with age. The contents of nutrient elements in organs showed an order of N 〉 Ca 〉 K 〉 Mg 〉 P 〉 Fe 〉 Zn ; and the contents of N, P and K were higher in the leaf than in other organs, and the contents of Ca, Mg and Fe in the root were higher than in other organs. The accumulations of N, P, K, Ca, Mg and Zn were the highest in the trunk, and that of Fe was the highest in the root. The annual net accumulations of N, P, K, Ca and Mg in the average trees from 1 to 4 years old were 17.07, 40.79, 95.82 and 106.71 g, respectively, and the annual net accumulations of microelements (Fe and Zn) were 335.04, 577.26, 1267 and 1525.27 mg,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nus cremastogyne forest stands at different ages Demands for nutrient elements biomass Nutrient elements
下载PDF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in forest ecosystem functions,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in the Black Sea region of Turkey
4
作者 Sedat Keles Idris Durusoy Günay Cakir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2期329-342,共14页
We use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to analyze changes in forest ecosystem functions,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in a typical department of forest management area consisting of four forest management planning units... We use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to analyze changes in forest ecosystem functions,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in a typical department of forest management area consisting of four forest management planning units in Turkey. To assess these effects over a 25 year period we compiled data from three forest management plans that were made in 1986, 2001 and 2011. Temporal changes in forest ecosystem functions were estimated based on the three pillars of forest sustainability: economics, ecology and socio-culture. We assessed a few indicators such as land-use and forest cover, forest types,tree species, development stage, stand age classes, crown closure, growing stock and its increment, and timber biomass. The results of the case study suggested a shift in forest values away from economic values toward ecological and socio-cultural values over last two planning periods. Forest ecosystem structure improved, due mainly to increasing forest area, decreasing non-forest areas(especially in settlement and agricultural areas), forestation on forest openings, rehabilitation of degraded forests, conversion of even-aged forests to uneven-aged forests and conversion of coppice forests to high forests with greater growing stock increments. There were also favorable changes in forest management planning approach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system forests timber stand biomass stock favorable closure rehabilitation Turkey
下载PDF
海南霸王岭不同起源林分森林群落特征及乔木碳储量研究
5
作者 皮志豪 刘宏伟 +2 位作者 王旭 李新建 宋希强 《湖南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9-26,35,共9页
热带森林因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和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而成为全球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然而,针对不同林分起源森林群落特征和碳储量之间的差异的研究报道却比较少见。本研究以海南霸王岭林区人工促进更新次生林(PF)、天然次生林(SF)和原始... 热带森林因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和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而成为全球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然而,针对不同林分起源森林群落特征和碳储量之间的差异的研究报道却比较少见。本研究以海南霸王岭林区人工促进更新次生林(PF)、天然次生林(SF)和原始林(VF)3种不同起源的林分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1)物种的丰富度大小为VF>SF>PF,径级分布均呈反“J”字型,表现为更新层>演替层>主林层的稳定的群落结构;(2)3种起源的林分乔木生物量大小排序依次均为:干>根>枝>叶,各生物量在径级分布上存在差异,PF、SF和VF各径级的生物量排序分别为Ⅱ>Ⅲ>Ⅰ>Ⅳ,Ⅳ>Ⅱ>Ⅲ>Ⅰ和Ⅳ>Ⅲ>Ⅱ>Ⅰ;(3)3种林分的乔木碳储量为105.01~199.47 t.hm^(-2),其中原始林碳储量最大,人工促进更新次生林最小,人工促进更新次生林乔木碳储量主要分布在径级Ⅱ的树木中,天然次生林乔木碳储量主要分布在径级Ⅱ和Ⅳ的树木中,原始林乔木碳储量主要分布在径级Ⅳ的树木中。研究结果可为热带林业经营管理、森林碳监测和评估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森林 生物量 碳转化系数 群落生态 林分起源 碳储量
下载PDF
兴安落叶松林生物量、地表枯落物量及土壤有机碳储量随林分生长的变化差异 被引量:54
6
作者 王洪岩 王文杰 +4 位作者 邱岭 苏冬雪 安静 郑广宇 祖元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33-843,共11页
有关生物量碳随林分生长变化研究较多,而相关土壤有机碳储量随林分生长变化研究较少且结论争议较大。通过对二者随林分生长变化差异的比较,旨在探讨是否可以通过简单林分生长指标来判断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规律。对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分布区... 有关生物量碳随林分生长变化研究较多,而相关土壤有机碳储量随林分生长变化研究较少且结论争议较大。通过对二者随林分生长变化差异的比较,旨在探讨是否可以通过简单林分生长指标来判断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规律。对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分布区内139个样地的生物量与土壤碳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林龄是指示生物量碳累积的可靠参数。兴安落叶松个体大小(胸径、树高和单株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大不断增加,相关性显著(P<0.001),而林分生物量密度随林龄的增大呈线性上升(R2=0.2—0.6,P<0.001)。(2)地表凋落物量与林龄表现显著的二次曲线相关,前37a上升而后开始下降。地表凋落物量与林木大小、生物量密度均相关显著(R2=0.14—0.82,P<0.001),但与树高相关性最高,显示树高变化对于评价地表枯落物生物量可能更有效。(3)林龄、林木大小和林分生物量密度均与土壤不同层碳存在相类似的相关关系。深层土壤有机碳(>40cm)与林龄显著负相关(P<0.05),表层土壤有机碳有增加趋势(P>0.05),这使得0—40 cm与40—8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比值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1);与此类似,林木平均大小也与深层土壤有机碳显著负相关(P<0.05),而表层与深层有机碳储量比值随林木大小(胸径与树高)的增大也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但同时考虑林木个体大小和林分密度的林分生物量密度(地上和地下),并没有发现明显的显著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说明,评价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指标中,林龄、树高和胸径可能更优于较为复杂的生物量密度等指标。考虑到深层土壤较表层具有更长期的稳定性,这种表层与深层土壤有机碳比值的增加,意味着土壤碳有向表层积聚而深层减少的趋势,这可能使得土壤有机碳更容易受外界环境变化(如火灾等)的影响。落叶松人工林群落碳储量随林龄增加的变化规律明显,除了占主要部分的生物量碳之外,土壤碳累积值得关注,这一发现对于以固碳增汇为目标的碳汇林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 人工林 林龄 生物量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新疆3种主要森林类型根系生物量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毓涛 胡莎莎 +2 位作者 李吉玫 芦建江 王文栋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9-276,共8页
根系生物量是准确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汇功能的一个重要数据。采用标准木全收获法研究了新疆3种主要森林树种根系生物量,并分析了其在垂直梯度上的分配规律和随年龄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新疆杨、西伯利亚落叶松和阿勒泰冷杉... 根系生物量是准确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汇功能的一个重要数据。采用标准木全收获法研究了新疆3种主要森林树种根系生物量,并分析了其在垂直梯度上的分配规律和随年龄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新疆杨、西伯利亚落叶松和阿勒泰冷杉根系总生物量分别为43.409、42.152 t/hm2和16.19 t/hm2;(2)根系生物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迅速减少,约88.37%以上的根系生物量集中分布在0~40 cm土层中,在超过40 cm土层中,根系生物量降至较低水平(约为8.3%);(3)随林分年龄的增长,各林分根系总生物量呈递增趋势,在中龄林根系生物量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各级根系中粗根、中根及细根生物量随年龄的增长所占比例呈现递减规律,而其根桩和毛细根生物量差异较大,所占比例随年龄的增大基本呈增大趋势;(4)在表层土壤中各林分在林木的幼龄及中龄阶段根系生物量都处于较高比例,之后呈下降趋势后维持在一定水平基本不变,而深层土壤中各林分在幼龄阶段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后以一定比例逐渐增长;(5)新疆杨、西伯利亚落叶松和阿勒泰冷杉根系年平均生产力分别为:1.070 8 t.hm-.2a-1、1.014 4 t.hm-.2a-1和0.910 7 t.h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类型 根系 生物量 年龄 径级
下载PDF
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变化规律研究Ⅱ.不同林龄生物量及生产力 被引量:96
8
作者 丁贵杰 王鹏程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4-60,共7页
采用以空间代时间的径级标准木收获法 ,研究了从幼林到成熟林的 5种不同林龄的林分生物量。结果表明 :树木干物质是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各器官 ,其比例与径阶大小无关 ,而与发育阶段有关。林分平均木及林分各器官生物量均随林龄增加而增加 ... 采用以空间代时间的径级标准木收获法 ,研究了从幼林到成熟林的 5种不同林龄的林分生物量。结果表明 :树木干物质是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各器官 ,其比例与径阶大小无关 ,而与发育阶段有关。林分平均木及林分各器官生物量均随林龄增加而增加 ,平均木在 18  2 2a生物量年增加速率最大 ,而林分是在 12  18年生。树干生物量所占百分比 (占 4 8%以上 )随林龄增加而增加 ,而枝、叶、皮刚好相反 ,18年生以前 ,根所占百分比随林龄增加而下降 ,此后趋于稳定。各器官所占百分比由大到小依次为 :干、枝、根、皮、叶。 8、12、18、2 2、30年生的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 :33.94、89.94、2 0 4 .5 1、2 2 3.71、2 34.14t·hm- 2 ,净生产力为 :6 .2 4、11.14、15 .6 3、14 .0 7、11.93t·hm- 2 ·a- 1。中龄前 ,生物量按径阶分布的规律与株数按径阶分配规律相似 ,多呈左偏态 ,此后呈右偏态 ,峰值比株数按径阶分布向右移动 1  2个径阶。培育纸浆材林 ,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人工林 林龄 生物量 生产力 变化规律
下载PDF
滇西北云南松人工林林分生物量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张志华 王连春 +1 位作者 郑东瑞 罗俊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1期19203-19205,共3页
[目的]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是反映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基本参数,是研究森林碳平衡的重要手段,研究云南松林分生物量将为评估云南森林碳汇能力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通过在滇西北宁蒗县翠玉和红桥乡设置云南松样地,对样地进行了每木检尺和... [目的]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是反映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基本参数,是研究森林碳平衡的重要手段,研究云南松林分生物量将为评估云南森林碳汇能力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通过在滇西北宁蒗县翠玉和红桥乡设置云南松样地,对样地进行了每木检尺和标准木生物量调查,建立了云南松单木各器官生物量与测树因子回归模型,并计算了云南松林分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及乔木层、草本及灌木层生物量大小。[结果]云南松乔木层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各器官生物量中,树叶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小。另外,由于样地海拔较高,土层较薄,林分平均生物量和生产力相对较低。[结论]云南松生产力在平均胸径为15.3 cm时达到最高峰,随后开始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回归模型 林分生物量 林分生产力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东部天然落叶松林可加性林分生物量估算模型 被引量:20
10
作者 董利虎 李凤日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21,共9页
【目的】探讨林分乔木层生物量的估算方法,为大区域、大尺度森林生物量的估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990—2010年5期大兴安岭东部天然落叶松林固定样地数据,选择基于林分变量的林分生物量模型和基于林分蓄积量的林分生物量模型作... 【目的】探讨林分乔木层生物量的估算方法,为大区域、大尺度森林生物量的估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990—2010年5期大兴安岭东部天然落叶松林固定样地数据,选择基于林分变量的林分生物量模型和基于林分蓄积量的林分生物量模型作为林分乔木层生物量估算的方法,利用似然分析法去判断2种模型的误差结构(相加型和相乘型),并采用聚合型可加性生物量模型建立其林分生物量模型,模型参数估计采用非线性似乎不相关回归模型方法。采用"刀切法"评价所建立的林分生物量模型。【结果】经似然分析法判断,2种模型的误差结构是相乘型的,对数转换的线性回归更适合用来拟合林分生物量数据;2种模型的调整后确定系数R2a〉0.94,平均相对误差ME为0%~5%,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MAE〈15%;所建立的2种可加性林分生物量模型的预测精度在98%以上。【结论】虽然基于林分蓄积量的林分生物量和基于林分变量的林分生物量模型形式不同,但二者都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就本研究而言,2种估算林分生物量的方法都能对大兴安岭东部天然落叶松林林分生物量进行很好地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落叶松林 林分生物量 误差结构 似然分析法 可加性模型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刺槐人工林密度与地上生物量效应 被引量:31
11
作者 王百田 王颖 +3 位作者 郭江红 郑培龙 马丰斌 张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5年第3期35-39,共5页
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的山西省方山县人工刺槐林为对象,采用树干解析与称重法,设立标准地对10个不同密度人工刺槐林进行了生长与生物量调查,分析密度对单木和林分生物量的效应。结果表明:18年刺槐林分的地上现存生物量与测树指标D2H和D... 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的山西省方山县人工刺槐林为对象,采用树干解析与称重法,设立标准地对10个不同密度人工刺槐林进行了生长与生物量调查,分析密度对单木和林分生物量的效应。结果表明:18年刺槐林分的地上现存生物量与测树指标D2H和D有很好的相关性,其中树干和叶的生物量与D2H关系密切,而枝条生物量与D关系密切。刺槐单木总生物量及各部分生物量都是密度的幂函数,但是对林分而言,低密度林分和高密度林分的总生物量都比较高,而处于中间密度林分的生物量较低;林分现存总生物量也呈同一趋势。从总生物量来说,林分的水分利用效率与密度不存在线性关系,但是其干材的水分生产效率是随着密度降低而增加的,反映出不同密度水分利用效率的经济价值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 刺槐 人工林密度 地上生物量效应 树干解析 称重法 防护林
下载PDF
林火干扰对大兴安岭主要林分类型地上生物量预测的影响模拟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罗旭 贺红士 +3 位作者 梁宇 吴志伟 黄超 张庆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04-1114,共11页
林火干扰是北方森林最主要的自然干扰之一,对北方森林地上生物量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预测地上生物量动态变化时需要考虑林火的影响。运用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 PRO,模拟大兴安岭林区林火对不同树种地上生物量预测的影响。... 林火干扰是北方森林最主要的自然干扰之一,对北方森林地上生物量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预测地上生物量动态变化时需要考虑林火的影响。运用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 PRO,模拟大兴安岭林区林火对不同树种地上生物量预测的影响。选取研究区5种主要树种林分(兴安落叶松、樟子松、云杉、白桦和山杨),以无干扰情景为参考预案,在验证模型模拟结果的基础上,模拟林火在短期(0—50a)、中期(50—150a)和长期(150—300a)对地上生物量的定量化影响,及其对不同立地类型地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基于森林调查数据参数化的2000年森林景观模拟结果能够较好地代表2000年真实森林景观,模拟的2010年森林林分密度和胸高断面积与2010年森林调查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前林火干扰机制模拟结果能够较好地与样地调查数据匹配,说明林火模拟能够代表当前研究区林火发生情况;(2)与无干扰预案相比,整个模拟时期内景观水平上林火减少了1.7—5.9 t/hm2地上生物量;(3)与无干扰预案相比,林火预案下主要树种生物量在短期、中期和长期变化显著(P<0.05);(4)在不同模拟时期,林火显著地改变了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其中以亚高山区地上生物量降低最为明显。研究可为长期森林管理以及森林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干扰 LANDIS 北方森林 林分密度 胸高断面积 地上生物量
下载PDF
赣中马尾松天然林不同生长阶段生物量及碳储量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潘鹏 吕丹 +1 位作者 欧阳勋志 王雄涛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1-136,共6页
基于江西中部马尾松天然林不同生长阶段生物量的调查及含碳率的测定,探讨其不同龄组的单株木、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的生物量及碳储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大,乔木层及单株木各器官生物量呈上升趋势,但不同龄组的... 基于江西中部马尾松天然林不同生长阶段生物量的调查及含碳率的测定,探讨其不同龄组的单株木、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的生物量及碳储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大,乔木层及单株木各器官生物量呈上升趋势,但不同龄组的单株木各器官生物量占单株总生物量的比重有所不同,幼龄林、中龄林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树皮,而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为树干>树枝>树根>树皮>树叶;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的生物量没有表现出随林龄增大而上升的变化规律。乔木层碳储量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5个龄组分别为15.58,22.54,28.27,33.87,66.14 t/hm2;林下灌木层、草本层平均碳储量分别为3.18、2.37 t/hm2;凋落物未分解、半分解层平均碳储量分别为0.43、0.37 t/hm2;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占群落总量的比例分别为80.92%、16.80%和2.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天然林 生物量 碳储量 林龄
下载PDF
广西主要树种(组)异速生长模型及森林生物量特征 被引量:55
14
作者 汪珍川 杜虎 +4 位作者 宋同清 彭晚霞 曾馥平 曾昭霞 张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4462-4472,共11页
基于广西11类主要树种(组)5个龄组(245株样木、345块样地)的生物量实测调查,建立了各树种(组)的生物量优化异速生长模型,探讨广西森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及不同森林类型、不同龄组、不同层次的生物量组成与分配。结果表明:(1)广西11类树种... 基于广西11类主要树种(组)5个龄组(245株样木、345块样地)的生物量实测调查,建立了各树种(组)的生物量优化异速生长模型,探讨广西森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及不同森林类型、不同龄组、不同层次的生物量组成与分配。结果表明:(1)广西11类树种(组)叶、枝、干、根、全株生物量(除了杉树叶、桉树叶生物量)、地上-地下、胸径-树高的优化回归模型均为幂函数,经t检验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11类树种(组)以全株生物量的模拟效果最好;(2)广西森林总生物量为1425.37 Tg,平均生物量为105.36 Mg/hm2,各森林类型总生物量为松树林(366.14 Tg)>硬阔(291.08 Tg)>软阔(239.75 Tg)>石山林(165.51 Tg)>杉木林(164.01 Tg)>桉树林(99.55 Tg)>栎类(46.34 Tg)>八角林(20.21 Tg)>油茶林(19.59 Tg)>竹林(13.19 Tg),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各层次生物量均以乔木层占绝对优势,所占比例为78.30%—97.47%,各龄组地上生物量均大于地下生物量;(3)考虑统计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平衡及异速生长模型的可解释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以胸径为变量的生物量模型能有效估算广西主要树种(组)各器官及总生物量;(4)优化筛选的广西各树种(组)的地上-地下优化异速生长模型及推算的地上-地下生物量比,对于估计广西森林地下生物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种(组) 异速生长模型 生物量 龄组 广西森林
下载PDF
马尾松不同林龄林分生物量与净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许丰伟 高艳平 +2 位作者 何可权 丁访军 戴全厚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853-1858,共6页
2010年,对贵州省独山县国有林场马尾松人工林幼龄林(七年生)、中龄林(十四年生)和成熟林(三十年生)林分的生物量与净生产力进行了测量研究。结果表明,3种林龄林分生物量分别为19.11、54.68、108.26 t/hm2,幼龄林和成熟林各层次生物量的... 2010年,对贵州省独山县国有林场马尾松人工林幼龄林(七年生)、中龄林(十四年生)和成熟林(三十年生)林分的生物量与净生产力进行了测量研究。结果表明,3种林龄林分生物量分别为19.11、54.68、108.26 t/hm2,幼龄林和成熟林各层次生物量的高低排序都为乔木层、枯落物层、草本层、灌木层,中龄林各层次生物量的高低排序为乔木层、枯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生物量占林分生物量的43.49%~93.70%,并随着林龄的增加不断提高;而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则与乔木层相反,生物量所占的比例随着林龄的增加有所下降;不同林龄马尾松林林分中乔木层生物量占有绝对的优势。在不同林龄单株生物量方面,幼龄林单株生物量的高低排序为树干、枝条、针叶、根系,而中龄林、成熟林单株生物量的高低排序都为树干、根系、枝条、针叶,且均以树干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占整株生物量的52.00%~72.46%。在净生产力方面,3个林龄的林分净生产力以中龄林最高,达到10.949 5 t/(hm2.a);其次是成熟林,为9.1526 t/(hm2.a);幼龄林排后,为8.566 4 t/(hm2.a);乔木层净生产力也是中龄林最高,达到5.479 5 t/(hm2.a),大于成熟林的5.040 1 t/(hm2.a)和幼龄林的1.941 4 t/(hm2.a)。该林场马尾松林林分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相比较而言在国内处于低水平,因此应加强林场马尾松林的经营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林分结构和密度调整,加大林相改造力度,从而提高林分生产力及群落整体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林龄 林分 生物量 净生产力
下载PDF
云南松林的根系生物量及其分布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35
16
作者 邓坤枚 罗天祥 +2 位作者 张林 王学云 李长会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1-24,共4页
利用平均标准木机械布点法测定了云南省永仁林业局云南松不同龄组林分的根系生物量及其沿土壤剖面深度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林分根系总生物量随林龄而增加,幼龄林(15~17年)的根系生物量为850t·hm-2,中龄林(30~32年)为1170t·... 利用平均标准木机械布点法测定了云南省永仁林业局云南松不同龄组林分的根系生物量及其沿土壤剖面深度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林分根系总生物量随林龄而增加,幼龄林(15~17年)的根系生物量为850t·hm-2,中龄林(30~32年)为1170t·hm-2,成熟林为(>62年)1891t·hm-2.在不同龄组林分中,粗根(>10mm)生物量差异最大(15~123t·hm-2),而中根(5~10mm)(14~16t·hm-2)及小根(<5mm)(53~62t·hm-2)的生物量差异最小.根系生物量沿土壤深度迅速减少,约93%的根系生物量集中分布在0~30cm土层中,深土层(30~115cm)的根系生物量仅占7%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生物量 云南松林 林分年龄 土层深度
下载PDF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木生物量的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韩有志 李玉娥 +1 位作者 梁胜发 李怀云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1997年第3期278-283,共6页
在14—20年生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中设置标准地,分别按径阶选定了39株样木,测定其生物量,揭示了林木各器官之间的联系和林木生物量随径阶的变化规律:华北落叶松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虽然随年龄和立地条件而异,但各部分所占比... 在14—20年生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中设置标准地,分别按径阶选定了39株样木,测定其生物量,揭示了林木各器官之间的联系和林木生物量随径阶的变化规律:华北落叶松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虽然随年龄和立地条件而异,但各部分所占比例,有一定的规律,树干占40—50%,树枝占20—30%,树叶占4—5%;根系所占比例随树龄增加而有加大的趋势,所占比例为20—30%。14年、16年、18年和20年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每公顷林木总生物量分别为55吨、53吨和84吨。林木生物量与径阶有正相关关系,与(D21.3H)有密切相关关系。随林木年龄增加,林分凋落物现存量与林木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比值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人工林 林木生物量
下载PDF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林分生物量相容性线性模型 被引量:17
18
作者 程堂仁 冯菁 +1 位作者 马钦彦 冯仲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0-113,共4页
该文以甘肃省小陇山锐齿栎林分为例,通过图形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小陇山锐齿栎林分乔木层各组分生物量(W)与林分活立木蓄积量(V)、与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林分密度(-D2-HN)均存在极其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采用代数和... 该文以甘肃省小陇山锐齿栎林分为例,通过图形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小陇山锐齿栎林分乔木层各组分生物量(W)与林分活立木蓄积量(V)、与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林分密度(-D2-HN)均存在极其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采用代数和法,分2级控制,建立了林分乔木层各组分生物量(W)与林分活立木蓄积量(V)与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林分密度(-D2-HN)两种形式的生物量相容性线性模型,以95%的可靠性估计,两种形式的模型对锐齿栎林分各组分生物量的预估精度均在9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数和法 相容性线性模型 林分生物量 森林资源清查资料 锐齿栎 小陇山
下载PDF
兴安落叶松林不同生长阶段林下植被生物量分配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飞 叶冬梅 +1 位作者 刘怀鹏 张秋良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0-33,共4页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以杜香—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不同龄组林下植被各层次及各器官生物量分配,为准确估算森林的固碳能力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杜香—兴安落叶松林从幼龄林到成熟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变化范围为19.80-43.96t&...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以杜香—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不同龄组林下植被各层次及各器官生物量分配,为准确估算森林的固碳能力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杜香—兴安落叶松林从幼龄林到成熟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变化范围为19.80-43.96t·hm^-2,其中,枯落物层(69.64%-92.98%)〉灌木层(5.01%-20.82%)〉草本层(1.46%-9.54%)〉苔藓层(0-1.15%)。林分年龄影响着林下植被各层次生物量及其比例,随龄组增加,枯落物量逐渐增加,灌木层生物量呈“U”型;草本层生物量所占比例呈降低趋势。相关分析表明,灌木层生物量与乔木层生物量及林分郁闭度呈负相关关系,凋落物现存量与乔木层和植被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林 林龄 林下植被 生物量
下载PDF
林分密度对邓恩桉生物产量及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志辉 陈少雄 +2 位作者 黄丽群 张斌 宋福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5,共5页
对湘南低山丘岗区密度为1 110、1 667和2 500株.hm-2的8年生邓恩桉Eucalyptus dunnii丰产示范林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单株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小,低密度林分林木平均木的生物量是高密度林分的1.22倍;林分生物量随林分... 对湘南低山丘岗区密度为1 110、1 667和2 500株.hm-2的8年生邓恩桉Eucalyptus dunnii丰产示范林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单株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小,低密度林分林木平均木的生物量是高密度林分的1.22倍;林分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高密度林分比低密度林分高出271.26 t.hm-2;各密度林分的年均净生物量分别为32.35、43.97和59.51 t.hm-2a-1,高于杉木中心产区杉木人工林的水平,林分各组分的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并出现干>根>枝>皮>叶的规律;林分结构以中密度林分合理,叶面积指数高,干材生物量达61%以上.邓恩桉在湘南低山丘岗区发展潜力大,可作为该地区短周期工业用材林培育造林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 邓恩桉 生物量 生产力 林分密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