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12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鸽圆环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1
作者 刘存 刘砚涵 +6 位作者 祝夕超 李法凯 张栋 邵新宇 田野 孙圣福 陈静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3,共6页
为了建立鸽圆环病毒(PiCV)的快速检测方法,依据PiCV Rep基因的保守序列区域设计了荧光定量PCR的引物和探针,并建立了快速检测PiCV的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显示,构建的PiCV荧光定量PCR方法在1.44×10,1~1.44×10^(7)/μL拷贝标... 为了建立鸽圆环病毒(PiCV)的快速检测方法,依据PiCV Rep基因的保守序列区域设计了荧光定量PCR的引物和探针,并建立了快速检测PiCV的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显示,构建的PiCV荧光定量PCR方法在1.44×10,1~1.44×10^(7)/μL拷贝标准品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达0.9866;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其检测病毒系列含量下限为14.4拷贝/μL;该方法特异性良好,与鸽新城疫病毒、鸽疱疹病毒、鸽腺病毒等病毒及鸽组织DNA不存在交叉反应;该方法重复性较好,批内重复试验变异系数均介于0.454%~0.473%,批间重复试验变异系数均介于0.367%~0.869%。与传统普通PCR方法相比,所建立的PiCV荧光定量PCR方法敏感性更高,临床样品PiCV检出率更高,两者检测符合率为93.75%。结果表明,所建立的PiCV荧光定量PCR方法为临床检测鸽圆环病毒提供了一种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为PiCV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主动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鸽圆环病毒 荧光定量pcr Rep基因 检测
下载PDF
奶牛乳房炎5种致病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2
作者 王雪容 张宇 +3 位作者 张海森 杨王浩 靳亚平 陈华涛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5,共8页
为建立一种能快速检测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大肠埃希氏菌、无乳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根据大肠埃希氏菌phoA基因、无乳链球菌ef-tu基因、肺炎克雷伯氏菌Khe基因、金黄色葡萄球菌Nu... 为建立一种能快速检测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大肠埃希氏菌、无乳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根据大肠埃希氏菌phoA基因、无乳链球菌ef-tu基因、肺炎克雷伯氏菌Khe基因、金黄色葡萄球菌Nuc基因和肠炎沙门氏菌invA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优化PCR反应体系与反应程序并进行特异性试验,同时分别构建含病原菌基因的pMD-19T重组质粒进行灵敏性试验。结果显示,多重PCR反应的最适引物工作浓度为0.8μmol/L,最适退火温度为59.6℃,最佳延伸时间为40 s,最合适的循环数为30次;优化后的多重PCR反应体系可扩增出5种目标病原菌的特异性条带;5种病原菌PCR检测灵敏度可达到5 copies/μL。进一步利用该多重PCR反应体系对采集的108份乳房炎乳样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108份样本的阳性检出率为77.8%,大肠埃希氏菌、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3.1%、8.3%、34.3%、8.3%、5.6%。结果表明,建立了一种具有良好特异性和灵敏性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在临床生产实践中可用于快速鉴定奶牛乳房炎的致病菌,为奶牛乳房炎的诊断、防控与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方法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乳房炎 病原菌 多重pcr
下载PDF
Density of excess modes below the first phonon mode in four-dimensional glasses
3
作者 王利近 胥鼎 张世允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7期483-489,共7页
Glasses are known to possess low-frequency excess modes beyond the Debye prediction.For decades,it has been assumed that evolution of low-frequency density of excess modes D(ω) with frequency ω follows a power-law s... Glasses are known to possess low-frequency excess modes beyond the Debye prediction.For decades,it has been assumed that evolution of low-frequency density of excess modes D(ω) with frequency ω follows a power-law scaling:D(ω)~ω~γ.However,it remains debated on the value of γ at low frequencies below the first phonon-like mode in finitesize glasses.Early simulation studies reported γ=4 at low frequencies in two-(2D),three-(3D),and four-dimensional(4D)glasses,whereas recent observations in 2D and 3D glasses suggested γ=3.5 in a lower-frequency regime.It is uncertain whether the low-frequency scaling of D(ω)~ω^(3.5) could be generalized to 4D glasses.Here,we conduct numerical simulation studies of excess modes at frequencies below the first phonon-like mode in 4D model glasses.It is found that the system size dependence of D(ω) below the first phonon-like mode varies with spatial dimensions:D(ω) increases in2D glasses but decreases in 3D and 4D glasses as the system size increases.Furthermore,we demonstrate that the ω^(3.5)scaling,rather than the ω~4 scaling,works in the lowest-frequency regime accessed in 4D glasses,regardless of interaction potentials and system sizes examined.Therefore,our findings in 4D glasses,combined with previous results in 2D and 3D glasses,suggest a common low-frequency scaling of D(ω)~ ω^3.5) below the first phonon-like mode across different spatial dimensions,which would inspire further theoretical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brational density of states excess modes four-dimensional glasses SCALING computer simulation
下载PDF
三疣梭子蟹附肢再生过程中qRT-PCR内参基因的筛选与Wnt7b表达研究应用
4
作者 王思翔 付媛媛 +3 位作者 翟伟 郑霞 刘磊 王春琳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7,共9页
为筛选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附肢再生过程中的最适内参基因,以附肢再生不同阶段的三疣梭子蟹为研究对象,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细胞骨架蛋白基因(β-actin)、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GAPDH)、18S rRNA(18S)... 为筛选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附肢再生过程中的最适内参基因,以附肢再生不同阶段的三疣梭子蟹为研究对象,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细胞骨架蛋白基因(β-actin)、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GAPDH)、18S rRNA(18S)、转录延伸因子基因(EF1α)、核糖体蛋白L18基因(RPL18)、细胞色素C氧化酶基因(COX)和组蛋白基因(HIS)共7个候选内参基因在肌肉、眼柄、血淋巴、肝胰腺、鳃、心脏和再生附肢共7种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利用△Ct、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程序对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进行评价,筛选出合适的内参,最后以最适内参基因作为参考,分析再生相关基因Wnt7b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不同组织中综合稳定性最好的是RPL18,而在不同再生阶段的再生附肢中β-actin和RPL18基因做双内参基因更适合。以RPL18和β-actin作双内参基因研究Wnt7b的表达水平时发现,Wnt7b基因在三疣梭子蟹附肢再生过程中的表达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Wnt7b基因在三疣梭子蟹各组织中均有表达,除再生附肢和血淋巴外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都较低。本研究结果为甲壳类再生发育相关研究内参基因的选择及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内参基因 附肢再生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mitral chordae tendineae length using four-dimensional computed
5
作者 Takuya Mori Satoshi Matsushita +3 位作者 Terumasa Morita Abulaiti Abudurezake Junji Mochizuki Atsushi Amano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24年第5期274-281,共8页
BACKGROUND Mitral valvuloplasty using artificial chordae tendineae represents an effective surgical approach for treating mitral regurgitation.Achieving precise measurements of artificial chordae tendineae length(CL)i... BACKGROUND Mitral valvuloplasty using artificial chordae tendineae represents an effective surgical approach for treating mitral regurgitation.Achieving precise measurements of artificial chordae tendineae length(CL)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procedure;however,no objective index currently exists to facilitate this measurement.Therefore,preoperative assessment of CL is critical for surgical planning and support.Four-dimensional x-ray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4D-CT)may be useful for accurate CL measurement considering that it allows for dynamic three-dimensional(3D)evaluation compared to that with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a conventional inspection method.AIM To investigate the behavior and length of mitral chordae tendineae during systole using 4D-CT.METHODS Eleven adults aged>70 years without mitral valve disease were evaluated.A 64-slice CT scanner was used to capture 20 phases in the cardiac cycle in electrocardiographic synchronization.The length of the primary chordae tendineae was measured from early systole to early diastole using the 3D image.The primary chordae tendineae originating from the anterior papillary muscle and attached to the A1-2 region and those from the posterior papillary muscle and attached to the A2-3 region were designated as cA and cP,respectively.The behavior and maximum lengths[cA(ma),cP(max)]were compared,and the correlation with body surface area(BSA)was evaluated.RESULTS In all cases,the mitral anterior leaflet chordae tendineae could be measured.In most cases,the cA and cP chordae tendineae could be measured visually.The mean cA(max)and cP(max)were 20.2 mm±1.95 mm and 23.5 mm±4.06 mm,respectively.cP(max)was significantly longer.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r)with BSA were 0.60 and 0.78 for cA(max)and cP(max),respectively.Both cA and cP exhibited constant variation in CL during systole,with a maximum 1.16-fold increase in cA and a 1.23-fold increase in cP from early to mid-systole.For cP,CL reached a plateau at 15%and remained elongated until end-systole,whereas for cA,after peaking at 15%,CL shortened slightly and then moved toward its peak again as end-systole approached.CONCLUSION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4D-CT is a valuable tool for accurate measurement of both the length and behavior of chordae tendineae within the anterior leaflet of the mitral val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tral valve Chordae tendineae Computed tomography four-dimensional Cardiac cycle
下载PDF
Four-dimensional flow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or noninvasive diagnosis of clinically significant portal hypertension and high-risk gastroesophageal varices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6
作者 Jiachen Ji Yi Xiang +12 位作者 Jinghui Dong Hanyu Jiang Tianyi Xia Yunduo Li Mengmeng Zhang Changchun Liu Xijun Gong Bo Jin Wen Shen Gangfeng Zhu Jianming Cai Rui Li Xiaolong Qi 《EngMedicine》 2024年第1期11-18,共8页
Introduction:Noninvasive diagnoses of clinically significant portal hypertension(CSPH)and high-risk gastroesophageal varices are clinically relevant but challenging.Four-dimensional(4D)flow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troduction:Noninvasive diagnoses of clinically significant portal hypertension(CSPH)and high-risk gastroesophageal varices are clinically relevant but challenging.Four-dimensional(4D)flow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provides comprehensive flow information and is a promising alternative.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efficacy of 4D flow MRI as a noninvasive method for diagnosing CSPH and high-risk varices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Methods:This prospective study enrolled consecutive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liver cirrhosis at a tertiary referral center between October 2020 and March 2021.Each participant underwent abdominal 4D flow MRI.Hemodynamic parameters within the portal vein,including the average and peak flow velocities,normalized flow volume(Q_(normal)),and regurgitant fraction(R%),were extracted and compared between healthy individuals and patients with CSPH and between participants with high-and low-risk varices.Subsequently,these parameters were incorporated into a logistic regression(LR)model refined using L1 regularization and validated using five-fold cross-validation.The diagnostic efficacy was evaluated using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curves.Results:Eighty-two participants were enrolled(71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liver cirrhosis and 11 healthy individuals serving as controls).Among hemodynamic parameters,patients with CSPH exhibited a notable increase in Q_(normal)of 0.66±0.19 ml*m^(2)/[cycle*kg](P=0.001)and an R%of 1.98(2.05)(P=0.002).Similarly,patients with high-risk varices showed a higher Q_(normal)of 0.61±0.15 ml*m^(2)/[cycle*kg](P<0.001)and R%of 1.88(2.81)(P=0.006).ROC analysis revealed an area under the curve(AUC)for Q_(normal)of 0.93 and 0.91 for R%for diagnosing CSPH,while the LR model showcased a superior AUC of 0.95.For high-risk varices,Q_(normal)and R%showed AUC values of 0.75 and 0.70,respectively,whereas the LR model showed a higher AUC of 0.84.Conclusion:As a noninvasive imaging modality,4D flow MRI exhibits considerable potential for the diagnosis of CSPH and high-risk gastroesophageal varices;thus,it may minimize the reliance on invasive procedures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ur-dimensional flow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linically significant portal hypertension Gastroesophageal varices Hemodynamic parameters Noninvasive diagnosis
下载PDF
4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其在乳品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王珊 高辉明 +3 位作者 王雁伟 周思思 庞艳荣 艾鹏飞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2,共6页
食源性致病菌是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引起食物中毒和诱发疾病的有害微生物,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了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有效对策之一是对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行安全检测。本研究采用一种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法(multiplex... 食源性致病菌是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引起食物中毒和诱发疾病的有害微生物,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了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有效对策之一是对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行安全检测。本研究采用一种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法(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PCR)快速检测乳品中4种食源性致病菌,结果表明,选取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prfA基因、蜡样芽胞杆菌gyrB基因、鼠伤寒沙门氏菌invA基因、大肠埃希氏菌O157∶H7 stx2A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4对引物,在优化的PCR反应体系和退火温度58℃下,PCR扩增表现出良好的特异性,分别扩增出274、221、482、108 bp条带,无非特异性扩增,4种病原菌检出限达到10~100 CFU/mL;对17份人工染菌牛奶样品进行检测,检出结果与国标培养法完全一致。该研究结果为快速、高效、准确地检测出乳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蜡样芽胞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提供了一种实用方法,也为其他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pcr 食源性致病菌 检测
下载PDF
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险朋 丁文桂 +5 位作者 胡毅军 李小军 李永福 黄育浩 李敏 李建军 《水产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46-54,共9页
通过设计筛选引物和探针、优化反应浓度和退火温度,构建一种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的微滴式数字PCR(dd PCR)检测方法,分析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重复性,并应用于临床样品检测。结... 通过设计筛选引物和探针、优化反应浓度和退火温度,构建一种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的微滴式数字PCR(dd PCR)检测方法,分析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重复性,并应用于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当引物、探针浓度分别为0.9μmol·L^(-1)、0.3μmol·L^(-1)且退火温度为56.9℃时,建立的罗非鱼无乳链球菌dd PCR方法阴、阳性微滴分布界限明显,平均拷贝数高,有较高扩增反应效率;线性关系线良好(R^(2)=0.997 3),最低检测限为2.56 copies·μL^(-1);与猪链球菌2型、鱼类海豚链球菌和其他5种常见的水生动物疫病病原体无交叉反应;重复变异系数为3.15%;临床样品检测结果与实时荧光PCR方法结果的符合率100%,与细菌分离鉴定方法结果符合率为94.12%。结果表明,建立的罗非鱼无乳链球菌dd PCR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对罗非鱼无乳链球菌感染的临床样品进行定量检测,为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乳链球菌 微滴式数字pcr 定量检测 罗非鱼 临床应用
下载PDF
TaqMan多重实时定量PCR快速检测3种常见食源性病原菌 被引量:2
9
作者 艾鹏飞 王珊 +3 位作者 高辉明 王雁伟 庞艳荣 张萌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3-380,共8页
建立一种可同时快速检测大肠杆菌O157:H7、单增李斯特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的多重实时定量PCR(qPCR)方法。依据大肠杆菌O157:H7 tir基因、单增李斯特菌mpl基因和蜡样芽孢杆菌entFM基因的保守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多重qPC... 建立一种可同时快速检测大肠杆菌O157:H7、单增李斯特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的多重实时定量PCR(qPCR)方法。依据大肠杆菌O157:H7 tir基因、单增李斯特菌mpl基因和蜡样芽孢杆菌entFM基因的保守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多重qPCR反应体系,进行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试验,同步检测人工染菌牛奶样品中的病原菌并与国家标准方法作对比。结果表明,建立的多重qPCR方法灵敏度高,最低检出限为12 CFU/mL;特异性强,只对3种目标菌进行PCR扩增;稳定性好,各重复性试验中Ct值的变异系数<1%;所有受污染样品阳性检出率均为100%,与国家标准方法检测结果一致,且检测周期缩短至6 h。本研究建立的TaqMan多重qPCR方法能同时快速、准确地检测乳品中的大肠杆菌O157:H7、单增李斯特菌和蜡样芽孢杆菌,为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QMAN探针 多重实时定量pcr 大肠杆菌O157:H7 单增李斯特菌 蜡样芽孢杆菌
下载PDF
五种烟草根茎病害病原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10
作者 李小杰 张梦丹 +6 位作者 刘畅 苗圃 白静科 邱睿 陈玉国 刘剑君 李淑君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67,共8页
为了快速准确鉴别烟草根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um)、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根黑腐病菌(Thielaviopsis basicola)和鸢尾丝囊霉菌(Aphanomyces iridis)等5种烟草根茎病害病原菌,利用RAPD... 为了快速准确鉴别烟草根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um)、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根黑腐病菌(Thielaviopsis basicola)和鸢尾丝囊霉菌(Aphanomyces iridis)等5种烟草根茎病害病原菌,利用RAPD分子标记等方法筛选和设计特异性扩增引物,优化多重PCR扩增体系中各引物添加量、退火温度、循环数等条件,建立多重PCR检测体系,并对其检测的可行性进行验证。本研究筛选并设计出F.oxysporum、P.nicotianae、R.solani、T.basicola和A.iridis的特异性引物对LD141 F/R、YM1002 F/R、LK111 F/R、GHFT F/R、AiT7 F/R,PCR反应体系中最佳引物组合浓度分别为1.0、1.0、0.2、0.5、0.5μmol/L,最适退火温度为54℃,最佳循环数为28,可同时扩增出大小分别为370、240、536、783、138 bp的特异性片段,能同时检出5种病原菌DNA的最低限值为0.5 ng/μL,可实现对烟草育苗基质和烟株中5种病原菌的快速检测,对烟草苗期根茎病害的早期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根茎病害 多重pcr 灵敏性 病害检测
下载PDF
荧光定量PCR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11
作者 梁罕超 朱素优 +2 位作者 曾丽锦 许冠杰 赖其飞 《中国当代医药》 2024年第1期59-63,共5页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QF-PCR)技术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5月于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行羊水穿刺检查的388例孕中期孕妇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者均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QF-PCR...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QF-PCR)技术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5月于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行羊水穿刺检查的388例孕中期孕妇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者均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QF-PCR技术检查。以染色体核型分析为标准,分析QF-PCR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388例受检羊水中,QF-PCR检测出其中1例母血污染。388例受检者中QF-PCR共检出17例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包括21三体异常10例,18三体异常2例,13三体异常1例,性染色体异常4例。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相符,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构异常13例,QF-PCR技术均未检出。结论QF-PCR技术能鉴别母血污染以及检查快速,可弥补染色体核型分析时间长的不足;而染色体核型分析可补充QF-PCR技术对其他染色体异常检测的不足,两种方法联合使用可起互补作用,利于减少出生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整倍体 荧光定量pcr 染色体核型分析 产前诊断 母血污染
下载PDF
笋用林3种竹笋夜蛾多重PCR鉴定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12
作者 耿显胜 赵誉霞 +3 位作者 贾小琦 彭嫔嫔 张威 舒金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6-93,共8页
【目的】建立鉴定竹笋夜蛾物种的多重PCR技术,用于浙江省笋用竹的3种竹笋夜蛾幼虫的物种鉴定。【方法】针对COI基因的变异区设计物种特异性多重PCR引物;优化影响多重PCR反应的参数,建立鉴定竹笋夜蛾的多重PCR技术;采用标准DNA模板评价多... 【目的】建立鉴定竹笋夜蛾物种的多重PCR技术,用于浙江省笋用竹的3种竹笋夜蛾幼虫的物种鉴定。【方法】针对COI基因的变异区设计物种特异性多重PCR引物;优化影响多重PCR反应的参数,建立鉴定竹笋夜蛾的多重PCR技术;采用标准DNA模板评价多重PCR技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利用多重PCR技术对林间采集的竹笋夜蛾幼虫进行物种鉴定。【结果】针对3种竹笋夜蛾COI基因的变异区设计了3条物种特异性多重PCR引物,与通用引物LCO1490配合使用,扩增竹笋基夜蛾、竹笋禾夜蛾和笋秀夜蛾COI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290、390和590 bp。优化后的多重PCR鉴定技术的反应体系为:2×HotStart Taq PCR预混试剂10μL,10μmol·L^(-1)的引物LCO1490、JYE290、HYE390和QTYE590各0.5μL,DNA模板1μL,加ddH2O补足20μL。优化后的多重PCR鉴定技术的反应条件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30 s,59℃退火30 s,72℃延伸30 s;72℃下延伸10 min,循环数为35。多重PCR鉴定技术对笋秀夜蛾的最低检出限为0.01 ng·μL^(-1),对竹笋禾夜蛾和竹笋基夜蛾的最低检出限低于0.001 ng·μL^(-1)。林间样品鉴定结果表明,所有38份DNA都能扩增出明显的特异性条带,鉴定成功率100%;经测序验证,本研究的技术鉴定的物种与经COI基因序列鉴定的物种一致。【结论】研究建立了浙江省笋用竹的夜蛾的多重PCR鉴定技术,能够快速高效鉴定浙江省笋用林内竹笋夜蛾幼虫的物种,该技术具有鉴定周期短、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准确度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竹 夜蛾 引物 多重pcr DNA条形码
下载PDF
5种猪源消化道传播病原体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13
作者 吴静波 南文金 +2 位作者 胡鸿惠 黄健强 彭国良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26,共9页
猪源人兽共患病不仅威胁公共卫生安全,还威胁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其中消化道传播是其主要的传播途径。为及时鉴定出经消化道传播的病原体,本试验建立了猪源大肠杆菌、沙门菌、单增李斯特菌和志贺菌的四重荧光定量PCR和戊型肝炎病毒荧... 猪源人兽共患病不仅威胁公共卫生安全,还威胁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其中消化道传播是其主要的传播途径。为及时鉴定出经消化道传播的病原体,本试验建立了猪源大肠杆菌、沙门菌、单增李斯特菌和志贺菌的四重荧光定量PCR和戊型肝炎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优化反应体系和条件,实现5种病原体的同时检测;并利用荧光定量PCR与普通PCR对117份猪临床样品(病变组织、粪便和肌肉等)进行对比检测。结果显示,建立的荧光定量PCR能够在1.5 h内完成对大肠杆菌、沙门菌、单增李斯特菌、志贺菌和戊型肝炎病毒5种病原体的特异性检测,与其他常见细菌和病毒无交叉反应,检测极限值可达5个拷贝,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均不低于0.997,线性范围涵盖1×10^(1)~1×10^(9),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CV)均低于3.16%。建立的荧光定量PCR与普通PCR方法检测结果的符合率达到95.73%~100%,具有较好的一致性。117份临床样品中大肠杆菌、沙门菌、单增李斯特菌、志贺菌和戊型肝炎病毒各自的阳性率分别为31.62%、17.95%、6.84%、5.13%和11.11%。结果表明,本试验所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灵敏、特异、稳定,能够同时、快速区分检测上述5种猪源消化道传播病原体,可为猪肉制品从产地到餐桌全环节样品的监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兽共患病 消化道传播 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基于多重PCR靶向测序的烟草1.8K SNP育种液相芯片的开发与应用
14
作者 刘勇 袁诚 +4 位作者 黄昌军 于海芹 曾建敏 彭佩 曹明月 《中国烟草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94,共8页
本研究根据公开发表的烟草K326基因组和烟草430K SNP固相芯片检测数据,以7份种质两两组合之间每条染色体上20个多态标记为目标,基于多重PCR扩增的精准定位测序分型技术(mGPS,Genotyping by Pinpoint Sequencing of multiplex PCR produc... 本研究根据公开发表的烟草K326基因组和烟草430K SNP固相芯片检测数据,以7份种质两两组合之间每条染色体上20个多态标记为目标,基于多重PCR扩增的精准定位测序分型技术(mGPS,Genotyping by Pinpoint Sequencing of multiplex PCR products)开发出烟草1.8K育种液相芯片(YT1.8K.1)。利用该芯片对上述7份种质两两之间杂交的21个杂交组合进行基因分型检测,每个杂交组合之间的平均差异位点数为650个,能同时满足每个组合定向改良筛选高遗传背景回复率单株的需要。利用该芯片对23个烟草品种进行基因型分型检测和聚类分析,聚类分类结果与品种系谱基本吻合;利用该芯片从367个BC2F1群体中筛选出5个背景回复率高于94.96%的单株,高于理论均值87.5%,表明该育种芯片可应用于烟草种质资源聚类分析、定向改良育种的遗传背景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单碱基多态性 多重pcr 靶向测序 液相芯片
下载PDF
马铃薯病毒病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
15
作者 杨茹薇 刘易 +2 位作者 古丽米拉·热合木土拉 孙慧 江应红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484-2490,共7页
【目的】鉴定马铃薯主要病毒病病原,为马铃薯病毒病的科学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Gen-Bank数据库注册序列设计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PVS)、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 roll virus,PLRV... 【目的】鉴定马铃薯主要病毒病病原,为马铃薯病毒病的科学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Gen-Bank数据库注册序列设计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PVS)、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 roll virus,PLRV)的检测引物,完成引物浓度及系统优化。【结果】建立3种马铃薯病毒病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体系(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RT-PCR,RT-qPCR),其标准曲线循环阈值与模板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99.42%以上,扩增效率均为84.48%以上,可快速、准确检测出3种马铃薯病毒。【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是一种高灵敏度、特异性强的检测方法,可实时监测马铃薯生产中病毒病的感染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病毒病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牛冠状病毒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16
作者 蒲鹏 李晨露 +2 位作者 张琪 吴发兴 许信刚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0,共4页
为建立牛冠状病毒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收录的牛冠状病毒AKS-01株N基因序列(KU886219)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构建重组质粒并进行反应条件优化、特异性试验、重复性试验以及敏感性试验,建立一种检测BCoV的TaqMan... 为建立牛冠状病毒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收录的牛冠状病毒AKS-01株N基因序列(KU886219)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构建重组质粒并进行反应条件优化、特异性试验、重复性试验以及敏感性试验,建立一种检测BCoV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显示,建立的牛冠状病毒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均良好。该方法BCoV重组质粒标准品在5.75×10^(7)~5.75×10^(3)copies/μL时与Ct值呈现良好线性关系,该方法对牛轮状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副流感病毒3型均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该方法对BCoV重组质粒标准品最低检测限为5.75×10^(1)copies/μL;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结果稳定,变异系数均小于2%。利用所建立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收集的132份样品进行检测,与常规PCR相比,两者符合率为96.21%,可为BCoV的临床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冠状病毒 TaqMan荧光定量pcr 检测方法
下载PDF
PCV-2、PCV-3、PCV-4三重PCR鉴别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17
作者 王勤 欧云文 +3 位作者 汪洋 潘琴 刘俐君 何博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66,共7页
为了建立一种快速鉴别检测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圆环病毒3型(PCV-3)、猪圆环病毒4型(PCV-4)的方法,试验设计合成PCV-2、PCV-3、PCV-4特异性鉴别检测引物,经一步法三重RT-PCR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PCV-2、PCV-3、PCV-4三重PCR鉴别检... 为了建立一种快速鉴别检测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圆环病毒3型(PCV-3)、猪圆环病毒4型(PCV-4)的方法,试验设计合成PCV-2、PCV-3、PCV-4特异性鉴别检测引物,经一步法三重RT-PCR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PCV-2、PCV-3、PCV-4三重PCR鉴别检测方法。该方法对PCV-2、PCV-3、PCV-4、PCV-2/PCV-3/PCV-4可分别扩增出216、415、678 bp、216 bp/415 bp/678 bp的特异性条带,检测PRV、PPV、PRRSV、CSFV、PEDV、TGEV均为阴性,对PCV-2、PCV-3、PCV-4的最低检测量分别为1.0×102、1.0×10^(3)、1.0×10^(3)拷贝/μL,与PCV-2、PCV-3、PCV-4单项PCR方法的符合率均为100%,应用该方法检测85份临床病料样品,PCV-2、PCV-3、PCV-4阳性感染率分别为21.17%、14.12%、4.71%。说明建立的PCV-2、PCV-3、PCV-4三重PCR鉴别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和临床适用性,为PCV-2、PCV-3、PCV-4的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一种简便、快速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V-2 PCV-3 PCV-4 三重pcr 鉴别检测
下载PDF
绵羊支原体肺炎病原巢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18
作者 杨华 周华倩 +5 位作者 黄新 齐宇 余乾 张文喆 杨永林 侯扶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4期74-77,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诊断绵羊支原体肺炎病原的巢式PCR方法,确定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靶器官。[方法]根据GenBank网站上登录的绵羊支原体16S rRNA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2对引物,以肺炎支原体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经过PCR反应条件的优化,通过测序验... [目的]建立一种诊断绵羊支原体肺炎病原的巢式PCR方法,确定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靶器官。[方法]根据GenBank网站上登录的绵羊支原体16S rRNA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2对引物,以肺炎支原体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经过PCR反应条件的优化,通过测序验证扩增产物的正确性,建立了绵羊支原体肺炎病原的巢式PCR检测方法,进而应用建立的方法完成临床阳性病料肺脏、肺淋巴、心脏、肾脏、肝脏、脾脏、皮肤、小肠和外周血检测以及疑似样本肺脏组织的检测。[结果]建立的巢式PCR方法可扩增出864 bp的特异性目的片段,肺脏和肺淋巴为绵羊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靶器官,临床样本巢式PCR检出率与支原体培养鉴定结果的符合率为100%。[结论]建立的绵羊支原体肺炎病原巢式PCR检测方法可用于临床样本的实验室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肺炎支原体 巢式pcr 检测方法
下载PDF
水禽细小病毒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19
作者 汪宏才 商雨 +7 位作者 马瑶 曾哲 张蓉蓉 姚伦 罗玲 李丽 温国元 罗青平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218-222,共5页
为了建立水禽细小病毒(WPV)快速检测方法,根据序列比对结果在水禽细小病毒NS基因SF3保守区域内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通用检测方法。该方法的扩增效率(E)为90.0%,相关系数(R~2)=0.99,标准曲线方程为y=-3.607x+38.... 为了建立水禽细小病毒(WPV)快速检测方法,根据序列比对结果在水禽细小病毒NS基因SF3保守区域内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通用检测方法。该方法的扩增效率(E)为90.0%,相关系数(R~2)=0.99,标准曲线方程为y=-3.607x+38.77;除WPV出现S形扩增曲线外,新城疫病毒(NDV)、H9亚型禽流感病毒(H9 AIV)、鸭坦布苏病毒(DTMUV)、鸭肝炎病毒(DHAV)、鸭肠炎病毒(DEV)、鸭呼肠孤病毒(DRV)样品均未出现S形阳性扩增曲线;批内变异系数(CV)为0.15%~0.23%,批间变异系数为0.09%~0.28%。结果表明,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临床样品检测结果表明,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与普通PCR的符合率达98.4%,灵敏度是普通PCR的1 000倍。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不仅能定性检测WPV,还可以进行定量检测,可用于种鸭场、种鹅场的WPV净化检测,也可用于WPV临床大量样品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禽细小病毒 检测方法 SYBR GreenⅠ 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绿豆象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
20
作者 张敏 李子鹏 +2 位作者 赵欣然 张仙红 郑海霞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4-183,共10页
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害虫,对绿豆、豇豆等豆科作物的产量与品质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旨在筛选出适合分析绿豆象不同发育阶段以及成虫不同组织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根据绿豆象转录组测序以及相关参考文献... 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害虫,对绿豆、豇豆等豆科作物的产量与品质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旨在筛选出适合分析绿豆象不同发育阶段以及成虫不同组织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根据绿豆象转录组测序以及相关参考文献报道,筛选出8个候选内参基因(β-Actin、β-Tubulin、α-Tubulin、AK、GAPDH、RPL40、Hsc70、eEF1-α),采用qRT-PCR技术分析在绿豆象不同发育阶段(幼虫、蛹、雌雄成虫)以及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触角、头、腹、足、翅)各候选基因的表达量;利用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和在线网站RefFinder并结合△Ct值评估8个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结果显示,在绿豆象不同发育阶段以及成虫不同组织中,各候选内参基因Ct值和跨度均不同,表明各候选内参基因表达量存在差异。不同算法综合比较内参基因稳定性以及GeNorm软件最佳内参基因数目的分析显示,在绿豆象虫不同发育阶段中推荐采用β-Act、β-Tub作为内参基因,而在绿豆象成虫不同组织中推荐采用β-Tub、α-Tub作为内参基因,这有利于在绿豆象的基因表达研究中取得更为可靠、准确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象 实时荧光定量pcr 内参基因 不同发育阶段 组织 基因稳定表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