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Maize Heterotic Groups and Patterns During Past Decade in China 被引量:4
1
作者 TENGWen-tao CAOQing-sheng CHENYan-hui LIUXiang-hui MENShao-dong JINGXi-qiang LIJian-she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4年第7期481-489,共9页
In this investigation, maize heterotic groups and pattern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planting areas from 1992 to 2001 using 84 parent lines of 71 widely extended hybrids andclassification results by SSR markers, in wh... In this investigation, maize heterotic groups and pattern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planting areas from 1992 to 2001 using 84 parent lines of 71 widely extended hybrids andclassification results by SSR markers, in which these lines were assigned into sevenheterotic groups based on Ni-LIs genetic distanc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certain extent change for major heterotic groups of maize took place during past decadein China. The major heterotic groups were Lancaster, Reid, Tang SPT, Zi330 and E28 in theearly 1990s, while they became Reid, Tem-tropicⅠ, Zi330, Tang SPT and Lancaster in theearly 21st century. Tem-tropicⅠwas a new heterotic group, which contained tropic maizegermplasm. The changes for heterotic patterns also occurred. Some new heterotic patternscombining with Tem-tropicⅠappeared, such as ReidTem-tropicⅠ, Zi330Tem-tropicⅠ,Tang SPTTem-tropicⅠ, etc.. Another change was the order of heterotic patterns. In theearly and middle 1990s, the top five heterotic patterns were ReidTang SPT, Zi330Lancaster, LancasterTang SPT, LancasterE28 and ReidZi330, while they became ReidTem-tropicⅠ, ReidZi330, ReidTang SPT, Zi330Tem-tropicⅠand LancasterTang SPT inthe early 21 century. ReidTem-tropicⅠand Zi330Tem-tropicⅠwere laid on the firstand forth Chinese heterotic patterns respectively in 2001. These results providedsignificant information to understand the maize heterotic groups and patterns in Chinaat molecular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ze heterotic group heterotic pattern SSR
下载PDF
Heterosis and heterotic patterns of maize germplasm revealed by a multiple-hybrid population under well-watered and drought-stressed conditions
2
作者 SANG Zhi-qin ZHANG Zhan-qin +4 位作者 YANG Yu-xin LI Zhi-wei LIU Xiao-gang XU Yun-bi LI Wei-hu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9期2477-2491,共15页
Understanding the heterosis in multiple environments between different heterotic groups is of fundamental importance in successful maize breeding. A total of 737 hybrids derived from 41 maize inbreds were evaluated ov... Understanding the heterosis in multiple environments between different heterotic groups is of fundamental importance in successful maize breeding. A total of 737 hybrids derived from 41 maize inbreds were evaluated over two years, with the aim of assessing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their performance between heterotic groups under drought-stressed(DS) and well-watered(WW) treatments. A total of 38 737 SNPs were employed to assess the genetic diversity. The genetic distance(GD) between the parents ranged from 0.05 to 0.74, and the 41 inbreds were classified into five heterotic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hybrid performance(high yield and early maturity between heterotic groups), the heterosis and heterotic patterns of Iowa Stiff Stalk Synthetic(BSSS)×Non-Stiff Stalk(NSS), NSS×Sipingtou(SPT) and BSSS×SPT were identified to be useful options in China’s maize breeding.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general and specific combining abilities(GCA and SCA) sugges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additive genetic effects for grain yield traits under the WW treatment, but the non-additive effects under the DS treatment. At least one of the parental lines with drought tolerance and a high GCA effect would be required to achieve the ideal hybrid performance under drought conditions. GD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yield and yield heterosis in within-group hybrids over a certain range of GD.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suggests that the heterosis is due to the combined accumulation of superior genes/alleles in parents and the optimal genetic distance between parents, and that yield heterosis under DS treatment was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non-additive ef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ZE drought stress HETEROSIS heterotic group heterotic pattern genetic distance
下载PDF
春播早熟区高粱杂种优势群及杂种优势模式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冰嬬 于淼 +10 位作者 葛占宇 李洪奎 黄炎 李海青 石贵山 谢利 徐宁 闫峰 高士杰 周紫阳 王鼐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3-353,共11页
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对于拓宽亲本间遗传基础、提高育种效率,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研究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对55份春播早熟区40余年生产中主推杂交种亲本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其群体结构,估算遗传距离,划分杂种优... 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对于拓宽亲本间遗传基础、提高育种效率,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研究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对55份春播早熟区40余年生产中主推杂交种亲本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其群体结构,估算遗传距离,划分杂种优势群,分析主推杂交种的杂种优势模式。结果表明,利用全基因组5×测序,过滤到1,304,623个高质量SNP标记用于群体结构分析和杂种优势类群划分。55份高粱亲本系平均遗传距离为0.704,变幅0.627~0.927。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平均为0.2935,变幅为0.1~0.5。群体结构和主成分分析将55份亲本系划分为4个杂种优势群:都拉群(Durra,D群)、卡佛尔/都拉群(Kafir/Durra,KD群)、俄罗斯/卡佛尔群(Russia/Kafir,RK群)、中国高粱群(Kaoliang,K群)。25个主推杂交种中76%的杂交种杂种优势模式为Kafir/Durra×Kaoliang模式,主推高粱杂交种的不育系主要来源于引自国外的Kafir和Durra群,恢复系多来源于我国自产的Kaoliang群。本研究的群体结构分析及其划分的杂种优势群阐明了春播早熟区高粱亲本系的遗传基础,为亲本系改良和杂种优势模式创新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亲本系 单核苷酸多态(SNP) 杂种优势 杂种优势群 杂种优势模式
下载PDF
十年来中国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模式变化的分析 被引量:121
4
作者 滕文涛 曹靖生 +4 位作者 陈彦惠 刘向辉 景希强 张发军 李建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804-1811,共8页
以中国大面积推广的71个优良玉米杂交种的84份自交系为材料,在利用SSR分子标记计算的遗传距离将其划分为7个杂种优势群的基础上,根据杂交种的年种植面积,分析了1992年至2001年我国杂种优势群及其模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十年来,我国... 以中国大面积推广的71个优良玉米杂交种的84份自交系为材料,在利用SSR分子标记计算的遗传距离将其划分为7个杂种优势群的基础上,根据杂交种的年种植面积,分析了1992年至2001年我国杂种优势群及其模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十年来,我国玉米杂种优势群的主次地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主要的杂种优势群是Lancaster、Reid、唐四平头、自330和E28。到21世纪初,主要的杂种优势群则为Reid、温热I、自330、唐四平头和Lancaster,其中温热I是一个含热带玉米种质的新类群。十年来,我国玉米杂种优势模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反应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出现了含温热I群的新模式,Reid×温热I、自330×温热I、唐四平头×温热I等,由此大大拓宽了我国玉米杂种优势的利用模式。其二是模式的主次位置有明显的改变。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中期,前五名的杂种优势模式是Reid×唐四平头、自330×Lancaster、Lancaster×唐四平头、Lancaster×E28和Reid×自330。到2001年,前五位的主要杂种优势模式是,Reid×温热I、Reid×自330、Reid×唐四平头、自330×温热I和Lancaster×唐四平头。2001年,Reid×温热I和自330×温热I已分别成为全国第一和第四大主要的杂种优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种优势群 杂种优势模式 热带玉米 温热 SSR分子标记 大面积推广 种质 初期 变化 改变
下载PDF
利用SSR标记划分70份我国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群 被引量:175
5
作者 李新海 袁力行 +3 位作者 李晓辉 张世煌 李明顺 李文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22-627,共6页
利用SSR标记研究了 70份我国主要玉米 (ZeamaysL .)自交系的遗传变异。用 6 4对扩增带型稳定的引物 ,从供试材料中检测出 2 4 8个等位基因变异 ,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 2~ 9个 ,平均 3.88个 ,平均多态性信息量0 .5 2 3。用UPGMA方法将 7... 利用SSR标记研究了 70份我国主要玉米 (ZeamaysL .)自交系的遗传变异。用 6 4对扩增带型稳定的引物 ,从供试材料中检测出 2 4 8个等位基因变异 ,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 2~ 9个 ,平均 3.88个 ,平均多态性信息量0 .5 2 3。用UPGMA方法将 70份自交系划分为四平头、旅大红骨、PA、PB、BSSS、Lancaster等 6个类群 ,划群结果与其系谱分析和育种家经验基本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R标记 中国 玉米自交系 杂种优势群 遗传变异 等位基因变异
下载PDF
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类群与杂优模式构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4
6
作者 彭泽斌 刘新芝 +2 位作者 傅骏骅 李连城 黄长玲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711-717,共7页
以15个来源不同的玉米自交系及其105个双列杂交组合为材料,通过RAPD分析技术及试验材料的多点田间鉴定,初步研究了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类群的划分和利用模式的构建。根据RAPD分类与杂种优势分类、系谱追踪的比较研究,认为RAPD技术在玉米... 以15个来源不同的玉米自交系及其105个双列杂交组合为材料,通过RAPD分析技术及试验材料的多点田间鉴定,初步研究了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类群的划分和利用模式的构建。根据RAPD分类与杂种优势分类、系谱追踪的比较研究,认为RAPD技术在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群划分上应用是可行的。通过对杂优类群间F_1产量,杂种优势与配合力的测定结果的综合分析,提出了7个杂种优势利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RAPD技术 杂优类群 杂优模式
下载PDF
河南省主要玉米品种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分析 被引量:22
7
作者 刘宗华 汤继华 +3 位作者 王庆东 胡彦民 季洪强 陈伟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689-1696,共8页
目的分析河南省主要玉米品种杂种优势的利用模式。方法利用玉米基因组的143对SSR引物,从中筛选出均匀覆盖玉米染色体组的95对多态性引物,对河南省主要审(认)定品种的亲本及少数其它自交系进行PCR扩增,用UPGMA法对自交系进行聚类分析,同... 目的分析河南省主要玉米品种杂种优势的利用模式。方法利用玉米基因组的143对SSR引物,从中筛选出均匀覆盖玉米染色体组的95对多态性引物,对河南省主要审(认)定品种的亲本及少数其它自交系进行PCR扩增,用UPGMA法对自交系进行聚类分析,同时对河南省审定品种及部分外引品种在1981~2003年的利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河南省审(认)定品种的主要自交系可分为Reid、温热、四平头、旅大红骨、Lancaster和综合种选系6个类群,与系谱分析基本吻合;(2)河南省玉米生产上利用的杂优模式主要有12种,其中Reid×唐四平头、Lan.×旅大红骨两种主要模式的应用面积分别为26.47%和20.62%,约占河南省玉米累计推广面积的47%;Reid×旅大红骨占9.41%;而温热×其它(综合种选系或Reid等)占9.07%,是一种新的杂种优势模式。结论20多年来,河南玉米生产上利用的12种杂优模式中,Reid×唐四平头和Lan.×旅大红骨是两种最主要的模式,应用面积约占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分子标记 杂优类群 杂优模式
下载PDF
玉米杂种优势类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8
作者 姚文华 谭静 +2 位作者 陈洪梅 徐春霞 番兴明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0-34,共5页
杂种优势群是玉米育种研究的重要内容。介绍了玉米杂种优势群形成的历史及早期的利用情况,分析了不同杂种优势群划分方法的优缺点、玉米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及其利用、玉米杂种优势群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玉米杂种优势群划分的必要性。
关键词 玉米 杂种优势群 杂种优势模式
下载PDF
高油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群划分和优势模式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姜海鹰 陈绍江 +3 位作者 高兰锋 邢吉敏 宋同明 戴景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1-367,共7页
以分属Lancaster、Reid、塘四平头、旅大红骨和外引种质群等5个不同杂种优势群的代表性自交系Mo17、792 2、K12、丹340和870 1为测验种,以来自于BHO、ALEXHO、RYDHO、SYNDO等4个不同高油群体的2 0个自交系为被测系,利用NCⅡ设计分析了... 以分属Lancaster、Reid、塘四平头、旅大红骨和外引种质群等5个不同杂种优势群的代表性自交系Mo17、792 2、K12、丹340和870 1为测验种,以来自于BHO、ALEXHO、RYDHO、SYNDO等4个不同高油群体的2 0个自交系为被测系,利用NCⅡ设计分析了被测系的配合力、杂种优势群、杂种优势模式及其在生产实际中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2 0个高油自交系可分为2个杂种优势群,第一群主要为RYDHO(Reid高油)和SYNDO (SyntheticDiseasedOil)群体选系;第二群主要为ALEXHO(Alexanderhighoil)和BHO(北农大高油)群体选系。根据高油玉米种质的杂种优势类群和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划分结果,综合分析得出高油玉米种质与普通玉米种质杂种优势利用的9种模式,即ALEXHO×外引种质,ALEXHO×Reid ,ALEXHO×旅大红骨,BHO×外引种质,BHO×Reid ,RYDHO×Lancaster,RYDHO×塘四平头,SYNDO×外引种质,SYNDO×旅大红骨。其中ALEXHO×外引种质、ALEXHO×Reid、ALEXHO×旅大红骨、BHO×外引种质、BHO×Reid为5种主要模式。ALEXHO和BHO为选育优良高油玉米自交系的主要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油玉米 自交系 配合力 杂种优势群 杂优模式
下载PDF
陕西省玉米品种杂种优势群和杂优模式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仁和 薛吉全 +3 位作者 赵静 张兴华 李凤艳 师幺贤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9期173-176,共4页
分析1991~2005年陕西省审定和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玉米品种的杂种优势群和杂优模式及其演变趋势。结果表明,陕西省玉米主要杂种优势群由塘四平头、Reid、Lancaster演变为塘四平头、Reid、外杂选;主要杂优模式相应由旅大红骨×Lancaste... 分析1991~2005年陕西省审定和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玉米品种的杂种优势群和杂优模式及其演变趋势。结果表明,陕西省玉米主要杂种优势群由塘四平头、Reid、Lancaster演变为塘四平头、Reid、外杂选;主要杂优模式相应由旅大红骨×Lancaster演变为Reid×塘四平头、塘四平头×外杂选、综合种×外杂选杂优模式,但Reid×塘四平头杂优模式仍占绝对主导地位。通过剖析以Reid×塘四平头杂优模式选育的主栽玉米品种户单4号、陕单902、陕单911、郑单958的系谱,认为陕西玉米育种应以塘四平头和Reid两个杂种优势群为基础培育本土化的种质,强化逆境人工选择,采用密植育种策略,增强品种的适应性,提高玉米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种 杂优类群 杂优模式 抗逆性 适应性
下载PDF
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杂交利用模式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14
11
作者 曾孟潜 吉海莲 +1 位作者 李九云 三森.健葩彤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0-37,共8页
简要总结了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杂交利用模式概念的形成历史,分析了导致它们在几十年中能成功发展的重要因素,并讨论了相关的问题和今后应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玉米 杂种优势群 杂交利用模式 优势群及其杂交利用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下载PDF
论杂种优势群理论对杂交稻育种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24
12
作者 陆作楣 徐保钦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共4页
杂种优势群理论是杂交玉米育种历经百年而不衰的重要理论支柱。概述了杂种优势群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在玉米和水稻两大作物中的研究和应用。分析了我国杂交稻育种面临的挑战,指出了用杂种优势群理论指导杂交稻育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 杂交稻 育种 三系配套 配合力 杂种优势群 杂交模式
下载PDF
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产量的特殊配合力及其杂种优势模式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9
13
作者 番兴明 谭静 +1 位作者 黄必华 刘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986-992,共7页
对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 (CIMMYT)引入的及省内自育的 10个优质蛋白玉米 (QPM)优良系进行了配合力分析及杂模式的初步研究。通过部分双列杂交获得 4 5个杂交组合 ,并种植在云南省的3种不同生态条件下进行观察鉴定。产量的方差分析结... 对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 (CIMMYT)引入的及省内自育的 10个优质蛋白玉米 (QPM)优良系进行了配合力分析及杂模式的初步研究。通过部分双列杂交获得 4 5个杂交组合 ,并种植在云南省的3种不同生态条件下进行观察鉴定。产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品种之间、环境之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而重复之间不显著 ;产量的一般配合力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而特殊配合力的差异不显著。杂交组合 CML147× YML2 3具有最高产量 (85 12 .95 kg/hm2 ) ,杂交组合 YML10 2× YML12具有最低产量 (1486.0 5 kg/hm2 )。自交系 YML2 3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 (90 .90 ) ,自交系 CML149(35 .19)和 CML147(30 .5 7)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也较高 ;而自交系 CML174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低 (- 66.2 3)。自交系 CML 140与 YML 10 2具有最高的产量特殊配合力效应值 (95 .95 ) ,自交系CML 140与 YML 2 9产量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也较高 (86.31) ;而自交系 YML 12与 YML 10 2产量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最低 (- 178.19)。根据杂交组合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可初步将这 10个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划分为 4个杂种优势群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蛋白玉米 自交系 配合力 杂种优势群 杂优模式
下载PDF
广西玉米骨干自交系的SSR分群及杂种优势模式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耀迥 张述宽 +2 位作者 滕辉升 苏琪 陈天渊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7年第6期833-838,共6页
本研究对广西14个玉米骨干自交系与5个代表国内主要杂种优势群的普通玉米标准测验种(黄早四、Mo17、丹340、掖478和B73)进行SSR分析,旨在探讨广西玉米骨干系跟国内5大玉米杂种优势群之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交51、HI、武125与黄早四... 本研究对广西14个玉米骨干自交系与5个代表国内主要杂种优势群的普通玉米标准测验种(黄早四、Mo17、丹340、掖478和B73)进行SSR分析,旨在探讨广西玉米骨干系跟国内5大玉米杂种优势群之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交51、HI、武125与黄早四同属于四平头群;苏BC、钦8、5公与丹340同属于旅大红骨群;M9、双M9与Mo17同属于兰卡斯特群;CML165、陕72-1-1-1、7239、南60-1与B73同属于瑞德群;花83-2、CML161与掖478同属于PN群。本研究还分析了广西的玉米杂种优势模式,结果表明广西玉米育种中应用的杂种优势模式主要为"兰卡斯特群×旅大红骨群"和"非瑞德群×瑞德群"。研究结果将对当地今后选育新型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组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 杂种优势群 杂种优势模式 SSR标记
下载PDF
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选系的杂优类群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苟才明 杨克诚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2-27,共6页
以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15个新选自交系和西南地区常用的8个骨干玉米自交系以及代表我国玉米核心种质的Mo17、黄早四、丹340、478等4个标准测验种为材料,利用SSR标记,进行了杂优类群划分,以15个新选系和8个常用骨干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 以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15个新选自交系和西南地区常用的8个骨干玉米自交系以及代表我国玉米核心种质的Mo17、黄早四、丹340、478等4个标准测验种为材料,利用SSR标记,进行了杂优类群划分,以15个新选系和8个常用骨干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的120个杂交组合为材料,通过单株产量测定、杂种优势估算,分析了杂优模式。结果表明:27个自交系间遗传差异较大,可分为5个杂种优势群,其中第Ⅱ类又可分为4个亚类;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15个新选系有12个划入旅大红骨群,1个划入瑞德群,2个划入其它类群;在各类群组配中,Lancaster群与旅大红骨群组配可产生较强的杂种优势,特别是Lancaster群与旅大红骨Ⅰ亚群和旅大红骨Ⅳ亚群组配获得强优势组合可能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群体 自交系 杂优类群 杂优模式
下载PDF
7个玉米合成群体选系的杂优类群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燕 杨克诚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B08期65-71,共7页
以7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21个新选自交系和西南地区常用的6个骨干玉米自交系以及代表我国玉米核心种质的S37、黄早四、丹598和478四个标准测验种为材料,利用SSR标记,进行了杂优类群划分,以21个新选系和6个常用骨干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 以7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21个新选自交系和西南地区常用的6个骨干玉米自交系以及代表我国玉米核心种质的S37、黄早四、丹598和478四个标准测验种为材料,利用SSR标记,进行了杂优类群划分,以21个新选系和6个常用骨干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的126个杂交组合为材料,通过单株产量测定、杂种优势估算,分析了杂优模式。结果表明:31个自交系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520~0.808,以相似系数0.655为阈值,可将31个自交系划分为5个大类群,其中第Ⅲ类群又可分为3个亚群;7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21个新选系有6个划入热带种质,2个划入Lancaster群,3个划入四平头群,1个划入Reid群,9个划入其他类群;在各类群组配中,热带种质群分别与Reid群、Lancaster群和旅大红骨群组配可产生较强的杂种优势;部份群体选系聚类出现交叉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杂优类群 杂优模式 自交系 SSR
下载PDF
玉米种质类群划分和利用研究对天津市玉米育种的启示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鹏文 高大翔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04年第4期1-5,共5页
简述了我国玉米种质类群划分方法和利用研究现状,同时阐述了其对天津市玉米育种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 类群划分 玉米育种 玉米种 种质 利用 中国 启示 天津 简述
下载PDF
87份辽宁省主要玉米自交系SSR标记杂种优势群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马骏 王金艳 +2 位作者 刘欣芳 姜敏 李刚 《辽宁农业科学》 2012年第6期6-11,共6页
利用SSR标记研究了87份辽宁省应用的主要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及类群划分。用102对扩增带型稳定的引物,从供试材料中检测出496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2~9个,平均4.86个,平均多态性信息量0.56。用UPGMA方法将87份自交系... 利用SSR标记研究了87份辽宁省应用的主要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及类群划分。用102对扩增带型稳定的引物,从供试材料中检测出496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2~9个,平均4.86个,平均多态性信息量0.56。用UPGMA方法将87份自交系划分为6个类群。深入分析了辽宁省玉米生产中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SSR标记 杂种优势群 杂种优势模式 辽宁省
下载PDF
玉米杂种优势类群划分与杂种优势模式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9
作者 王国胜 陈举林 +3 位作者 侯玮 闫保罗 孙洪波 李平海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3期87-89,共3页
玉米育种的基本前提是拥有丰富的遗传资源。若对大量的种质资源分别进行鉴定、改良和利用,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常因人力或财力限制而力不从心。为此,有必要建立杂种优势模式,把育种材料作适当的分群。综述了玉米杂种优势类群划分的方... 玉米育种的基本前提是拥有丰富的遗传资源。若对大量的种质资源分别进行鉴定、改良和利用,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常因人力或财力限制而力不从心。为此,有必要建立杂种优势模式,把育种材料作适当的分群。综述了玉米杂种优势类群划分的方法及杂种优势模式,以期为玉米育种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杂种优势群 杂种优势模式
下载PDF
小型油藏群概念的提出及对油气勘探开发的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萍 夏丹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17,共4页
对松辽盆地中浅层岩性油藏聚集带的油藏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小型油藏群概念。岩性油藏油水分布复杂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小型油藏群特征。像葡西油田、东辛油田及文明寨油田等都是由多个规模较小的油气藏组成,它可能是纵向不同的油层... 对松辽盆地中浅层岩性油藏聚集带的油藏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小型油藏群概念。岩性油藏油水分布复杂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小型油藏群特征。像葡西油田、东辛油田及文明寨油田等都是由多个规模较小的油气藏组成,它可能是纵向不同的油层组或同一油层组错叠的不同砂体,或者是平面上的不同小断块。具有小型油藏群特征的勘探区计算油气地质储量时,原始含油饱和度及有效孔隙度取值应采用井点及有效孔隙体积权衡法,含油边界要根据每个相连的小油藏类型分段圈定。开发这样的油田要按小型油藏群的特点制定适合小油藏块注水开发的井网,达到最大效益开发。因为油气勘探开发的直接对象是油藏,所以小型油藏群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指导油气勘探和油田开发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中浅层 油气藏聚集带 低丰度油气藏 小型油藏群 开发井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