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chanism of Silurian Hydrocarbon Pool Formation in the Tarim Basin 被引量:2
1
作者 Liu Luofu Chen Yuanzhuang +9 位作者 Chen Lixin Pang Xiongqi Xie Qilai Huo Hong Zhao Suping Li Chao Li Shuangwen Guo Yongqiang Zhao Yande Li Ya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4期1-16,共16页
There are three formation stages of Silurian hydrocarbon pools in the Tarim Basin. The widely distributed asphaltic sandstones in the Tazhong (central Tarim) and Tabei (northern Tarim) areas are the results of des... There are three formation stages of Silurian hydrocarbon pools in the Tarim Basin. The widely distributed asphaltic sandstones in the Tazhong (central Tarim) and Tabei (northern Tarim) areas are the results of destruction of hydrocarbon pools formed in the first-stage, and the asphaltic sandstones around the Awati Sag were formed in the second-stage. The hydrocarbon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reflected by the residual dry asphalts could represent the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carbons in the Silurian paleo-pools, while the present movable oil in the Silurian reservoirs is related to the iater-stage (the third-stag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gas pool stage of pool formation petroleum migration mechanism of pool formation model of pool formation SILURIAN Tarim Basin
下载PDF
Orderly coexistence and accumulation models of conven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 hydrocarbons in Lower Permian Fengcheng Formation,Mahu sag,Junggar Basin 被引量:7
2
作者 ZHI Dongming TANG Yong +3 位作者 HE Wenjun GUO Xuguang ZHENG Menglin HUANG Lili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1年第1期43-59,共17页
By using the latest geological,seismic,drilling and logging data,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basic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total petroleum system and the orderly coexis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accumulation mo... By using the latest geological,seismic,drilling and logging data,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basic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total petroleum system and the orderly coexis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accumulation models of conventional&unconventional reservoirs in the Lower Permian Fengcheng Formation in the Junggar Basin.Controlled by thermal evolution,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process of the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in alkaline lake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type reservoirs(conglomerate,sandstone,dolomite and shale),conventional structure-lithologic reservoirs and tight oil and shale oil reservoirs controlled by source-reservoir structure have been formed.On the plane,mature conventional reservoirs,medium-high mature tight oil,and medium-high mature shale oil reservoirs coexist orderly from the slope area around Mahu sag to the sag.Based on the orderly coexisting characteristics of conven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 reservoirs in the Fengcheng Formation,it is clear that oil and gas in the Fengcheng Formation accumulate continuously over a large area in three accumulation models:integrated source-reservoir,source-reservoir in close contact,and separated source-reservoir model.The three accumulation models differ in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rce-reservoir structure,reservoir litholog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hydrocarbon migration,oil and gas type.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conventional&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should be explored and developed as a whole to achieve an overall breakthrough of the total petroleum system.This study is expected to enrich the geological theory of oil and gas enrichment in continental basins and to provide an analogy for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in other hydrocarbon-rich sa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unggar Basin Lower Permian Fengcheng formation unconventional hydrocarbons orderly coexistence accumulation models shale oil total petroleum system
下载PDF
Formation Models and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Gas Pools in Tarim Basin, China
3
作者 龙胜祥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8年第6期665-674,共10页
This article reports the main formation model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oil and gas pools in Tarim basin, China, including (1) occurrence of the found oil and gas pools, (2) main formation models of oil and gas poo... This article reports the main formation model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oil and gas pools in Tarim basin, China, including (1) occurrence of the found oil and gas pools, (2) main formation models of oil and gas pools, and (3) distribution law of oil/gas pools. Petroleum is distributed widely in the strata of Tarim basin from the Sinian at the bottom to the Neogene at the top. However, the found oil and gas field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Shaya (沙雅) uplift, Tazhong (塔中) uplift, and Kuche (库车) depression. This article presents 4 main formation models, namely, early formation and long-term preservation, early formation and late reformation, middle-late multiphase-multisource formation, late single-stage formation. Tarim basin is very rich in petroleum resources. Long-term inherited intrabasinal paleohighs and slope zones are the most favorable areas for accumulation of hydrocarbons, but the types of oil and gas pools are different from area to area. The control of unconformities and faults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ng is prominent in Tarim basin.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are of utmost importance. Formation of some oil and gas pools is the result of reforming and re-accumulating of early accumulated hydrocarb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 and gas pool formation model DISTRIBUTION OCCURRENCE Tarim basin China
原文传递
Petroleum system analysis-conjoined 3D-static reservoir modeling in a 3-way and 4-way dip closure setting: Insights into petroleum geology of fluvio-marine deposits at BED-2 Field (Western Desert, Egypt)
4
作者 Mohammad A.Abdelwahhab Emad H.Ali Nabil A.Abdelhafez 《Petroleum》 EI CSCD 2023年第1期8-32,共25页
Imperfect determination of petroleum system processes coincidence,entrapment and charge timing,along with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can considerably cause high risks throughout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hases of petr... Imperfect determination of petroleum system processes coincidence,entrapment and charge timing,along with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can considerably cause high risks throughout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hases of petroleum.Therefore,a complete subsurface visual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system nature,elements and processes,is badly required.To this end,we corroborated,in this study,static reservoir modeling with petroleum system analysis workflows,to better characterize the Cenomanian fluvio-marine reservoir,sandstones of Bahariya Formation,at Bed-2 Field,Abu Gharadig Basin(Western Desert,Egypt).We used dataset of 2D seismic profiles and well logs of eight wells.The geometry and property of the reservoir were acquired performing static reservoir geocellular modeling approach.The geohistory,timing of charge,migration pathways,and accumulation sites were identified performing 1D and 2D basin modeling approaches.Combining both approaches was aimed at identifying new petroleum prospect areas,and estimating the hydrocarbon volumes,that are the need for such poorly-defined petroleum systems area.As indicated by the constructed,robust,reservoir and 1D-2D basin models,an additional hydrocarbon prospect,to the north central part of Bed-2 Field,is proposed to be drilled during the further oilfield development phases of the area.This prospect has all features that adequately lead to reliable inferences regarding the ultimate petroleum potential of th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roleum system analysis 3D-static reservoir modeling Volumetric assessment Prospect identification Bahariya formation Western Desert of Egypt
原文传递
中国含油气盆地深层勘探的主要进展与科学问题 被引量:77
5
作者 何登发 马永生 +3 位作者 刘波 蔡勋育 张义杰 张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2,共12页
中国沉积盆地深层的油气勘探实践不断取得进步,提出了与之密切相关的油气地质基础科学问题,凝练与分析这些问题将为深化我国沉积盆地深层地质研究与油气勘探提供引领。近年来,我国在深层海相碳酸盐岩、砂砾岩、火山岩、变质岩与页岩气... 中国沉积盆地深层的油气勘探实践不断取得进步,提出了与之密切相关的油气地质基础科学问题,凝练与分析这些问题将为深化我国沉积盆地深层地质研究与油气勘探提供引领。近年来,我国在深层海相碳酸盐岩、砂砾岩、火山岩、变质岩与页岩气等勘探领域中发现了一系列大型油气田,油气勘探发现深度推进到7 000~8 500m,勘探前景良好。但由于沉积盆地深层经历了长期构造演化,温、压场与应力场变化大,地质结构多变,油气成藏过程复杂,深层油气勘探面临着一系列关键地质问题,主要包括:中国大陆的形成演化及其构造-古地理,中国小克拉通地块之上海相盆地的原型及演化,中国沉积盆地的多期改造过程与叠加地质结构,沉积盆地的成因机制与动力学演化,深层烃源岩发育、成烃机制及其演化,深层储集体的形成机制与分布,深层油气成藏机制,多期叠加、改造背景下油气聚集与分布规律,深层页岩气赋存机制与分布规律,过程导向的沉积盆地4D动态模拟。我国沉积盆地深层的油气地质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需求相比有较大差距,需要立足于中国大陆实际,在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与油气成藏动力学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期望在活动论构造-古地理、三维构造复原、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与四维动态模拟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动力学 深层 油气成藏过程 油气勘探 含油气盆地 中国
下载PDF
川东石炭系气藏含气系统研究 被引量:37
6
作者 刘树根 徐国盛 +4 位作者 梁卫 王允诚 张高信 龙成吉 王泽远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3-22,共10页
从含气系统研究思路和方法出发,详细研究了川东地区石炭系气藏的生烃子系统、运移子系统和捕集子系统。石炭系气藏天然气主要来自下伏的志留系生油(气)岩,也有部分来自上覆的阳新统。川东地区志留系—石炭系含气系统的充注能力较强... 从含气系统研究思路和方法出发,详细研究了川东地区石炭系气藏的生烃子系统、运移子系统和捕集子系统。石炭系气藏天然气主要来自下伏的志留系生油(气)岩,也有部分来自上覆的阳新统。川东地区志留系—石炭系含气系统的充注能力较强,其生烃潜力指数值较高;含气系统的持续时间从早志留世到早白垩世,而其保存时间从晚白垩世一直至今。志留系烃源岩排烃为垂向排烃,是通过压力封存箱的破裂而产生的混相涌流完成的。油气二次运移的排烃是通过流体对流实现的。川东地区石炭系气藏属于箱外成藏。气藏的成藏类型有:①低覆压准散失型常压气藏;②中覆压富(满)集型常压气藏;③高覆压富集型常压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成藏模式 油气运移聚集 含气系统
下载PDF
含油气盆地异常低压成因研究现状 被引量:21
7
作者 高岗 刚文哲 +2 位作者 范泓澈 桑廷义 聂朝强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11-315,共5页
从不同地质因素入手,分析了含油气盆地异常低压的形成机理,认为各种机理在形成异常低压时的作用范围和程度明显不同:由地壳垂向抬升作用引起的地层抬升和上覆地层的剥蚀及其导致的地层温度降低是低压形成的重要区域因素,尤其是在垂向构... 从不同地质因素入手,分析了含油气盆地异常低压的形成机理,认为各种机理在形成异常低压时的作用范围和程度明显不同:由地壳垂向抬升作用引起的地层抬升和上覆地层的剥蚀及其导致的地层温度降低是低压形成的重要区域因素,尤其是在垂向构造活动较为频繁的盆地;轻烃扩散对油气藏内压力的降低具有一定作用;流体密度差产生的低压与区域性地层倾斜有关,是深盆气藏压力降低的原因之一;低水位承压面主要在浅部流体压力系统起作用,对深部流体压力系统的作用微弱;渗吸、储层物性差异与地层水化学作用对实际异常低压的形成意义不大;地下流体采出出现于油气藏开采之后的阶段,不是原始地层异常低压的原因。指出在对不同含油气盆地的异常低压进行解释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盆地 异常低压 构造运动 扩散作用 油气藏
下载PDF
中国南方典型气(油)藏控藏模式探讨 被引量:13
8
作者 徐思煌 马永生 +2 位作者 梅廉夫 袁彩萍 郭彤楼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24,共6页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动,油气藏大多属于次生油气藏。油气藏的改造与分布主要由各级控藏要素控制。一级控藏要素为成藏流体源,二级为成藏与改造期次,三级包括保存条件及圈闭类型等。基于南方二级控藏要素建立了10种二级控...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动,油气藏大多属于次生油气藏。油气藏的改造与分布主要由各级控藏要素控制。一级控藏要素为成藏流体源,二级为成藏与改造期次,三级包括保存条件及圈闭类型等。基于南方二级控藏要素建立了10种二级控藏模式,其中原生烃原生聚集、二次生烃原生聚集、无机成因气原生聚集和混源多期次生聚集等4种已被勘探证实,分别以典型实例命名为“沔31井型”、“朱家墩型”、“黄桥型”和“四川型”。南方8个典型油气藏的三级控藏模式平面展布特征表明:“四川型”主要分布于上扬子区,“沔31井型”以江南隆起周缘为主,“朱家墩型”主要在中下扬子区,“黄桥型”的分布与张性构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藏要素 成藏流体源 油气保存条件 控藏模式 天然气 中国南方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与头屯河组间不整合面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46
9
作者 何登发 周路 +2 位作者 唐勇 吴晓智 杜社宽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87-396,共10页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顶、底及其内部不整合广泛发育,其中中侏罗统下部西山窑组和上部头屯河组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尤为清楚。它表现为区域性不整合,沉积间断时限达4~10 Ma,剥蚀厚度达100~340 m。该不整合"面"的结构由不整合面之...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顶、底及其内部不整合广泛发育,其中中侏罗统下部西山窑组和上部头屯河组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尤为清楚。它表现为区域性不整合,沉积间断时限达4~10 Ma,剥蚀厚度达100~340 m。该不整合"面"的结构由不整合面之上的砂岩、不整合面之下的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岩石组成,以砂岩—泥岩—砂岩的组合为主,平均厚度达70~90 m。依靠风化粘土层,不整合面之上头屯河组的砂岩形成了地层超覆圈闭,不整合面之下西山窑组的砂岩形成了地层削截不整合遮挡圈闭。油气勘探实践表明:该不整合面上、下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该不整合面的后期掀斜演变对油气聚集和调整再分配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中侏罗统 西山窑组 头屯河组 不整合面结构 油气成藏模式 燕山运动
下载PDF
鄂尔多斯塔巴庙地区上古气藏特征及成藏机理 被引量:14
10
作者 周文 张哨楠 +1 位作者 李良 苏付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06-610,共5页
根据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砂体分布特征,区域性裂缝的纵向分布特征,烃源岩、储层、盖层组合特征,纵向上各层的地层压力分布、天然气成分特征等,对盒2~3段、山1~2段、太2段气藏特征及成藏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油气成藏中区域性裂缝起... 根据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砂体分布特征,区域性裂缝的纵向分布特征,烃源岩、储层、盖层组合特征,纵向上各层的地层压力分布、天然气成分特征等,对盒2~3段、山1~2段、太2段气藏特征及成藏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油气成藏中区域性裂缝起了关键的通道作用。下伏太原组、山西组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向上运移,造成了盒2~3段气藏的压力系数高和天然气轻烃(CH4)含量高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天然气成藏概念模式。指出山1~2段、太2段气藏属于经过再次运移"破坏"后的"残余气藏",盒2~3段气藏属于裂缝形成后下伏天然气再次运移聚集形成的"次生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巴庙地区 上古生界 气藏 区域性裂缝 成藏概念模式 残余气藏 次生气藏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CO_2气藏的形成条件 被引量:20
11
作者 云金表 庞庆山 +2 位作者 徐佰承 赵荣 李玉喜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2-84,共3页
CO2 气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天然气 ,其成因和富集规律与烃类气有着显著的差别 .运用CO2 气碳同位素、伴生气等地球化学资料 ,探讨了松辽盆地CO2 气的成因 ,分析了CO2 气藏分布与深断裂带、区域盖层、深部侵入岩、火山岩分布关系 ,指出了长... CO2 气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天然气 ,其成因和富集规律与烃类气有着显著的差别 .运用CO2 气碳同位素、伴生气等地球化学资料 ,探讨了松辽盆地CO2 气的成因 ,分析了CO2 气藏分布与深断裂带、区域盖层、深部侵入岩、火山岩分布关系 ,指出了长期活动的深断裂带、深部热流底辟、良好盖层是CO2 气藏的成藏条件 ,给出了CO2 气藏成藏模式 ,进而指出松辽盆地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 成藏条件 成藏模式 二氧化碳 天然气勘探
下载PDF
黔中隆起下组合古油藏和残余油气藏 被引量:31
12
作者 赵泽恒 张桂权 薛秀丽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9-42,共4页
通过对黔中隆起及其周缘地区典型古油藏和残余油气藏的石油地质主要特征、埋藏史、热史与成藏条件等进行分析研究,明确了古油藏和残余油气藏的含义,探讨了古油藏和残余油气藏的油气成藏模式和油气成藏规律。进而指出:①该区油气成藏期... 通过对黔中隆起及其周缘地区典型古油藏和残余油气藏的石油地质主要特征、埋藏史、热史与成藏条件等进行分析研究,明确了古油藏和残余油气藏的含义,探讨了古油藏和残余油气藏的油气成藏模式和油气成藏规律。进而指出:①该区油气成藏期以加里东期为主,加里东期古隆起是控制油气成藏的首要因素;②抬升剥蚀作用是早期油气藏被改造和破坏的控制因素,燕山—喜山期构造运动是造成该区早期油气全面被破坏的主导因素;③加里东期存在和油气演化有着良好配置关系的古圈闭和储盖组合,从而形成了众多大型加里东期古油气藏;印支—燕山期缺乏与油气演化有着良好配置关系的构造圈闭(古隆起)和储盖组合,使该区晚期成藏条件相对较为不利;④埋藏差异造成该区油气演化程度差异较大,但目前仍存在寻找油气的客观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中隆起 古油藏 残余油气藏 石油地质特征 油气藏形成 模式 规律 勘探评价
下载PDF
三肇凹陷扶余油层沉积特征及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20
13
作者 刘宗堡 吕延防 +3 位作者 付晓飞 付广 李迪 李晓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98-1006,共9页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为典型大型凹陷向斜区油气倒灌式成藏,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通过对各级基准面旋回结构、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利用11口井岩心和825口井测井曲线,把扶余油层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4个中期基准...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为典型大型凹陷向斜区油气倒灌式成藏,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通过对各级基准面旋回结构、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利用11口井岩心和825口井测井曲线,把扶余油层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35个短期基准面旋回,认为扶余油层为先水退后水进的层序格架。短期旋回内储层沉积特征表明:扶余油层主要受北部拜泉—青冈和西南保康物源影响,两物源在徐家围子附近交汇后向东流出;扶余油层发育典型的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微相类型以分流河道为主。断层分析表明,T2断层具有平面密集成带、剖面'似花状'组合特征,且油气成藏期活动的油源断层多为继承性活动的密集带边界断层。明水组末期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气在超压作用下,沿开启的断层密集带边界断层幕式下排后通过河道砂体短距离侧向运移,在两侧上升盘地垒或断阶圈闭中聚集成藏;而断层密集带内多为地堑式组合,不利于油气聚集;在成藏模式指导下刻画出47个油气富集目标区,预测石油地质储量0.5亿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余油层 沉积特征 成藏模式 三肇凹陷 油气
下载PDF
西藏措勤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纪祥 陈清华 任拥军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2期312-316,共5页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对措勤盆地的油气生成、储集、运移、圈闭等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盆地中发育的主要烃源岩有7套,岩石类型主要为灰岩,储集层主要为各种灰岩和砂岩;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型式主要为自生自储自盖式及互层式生储盖组合;野...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对措勤盆地的油气生成、储集、运移、圈闭等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盆地中发育的主要烃源岩有7套,岩石类型主要为灰岩,储集层主要为各种灰岩和砂岩;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型式主要为自生自储自盖式及互层式生储盖组合;野外调查发现的油气苗及微观包裹体的研究均证实了盆地内油气运移过程的发生;推测盆地内主要的圈闭及油气藏类型为背斜及断层遮挡油气藏,K2 R构造层主要发育完整的背斜油气藏,J K1构造层主要发育被断层复杂化的背斜油气藏;建议将主要目的层放在较新的构造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措勤盆地 成藏条件 生储盖组合 成藏模式
下载PDF
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运聚动力学特征及其类型 被引量:12
15
作者 邹华耀 向龙斌 +1 位作者 梁宏斌 朱庆忠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7-72,共6页
依据冀中坳陷潜山流体压力场、流体化学场及流体运移通道等特征的综合研究 ,将潜山分为三种运聚动力学类型 :不整合连通 -开放型潜山 (Ⅰ型 )、断层通道 -半开放 /半封闭型潜山 (Ⅱ型 )和封闭型潜山 (Ⅲ型 ) .Ⅰ型潜山与冀中坳陷中部区... 依据冀中坳陷潜山流体压力场、流体化学场及流体运移通道等特征的综合研究 ,将潜山分为三种运聚动力学类型 :不整合连通 -开放型潜山 (Ⅰ型 )、断层通道 -半开放 /半封闭型潜山 (Ⅱ型 )和封闭型潜山 (Ⅲ型 ) .Ⅰ型潜山与冀中坳陷中部区域性地下水动力系统相连通 ,油气源充足 ,可形成大规模的潜山油气藏 .Ⅱ型潜山分布于紧邻生烃洼陷的斜坡区 ,潜山相关断层的地震泵 (seismicpumping)通道作用促使油气运移与聚集 ,成藏条件较好 .Ⅲ型潜山位于沉降幅度较大的洼陷区呈“孤立”分布 ,上覆第三系形成异常高压力带 ,抑制了潜山相关断层流体通道作用 ,潜山呈封闭系统 ,油气运聚条件较差 ,可能只能形成小型潜山油气藏 ,勘探风险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聚集 动力学 流体压力场 成藏条件
下载PDF
双序列法及其在油气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6
作者 郭秋麟 胡素云 +1 位作者 张庆春 王晓红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0-52,共3页
在Pareto定律基础上,提出计算资源量的双序列法,继承了油藏规模序列法的使用简便、易于实现等优点,消除了其缺陷:①引入误差分析系统,使关键参数的调试更快捷、更准确;②采用双序列模型,大大拓宽了应用范围;③纳入资源分布体系,能更科... 在Pareto定律基础上,提出计算资源量的双序列法,继承了油藏规模序列法的使用简便、易于实现等优点,消除了其缺陷:①引入误差分析系统,使关键参数的调试更快捷、更准确;②采用双序列模型,大大拓宽了应用范围;③纳入资源分布体系,能更科学地表示资源量计算结果。通过在黄骅坳陷南皮凹陷kd区带的评价实例,展示了这种方法的应用过程、评价思路。评价结果得到有关专家的认可,表明双序列法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序列法 油气资源评价 油藏规模序列 模型 应用
下载PDF
东营凹陷博兴地区油气成藏动力学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13
17
作者 蒋有录 谭丽娟 +1 位作者 荣启宏 宋建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23-331,共9页
根据东营凹陷西南部地区的地质背景和地层压力特征 ,探讨了该区的油气成藏特征、成藏动力学机制及成藏模式。成藏动力学机制可分为 :自源封闭型和它源开放型。按照封存箱理论 ,油气藏的形成有箱内成藏、箱外顶部成藏和箱外边部成藏 3种... 根据东营凹陷西南部地区的地质背景和地层压力特征 ,探讨了该区的油气成藏特征、成藏动力学机制及成藏模式。成藏动力学机制可分为 :自源封闭型和它源开放型。按照封存箱理论 ,油气藏的形成有箱内成藏、箱外顶部成藏和箱外边部成藏 3种模式 ;又分为近距离运移、垂向运移和侧向运移 3种聚集模式。成藏动力学背景对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博兴地区 油气藏 成藏动力学 成藏模式 地层压力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共生与全油气系统成藏模式 被引量:123
18
作者 支东明 唐勇 +3 位作者 何文军 郭旭光 郑孟林 黄立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8-51,共14页
基于地质、地震及钻测井新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全油气系统形成的基本条件、常规-非常规油藏有序共生特征以及成藏模式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受风城组碱湖优质烃源岩热演化及其生排烃过程、多类型(砾岩、砂岩、白... 基于地质、地震及钻测井新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全油气系统形成的基本条件、常规-非常规油藏有序共生特征以及成藏模式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受风城组碱湖优质烃源岩热演化及其生排烃过程、多类型(砾岩、砂岩、白云岩、泥页岩)储集层特征的控制,形成了常规构造-岩性油藏及受源储结构控制的致密油和页岩油。平面上,自玛湖凹陷周缘斜坡区向凹陷区,呈现成熟常规油藏—中高成熟致密油—中高成熟页岩油的有序共生特征。基于风城组常规-非常规油藏有序共生特征,明确风城组油气具有大面积连续聚集的特点,存在源储一体、源储紧邻、源储分离3类成藏模式,3类成藏模式在源储结构、储集层岩性及其空间分布、烃类运移特征、油气类型等方面存在差异。明确了准噶尔盆地应加快统筹常规-非常规油气整体布控与一体化推进,实现全油气系统的整体突破。进一步丰富陆相含油气盆地油气富集地质理论,以期为其他富烃凹陷的勘探研究做类比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下二叠统 风城组 非常规油气 有序共生 成藏模式 页岩油 全油气系统
下载PDF
冀东探区潜山油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傅学斌 刘蕴华 +2 位作者 曹中宏 王旭东 尹文庆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6-70,共5页
冀东地区发育有多个潜山,潜山地层由中生界、古生界、元古界及太古界—下元古界结晶基底组成,潜山发育有侏罗系、奥陶系、寒武系和太古界花岗岩四大套储层,以及上第三系明化镇组、上第三系馆陶组、白垩系泥岩、侏罗系煤系地层,寒武系徐... 冀东地区发育有多个潜山,潜山地层由中生界、古生界、元古界及太古界—下元古界结晶基底组成,潜山发育有侏罗系、奥陶系、寒武系和太古界花岗岩四大套储层,以及上第三系明化镇组、上第三系馆陶组、白垩系泥岩、侏罗系煤系地层,寒武系徐庄组、毛庄组、馒头组泥页岩盖层,且储盖组合良好,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是油源,并以南堡凹陷下第三系烃源岩最佳;总结了潜山的新生古储型成藏组合和单侧—它源—侧向—潜山成藏模式,认为南堡凹陷下第三系生成的油气可以通过深大断裂和不整合面运移到潜山有利部位的多个目的层中聚集成藏;潜山油藏的分布规律是沿富油凹陷周边潜山的大断裂和不整合面发育带分布,在油源断层的交汇处附近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条件 成藏模式 油气分布 油源 潜山 冀东
下载PDF
断层面形态对中浅层石油运移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姜素华 曾溅辉 +1 位作者 李涛 姜雨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5-248,272,共5页
为认识中浅层油气成藏特征 ,在东营凹陷中浅层油气成藏地质研究基础上 ,利用二维模型模拟了不同断面形态的情况下 ,断层对中浅层石油运移和聚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在幕式 (非稳态 )充注条件下 ,断层面的形态对中浅层石油的运移... 为认识中浅层油气成藏特征 ,在东营凹陷中浅层油气成藏地质研究基础上 ,利用二维模型模拟了不同断面形态的情况下 ,断层对中浅层石油运移和聚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在幕式 (非稳态 )充注条件下 ,断层面的形态对中浅层石油的运移路径和方式构成重要的影响 ,S形断层面最有利于断层上、下盘砂层油的充注 ,这时油在砂层中的运移速率较大 ,而凹形断层面则有利于断层下盘砂层油的充注 ,凸形断层面有利于断层上盘砂层油的充注 ;(2 )越陡、弯度越少的断层面越有利于油的运移 ,即通常所认为的凸形断层面对油气运移起到发散作用 ,凹形断面起到油气运移汇集作用从模型试验中得到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面 石油运移 油气运移 移速 砂层 油气成藏 地质研究 中浅层 模拟实验研究 东营凹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