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扶桑》中的他者化华人形象与自塑形象 |
赵艳花
|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2 |
3
|
|
2
|
古朝鲜文化探源 |
张碧波
|
《北方论丛》
|
2000 |
2
|
|
3
|
“母性”他者与东方“镜像” |
葛亮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1
|
|
4
|
礼制与人情的调适——以魏晋时期前母的服丧问题为中心 |
张焕君
|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5
|
解构 重构 再解构——《扶桑》反思华人移民史的三重奏 |
刘雄平
|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
2005 |
1
|
|
6
|
严歌苓笔下王葡萄和扶桑人物形象探究 |
张晓明
|
《滁州学院学报》
|
2017 |
1
|
|
7
|
自制中药三伏贴防治小儿冬病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 |
刘建国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2 |
2
|
|
8
|
千古绝唱 异曲同工——《陌上桑》《木兰辞》艺术特色之比较 |
黄基秉
|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1
|
|
9
|
丰盈的叙事——解读严歌苓的小说《扶桑》 |
张琴凤
|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06 |
1
|
|
10
|
《扶桑》:穿越时空的对话 |
张磊
|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
2007 |
1
|
|
11
|
《陌上桑》中的罗敷形象新说 |
张连举
|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
2001 |
2
|
|
12
|
由严歌苓的小说《扶桑》谈第二人称叙述 |
尚琳琳
|
《泰山学院学报》
|
2007 |
0 |
|
13
|
多棱镜像营造的跨文化景观——《英国情人》与《扶桑》之比较 |
方芝燕
|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2
|
|
14
|
苦难与罪恶中怒放的绝世名花——浅析《扶桑》中女主人公形象的文化意蕴 |
王坚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05 |
1
|
|
15
|
汉乐府《艳歌罗敷行》文体考论 |
周苇风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9 |
2
|
|
16
|
浅谈《扶桑》的叙事艺术 |
庄丽
|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0 |
|
17
|
论《扶桑》与《小姨多鹤》中异国生存的女性形象书写 |
姚津津
|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1 |
0 |
|
18
|
“鹿卢剑”所见《陌上桑》中罗敷丈夫的官职 |
代明先
|
《科教文汇》
|
2011 |
0 |
|
19
|
从古书形成过程看诸书“互见”的类型学问题——以《礼记·丧服四制》篇形成为例 |
宁镇疆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20
|
珍秦斋藏秦伯丧戈、矛考释 |
董珊
|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
2006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