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in the French Novel of the 20th-21st Centuries
1
作者 Ruth Amar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5年第6期279-293,共15页
Happiness, as much a poetic as a philosophical, soc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concept, has been, through the ages, at the heart of the needs each individual seeks to fulfil. But today, in a world dominated by techno... Happiness, as much a poetic as a philosophical, soc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concept, has been, through the ages, at the heart of the needs each individual seeks to fulfil. But today, in a world dominated by technology, driven by productivity and dictated by efficiency, what about Happiness? Does it feature in works of fiction in any significant way? May it not have adopted different guises? ls that "duty of happiness" that Pascal Bruckner was talking about present in the French novel of the 20th-21th centuries? And if it is, has its force strengthened or weakened?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French Novels (of the 20th-21th centuries) that are devoted to or associated with Happiness in a direct or indirect manner. It will contextualize and analy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Happiness,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historical and social events that influenced that period: the Holocaust, consumerism, postmodernism, structural social changes, the various as yet unarticulated new modes of life they created, and so on. To that end,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discursive philosophical concept of happiness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French novel. In so doing it will focus on the explicit discourse behind the motifs, the choices made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and the attitudes taken, considering the theme of happiness. Doing so, a significant discussion will be included regarding the paths of happiness, its agen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motifs and metaphors linked to the theme of happiness. The author will also address the dialectical role of the happiness theme in the constitution of an emerging literary discourse reflected in the French novel. By exploring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dogmas, ideas of the intellectual leaders of the 20th century (e.g., Jean-Paul Sartre, Simone De Beauvoir, Albert Camus) as well as the ones of the 21th century (e.g., Pascal Bruckner, Andr6 Comte-Sponville, Gilles Lipovetsky) new insights concerning the hybrid nature of the supposedly "authentic happiness" will be revealed. The author intend to inspect the theme of Happiness around four dialectical axes as a relevant ethical basis for delimiting the various fields of research: (1) Love, passion, and conjugality; (2) Ageing; (3) "The experience of everydayness"; and (4) "The era of emptiness". Focusing on the narratives, the article takes into account their specificity in the four distinct fields, all connected to existential and ethical issues, Finally, this article will attempt to analyse the assumed role of literature as a conduit of cultural aware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ench novel HAPPINESS love conjugality MORALITY ageing everyday life postmodemism EMPTINESS PASSION
下载PDF
“女性主义文学/性别研究”专栏(2篇)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与中国当代女性小说创作
2
作者 赵树勤 杨杰蛟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3-128,共6页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对中国当代女作家的小说创作有直接的启示作用,两者的共通之处主要表现在建构理想人格、营造传奇色彩、重视对照手法三个方面。然而,“创造性的转变”也在同步发生,中国当代女作家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接受凸显出鲜明...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对中国当代女作家的小说创作有直接的启示作用,两者的共通之处主要表现在建构理想人格、营造传奇色彩、重视对照手法三个方面。然而,“创造性的转变”也在同步发生,中国当代女作家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接受凸显出鲜明的主体意识,她们的创作立足于民族性与本土性经验,深受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影响,体现出一种外启内发、和凝为一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 当代女性小说 理想人格 传奇叙事 对照手法
下载PDF
《孽海花》与中国历史小说模式的现代转变 被引量:8
3
作者 杨联芬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4-70,共7页
吴趼人、林纾的历史小说创作基本代表着清末民初历史小说的两种倾向 :前者沿袭传统历史通俗演义 ,后者则追求正史价值。曾朴《孽海花》的历史叙事 ,不直接描述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而是通过世态风俗描绘展示时代风云与历史进程 ,体... 吴趼人、林纾的历史小说创作基本代表着清末民初历史小说的两种倾向 :前者沿袭传统历史通俗演义 ,后者则追求正史价值。曾朴《孽海花》的历史叙事 ,不直接描述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而是通过世态风俗描绘展示时代风云与历史进程 ,体现出“风俗史”特征 ;男女主人公在精神特质上的“非英雄”与“非道德” ,有别于传统历史叙事 ,体现出曾朴对法国历史小说浪漫精神的接纳。《孽海花》意在挖掘中国文化传统钳制历史和人性发展根源的努力 ,使我们感受到一种不同于传统历史小说“正统”叙事话语的主体意识和人文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孽海花》 历史小说 现代性 法国文学
下载PDF
互文性视角下的《副领事》 被引量:7
4
作者 户思社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2-67,共6页
杜拉斯是一位倍受争议的作家,其作品更经常引起争论,《副领事》也是争议最多的作品之一。本文从互文的角度对作品及其人物进行了分析,并试图解读这部小说。
关键词 法国文学 杜拉斯 小说 互文性
下载PDF
从曾朴到李劼人: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现代模式的形成 被引量:7
5
作者 杨联芬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2-98,共7页
过去十多年的现代文学研究,确立了李人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创作上的开拓者地位。实际上,中国历史小说现代模式的开创者是曾朴,而完成者是李人。曾朴与李人,均师承法国19世纪小说,以"风俗史"、"非英雄"的审美... 过去十多年的现代文学研究,确立了李人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创作上的开拓者地位。实际上,中国历史小说现代模式的开创者是曾朴,而完成者是李人。曾朴与李人,均师承法国19世纪小说,以"风俗史"、"非英雄"的审美追求和独立的历史叙述,创作出与传统历史小说演义正史、叙写英豪、表现正统道德完全不同的现代历史小说模式。由于社会文化原因,曾朴、李人的历史小说模式,并未成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主流。40年代以后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更多是茅盾式的"社会剖析"形式;而历史小说创作,则基本回复到五四前的传统历史小说套路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朴 李劼人 历史小说 法国文学 宏大叙事
下载PDF
法国新小说对中国先锋小说叙事手法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曙豪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5-127,共3页
20世纪50年代崛起的法国新小说派对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弱化小说的人物和情节、“故事套故事”的写法和小说元素的再现三个方面。对中国小说不断融进世界文学的有机成分,形成自己的新的艺术表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法国新小说 叙事手法 先锋小说
下载PDF
米兰·昆德拉的欧洲文化身份建构 被引量:6
7
作者 解华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8-102,共5页
从政治信仰破灭、丧失家园,到流亡异邦、身份和作品遭遇双重误读,昆德拉面对的始终是一个不断扩大的异质文化空间。为了弥合差异、从边缘走向中心,昆德拉努力为自我构建合法的文化身份。从对塞万提斯以来欧洲小说传统的皈依,到建构中欧... 从政治信仰破灭、丧失家园,到流亡异邦、身份和作品遭遇双重误读,昆德拉面对的始终是一个不断扩大的异质文化空间。为了弥合差异、从边缘走向中心,昆德拉努力为自我构建合法的文化身份。从对塞万提斯以来欧洲小说传统的皈依,到建构中欧文化身份以及对法国文化的依恋和守护,昆德拉一直力图在精神上回归欧洲,为自我构建合法的欧洲文化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欧洲文化身份 欧洲小说 中欧 法国作家
下载PDF
“新”“异”叙事下的本土观照——论刘以鬯对法国“新小说派”的选择性吸收
8
作者 李跃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58-63,共6页
有"香港文坛教父"之称的作家刘以鬯毕生致力于"求新求异",其"实验小说"创作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理论,充满了探索性和先锋性。笔者结合他的一系列"反小说"创作,分析了刘以鬯对法国"新小说派... 有"香港文坛教父"之称的作家刘以鬯毕生致力于"求新求异",其"实验小说"创作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理论,充满了探索性和先锋性。笔者结合他的一系列"反小说"创作,分析了刘以鬯对法国"新小说派"的新锐创作观及主要创新技巧如"客体写作"、"跳跃"、"环合"、"复现"和"开放性创作"等手法的吸收与借鉴,并指出其"求新求异"的叙事背后立足香港本土,着力表现香港社会现实以及小人物命运的深刻创作主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以鬯 新小说派 实验小说 客体写作
下载PDF
法国浪漫主义小说在现当代的发展和演变
9
作者 吴岳添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3-9,共7页
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发展过程中,浪漫主义小说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前期是以夏多布里昂的作品为代表的贵族浪漫主义小说,后期则是资产阶级浪漫主义小说,主要包括大仲马的通俗小说、乔治·桑的田园小说、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和雨果的... 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发展过程中,浪漫主义小说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前期是以夏多布里昂的作品为代表的贵族浪漫主义小说,后期则是资产阶级浪漫主义小说,主要包括大仲马的通俗小说、乔治·桑的田园小说、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和雨果的社会小说。法国的现当代小说大多同时具有多种风格,在继承浪漫主义小说传统的基础上,各种体裁相互交融,形式和内容都在不断地演变和更新。由此可见,浪漫主义小说及其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今天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 浪漫主义 小说 体裁
下载PDF
论我国文坛对法国“新小说”的译介
10
作者 姚公涛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29-132,141,共4页
我国文坛对"新小说"的接受是从译介开始的,主要经历了3个时期。20世纪60年代,开始介绍和翻译"新小说",当时出现的大多是介绍性的短文,少量的评介性文章往往根据主流话语作出结论,部分文章表现出务实精神。20世纪80... 我国文坛对"新小说"的接受是从译介开始的,主要经历了3个时期。20世纪60年代,开始介绍和翻译"新小说",当时出现的大多是介绍性的短文,少量的评介性文章往往根据主流话语作出结论,部分文章表现出务实精神。20世纪80年代前后,开始了较为系统的译介,形成了新小说译介的第一次高潮,主要特点是:更加趋向于客观,并出现了标志性人物和标志性成果。20世纪90年代进入又一高潮,主要特点一是译介更为系统,二是开始重视对新一代"新小说"家及其作品的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小说” 译介 特点
下载PDF
自由和独立——萨拉的复杂性格系统
11
作者 李吟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370-374,共5页
复杂性理论的系统观可解读文学作品。在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萨拉的性格策略便是一个复杂系统。众多要素的相互作用,使萨拉的性格形成回路,构建动态的性格系统。她兼有攻击和自恋的性格,超越了传统女性的固定形象。元... 复杂性理论的系统观可解读文学作品。在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萨拉的性格策略便是一个复杂系统。众多要素的相互作用,使萨拉的性格形成回路,构建动态的性格系统。她兼有攻击和自恋的性格,超越了传统女性的固定形象。元小说不确定的结局则突破了传统,不同于维多利亚小说可预见的结局,使萨拉形象更具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性理论 法国中尉的女人 萨拉性格 不确定结局 维多利亚小说
下载PDF
《法国中尉的女人》小说与电影的互读 被引量:2
12
作者 邱琴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1期53-55,共3页
英国小说家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发表于1969年,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在1981年上映。小说采用了元叙事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并使人物获得生命,新的叙事模式与小说在故事层上设置的不同于传统小说的三种结局形成一种对应... 英国小说家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发表于1969年,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在1981年上映。小说采用了元叙事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并使人物获得生命,新的叙事模式与小说在故事层上设置的不同于传统小说的三种结局形成一种对应关系。电影为尽可能接近小说的叙述方式,采取了戏中戏的叙述,在故事层也打破了时空界限,设置了三种结局。本文通过对《法国中尉的女人》小说与电影进行段落式的对比分析,探讨更深入的对照阅读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中尉的女人 小说 电影 元叙述
下载PDF
理想主义的多元互动——十九世纪法国小说的英雄情结及三类范型
13
作者 王骁勇 张军民 《甘肃高师学报》 2004年第1期39-43,共5页
英雄意念起源于现实世界中强烈的缺失感。法国社会经历了 18世纪极富理想色彩的启蒙与充满英雄主义的革命之后 ,却无端堕入令人窒息的停滞与倒退。古已有之的英雄情结因此便在艺术的世界中焕发出时代的光彩。十九世纪法国现实的多棱镜... 英雄意念起源于现实世界中强烈的缺失感。法国社会经历了 18世纪极富理想色彩的启蒙与充满英雄主义的革命之后 ,却无端堕入令人窒息的停滞与倒退。古已有之的英雄情结因此便在艺术的世界中焕发出时代的光彩。十九世纪法国现实的多棱镜将由来已久的英雄形象幻化成了三种类型 :宗教化的“救世”英雄、誓不回头的“希腊式”英雄和扭曲变态的“异形”英雄 ,促成了古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雄情结 小说 范型 理想主义 英雄形象 世俗 英雄主义 多元互动 社会经历 法国
下载PDF
双重反叛的新先锋理念——《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元小说”再审视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和龙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2-99,共8页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一部采用“元小说”技巧的后现代实验小说,更是一部以“元小说”为主导元素的“先锋理念小说”。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元小说”这一引人瞩目的后现代实验技巧或创作方法,也在于福尔斯通过“元小说”方式所表达的具有...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一部采用“元小说”技巧的后现代实验小说,更是一部以“元小说”为主导元素的“先锋理念小说”。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元小说”这一引人瞩目的后现代实验技巧或创作方法,也在于福尔斯通过“元小说”方式所表达的具有反叛性的新先锋理念。这部小说既是对已经成为正统和主流的现代小说观念的艺术反叛,也是对二战后以“新小说派”为代表的激进先锋艺术潮流或理论思潮的审美拒斥。福尔斯借助叙述者-元小说评论者之口,表达了异于传统或不同于文坛主流认知的多重先锋主义小说思想,他的先锋人物观与先锋作者观、读者观相辅相成、交错融合,他对小说男女主人公人物形象和结局的构想,清晰地反映出其先锋小说理念在创作实践中的具体化或艺术内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福尔斯 《法国中尉的女人》 先锋理念小说 元小说 先锋派
下载PDF
金庸小说的法文翻译与研究——法译金庸作品的文学定位与文化翻译再思考 被引量:2
15
作者 宋鸽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22-32,1,共12页
金庸小说在法国的翻译与研究尚处于发展初期。从2004年至今,共有四部金庸小说被译为法文出版,由于译者工作模式与文化背景的差异,各译本呈现出不同的翻译策略与特点。在金庸小说的法文学术研究方面,以汉学家左飞(Nicolas Zufferey)最具... 金庸小说在法国的翻译与研究尚处于发展初期。从2004年至今,共有四部金庸小说被译为法文出版,由于译者工作模式与文化背景的差异,各译本呈现出不同的翻译策略与特点。在金庸小说的法文学术研究方面,以汉学家左飞(Nicolas Zufferey)最具影响力。金庸小说在法国译介中存在的问题,在于其“通俗小说”陈旧的文学定位,既不符合法国阅读市场的实际,也局限了金庸作品的文化翻译与阐释深度,其未来发展应考虑定位于“文学经典”,由文学、文化研究者引领“自上而下”的译介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庸 武侠小说 法文翻译 Nicolas Zufferey 法文研究
下载PDF
谈法国当代小说异象——“新小说”
16
作者 徐海燕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11期73-,共1页
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人有罗伯·格里耶、西蒙、杜拉斯、萨洛特等,他们一致认为传统的小说创作方法导致小说艺术停留在滞后状态。所以他们提倡摆脱传统的小说创作观念,从人物、情节、时间、主题等方面予以创新,深入探索前人尚未发现... 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人有罗伯·格里耶、西蒙、杜拉斯、萨洛特等,他们一致认为传统的小说创作方法导致小说艺术停留在滞后状态。所以他们提倡摆脱传统的小说创作观念,从人物、情节、时间、主题等方面予以创新,深入探索前人尚未发现的客观存在的内心世界。可以看出,法国新小说有着独特的创作倾向,自成一派、独具特色。本文尝试研究法国新小说的创作魅力与特色,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小说 法国新小说 创作特色
下载PDF
中法战争背景下近代小说书写的国家民族观
17
作者 梁冬丽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11-17,共7页
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关乎国家兴亡的反侵略战争,被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多种文学形式书写。近代书写中法战争的小说主要分为专门写中法战争的小说、历史演义类小说、现形小说等三类,从小说中的国名、地理称谓和形势分析可见国家... 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关乎国家兴亡的反侵略战争,被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多种文学形式书写。近代书写中法战争的小说主要分为专门写中法战争的小说、历史演义类小说、现形小说等三类,从小说中的国名、地理称谓和形势分析可见国家民族观,从和约、奏章核心内容亦可见民族疆土权益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法战争 近代小说 国家民族观
下载PDF
中国近代小说的反侵略战争叙事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颖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9-73,共15页
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历次中外战争都在中国近代小说创作中留下痕迹,可惜尚未受到学界重视。这些反侵略战争小说或纪实,或虚构,或完整记叙,或片段描述,从多层面多视角反映了战争过程。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小说是晚清政治危机与文学变革... 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历次中外战争都在中国近代小说创作中留下痕迹,可惜尚未受到学界重视。这些反侵略战争小说或纪实,或虚构,或完整记叙,或片段描述,从多层面多视角反映了战争过程。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小说是晚清政治危机与文学变革双重催生的结果。以近代历次中外战争为纲,结合时代背景,可以看到相关小说作品对于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都作了独特的艺术呈现:鸦片战争题材的小说是以写实、虚构、神话杂然的面目呈现;中法战争题材的小说则以虚实相生的手法聚焦焦点人物;中日甲午战争题材小说从多层面艺术展现了国人的奇耻大辱;庚子事变题材小说着力描写历史的真相,反映事变的复杂性,警示后人勿为民粹主义所蛊惑,从中折射出晚清的政治格局、中外文化冲突和社会民心向背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小说 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庚子事变 战争叙事
下载PDF
洞见与矛盾——《双城记》开白得失谈
19
作者 赵国新 《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16,共14页
《双城记》的开白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激情四溢的悖论和反讽,取得了极好的修辞效果,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一反作者同时代人对18世纪英国社会的错误判断,这句开白戳穿了这个所谓美好旧时代的神话,揭示出这个时代的残酷现实,体现出作... 《双城记》的开白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激情四溢的悖论和反讽,取得了极好的修辞效果,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一反作者同时代人对18世纪英国社会的错误判断,这句开白戳穿了这个所谓美好旧时代的神话,揭示出这个时代的残酷现实,体现出作者独到的历史洞见。然而,它在18世纪的英国与19世纪中期的英国之间的类比却是非常不恰当的,因为它过度夸大了前者爆发革命的可能性,也与作者在下文中的种种描写出现了矛盾。换言之,这句开白将危机四伏的19世纪中期的英国等同于18世纪末的英国,有年代误植之虞,违背了历史小说创作中应当遵循的历史主义原则,从而削弱了本书的历史小说的性质,使之更像是一部历史寓言而非典型的历史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狄更斯 《双城记》 历史小说 法国大革命
原文传递
翻译现代性:剔除、强化与妥协——对革新时期《小说月报》英、法文学译介的跨文化解读
20
作者 董丽敏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8-125,共8页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来源,“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进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五四时期,《小说月报》大力译介英国、法国文学,摸索了剔除、强化和妥协等三种西方文学进入中国的途径,形成了这一时期较为典型的“翻...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来源,“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进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五四时期,《小说月报》大力译介英国、法国文学,摸索了剔除、强化和妥协等三种西方文学进入中国的途径,形成了这一时期较为典型的“翻译现代性”理念与实践。然而,对于中国这样的不发达国家来说,经“翻译”而来的文学“现代性”追求是复杂而多向度的,其意义并不仅仅局限在文学领域,不只是一种打通了域外文学/翻译文学/本土文学之间界限的中国“现代文学”构造过程;而更多是一种建立在不同的文化和语境的差异与冲突间的跨文化抉择,也是一份消弭了文学性/社会性彼此不同指向而呈现出自省感、责任感与使命感交混的矛盾而又宿命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月报》 英国文学 法国文学 翻译 现代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