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Danshen Chuanxiongqin therapy on TXA2/PGI2, bone metabolism and stress levels after proximal femoral fracture surgery
1
作者 Xiao-Juan Shi Wei-Hong Yang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18年第10期30-33,共4页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anshen Chuanxiongqin therapy on TXA2/PGI2, bone metabolism and stress levels after proximal femoral fracture surgery.Methods: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proximal femoral fractures wh...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anshen Chuanxiongqin therapy on TXA2/PGI2, bone metabolism and stress levels after proximal femoral fracture surgery.Methods: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proximal femoral fractures who received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treatment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between January 2015 and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ho received postoperative adjuvant Danshen Chuanxiongqin therapy and the control group who received postoperative conventional therapy. The levels of TXA2/PGI2 balance-related indicators, bone metabolism indicators and stress hormones in serum as well as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stress molecules in peripheral blood were measured before surgery and 3 d after surgery.Results:Compared with those of same group before surgery, serum 6-keto-PGF1α, t-PA, PICP, BALP and OCN levels of both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whereas serum TXB2, PAI-1, D-D,β-CTX, RANKL, NE, COR and ANG-Ⅱ levels as well as peripheral blood NF-κB and HSP70 express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after surgery, and serum 6-keto-PGF1α, t-PA, PICP, BALP and OCN levels of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surgery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whereas serum TXB2, PAI-1, D-D,β-CTX, RANKL, NE, COR and ANG-Ⅱ levels as well as peripheral blood NF-κB and HSP70 expression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Conclusion:Danshen Chuanxiongqin therapy after proximal femoral fracture surgery can adjust the TXA2/PGI2 balance, improve the bone metabolism and reduce the stress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XIMAL FEMORAL fracture DANSHEN Chuanxiongqin Deep venous thrombosis bone metabolism Stress response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修复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特点 被引量:34
2
作者 魏俊强 刘利蕊 +3 位作者 王新宇 闫石 金宇 冯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5期5224-5230,共7页
背景: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老年、手术治疗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此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时间点目前尚无研究。目的:分析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修复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 背景: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老年、手术治疗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此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时间点目前尚无研究。目的:分析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修复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时间分布。方法:纳入2012年6月至2016年1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修复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20例,根据患者术前是否采用预防性抗凝措施分为抗凝组和非抗凝组,2组患者分别于伤后第1,3,5天,伤后超过5天及术后第2,5,7,14天分别进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统计总的血栓发生例数和发生率,并对2组患者进行比较。统计不同时间点2组患者新发生血栓的病例数和发生率,通过频数分布表分析伤后和术后血栓发生的高峰时间。结果与结论:1220例患者中抗凝组154例,有18例发生血栓,发生率为12%;未抗凝组66例中发生深静脉血栓15例,发生率为2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41);22组患者血栓发生的高峰时间是伤后前3 d和术后第1天;3结果表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峰时间是伤后前3 d和术后第1天。患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应从伤后即开始实施,伤后就进行药物预防性抗凝可以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骨质疏松 骨钉 静脉血栓形成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骨植入物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深静脉血栓 时间分布
下载PDF
超声弹性成像辅助评价跟骨骨折手术等待期急性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危险 被引量:20
3
作者 卢仲琳 曹志强 +3 位作者 高国梁 景青玲 张伟 黄永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23-427,共5页
背景:跟骨骨折术前等待期发生深静脉血栓影响骨折预后,因此,对其准确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关于跟骨骨折术前等待期血栓分期研究罕见报道。目的:利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血栓病例进行分期诊断,探究跟骨骨折手术等待期患者深静... 背景:跟骨骨折术前等待期发生深静脉血栓影响骨折预后,因此,对其准确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关于跟骨骨折术前等待期血栓分期研究罕见报道。目的:利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血栓病例进行分期诊断,探究跟骨骨折手术等待期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自2008至2015年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跟骨骨折住院患者中招募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入组,于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有血栓形成的患者再行超声弹性成像分期诊断,统计血栓发生率,根据病历记录收集研究对象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等因素分布,利用多重Logistics回归分析血栓形成与上述因素相关性。结果与结论:(1)最终招募149例跟骨骨折患者,共有22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4.8%,急性血栓的发生率为9.4%;(2)多重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年龄(P=0.009,OR值=1.063,95%可信区间为1.010-1.117)、体质量指数(P=0.019,OR值=1.302,95%可信区间为1.124-1.430)、吸烟史(P=0.017,OR值=5.124,95%可信区间为1.347-18.359)、手术等待期时间(P=0.000,OR值=5.190,95%可信区间为1.396-19.266)等因素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3)结果表明,跟骨骨折手术等待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急性血栓占较大比例。需根据患者年龄、吸烟史、体质量指数以及手术等待期时间等因素评估急性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给予以相应的诊治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植入物 骨植入物 跟骨骨折 手术等待期 深静脉血栓 超声弹性成像
下载PDF
股骨干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特点 被引量:29
4
作者 孙灏 魏俊强 +2 位作者 刘利蕊 闫石 赵佳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93-97,共5页
目的了解采用股骨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时间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6年10月208例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手术治疗的股骨干骨折患者,根据患者术前是否采用预防性抗凝措施分... 目的了解采用股骨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时间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6年10月208例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手术治疗的股骨干骨折患者,根据患者术前是否采用预防性抗凝措施分为抗凝组和非抗凝组,两组患者分别于伤后第1、3、5及超过5天和术后第2、5、7及14天8个时间点分别进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统计总的血栓发生例数和发生率,并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统计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新发生血栓的病例数和发生率,通过频数分布表分析伤后和术后血栓发生的高峰时间。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共纳入208例患者,其中术前抗凝组115例,有16例发生血栓,发生率13.91%,术前未抗凝组93例,发生深静脉血栓27例,发生率29.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67,P=0.007)。两组患者血栓发生的高峰时间是伤后第3天和术后第1天。结论股骨干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峰时间是伤后前第3天和术后第1天。患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应从伤后即开始实施,伤后就进行药物预防性抗凝可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植入物 股骨干骨折 深静脉血栓 时间分布
下载PDF
老年髋部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谭晶 张静 +2 位作者 孟钰童 张里程 唐佩福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6年第5期373-376,共4页
目的 研究老年髋部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从而促进DVT的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8年3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386例,根据术前双下肢静脉彩超结果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分析糖尿病... 目的 研究老年髋部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从而促进DVT的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8年3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386例,根据术前双下肢静脉彩超结果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分析糖尿病、肿瘤、心血管病、呼吸疾病、肝病、肾病、风湿病及痴呆等危险因素。结果 术前34例(8.8%)确诊为DVT,其中股静脉2例(5.88%),腘静脉4例(11.76%),胫后静脉1例(2.94%),单侧小腿肌间静脉20例(58.82%),双侧小腿肌间静脉5例(14.71%),腓静脉2例(5.88%)。术前因肺动脉栓塞死亡3例。BMI≥30.0 kg/m2、风湿病史、合并≥3种内科疾病为术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术前DVT发生率高,BMI≥30.0 kg/m2、风湿病史及合并≥3种内科疾病的患者入院后应评估血栓风险,积极预防,以减少DVT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髋部骨折 深静脉血栓 发生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骨折术后深静脉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杨兴光 孙忠 +2 位作者 王学谦 陆云 郭若琳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64-466,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深静脉栓塞(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11月—2005年1月入院治疗的515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7d内采用美国ACUSON128/XP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深静脉血流通畅情况及DVT的发生情况,... 目的:探讨影响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深静脉栓塞(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11月—2005年1月入院治疗的515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7d内采用美国ACUSON128/XP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深静脉血流通畅情况及DVT的发生情况,按是否发生DVT分为2组进行分析,并对可能与DVT形成有关的20项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手术后发生DVT者58例(11.3%)。DVT组和非DVT组比较,吸烟、体质量指数、功能锻炼、手术持续时间、硬膜外麻醉、凝血酶原时间比值、D-二聚体及全血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最终进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方程的是吸烟、体质量指数、手术持续时间、全血黏度高切值和D-二聚体,OR值分别为3.275、1.722、1.582、4.758及1.571(P<0.05)。结论:吸烟、体质量指数、手术持续时间、全血黏度高切值及D-二聚体是骨折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骨折 手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对空巢老人下肢骨折术前静脉血栓预防作用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杨辉 马同敏 +4 位作者 张建利 梁辉 张国峰 常德勇 张持晨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66-69,共4页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空巢老人下肢闭合性骨折术前静脉血栓的预防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44例下肢骨折伤后24 h内住院的空巢老人,根据是否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分为暴露组(n=24)和对照组(n=20),于术前1 d或者手术当天使用彩...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空巢老人下肢闭合性骨折术前静脉血栓的预防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44例下肢骨折伤后24 h内住院的空巢老人,根据是否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分为暴露组(n=24)和对照组(n=20),于术前1 d或者手术当天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静脉是否形成血栓。将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结果分为无静脉血栓,肌间静脉血栓和深静脉血栓3个级别,对两组的血栓形成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暴露组无静脉血栓19例,肌间静脉血栓3例,深静脉血栓2例,对照组无静脉血栓10例,肌间静脉血栓6例,深静脉血栓4例。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下肢闭合性骨折的空巢老人,使用低分子肝素对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巢老人 肝素 低分子量 骨折 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动静脉脉冲系统预防下肢长管状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穆卫东 陈其欣 周东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666-668,共3页
目的:比较动静脉(AV)脉冲系统及阿司匹林在降低下肢长管状骨内固定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216例行下肢长管状骨内固定手术治疗患者分为3组,第1组有75例术后使用AV泵治疗,第2组的73例患者术后给予10... 目的:比较动静脉(AV)脉冲系统及阿司匹林在降低下肢长管状骨内固定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216例行下肢长管状骨内固定手术治疗患者分为3组,第1组有75例术后使用AV泵治疗,第2组的73例患者术后给予100mg阿司匹林治疗,第3组68例手术后未行任何预防深静脉血栓措施。在术后分别使用双重超声波测定下肢远、近端的静脉血栓。同时测量大腿、小腿的周长。结果:有4例使用AV泵的患者、8例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出现血栓,第3组有15例发生深静脉血栓。第1、2组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第1、2组与第3组相比在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AV泵治疗组,术后大腿及小腿水肿明显减轻。第1组与第2、3组相比在减轻下肢水肿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下肢长管状骨内固定手术后,AV泵治疗及阿司匹林治疗均能有效的降低血栓发生率。AV泵可有效促进下肢长管状骨术后水肿消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脉冲 预防 下肢长管状骨骨折 内固定 术后并发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地奥司明对围术期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9
9
作者 王玉涛 宋晓勇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13期119-121,共3页
目的观察地奥司明对围术期骨折患者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在本院施行下肢骨折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常规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地奥司明片。将患者下肢周径变化、凝血... 目的观察地奥司明对围术期骨折患者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在本院施行下肢骨折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常规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地奥司明片。将患者下肢周径变化、凝血功能值及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比率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照研究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患肢周径变化明显,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较对照组延长,血小板(PLT)计数明显较对照组升高,其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比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地奥司明片在围术期的应用,不仅能有效预防骨科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而且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奥司明 深静脉血栓 骨折 凝血
下载PDF
P选择素、抗心磷脂抗体及活化蛋白C抵抗预测下肢创伤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马远 叶向阳 +1 位作者 程省 郭雄飞 《中医正骨》 2019年第8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P选择素、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A)及活化蛋白C抵抗(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对下肢创伤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创伤... 目的:探讨P选择素、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A)及活化蛋白C抵抗(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对下肢创伤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后第3天抽取患者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P选择素含量和ACA阳性率,采用Dahlback法测定APCR阳性率。按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中DVT的诊断标准判断患者术后2周内是否发生DVT,比较DVT组和无DVT组的血清P选择素含量、血清ACA阳性率及血清APCR阳性率。以是否发生DVT为因变量,以血清P选择素、ACA及APCR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648例患者,其中31例患者术后2周内发生DVT(DVT组),其余617例均未检出DVT(无DVT组)。2组患者的血清P选择素含量、血清ACA阳性率及血清APCR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989,P=0.000;χ^2=0.010,P=0.000;χ^2=12.447,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选择素、ACA及APCR是下肢创伤骨折术后DVT的危险因素(OR=1.219,P=0.019;OR=1.292,P=0.009;OR=2.430,P=0.012)。结论:P选择素、ACA及APCR是下肢创伤骨折术后DVT的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下肢创伤骨折术后DVT的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骨 骨折 P选择素 抗心磷脂抗体 活化蛋白C抵抗
下载PDF
心血管病患者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祝春霞 周长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02-604,共3页
目的:研究伴或不伴有心血管病的同类下肢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 T )的发生及相关情况。方法选取骨折患者584例,根据伴或不伴有冠心病和(或)高血压,将其分为伴有心血管病组235例和无心血管病组349例,心血管病组患者中,... 目的:研究伴或不伴有心血管病的同类下肢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 T )的发生及相关情况。方法选取骨折患者584例,根据伴或不伴有冠心病和(或)高血压,将其分为伴有心血管病组235例和无心血管病组349例,心血管病组患者中,仅伴有原发性高血压89例,仅伴有冠心病53例,同时伴有原发性高血压和冠心病93例,比较心血管病组与无心血管病组下肢DVT的发生率、骨折后不同时间段下肢DVT 的发生率,不同年龄段骨折患者DVT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无心血管病组比较,心血管病组下肢DVT发生率明显升高(22.55% vs 12.89%,P<0.01)。2组骨折后0~7 d下肢DVT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骨折后8~14 d及>14 d(P<0.01)。2组年龄≥60岁患者DV T发生率明显高于年龄<60岁患者。结论伴有心血管病且年龄≥60岁的下肢骨折患者更易于发生下肢DVT ,骨折后1周内是其好发时间段,加强对高危人群的重视并尽早采取预防措施有可能降低骨折后下肢DVT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下肢 骨折 静脉血栓形成 冠心病 高血压
下载PDF
单一下肢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分布特点 被引量:22
12
作者 王虎 付亚辉 +12 位作者 尚昆 屈霜威 王鹏飞 张斌飞 丛雨轩 黄海 柯超 魏星 李忠 刘萍 庄岩 张堃 张红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17年第3期142-148,共7页
目的探讨单一下肢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及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6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835例单一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79例,女456例;年龄(62.78±19.45)(18~102)岁;骨折部位:髋... 目的探讨单一下肢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及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6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835例单一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79例,女456例;年龄(62.78±19.45)(18~102)岁;骨折部位:髋部510例,股骨干33例,膝关节周围116例,胫腓骨54例,踝关节周围82例,髌骨40例。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 100 IU予以抗凝治疗,术前及术后12 h内停用。术前1 d及出院前1 d均行双侧全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定义血栓及分布,计算下肢DVT的总发生率、不同骨折部位发生率以及血栓在下肢肢体的分布特点。结果 835例患者住院时间(9.76±3.2)(3~22)d。术前第1天,静脉超声提示下肢DVT发生率为37.8%(316/835),其中,下肢近端血栓42例(5.0%),远端血栓274例(32.8%);出院前1 d,静脉超声提示下肢DVT发生率为53.3%(445/835),其中,下肢近端血栓57例(6.8%),远端血栓388例(46.5%)。髋部骨折510例,术前187例(36.7%)发生DVT,其中,下肢近端血栓17例(3.3%),远端血栓170例(33.3%);术后293例(57.5%)发生DVT,其中,下肢近端血栓36例(7.1%),远端血栓257例(50.4%)。股骨干骨折33例,术前17例(51.5%)发生DVT,其中,下肢近端血栓5例(15.2%),远端血栓12例(36.4%);术后22例(66.7%)发生DVT,其中,下肢近端血栓5例(15.2%),远端血栓17例(51.5%)。膝关节周围骨折116例,术前58例(50.0%)发生DVT,其中,下肢近端血栓13例(11.2%),远端血栓45例(38.8%);术后68例(58.6%)发生DVT,其中,下肢近端血栓13例(11.2%),远端血栓55例(47.4%)。胫腓骨骨折54例,术前17例(31.5%)发生DVT,其中,下肢近端血栓2例(3.7%),远端血栓15例(27.8%);术后18例(33.3%)发生DVT,其中,下肢近端血栓2例(3.7%),远端血栓16例(29.6%)。踝关节周围骨折82例,术前26例(31.7%)发生DVT,其中,下肢近端血栓5例(3.7%),远端血栓21例(15.9%);术后25例(30.5%)发生DVT,其中,下肢近端血栓1例(1.2%),远端血栓24例(17.1%)。髌骨骨折40例,术前11例(27.5%)发生DVT,术后19例(47.5%)发生DVT,均为远端血栓。术前及术后分别有48例(5.8%)、131例(15.7%)发生双侧肢体血栓。对侧肢体血栓分布为:术前有3例(0.4%),术后6例(0.7%)为近端血栓,其余均为下肢远端血栓。结论对于单一下肢骨折患者,尽管住院期间给予抗凝治疗,但DVT发生率仍较高,以下肢远端血栓为主,下肢近端血栓发生率明显较低。不同骨折部位,血栓发生率不同,其中,股骨干及股骨远端骨折下肢近端血栓发生率明显较高。术后对侧肢体血栓发生率增加,但以肢体远端血栓为主,肢体近端血栓极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骨折 静脉血栓形成 发病率 住院病人
下载PDF
D-二聚体检测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1
13
作者 孙瑜 周荣斌 《中医正骨》 2012年第4期22-23,共2页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在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22例下肢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分别在术前及术后第7天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规定血...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在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22例下肢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分别在术前及术后第7天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规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500 ng.L-1为深静脉血栓阳性,以彩色多普勒检查的阳性结果作为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应用诊断试验的一致性检验比较2种方法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术后第7天,D-二聚体检测结果阳性28例;彩色多普勒检查诊断为深静脉血栓24例。2种方法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05,P=0.000),灵敏度91.7%,特异度93.9%,准确度93.4%。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术后血浆中的D-二聚体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F=121.960,P=0.000);且术后第7天时明显高于术后第3天时(P=0.000)。结论: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骨折 手术后并发症 D-二聚体
下载PDF
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内源性抗凝能力评价 被引量:4
14
作者 苏玉 赵洁 吴俊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2期917-920,共4页
目的观察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内源性抗凝能力及其在DVT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北京积水潭医院骨折后下肢DVT患者95例作为DVT组,体检健康者100例作为健康人对照组。收集患者术后第3天枸橼酸钠抗凝血浆标本,检测纤维蛋白... 目的观察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内源性抗凝能力及其在DVT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北京积水潭医院骨折后下肢DVT患者95例作为DVT组,体检健康者100例作为健康人对照组。收集患者术后第3天枸橼酸钠抗凝血浆标本,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用Thrombopath发色底物显色法检测内源性抗凝能力指标Protac凝血抑制率(PICI);收集患者血清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结果 DVT组FDP、DD均高于健康人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DVT组PICI(%)低于健康人对照组(82.8±7.2 vs 87.8±3.6,P<0.01);DVT组≥65岁患者较<65岁患者PICI下降约4.8%(P<0.05);当PICI的cut-off值为84.2%时,卡方检验显示,DVT与健康人对照组PICI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PICI与FDP、DD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r分别为-0.318、-0.336和0.284,P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ICI是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OR值为1.243(P<0.01)。结论骨折后血栓患者的内源性抗凝能力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性抗凝能力 深静脉血栓 骨折 Protac凝血抑制率
下载PDF
可回收腔静脉滤器在骨创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潘烨 邵明哲 +5 位作者 张健 吴海生 梅家才 张长青 孙玉强 赵珺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3年第3期161-165,共5页
目的探讨可回收腔静脉滤器在骨创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中的应用和提高滤器取出率的途径。方法对2007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486例骨创伤合并下肢DVT(均经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可回收腔静脉滤器在骨创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中的应用和提高滤器取出率的途径。方法对2007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486例骨创伤合并下肢DVT(均经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于骨科手术前均置入可回收滤器,以预防围手术期发生致命性肺梗塞(PE)。采用圈套器联合导丝牵拉法处理倾斜滤器;对滤器内大块血栓置管溶栓治疗。结果 486例可回收腔静脉滤器均置入成功。围手术期无症状性PE发生。滤器在体内的留置时间为(18.4±4.3)d,其中152例捕获到血栓。447例患者进行了滤器取出操作,共取出滤器441个,技术成功率为98.7%,6例取出失败。总的滤器取出率为90.7%。结论可回收滤器用于骨创伤合并下肢DVT患者可有效预防PE。完善的患者信息登记和随访、妥善处理滤器内血栓和滤器倾斜,有助于提高滤器取出率,更好地发挥可回收滤器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腔静脉滤器 骨折
下载PDF
大株红景天注射液联合磺达肝葵钠防治老年骨折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6
作者 梁莉萍 艾江平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5年第6期1140-1141,1145,共3页
【目的】探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联合磺达肝葵钠预防老年骨折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100例长期卧床的老年骨折患者(≥60岁),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n =50)和对照组( n =50)。每组均皮下... 【目的】探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联合磺达肝葵钠预防老年骨折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100例长期卧床的老年骨折患者(≥60岁),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n =50)和对照组( n =50)。每组均皮下常规注射抗凝剂磺达肝葵钠,每日一次,治疗10 d ,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每日一次,治疗10 d 。【结果】治疗10 d 后,观察组双下肢轻度肿胀发生率较对照组高,重度肿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双下肢重度疼痛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对照组 DVT 发生率为10%,死亡率为4%,而观察组患者均未发生下肢 DVT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大株红景天注射液联合磺达肝葵钠可安全、有效的防治老年因骨折卧床患者 DVT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景天/治疗应用 注射剂 抗凝药/治疗应用 骨折/并发症 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和控制 下肢
下载PDF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检测在老年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旭东 来晓炜 《现代医药卫生》 2014年第11期1633-1634,共2页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bg)检测在老年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2年3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9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研究组)分别在术前、术后第3天进行血浆D-D和Fbg检测,并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bg)检测在老年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2年3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9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研究组)分别在术前、术后第3天进行血浆D-D和Fbg检测,并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加以分析。研究组以是否并发DVT分为并发DVT组和未并发DVT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浆D-D和Fbg水平。结果9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有11例并发DVT,并发DVT组和未并发DVT组术前D-D及Fbg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DVT组术后第3天血浆D-D和Fbg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并发DVT组术前D-D和Fbg水平与术后第3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DVT组与未并发DVT组术前血浆D-D及Fb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血浆D-D和Fb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D-D和Fbg检测对老年下肢骨折术后并发DVT的早期诊断和预防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骨折 下肢 手术后并发症 纤维蛋白原 老年人 D-二聚体
下载PDF
下肢闭合骨折24小时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被引量:20
18
作者 李树灏 张堃 +6 位作者 衡立松 冯东旭 蔡枭 田丁 杨娜 王鹏飞 朱养均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9年第5期306-310,共5页
目的探讨下肢闭合骨折24 h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3月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下肢闭合骨折后24 h内入院患者的病例资料,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685例患者参加研究。其中男... 目的探讨下肢闭合骨折24 h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3月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下肢闭合骨折后24 h内入院患者的病例资料,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685例患者参加研究。其中男314例,女371例,年龄(59.83±19.93)岁;股骨粗隆间骨折184例,股骨粗隆下骨折11例,股骨颈骨折171例,股骨干骨折35例,膝关节周围骨折129例,胫腓骨干骨折61例,踝关节骨折74例,足部骨折20例。根据患者入院时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对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部位、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入院时的实验室检查、是否合并内科疾病等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85例下肢闭合骨折患者中发生下肢DVT者144例,发生率21.02%,其中近端血栓与混合血栓的总发生率为2.34%。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术前ASA分级、入院时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水平会对下肢DVT形成产生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骨折部位是下肢骨折24 h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下肢闭合骨折后24 h内就会发生下肢DVT。患者的年龄、骨折部位为下肢闭合骨折后24 h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下肢骨折患者应及时就医,入院后尽早进行DVT预防和诊治,防止致死性肺栓塞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骨折 静脉血栓形成 发病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延迟手术的下肢长管状骨闭合性骨折患者凝血指标检测及临床意义
19
作者 郑海雅 丁友法 王伟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09年第4期342-343,346,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延迟手术的下肢长管状骨闭合性骨折患者术前不同时期的凝血功能变化,来探讨这种变化对延迟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36例在受伤5d后进行手术治疗的下肢长管状骨闭合性骨折患者,均未进行预防性药物抗凝治疗... 目的通过观察延迟手术的下肢长管状骨闭合性骨折患者术前不同时期的凝血功能变化,来探讨这种变化对延迟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36例在受伤5d后进行手术治疗的下肢长管状骨闭合性骨折患者,均未进行预防性药物抗凝治疗,分别于受伤后1d、3d、5d检查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凝固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以同期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骨折组第1天APTT、PT延长,第3天、第5天APTT、PT均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87、-3.14、2.22、2.64、4.74、6.72,P均<0.05);骨折组第1天、第3天、第5天的TT均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00、-3.66、-9.67,P均<0.05);骨折组第1天、第3天、第5天的FIB和D-D含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9.12、-10.04、-4.15、-11.17、-22.88、-30.30,P均<0.05)。结论下肢长管状骨闭合性骨折受伤后出现先低凝后高凝的凝血功能变化,延迟手术需注意防止高凝导致的DVT等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管状骨 骨折 延迟手术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股骨近端骨折术后丹参川芎嗪治疗对TXA2/PGI2、骨代谢及应激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史晓娟 杨卫红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0期1006-1009,1014,共5页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骨折术后丹参川芎嗪治疗对TXA2/PGI2、骨代谢及应激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术后给予丹参川芎嗪...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骨折术后丹参川芎嗪治疗对TXA2/PGI2、骨代谢及应激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术后给予丹参川芎嗪辅助治疗的实验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手术前及手术后3天时,测定血清中TXA2/PGI2平衡相关指标、骨代谢指标、应激激素的含量及外周血中应激分子的表达量。结果:与组内手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血清中6-ketoPGF1α、t-PA、PICP、BALP、OCN的含量显著降低,血清中TXB2、PAI-1、D-D、β-CTX、RANKL、NE、COR、ANG-II的含量及外周血中NF-κB、HSP70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且实验组患者手术后血清中6-keto-PGF1α、t-PA、PICP、BALP、OCN的含量高于对照组,血清中TXB2、PAI-1、D-D、β-CTX、RANKL、NE、COR、ANG-II的含量及外周血中NF-κB、HSP70的表达量低于对照组。结论:股骨近端骨折术后丹参川芎嗪治疗能够调节TXA2/PGI2平衡、改善骨代谢、减轻应激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骨折 丹参川芎嗪 深静脉血栓形成 骨代谢 应激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