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新弗洛伊德主义的道德形成理论及其德育意义 |
杨建
张浩
|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
2008 |
1
|
|
2
|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弗洛伊德主义 |
余逊涛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3 |
3
|
|
3
|
“存在现象学”课程论的哲学基础及其对创新性思维培养的启示 |
陆云
|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4
|
新感觉派土壤里的两朵奇葩——施蛰存与川端康成的创作思想比较 |
赵天才
|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
1
|
|
5
|
论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兼论施蛰存文学旨趣 |
孔刘辉
|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4
|
|
6
|
重译与沉默——80年代中后期对巴赫金关于弗洛伊德主义批判的接受 |
曾军
|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0 |
|
7
|
新弗洛伊德学派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改造 |
孙贵林
段黎明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
2
|
|
8
|
屡败屡战的失败者——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看莎菲女士心理 |
李画
|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1
|
|
9
|
梦幻·文学——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放谈 |
万直纯
|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0 |
|
10
|
《局外人》与弗洛伊德主义 |
黎杨全
|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
2009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