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芙美子战时作品中对真相的隐瞒与自我满足——以“南京”记述为中心
1
作者 童晓薇 《南大日本学研究》 2024年第1期3-18,共16页
1937—1938年,林芙美子作为从军作家先后两次来到南京。1937年底她进入惨遭大屠杀的南京城,却用笔呈现了一个一派祥和的城市,屏蔽了南京城的真实状况。9个月后,她作为第一批侵华“笔部队”陆军班成员再次来到中国战场,并因身体原因在南... 1937—1938年,林芙美子作为从军作家先后两次来到南京。1937年底她进入惨遭大屠杀的南京城,却用笔呈现了一个一派祥和的城市,屏蔽了南京城的真实状况。9个月后,她作为第一批侵华“笔部队”陆军班成员再次来到中国战场,并因身体原因在南京休整。本文通过分析其执笔的战地报告《北岸部队》内容,深刻揭示了林芙美子作品的真实面貌。她用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这两周的生活琐事和个人随想。相比战场上的惊心动魄,这些记录琐碎、平淡,并无出奇之处,但她始终聚焦个人且片段化、情绪化的记述,实际上是碎片化了她所在的“南京”,再次遮掩了在战争中惨遭破坏与屠杀的南京的真实状况,使她的报告具有鲜明的对外对己的双重欺瞒性。在南京,她没有停下脚步反思,反而重振身体和身份的双重欲望,在协助侵略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具有不可推卸的战争罪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芙美子 南京 战争协助
下载PDF
日本近现代女作家的中国东北书写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晶 尹伟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91-95,共5页
从19世纪末到二战结束,半个世纪以来,与谢野晶子、林芙美子、牛岛春子等日本女作家先后以受邀"满铁"、自费旅行、旅居等各种形式来到中国东北,体验东北,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学创作。通过这些日本女作家的视角及解读她们的文学... 从19世纪末到二战结束,半个世纪以来,与谢野晶子、林芙美子、牛岛春子等日本女作家先后以受邀"满铁"、自费旅行、旅居等各种形式来到中国东北,体验东北,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学创作。通过这些日本女作家的视角及解读她们的文学作品,得以走进并重新审视那段历史,可以窥视她们笔下不同时期的中国东北印象,也可以深入了解到日本近现代女作家的心路改变历程,探讨与这些女作家及其作品密切相关的东北城市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与谢野晶子 林芙美子 牛岛春子
下载PDF
从《浮云》看林芙美子的战争观 被引量:6
3
作者 金山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351-353,共3页
长篇小说《浮云》是日本著名女作家林芙美子的代表作,通过这部作品分析了林芙美子的战争观。小说由两条主线构成。在第一条主线下,作家重点表现了对战争性质的认识以及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终将以失败而告终的战争观;在第二条主线下,作家从... 长篇小说《浮云》是日本著名女作家林芙美子的代表作,通过这部作品分析了林芙美子的战争观。小说由两条主线构成。在第一条主线下,作家重点表现了对战争性质的认识以及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终将以失败而告终的战争观;在第二条主线下,作家从战争带给人心灵的巨大痛苦这一角度,揭示了战争的罪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芙美子 战争观 浮云 侵略
下载PDF
林芙美子的中国东北情缘 被引量:3
4
作者 牟海晶 王晶 《大连大学学报》 2015年第5期46-51,共6页
林芙美子是日本昭和时期最为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其一生酷爱旅行,曾先后5次出游中国东北三省。她与这里似乎有着某种特别的情缘。通过梳理林芙美子的几次东北之旅并研读其相关游记作品,可见林芙美子心中的东北印象;结合史料及前人研究成... 林芙美子是日本昭和时期最为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其一生酷爱旅行,曾先后5次出游中国东北三省。她与这里似乎有着某种特别的情缘。通过梳理林芙美子的几次东北之旅并研读其相关游记作品,可见林芙美子心中的东北印象;结合史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可从主、客观两方面剖析其酷爱东北之旅的缘由;同时了解她对中国及中国人的认知。由于林芙美子几次访华的身份、时期及背景不同,她的中国印象也由单纯的喜爱转变为暧昧的敌意。由此可见,特殊时期下部分日本作家屈服于军国主义国家机器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芙美子 东北之旅 中国印象 战争态度
下载PDF
从《浮云》看林芙美子的爱情观 被引量:4
5
作者 金山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121-124,共4页
与从女权和社会性别角度解读林芙美子小说的研究者不同,认为《浮云》中男女主人公之间非对称爱情的产生原因在于作家对爱情本质的独特认识,即"男人追求爱情主要出自社会需求,所以自私而易变;女人追求爱情更多地出自自然需求,所以... 与从女权和社会性别角度解读林芙美子小说的研究者不同,认为《浮云》中男女主人公之间非对称爱情的产生原因在于作家对爱情本质的独特认识,即"男人追求爱情主要出自社会需求,所以自私而易变;女人追求爱情更多地出自自然需求,所以无私而痴情"的爱情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云》 林芙美子 爱情观 自然需求 社会需求
下载PDF
都市漂流民林芙美子的从军言说再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曾婷婷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0年第1期30-37,共8页
中日学界对林芙美子的广泛研究呈现出两条核心命题线:以《放浪记》《浮云》为中心的人生及文学评述;以《战线》《北岸部队》为中心的战争观评价.当思考二者之间是否具有本质的联系时,显示出一条研究路径,即流浪的生命个体何以走上大肆... 中日学界对林芙美子的广泛研究呈现出两条核心命题线:以《放浪记》《浮云》为中心的人生及文学评述;以《战线》《北岸部队》为中心的战争观评价.当思考二者之间是否具有本质的联系时,显示出一条研究路径,即流浪的生命个体何以走上大肆支持战争的道路.作为中国研究人员,批判视角更应深入机理性的内在规律,在探讨文学政治性的同时,也应兼顾该政治性中存在怎样的"文学"性以及"人"性.就林芙美子而言,该问题需从两个维度进行论析:一是"故乡"视角下,流浪漂泊的"被歧视者"如何倾诉向"国家"靠拢、寻求时代共同体的欲求;二是性别视角下,被压抑束缚的"二流公民"如何发挥性别优势,努力浮出历史地表,探求女性解放的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芙美子 放浪记 战争 故乡 女性主义
下载PDF
林芙美子小说《浮云》中“身体与空间”的隐喻
7
作者 李东军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2年第4期19-30,共12页
林芙美子的小说《浮云》采用女性身体书写与空间叙事策略,狂野大胆的性爱描写是作者对爱欲与激情的“肉体化”肯定,暗合法国西马哲学家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与身体理论;造成小说悲剧结局的原因是女主人公意识到自己也是侵略战争的“罪人”... 林芙美子的小说《浮云》采用女性身体书写与空间叙事策略,狂野大胆的性爱描写是作者对爱欲与激情的“肉体化”肯定,暗合法国西马哲学家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与身体理论;造成小说悲剧结局的原因是女主人公意识到自己也是侵略战争的“罪人”,“毁灭”之后才有“重生”。这是女主人公的“自我救赎”,也是作者本人的文学隐喻,表达了积极虚无主义思想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芙美子 身体空间 救赎 隐喻
下载PDF
战争主题与身份重构——以林芙美子《浮云》为对象
8
作者 戴玉金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89-94,112,共7页
作为战后日本文学史上不可忘却的女性小说代表作之一,林芙美子创作的长篇小说《浮云》以战争语境下的日本返迁者为对象,一方面描述了战争带给日本人的堕落、死亡与异化;一方面描述了男性权力主导下的多样化的女性人物与重层化的女性形... 作为战后日本文学史上不可忘却的女性小说代表作之一,林芙美子创作的长篇小说《浮云》以战争语境下的日本返迁者为对象,一方面描述了战争带给日本人的堕落、死亡与异化;一方面描述了男性权力主导下的多样化的女性人物与重层化的女性形象。战后返迁的主题描述加剧了战后日本人的“受害者”意识,女性书写与形象建构则是为战后日本女性的身份认同提供了参照体系,即日本女性应该如何与战争诀别、与过去诀别进行一种新的身份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女性文学 林芙美子 《浮云》 战争语境 身份重构
下载PDF
解读林芙美子《浮云》中的爱情观
9
作者 刘昶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107-109,共3页
林芙美子是日本最具知名度的女作家之一,她的长篇小说《浮云》以反战争和爱情为主题,通过林芙美子细腻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日本战后颓废混乱的社会状况和男女不同的爱情观念。基于此,以小说曲折复杂的爱情故事为突破口,对林芙美子的爱... 林芙美子是日本最具知名度的女作家之一,她的长篇小说《浮云》以反战争和爱情为主题,通过林芙美子细腻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日本战后颓废混乱的社会状况和男女不同的爱情观念。基于此,以小说曲折复杂的爱情故事为突破口,对林芙美子的爱情观进行浅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芙美子 爱情观 女性形象 社会需求
下载PDF
论萧红与林芙美子诗歌中女性意识的形成
10
作者 方宏蕾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98-100,共3页
萧红与林芙美子分别是20世纪30年代中日两国重要的女性代表作家。她们早期的诗歌创作中共同呈现出对女性爱的要求和权利表达、女性立场的两性关系审视以及女性自我价值的反思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女性意识。两位诗人成长的家庭环境、爱情婚... 萧红与林芙美子分别是20世纪30年代中日两国重要的女性代表作家。她们早期的诗歌创作中共同呈现出对女性爱的要求和权利表达、女性立场的两性关系审视以及女性自我价值的反思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女性意识。两位诗人成长的家庭环境、爱情婚姻经历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所受的文学熏陶等是她们诗歌中女性意识的形成及相似性产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林芙美子 诗歌 女性意识 形成原因
下载PDF
诗歌里的自我言说——萧红与林芙美子诗歌中女性意识之比较
11
作者 方宏蕾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53-58,70,共7页
中日女作家萧红与林芙美子最初都选择诗歌作为自我言说的方式。在诗歌的理想王国中,她们获得言说主体和欲望主体的地位,勇敢表达女性爱的需求与权利;从女性立场审视两性关系,书写爱情逝去后女性心灵的伤痛及愤懑情绪;通过不断的内观与... 中日女作家萧红与林芙美子最初都选择诗歌作为自我言说的方式。在诗歌的理想王国中,她们获得言说主体和欲望主体的地位,勇敢表达女性爱的需求与权利;从女性立场审视两性关系,书写爱情逝去后女性心灵的伤痛及愤懑情绪;通过不断的内观与反思认识自我并寻找生命的意义,共同彰显出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因为具体社会环境、亲情关系和恋爱观的不同,二者诗歌中的女性意识在觉醒程度和呈现方式上又呈现出矛盾退守与决绝抗争,以及孤独的吟唱和群体的言说等个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林芙美子 诗歌 女性意识 比较研究
下载PDF
林芙美子《放浪记》对日本都市化进程中女性的书写
12
作者 尹小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17期7-11,共5页
林芙美子的小说《放浪记》以20世纪30年代都市化进程中的东京为背景,以女性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都市化进程中女性的主体意识。林芙美子不只描写都市女性自由的一面,也描写她们的困境和内心的孤单,更描写她们面对快速变化的都市时的自我激... 林芙美子的小说《放浪记》以20世纪30年代都市化进程中的东京为背景,以女性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都市化进程中女性的主体意识。林芙美子不只描写都市女性自由的一面,也描写她们的困境和内心的孤单,更描写她们面对快速变化的都市时的自我激励,这种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和对女性自身命运的思考构成了她独特的文学世界。该文以《放浪记》为研究文本,考察生活在公寓、咖啡厅、百货大楼、城市街道等大东京都市空间里的女性,阐述她们面临的现实生活及其精神内涵。在大都市里,女性拥有了曾经只能奢望的自由,但仍然无法摆脱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困境,却又看到走出困境的希望。《放浪记》对日本都市化进程的研究丰富了日本近代文学研究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芙美子 《放浪记》 都市化 女性书写 空间研究 女性文学
下载PDF
“笔部队”中的“两点红”:吉屋信子和林芙美子的小说与战地报告 被引量:1
13
作者 童晓薇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0-120,共11页
吉屋信子和林芙美子是名噪一时的流行作家,有多次前往中国战场的经历,并作为女性杰出代表入选1938年第一批"笔部队",被称为"笔部队"的"两点红"。吉屋信子在海军班一如既往地扮演"女性"角色,突... 吉屋信子和林芙美子是名噪一时的流行作家,有多次前往中国战场的经历,并作为女性杰出代表入选1938年第一批"笔部队",被称为"笔部队"的"两点红"。吉屋信子在海军班一如既往地扮演"女性"角色,突出自己作为女性的价值和作用;林芙美子则用激烈的方式在中国战场演出了一场新的放浪记。两人用不同的方式自觉地将女性话语和人生诉求融入军国主义话语中,成为侵略战争的协助者。与普通女性不同,她们成为战争协助者并不是受制于国策话语而做出的完全被动的选择,其文学创作反映出的思想缺陷和浅薄认知与她们的战场报告意趣相投,是她们在战争爆发后与军国主义话语一拍即合、轻易地滑落到战争协助陷阱中的本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部队 吉屋信子 林芙美子 两点红
原文传递
林芙美子小说中饥饿叙事的纬度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杭萍 《日语学习与研究》 CSSCI 2018年第4期103-111,共9页
《放浪记》时期的林芙美子在挪威作家哈姆生《饥饿》的启发下借由饥饿体验找到了通往写作的路径,用身体去感知,把对食物、性欲的渴求诉之于文字的同时,也通过喷涌的语言来满足言说的渴望。在《河沙鱼》《骨》《下町》等战后作品中,一个... 《放浪记》时期的林芙美子在挪威作家哈姆生《饥饿》的启发下借由饥饿体验找到了通往写作的路径,用身体去感知,把对食物、性欲的渴求诉之于文字的同时,也通过喷涌的语言来满足言说的渴望。在《河沙鱼》《骨》《下町》等战后作品中,一个时代普遍的饥饿现象经由作家的笔端被置换成一种反抗权威的手段。林芙美子的饥饿叙事是一种身体在场的写作,昔日的饥饿体验早已远去,在去生理化的饥饿记忆的驱动下,她试图还原出在贞操与饥饿面前一度被权力话语所遮蔽的身体本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芙美子 饥饿体验 身体 欲望
原文传递
论林芙美子侵华战争时期作品中的女性书写——以《波涛》为中心
15
作者 李炜 《日语学习与研究》 CSSCI 2022年第3期92-99,共8页
林芙美子于1938年跟随“笔部队”来到中国,后根据相关随军体验创作了《战线》《北岸部队》《波涛》等系列著作。与前两部随军报道不同,《波涛》是在《朝日新闻》上连载后又正式出版的小说题材作品。曾有日本学者指出,《波涛》中包含不... 林芙美子于1938年跟随“笔部队”来到中国,后根据相关随军体验创作了《战线》《北岸部队》《波涛》等系列著作。与前两部随军报道不同,《波涛》是在《朝日新闻》上连载后又正式出版的小说题材作品。曾有日本学者指出,《波涛》中包含不合时局的女性书写,并因此将其定位为林芙美子在战争期间创作的具有反战思想的作品。本文在分析《波涛》的产生背景及创作意图的基础上,对前期研究中的“反战思想说”提出了质疑,并具体探究了这部作品中的女性书写是否与战争时局相符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芙美子 波涛 女性书写
原文传递
林芙美子的文化侵略思想批判——以1936年的北平之旅为线索
16
作者 杨佳嘉 《日语学习与研究》 CSSCI 2022年第1期110-118,共9页
1936年,林芙美子到访北平,受到当时中国媒体关注。其间,她以文化交流姿态与钱稻孙、林徽因、徐芳等人交流。回国后,林芙美子就此次北平之旅发表了数篇文章,多处涉及对当时侵略战争的感悟。通过分析可知,此次北平之旅对中国女性文人既充... 1936年,林芙美子到访北平,受到当时中国媒体关注。其间,她以文化交流姿态与钱稻孙、林徽因、徐芳等人交流。回国后,林芙美子就此次北平之旅发表了数篇文章,多处涉及对当时侵略战争的感悟。通过分析可知,此次北平之旅对中国女性文人既充满善意与羡慕又感到“威胁”的复杂心态,使其交流活动中言行虚实相伴。此外,强调所谓“亲善”职责是她参与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内在逻辑和书写策略。林芙美子的非战立场,这种立场并不等同于反战,而是通过非暴力的文化渗透为侵略战争助纣为虐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芙美子 女作家 文化侵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