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福瑞鲤2号’和‘福瑞鲤2号’稻田养殖生长性能对比
1
作者 廖梦香 杨晓燕 +3 位作者 薛凌展 陈度煌 樊海平 张树兴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0期154-157,共4页
研究旨在评估‘红福瑞鲤2号’在福建山区稻田养殖的可行性,并与‘福瑞鲤2号’进行比较以确定其潜在的优势。于2023年8—10月,在武夷山市岚谷乡岚峰稻花鱼养殖基地进行了生长性能对比试验。采用同塘比较法对‘红福瑞鲤2号’和‘福瑞鲤2... 研究旨在评估‘红福瑞鲤2号’在福建山区稻田养殖的可行性,并与‘福瑞鲤2号’进行比较以确定其潜在的优势。于2023年8—10月,在武夷山市岚谷乡岚峰稻花鱼养殖基地进行了生长性能对比试验。采用同塘比较法对‘红福瑞鲤2号’和‘福瑞鲤2号’在投饵和不投饵稻田养殖模式下进行生长性能对比分析。经过60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在相同沟凼式稻田养殖条件下,无论投饵与否,‘红福瑞鲤2号’的成活率、体质量绝对增长率、体质量相对增长率、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产量均明显低于‘福瑞鲤2号’。投饵养殖模式下‘红福瑞鲤2号’和‘福瑞鲤2号’的体质量绝对增长率、体质量相对增长率、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体长绝对增长率、体长相对增长率和体长特定生长率均明显高于不投饵养殖模式;而在不投饵养殖模式下,‘红福瑞鲤2号’终末和初始平均体质量、平均体长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综上所述,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的武夷山山区稻田养殖条件下,‘红福瑞鲤2号’相较于‘福瑞鲤2号’并没有表现出生长优势。这一发现为该地区稻田养殖鱼类品种的选择提供了试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福瑞鲤2号’ ‘福瑞鲤2号’ 稻田养殖 生长性能 福建山区
下载PDF
猪链球菌2型福建分离株的主要毒力基因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方勤美 黄绍谦 +2 位作者 俞伏松 朱继昌 林天龙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5-68,共4页
目的为了解福建地区猪链球菌2型菌株毒力因子分布情况。方法选取谷氨酸脱氢酶(gdh)、荚膜多糖(cps)、溶菌酶释放蛋白(mrp)、胞外因子(ef)、溶血素(sly)、纤连蛋白/血纤蛋白原结合蛋白(fbps)及毒力相关序列orf2等7个猪链球菌2型主要毒力... 目的为了解福建地区猪链球菌2型菌株毒力因子分布情况。方法选取谷氨酸脱氢酶(gdh)、荚膜多糖(cps)、溶菌酶释放蛋白(mrp)、胞外因子(ef)、溶血素(sly)、纤连蛋白/血纤蛋白原结合蛋白(fbps)及毒力相关序列orf2等7个猪链球菌2型主要毒力基因,分别设计了7对引物,采用PCR方法,对本室分离保存的猪链球菌2型福建分离株的毒力基因进行分析。结果从屠宰生猪体内分离的4个猪链球菌2型菌株和SS2PFJ07株基因型为gdh+/cps2J+/mrp+/ef-/sly-/fb-ps+/orf2+,另1株从生猪体内分离的分离菌株基因型为gdh+/cps2J+/mrp+/ef+/sly+/fbps+/orf2+。结论福建地区生猪中猪链球菌2型至少有两种毒力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链球菌2型 福建分离株 毒力基因
下载PDF
GPS测量揭示的福建沿海地区的现今地形变 被引量:18
3
作者 郭逢英 史粦华 +5 位作者 丁学仁 林继华 刘序俨 黄声明 黄立人 马青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3期87-92,共6页
根据福建GPS监测网 3期 (1997,1999,2 0 0 1)观测资料的计算结果 ,分析了福建沿海地区的现今地形变特征。(1)福建地区有两个剪应变相对集中区 ,北部是湾口、闽清一带 ;南部是泉州、厦门一带。这两个区的剪应变随时间变化有加强的趋势。 ... 根据福建GPS监测网 3期 (1997,1999,2 0 0 1)观测资料的计算结果 ,分析了福建沿海地区的现今地形变特征。(1)福建地区有两个剪应变相对集中区 ,北部是湾口、闽清一带 ;南部是泉州、厦门一带。这两个区的剪应变随时间变化有加强的趋势。 (2 )南部剪应变集中区基本处于压应变环境 ,并且主要断裂两侧存在相对较高的剪应变集中区 ,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福建沿海地区 现今地形变 位移场 应变场 剪应变
下载PDF
猪源2型链球菌福建株cps2j基因PCR检测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俞伏松 郭长明 +2 位作者 车勇良 林天龙 陈少莺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10-14,共5页
设计并合成一对扩增2型猪链球菌cps基因的特异性引物,以猪2型链球菌福建株(SS2PFJ07)DNA为模板,筛选最佳反应条件,建立检测cps2j基因的PCR方法,并对PCR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同源性比较分析。结果如下:应用该方法对猪2型链球菌福建株... 设计并合成一对扩增2型猪链球菌cps基因的特异性引物,以猪2型链球菌福建株(SS2PFJ07)DNA为模板,筛选最佳反应条件,建立检测cps2j基因的PCR方法,并对PCR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同源性比较分析。结果如下:应用该方法对猪2型链球菌福建株和标准阳性株进行扩增,均获得与预期大小一致的675bp特异性目的片段,而对8株非2型猪链球菌的扩增结果均呈阴性;敏感性测定最低可检出100cfu细菌量或50pg细菌DNA;SS2PFJ07cps2j基因部分核苷酸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猪链球菌2型不同菌株的同源性分别达98.7%~100%和97.8%~100%。上述结果表明建立并优化的猪2型链球菌cps2j基因的PCR检测方法敏感性好、特异性高,能用于2型猪链球菌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快速检测;序列分析表明猪2型链球菌福建株与国内外8株标准株之间同源性高、亲缘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链球菌2型 福建株 cps2j基因 PCR
下载PDF
福建红曲中高产色素红曲菌的筛选及其诱变育种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吕旭聪 童爱均 +3 位作者 钟春梅 李燕 黄梓芮 刘斌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1-68,共8页
福建省是中国盛产红曲的省份之一,其红曲品种多样。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纯化福建各地区红曲米中的红曲菌,得到13株红曲菌纯菌株,分别命名M-1~M13。通过液态发酵和固态发酵相结合筛选得到1株高产色素的红曲菌M-3。经菌落形态特征观... 福建省是中国盛产红曲的省份之一,其红曲品种多样。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纯化福建各地区红曲米中的红曲菌,得到13株红曲菌纯菌株,分别命名M-1~M13。通过液态发酵和固态发酵相结合筛选得到1株高产色素的红曲菌M-3。经菌落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手段,鉴定红曲菌M-3为高梁红曲菌(M.kaoliang)。通过工厂化固态发酵试验该菌株的色素产量高达5523U/g,出曲率为44%。采用物理化学复合诱变(紫外诱变和氯化锂诱变)的方法对出发菌株M-3进行了诱变选育,筛选得到1株色素高产突变菌M-3—7,且连续传接6代色素产量稳定,三角瓶固态发酵色价保持在9500U/g左右。将其应用于工厂化固态发酵,结果表明色素高产突变菌M-3—7的色素产量高达6400U/g,比原菌高出15.9%,高于国内外报道的其他色素高产菌株的固态发酵生产水平。研究结果为我国红曲菌资源的整合以及红曲色素的工厂化大规模发酵生产奠定了前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红曲 红曲菌 复合诱变 红曲色素 工厂化固态发酵
下载PDF
福建深沪湾晚更新世沉积、古环境和地壳形变 被引量:4
6
作者 徐起浩 叶秀薇 +2 位作者 华卫 万永芳 叶东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6-84,共19页
研究福建深沪湾多种相的晚更新世沉积,包括有冲洪积相的含砾砂黏土、湖相黏土、潮问带生物沉积相即大片的古牡蛎滩及滨海相河口潮滩砂黏土和风成老红砂等,研究了它们的沉积学特征和形成古环境及其可能反映的复杂的构造形变.沉积相特... 研究福建深沪湾多种相的晚更新世沉积,包括有冲洪积相的含砾砂黏土、湖相黏土、潮问带生物沉积相即大片的古牡蛎滩及滨海相河口潮滩砂黏土和风成老红砂等,研究了它们的沉积学特征和形成古环境及其可能反映的复杂的构造形变.沉积相特征表明,深沪湾地壳经历了距今约60000a以来早期的可能下沉(距今约28000a开始海浸)-距今约2500015000a的与水动型海平面上升速率大致相同的抬升(生成晚更新世古牡蛎滩)-距今约1500011000a的可能与古强地震相关的快速抬升(古牡蛎滩脱离海面形成古牡蛎滩台地,深沪湾地区生成多个陆地凹陷)-距今约11000-7000a的相对稳定(凹陷内生长古森林)-距今约7000a的古强地震快速下沉(形成漏湖、古森林沉溺)-相对稳定-微弱抬升(又一次成陆)距今约2400a的又一次古强地震快速下沉(形成海底古森林及潮问带古牡蛎滩遗迹)-相对稳定(海岸堤形成)的地壳形变及环境变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深沪湾 晚更新世沉积 古环境 海陆变化 地壳升降形变
下载PDF
福建省钻孔体应变同震响应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方宏芳 张凯 张翊宁 《内陆地震》 2010年第3期275-280,共6页
通过福建省4个钻孔体应变仪对印尼强震的同震响应波对比分析,研究了福建省体应变变化特征,得出体应变幅度与震级成正比、响应延迟时间与震中距成正比的结论,进一步探讨了福建省各台站对印尼远强震的体应变变化特征及其与断层性质的关系。
关键词 福建 钻孔体应变 体应变响应 同震响应
下载PDF
福建省香菇菌种鉴定与登记软件系统的研制 被引量:1
8
作者 谢福泉 谢宝贵 +4 位作者 羿红 林远崇 林铭 付瑞洲 黄志龙 《菌物研究》 CAS 2004年第3期29-32,共4页
对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菌种鉴定与登记系统的研制过程、软件流程、系统功能以及特色进行了概述 ,并就食用菌菌种鉴定与登记系统的未来发展提出设想 ,对该系统的应用前景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 食用菌 菌种鉴定 菌种登记 软件 系统
下载PDF
猪圆环病毒2型福建株的全基因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陈琼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4-198,共5页
根据GenBank上公布的猪圆环病毒2型全基因序列设计一对扩增PCV-2全基因的引物,建立扩增PCV-2全序列的PCR方法,并应用此方法从福建省不同地区采集的疑似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的仔猪肺组织病料中扩增出PCV-2全基因组(1 767 bp)... 根据GenBank上公布的猪圆环病毒2型全基因序列设计一对扩增PCV-2全基因的引物,建立扩增PCV-2全序列的PCR方法,并应用此方法从福建省不同地区采集的疑似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的仔猪肺组织病料中扩增出PCV-2全基因组(1 767 bp),将此基因片段克隆入pMD 18-T载体,筛选获得重组质粒pMD-PCV-2,并对其进行序列测定,然后对全基因组进行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不同地区采集的猪肺组织扩增出的PCV-2全序列与GenBank上公布的的全基因组同源性介于94.9%-99.8%之间,ORF1的同源性介于97.2%-99.9%,ORF2的同源性也很高,介于97.7%-99.8%之间。其中福州株、福清株和漳州株与中国农大报道的12株、郑州株5株、杭州4株、武汉株3株、上海株2株、扬州2株、南京1株和兰州1株共30株在一个进化分支上,同源性也高达99.3%。本研究有助于监测PCV-2的疫源和进化关系,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福建省生猪猪圆环病毒来源奠定一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2型 基因组 克隆 序列分析 福建株
下载PDF
福建地区现今地壳运动与形变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占惠 梁全强 +2 位作者 林淑冰 许仪西 杨婕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08期45-48,共4页
利用福建地区GPS地震监测网2003、2005和2008年3期的观测资料,计算了GPS点位运动速率和2008年切应变的分布。结果显示:GPS点位运动矢量的主要方向是东偏南,大小在40 mm左右。2003—2005年和2005—2008年两个时期的速度场量值差异不大,... 利用福建地区GPS地震监测网2003、2005和2008年3期的观测资料,计算了GPS点位运动速率和2008年切应变的分布。结果显示:GPS点位运动矢量的主要方向是东偏南,大小在40 mm左右。2003—2005年和2005—2008年两个时期的速度场量值差异不大,但运动方向有所改变。切应变在莆田至福州以及泉州至莆田,越靠主干断裂剪切应变越小,断裂两侧剪切应变差异不显著;厦门至漳州沿海一带,向沿海方向剪切应变逐渐增大;在厦门至泉州之间靠近厦门一侧,存在相对较大的剪切应变梯度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地区 地壳运动 GPS 速度场 切应变
下载PDF
福建沿海地区形变-应变场的演变特征
11
作者 占惠 梁全强 +2 位作者 杨婕 韩志国 张燕芬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1期23-27,共5页
利用福建沿海地区GPS基本网2003—2010年4期观测资料,运用GAMIT/GLOBK软件及块体整体旋转线性应变模型,得到了各站相对于整个块体的形变速度和块体上的应变图像。结果显示:福建沿海地区具有一致的东南向运动,大小在35 mm/a左右;邵武-河... 利用福建沿海地区GPS基本网2003—2010年4期观测资料,运用GAMIT/GLOBK软件及块体整体旋转线性应变模型,得到了各站相对于整个块体的形变速度和块体上的应变图像。结果显示:福建沿海地区具有一致的东南向运动,大小在35 mm/a左右;邵武-河源断裂带附近的剪切应变较大,政和-海丰断裂带与永安-晋江断裂带交汇处剪切应变相对较小,长乐-诏安断裂带从南到北的剪切应变经历了一个南弱北强到南强北弱的变化过程,政和-海丰断裂带和永安-晋江断裂带交汇处最大和最小主应变由压应变转为张应变;福建地区从西北到东南沿海经历了由张到压-由压到张-由张到压的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沿海地区 GPS 断裂带 形变场 应变场
下载PDF
双孢蘑菇新品种筛选试验与示范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袁滨 柯丽娜 +3 位作者 洪丽明 张志鸿 连燕萍 赖碧梅 《热带农业科学》 2018年第5期62-65,70,共5页
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引进2个双孢蘑菇新品种(W192和福蘑38),对其进行品比试验及示范研究,以As2796为对照,比较其产量、菇质、形态特征等,分析其在闽南地区的种植适应性。品比试验结果显示2个新菌株的菌丝长势和菇质均要优于对照。规模示... 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引进2个双孢蘑菇新品种(W192和福蘑38),对其进行品比试验及示范研究,以As2796为对照,比较其产量、菇质、形态特征等,分析其在闽南地区的种植适应性。品比试验结果显示2个新菌株的菌丝长势和菇质均要优于对照。规模示范栽培结果显示福蘑38平均产量为18.4 kg/m2,比对照增产7.9%。菌种播种后萌发快,出菇早,转潮较明显;子实体多单生,平均单粒重23.6 g,子实体结实,不易开伞,鲜菇商品性状明显优于对照。由此可见,双孢蘑菇新菌株福蘑38可以在闽南地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孢蘑菇 新品种 品比试验 适应性 闽南地区
下载PDF
福建东南沿海近十年来地壳水平形变趋势分析
13
作者 戴文政 《华南地震》 1993年第2期25-31,共7页
根据福建东南沿海长澳带上布设的八个精密激光测距网近十年来的观测资料,计算出各三角点水平位移矢量及水平应变等各项参数,并结合地震地质背景,对福建沿海地区自1981年以来的地壳水平形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福建东南沿海近十年来总... 根据福建东南沿海长澳带上布设的八个精密激光测距网近十年来的观测资料,计算出各三角点水平位移矢量及水平应变等各项参数,并结合地震地质背景,对福建沿海地区自1981年以来的地壳水平形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福建东南沿海近十年来总的水平应变以张应变为主导,但长澳带不同地段的应变形态各不相同,差异性较为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变形 地震活动性 福建 沿海
下载PDF
福建省GPS基准站数据处理与分析
14
作者 占惠 《全球定位系统》 2014年第6期61-65,共5页
利用福建省41个GPS基准站2011-2014年的观测资料,运用GAMIT/GLOBK10.4软件及块体整体旋转线性应变模型,得到了福建省各测站及分块的水平运动速度场和块体上的应变图像。通过分析研究2011-2013和2011-2014两个时段速度场和应变场的特征,... 利用福建省41个GPS基准站2011-2014年的观测资料,运用GAMIT/GLOBK10.4软件及块体整体旋转线性应变模型,得到了福建省各测站及分块的水平运动速度场和块体上的应变图像。通过分析研究2011-2013和2011-2014两个时段速度场和应变场的特征,为福建省未来地震活动判定提供形变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GPS基准站 速度 应变
下载PDF
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Fujian-LY)人工感染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6
15
作者 范克伟 何沙 +8 位作者 林青青 郑琳 杨守深 刘建奎 林宏彬 宋洲洋 余佳 戴爱玲 杨小燕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35-1440,共6页
为建立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变异株人工感染小鼠动物模型,将本实验室分离鉴定的猪PRV变异株(Fujian-LY)进行连续10倍稀释后,对6周龄SPF级BALB/c小鼠进行腹股沟皮下接种攻毒,每个稀释度接种5只小鼠,测定其LD50,观测小鼠感染、致病的多项指... 为建立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变异株人工感染小鼠动物模型,将本实验室分离鉴定的猪PRV变异株(Fujian-LY)进行连续10倍稀释后,对6周龄SPF级BALB/c小鼠进行腹股沟皮下接种攻毒,每个稀释度接种5只小鼠,测定其LD50,观测小鼠感染、致病的多项指标,试验期为7 d。结果显示,该毒株对小鼠的LD50为3.7×103 TCID50/0.1 mL,在不同的感染剂量下各攻毒组小鼠的临床症状、死亡率等各项指标差异明显,其中以2.3×105 TCID50的攻毒剂量接种后小鼠未发生急性死亡,且能表现出以神经症状为主的典型伪狂犬病症状;病理剖检可见发病小鼠脑膜充血,肺脏出血,胸腺、脾脏严重萎缩等病理变化;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该毒株对攻毒小鼠全身多个重要组织器官均造成了严重的病理损伤,同时采用PCR及免疫组化的方法在这些组织内均能检测到PRV抗原。结果表明,本研究已成功建立了PRV变异株感染小鼠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狂犬病病毒 变异株(fujian-LY) 小鼠模型
原文传递
1999年福建省暴发不明热病毒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2
16
作者 于曼 秦鄂德 +3 位作者 王鹏程 耿丽卿 黄祥瑞 杨佩英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70-172,176,共4页
目的 :对 1999年 8月福建省福州市暴发的不明热的病毒病原进行分离与鉴定。方法 :首先采用传代蚊细胞的微量培养方法进行病毒分离 ,并通过脑内接种途径观察对乳小鼠的致病性。然后经间接免疫荧光法和RT PCR技术对毒株进行型别鉴定。结... 目的 :对 1999年 8月福建省福州市暴发的不明热的病毒病原进行分离与鉴定。方法 :首先采用传代蚊细胞的微量培养方法进行病毒分离 ,并通过脑内接种途径观察对乳小鼠的致病性。然后经间接免疫荧光法和RT PCR技术对毒株进行型别鉴定。结果 :患者恢复期血清标本中存在登革 2型病毒特异抗体。从急性期血清标本中分离出 11株病毒 ,在传代蚊细胞中可产生稳定的细胞病变并对乳小鼠致病。其基因组为登革 2型病毒特异的RNA分子。结论 :福建省福州市流行的不明热疾病是由登革 2型病毒感染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病毒福建株 病毒 分离 鉴定 不明热疾病
原文传递
新分离的无乳鼠神经毒力的登革2型病毒福建株基因组结构特征的研究
17
作者 于曼 赵月峨 +9 位作者 胡志君 苑锡同 耿丽卿 赵卫 范宝昌 王鹏程 陈水平 段鸿元 杨佩英 秦鄂德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22-426,共5页
目的 测定对乳鼠不致病登革 2型病毒福建株 (DEN2 FJ11)全基因组序列 ,探讨其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关系。方法 采用RT PCR和 5′、3′端RACE方法测定病毒基因组的全序列 ,并运用DNASTAR软件的Clustal法将该毒株的序列与其它 6株登革 2型... 目的 测定对乳鼠不致病登革 2型病毒福建株 (DEN2 FJ11)全基因组序列 ,探讨其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关系。方法 采用RT PCR和 5′、3′端RACE方法测定病毒基因组的全序列 ,并运用DNASTAR软件的Clustal法将该毒株的序列与其它 6株登革 2型病毒进行比较 ,分析其进化关系。结果 DEN2 FJ11株基因组全长 10 72 3个核苷酸 ,含有 1个单一的读码框架 ,编码 3391个氨基酸。 5′、3′端非编码区 (NCR)长度分别为 96和 45 4个核苷酸。DEN2 FJ11与同时分离的对乳鼠致病的FJ10株之间共有 32个核苷酸不同及 13个氨基酸的变化 ,其中 8个氨基酸是其极性或电荷的改变。 3′端非编码区 134位的单个核苷酸变化导致其二级结构改变。DEN2 FJ11与FJ10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 99.7%和 99.6 %,这 2株病毒与印度尼西亚株亲缘关系最近 ,同为Ⅳ基因型。结论 DEN2 FJ11株基因组与FJ10株及其它登革 2型病毒株类似。位于病毒编码区的 8个氨基酸差异及 3′端非编码区 134位的核苷酸可能与病毒的乳鼠神经毒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2型病毒福建株 全基因组 序列分析 登革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