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egetative Growth and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Fusarium equiseti Isolated from Wilt Disease of Centella asiatica L. in Bangladesh
1
作者 Poli Akter Shahida Khatun +2 位作者 Durga Das Bhowmik Farzana Ashrafi Neela Nuhu Alam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22年第2期294-305,共12页
Centella asiatica (L.) is commonly known as Thankuni plant and has ethnobotanical importance in Bangladesh. Present experiment was conceded to investigate the wilt disease of C. asiatica, vegetative growth and molecul... Centella asiatica (L.) is commonly known as Thankuni plant and has ethnobotanical importance in Bangladesh. Present experiment was conceded to investigate the wilt disease of C. asiatica, vegetative growth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pathogenic fungi. Pathogenic fungus, Fusarium equiseti was identified as a causal agent of wilt disease in C. asiatica. The effect of culture media on the mycelial growth of F. equiseti showed the highest (89.25 mm) on potato dextrose agar (PDA) medium followed by carrot agar (CA) medium and the lowest growth (40.25 mm) was measured in HA medium. The optimal temperature and pH for mycelial growth of F. equiseti were 30&deg;C and 7, respectively. The genetic variation of the selected species of fungi,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region was amplified using ITS4 and ITS5 primers and sequenced. The PCR product of the ITS region of F. equiseti was 535 bp. Phylogenetic tree of thirty-seven strains of Fusarium sp. based on the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the ITS region using the neighbor-joining method with 1000 bootstrapping indicated that 98% - 100% identity with MN886590.1 JUF0046 (F. equiseti). ITS sequences are generally constant, or show little variation within species, but vary between species in a genus. The ITS region is relatively short and can be easily amplified by PCR using universal single primer pairs. Genetic distance exhibited high level of similarity with identical ITS sequences. To date, no published research articles are found on the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F. equiseti, the causal agent of fusarium wilt disease of C. asiatica in Banglade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ella asiatica (L.) fusarium equiseti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Vegetative Growth Wilt Disease
下载PDF
一株海绵共附生真菌Fusarium equiseti SCSIO 41019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陈春梅 罗小卫 +4 位作者 李坤龙 郭翠 李基兴 林秀萍 刘永宏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9期1035-1040,共6页
目的研究海绵共附生真菌Fusarium equiseti SCSIO 41019的次级代谢产物及抑菌活性。方法采用中压硅胶柱色谱、中压反相ODS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和纯化,运用核磁数据及文献对比的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滤纸... 目的研究海绵共附生真菌Fusarium equiseti SCSIO 41019的次级代谢产物及抑菌活性。方法采用中压硅胶柱色谱、中压反相ODS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和纯化,运用核磁数据及文献对比的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改良肉汤稀释法评价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结果从其大米发酵产物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equisetin(1)、5'-epiequisetin(2)、lumichrome(3)、N-乙酰基色胺(4)、亚油酸(5)、methyl(4-hydroxyphenyl)acetate(6)、methyl(2-hydroxyphenyl)acetate(7)和graminin B(8)。化合物1、2和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分别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2.0~125μg/mL,其中化合物1的抑菌活性最强(MIC值分别为2.0和3.9μg/mL)。结论从菌株Fusarium equiseti SCSIO 41019分离得到两个具良好抑菌活性的化合物(1~2),为将其开发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先导化合物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共附生真菌 木贼镰刀菌 次级代谢产物 抑菌活性
下载PDF
北苍术枝枯病病原菌(Fusarium equiseti)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温晓蕾 齐慧霞 +6 位作者 孙伟明 刘一健 冯丽娜 孟童瑶 韩志玲 曹佳 王俊凤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5-121,共7页
近年来,随着北苍术栽培面积的扩大,病害发生日趋严重。为了明确引起北苍术枝枯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利用柯赫氏法则、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株进行了鉴定,并测定了菌丝生长最佳条件。结果表明,气生菌丝初期呈绒毛状至棉絮... 近年来,随着北苍术栽培面积的扩大,病害发生日趋严重。为了明确引起北苍术枝枯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利用柯赫氏法则、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株进行了鉴定,并测定了菌丝生长最佳条件。结果表明,气生菌丝初期呈绒毛状至棉絮状、白色至粉红色、后期发展成驼色,分生孢子镰刀型、弯曲、中部细胞显著膨大、顶孢延长呈锥形、多数为3~7个分隔,厚垣孢子呈球形、成链状或单生于菌丝或孢子中。该致病菌的ITS序列与GenBank中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MK621018)的相似性为100%,结合形态特征与分子鉴定最终将其确定为木贼镰刀菌,GenBank登录号(MH290363)。该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范围为25~30℃;菌丝在pH 4~11时均能正常生长,pH 8~11时生长最快;燕麦及玉米面培养基最适合该病原菌生长;光照对菌丝生长有很大影响,全光照条件菌丝生长最快;对碳源淀粉、葡萄糖及氮源酵母浸出粉利用率最高,培养7 d时菌落直径在7 c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苍术 木贼镰刀菌 病原菌鉴定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δ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疗法用于皮肤Fusarium equiseti感染的治疗及其机制 被引量:2
4
作者 梁嫔 孙毅 +3 位作者 蒋思 郑楷平 彭黎慧 易文娟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1年第1期103-107,共5页
目的:报道1例由Fusarium equiseti(F.equiseti)所致的皮肤镰刀菌感染,探讨δ氨基酮戊酸(ALA)光动力学疗法(PDT)对镰刀菌杀伤效应及作用机制。方法:取皮损组织培养物进行菌种鉴定,体外培养后制备菌悬液,使其与不同浓度ALA(2.5%、5%)悬浮... 目的:报道1例由Fusarium equiseti(F.equiseti)所致的皮肤镰刀菌感染,探讨δ氨基酮戊酸(ALA)光动力学疗法(PDT)对镰刀菌杀伤效应及作用机制。方法:取皮损组织培养物进行菌种鉴定,体外培养后制备菌悬液,使其与不同浓度ALA(2.5%、5%)悬浮培养,置于光动力治疗仪下光照,通过菌落计数法观察菌株的生长情况。使用Annexin V-Alexa Fluor 488/PI kit对上述处理组中的镰刀菌进行凋亡检测。结果:根据真菌培养物形态、PCR扩增ITS(ribosomal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区序列、Calmodulin序列及TEF-1a分析,鉴定该真菌为F.equiseti,ALA-PDT对F.equiseti的杀伤与ALA浓度成正相关(P<0.05),单纯激光和只加ALA无激光光照均对真菌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且ALA-PDT可诱导该真菌的凋亡及坏死。结论:δ氨基酮戊酸介导的光动力学疗法对体外培养的F.equiseti有明确杀伤效应,为ALA-PDT治疗皮肤镰刀菌感染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sarium equiseti Δ-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学治疗 凋亡
原文传递
一株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的分离鉴定及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永刚 贾爱荣 +3 位作者 袁文鹏 夏雪奎 张绵松 刘昌衡 《食品工业》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32-133,共2页
海蜇作为一种医食同源的大型水母,具有一些特殊的生理活性,通过海蜇共附生微生物的研究获得活性次级代谢产物。本研究通过对黄海海域海蜇的共生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一株真菌,并且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了该菌株的种属。利用固体大... 海蜇作为一种医食同源的大型水母,具有一些特殊的生理活性,通过海蜇共附生微生物的研究获得活性次级代谢产物。本研究通过对黄海海域海蜇的共生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一株真菌,并且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了该菌株的种属。利用固体大米培养基对该菌进行发酵培养,通过质谱和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分析方法,确定了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鉴定该菌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确定四个代谢产物,分别为Alternariol(1),Djalonensone(2),腺嘌呤核苷(3)和过氧麦角甾醇(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共附生微生物 木贼镰刀菌 次生代谢产物
原文传递
丹参根腐病病原菌及其生防菌的筛选
6
作者 袁梦蕾 崔明悦 +5 位作者 张子通 刘亚钰 刘方春 马海林 刘幸红 燕丽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30期119-127,共9页
本研究旨在筛选用于丹参根腐病防治的生物防治菌株。实验以山东省日照市、临沂市、泰安市发病的丹参及健康丹参的根际土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发病丹参中分离病原菌,采用稀释涂布法和平板对峙法从根际土中筛选生防菌,利用形态学和16S... 本研究旨在筛选用于丹参根腐病防治的生物防治菌株。实验以山东省日照市、临沂市、泰安市发病的丹参及健康丹参的根际土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发病丹参中分离病原菌,采用稀释涂布法和平板对峙法从根际土中筛选生防菌,利用形态学和16S rRNA进行鉴定,并在离体丹参上进行防效验证。结果表明,从发病丹参上分离出的病原菌RBT-2-1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从根际土中筛选出的生防菌i为绿针假单胞菌橙色亚种(Pseudomonas chlororaphis subsp.aurantiaca)。i对TBG-2-1的抑菌率为66.67%,i在离体丹参上对TBG-2-1的防治效果预防组均高于治疗组,且预防组中追加i菌液的防效最好,为44.45%,比预防组中未追加i菌液的处理提高了1.6倍,比治疗组提高了7.0倍。由此可知,i的接种顺序及使用次数会影响对TBG-2-1的防效。本研究为后期大田试验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根腐病 木贼镰刀菌 绿针假单胞菌橙色亚种 生防菌 平板对峙法 防治效果 接种顺序 使用次数
下载PDF
黄蜀葵枯萎病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几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7
作者 唐健林 程亮亮 +1 位作者 叶磊 檀根甲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16-1423,共8页
为明确黄蜀葵枯萎病的病原菌种类,本研究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和柯赫氏法则验证,并探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致病病原菌为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病原菌生长最适温度范... 为明确黄蜀葵枯萎病的病原菌种类,本研究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和柯赫氏法则验证,并探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致病病原菌为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病原菌生长最适温度范围为25~30℃,致死条件为57℃处理10 min。在碱性和光照条件下,最佳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最佳氮源为牛肉浸膏;在pH值为5和光照交替条件下,最适产孢的碳源为山梨醇,氮源为蛋白胨。杀菌剂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咪鲜胺、多菌灵、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对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抑制效果最好的杀菌剂是咪鲜胺,EC_(50)为0.0712 mg·L^(-1)。本研究结果为黄蜀葵枯萎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贼镰孢菌 黄蜀葵 生物学特性 毒力测定
下载PDF
贵州省核桃叶斑病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8
作者 敖显禧 欧阳浩 +4 位作者 杨文佳 樊瑞冬 吕周乐 吴朝明 陈孝玉龙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26-2136,共11页
【目的】明确贵州省核桃叶斑病的病原菌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性,筛选有效的杀菌剂,为核桃叶斑病的田间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采集自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核桃种植基地的核桃叶斑病病叶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利用柯赫... 【目的】明确贵州省核桃叶斑病的病原菌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性,筛选有效的杀菌剂,为核桃叶斑病的田间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采集自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核桃种植基地的核桃叶斑病病叶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利用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对病原菌的ITS、β-tubulin和TEF1-α基因序列进行扩增,结合形态学特征及多基因序列联合分析对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采用单因子变量法测定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采用室内毒力测定评估17种常用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从贵州省赫章县核桃病叶样品中共分离得到18株菌株,选取代表性菌株C5进行形态学和致病性测定。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C5为核桃叶斑病的致病菌,该菌的形态特征与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相似,且多基因联合聚类分析显示与F.equiseti yl-1聚为一支。菌株C5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最适光周期为18 h∶6 h(光照∶黑暗),可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牛肉膏;湿度为70%时分生孢子的萌发率最高。17种供试杀菌剂中,45%咪鲜胺ME、30%唑醚·戊唑醇SC、0.15%四霉素AS、40%腈菌唑SC、10%苯醚甲环唑WG和1%申嗪霉素SC对菌株C5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好,其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0.0006、0.0016、0.0046、0.0062、0.0084和0.0097μg/mL。【结论】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核桃种植区核桃叶斑病的病原菌为木贼镰刀菌,首选45%咪鲜胺ME或0.15%四霉素AS防治该病害,30%唑醚·戊唑醇SC、40%腈菌唑SC、10%苯醚甲环唑WG和1%申嗪霉素SC可作为备选防治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叶斑病 木贼镰刀菌 生物学特性 药剂筛选 贵州省
下载PDF
地黄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室内药效检测
9
作者 李海骋 王繁珍 +2 位作者 姜永成 宋欣 陈招荣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101,共10页
为明确天津市蓟州区地黄叶斑病病原种类及生物学特性,筛选防治地黄叶斑病病原菌的有效农药,通过采集病叶、菌株分离、显微观察、离体回接以及ITS、EF1-α、Tub多基因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的方法,对地黄叶斑病致病菌进行分离纯化、形态... 为明确天津市蓟州区地黄叶斑病病原种类及生物学特性,筛选防治地黄叶斑病病原菌的有效农药,通过采集病叶、菌株分离、显微观察、离体回接以及ITS、EF1-α、Tub多基因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的方法,对地黄叶斑病致病菌进行分离纯化、形态学鉴定、致病性鉴定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分离菌在3种培养基、4种碳氮源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同时选取4种杀菌剂对其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从天津市蓟州区地黄叶斑病发病叶片部位分离出的病原菌A1为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最适培养基、氮源、碳源分别为Czapek培养基、甘氨酸、蔗糖。室内药效检测结果表明,45%咪鲜胺水乳剂对该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半效应质量浓度(EC_(50))为63.69 mg/L,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最高可达83.64%;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的抑制效果最差,EC_(50)为355.06 mg/L,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最高为64.63%。综上,天津市蓟州区地黄叶斑病病原菌为木贼镰孢菌(F.equiseti),45%咪鲜胺水乳剂对地黄叶斑病病原菌的防治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 叶斑病 木贼镰孢菌 生物学特性 药剂筛选
下载PDF
草莓叶斑病真菌性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10
作者 王月霞 石爱 +1 位作者 韩世明 杨寒丽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7期201-204,共4页
从新疆和静县巴润哈尔莫墩镇草莓棚采集具有代表性的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病株将病菌分离出来,在PDA上分离纯化获得纯种菌株,先利用致病性实验鉴定病原菌,再利用试剂盒提取DNA,通过引物(ITS1和ITS4)进行PCR扩增。得到序列后,将序列复制... 从新疆和静县巴润哈尔莫墩镇草莓棚采集具有代表性的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病株将病菌分离出来,在PDA上分离纯化获得纯种菌株,先利用致病性实验鉴定病原菌,再利用试剂盒提取DNA,通过引物(ITS1和ITS4)进行PCR扩增。得到序列后,将序列复制到NCBI官网中,进行Blast分析,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下载同源性比较近的菌株,再利用MAGE7.0构建系统发育树。经过鉴定得知,采样所得的2种叶斑病的病原菌是木贼镰刀菌,为防治草莓病害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叶斑病 木贼镰刀菌 病原菌分离
下载PDF
木贼镰刀菌的鉴定及其对桃蚜的致病性测定 被引量:7
11
作者 赵雪怡 柴军发 +2 位作者 张暄翊 洪波 贾彦霞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9-76,共8页
从罹病桃蚜虫尸上分离到了一株昆虫病原真菌,命名为JMF-01,本文旨在确定该菌株分类地位并探索其生防潜能。对罹病的桃蚜虫尸进行分离纯化,基于形态学观察和r DNA-ITS、RPB2、IGS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对该菌株进行鉴定。采用浸叶浸虫... 从罹病桃蚜虫尸上分离到了一株昆虫病原真菌,命名为JMF-01,本文旨在确定该菌株分类地位并探索其生防潜能。对罹病的桃蚜虫尸进行分离纯化,基于形态学观察和r DNA-ITS、RPB2、IGS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对该菌株进行鉴定。采用浸叶浸虫法研究该菌株不同浓度条件下对桃蚜的致病力并进行温室防效测定。结果表明菌株JMF-01在PDA培养基上5 d后菌落直径58~60 mm,分生孢子镰刀形,3~7隔。菌株JMF-01对桃蚜具有较强致病力,处理桃蚜在7 d后累计校正死亡率和LC_(50)达到85%和9.87×10~5cfu/mL;孢子悬浮液最高浓度的温室防效在14 d时高于70%。该菌株的r DNA-ITS序列(MW404610)与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Gen Bank登录号:JF773657)相似度达100%,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RPB2、IGS序列分别与木贼镰刀菌(GenBank登录号:MK077112,KX583611)的相似度也达到99%以上,聚在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菌株JMF-01经鉴定为桃蚜的病原真菌木贼镰刀菌,具有生防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蚜 木贼镰刀菌 昆虫病原真菌 致病力
下载PDF
防风根际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防潜力评价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卓 王妍 +3 位作者 韩忠明 王云贺 赵淑杰 杨利民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64-273,共10页
作为世界性分布的镰刀属常见病原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木贼镰刀菌(F.equiseti)对包括经济作物及药用植物等的生长均有较大危害。利用源自于植物根际土壤的有益微生物防控尖孢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是目... 作为世界性分布的镰刀属常见病原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木贼镰刀菌(F.equiseti)对包括经济作物及药用植物等的生长均有较大危害。利用源自于植物根际土壤的有益微生物防控尖孢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植物病害管理策略。为获得可有效抑制尖孢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的生防菌源,于防风根际土壤中分离纯化真菌104株,基于平板对峙法筛选获得1株对尖孢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具有显著抑制效果的菌株MR-43,结合形态特征、ITS序列分析,将其确定为Sirastachys castanedae(GenBank登录号:OK287148.1),隶属于Sirastachys组进化分支,发现其可宿生于植物根际土壤。基于盆栽试验法,探究MR-43在防风栽培土壤中的定殖能力,评价MR-43对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防风枯萎病和由木贼镰刀菌引起的防风根腐病的防病能力,及其对防风植株的促生能力。结果显示,Sirastachys castanedae MR-43对尖孢镰刀菌、木贼镰刀菌的抑菌率为57%以上,且经多次验证抑菌效果稳定;菌株MR-43可稳定定殖于防风栽培土壤并实现有效扩繁;菌株MR-43的孢子悬液可有效控制防风枯萎病和防风根腐病,平均防效达68.52%,与多菌灵、代森锰锌的防病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MR-43对防风植株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因此,Sirastachys castanedae MR-43在防风枯萎病、根腐病等真菌性病害管理方面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及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孢镰刀菌 木贼镰刀菌 根际微生物 拮抗真菌 葡萄穗霉科 生物防控 菌种鉴定 植物促生
下载PDF
扶桑绵粉蚧虫生真菌FE-1菌株的鉴定及其毒力测定
13
作者 毕可可 邓嘉茹 +1 位作者 张劲蔼 孙龙华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6期107-115,共9页
【目的】评价从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osis)僵虫中分离的虫生真菌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力,为开发其作为生物防治制剂提供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扶桑绵粉蚧僵虫中分离纯化虫生真菌菌株,综合培养性状、形态学特性... 【目的】评价从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osis)僵虫中分离的虫生真菌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力,为开发其作为生物防治制剂提供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扶桑绵粉蚧僵虫中分离纯化虫生真菌菌株,综合培养性状、形态学特性和系统发育树分析,明确其分类学地位;利用扫描电镜技术,探究菌株对扶桑绵粉蚧的侵染方式,明确其对扶桑绵粉蚧的侵染力;采用浸虫法,室内测定分离菌株对扶桑绵粉蚧雌成虫的致病力。【结果】从扶桑绵粉蚧僵虫中分离纯化获得一株真菌菌株FE-1,形态学结果发现菌株FE-1在PDA培养基培养5 d后菌落直径为50~60 mm,菌落正面为橙白色,分生孢子形态呈两种类型,小型孢子为长柱形,大型孢子为镰刀型;综合培养性状、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鉴定菌株FE-1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扫描电镜结果表明菌株FE-1侵染扶桑绵粉蚧的方式主要为分生孢子在表皮处萌发形成芽管,然后水平生长,并在特定接触表皮处形成膨大的附着孢进入昆虫体腔,明确了菌株FE-1对扶桑绵粉蚧侵染力;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菌株FE-1对扶桑绵粉蚧雌成虫的致病力随着分生孢子浓度的增大逐渐增强;孢子浓度为1×10^(8)CFU/mL时,LT_(50)为3.32 d,接种7 d后,扶桑绵粉蚧雌成虫的校正死亡率为87.50(±1.79)%,LC_(50)为1.8×10^(5)CFU/mL。【结论】从扶桑绵粉蚧僵虫中分离纯化获得的木贼镰刀菌菌株FE-1,其在扶桑绵粉蚧体壁能形成膨大的附着孢进行侵染,对扶桑绵粉蚧具有一定的侵染力。同时,该菌株在室内对扶桑绵粉蚧雌成虫有较好的致死效果,极具生防潜力,可为扶桑绵粉蚧的生物防治研究提供优质的原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桑绵粉蚧 虫生真菌 分离 鉴定 木贼镰刀菌 致病力
下载PDF
玉米穗腐病样品中木贼镰孢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9
14
作者 金社林 郭成 +2 位作者 魏宏玉 郭满库 何苏琴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2-187,共6页
为明确甘肃玉米(Zea mays L.)穗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在甘肃4大生态区采集玉米穗腐病样品,以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对分离得到的镰孢菌(Fusarium)菌落进行纯化和单孢分离后,以形态学为基础,参照Leisle分类系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 为明确甘肃玉米(Zea mays L.)穗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在甘肃4大生态区采集玉米穗腐病样品,以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对分离得到的镰孢菌(Fusarium)菌落进行纯化和单孢分离后,以形态学为基础,参照Leisle分类系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271株镰孢菌菌株中有14株经形态学鉴定为木贼镰孢菌(F.equiseti),占分离镰孢菌的5.17%。按照柯赫氏法则用混合菌株接种法进行致病性测定,证实木贼镰孢菌对玉米果穗的致病性。选取3株木贼镰孢菌菌株进行rDNA-ITS基因序列分析,将PCR产物回收测序后在GenBank上比对,菌株GSJC5-2-1和GSZY16-1-1的序列与GenBank上登记的木贼镰孢菌GQ505694和GQ505743;菌株GSZN7-2-2与FJ459981,HQ248199,HQ380774,AB425996和FJ459975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99%。利用DNAStar软件绘制其系统发育树状图,菌株GSJC5-2-1,GSZY16-1-1和GSZN7-2-2分别与以上亲缘关系最近的木贼镰孢菌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聚为一类,与形态学的鉴定结果相一致。木贼镰孢菌GSJC5-2-1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5~35℃,最适温度为25℃;菌落在pH值为4~10的培养基上能够迅速扩展,最适pH为6~7;碳源和氮源对木贼镰孢菌菌丝生长影响相对稳定;完全黑暗条件下,菌丝扩展最快;病原菌菌丝致死温度为60℃下1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玉米穗腐病 木贼镰孢菌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祁连山北坡青海云杉中龄林生物量随海拔的变化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雷 于澎涛 +2 位作者 王彦辉 王顺利 刘贤德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7,共7页
【目的】研究祁连山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青海云杉林的生物量随海拔(2700~3300 m)的变化规律,为预测祁连山区的产水能力和实施黑河流域植被-水的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祁连山中段北坡的排露沟小流域,沿海拔梯度,... 【目的】研究祁连山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青海云杉林的生物量随海拔(2700~3300 m)的变化规律,为预测祁连山区的产水能力和实施黑河流域植被-水的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祁连山中段北坡的排露沟小流域,沿海拔梯度,选取生长状况良好、具有代表性的林分布设样地,进行植被调查。在2700~2800,2800~2900,2900~3100和3100~3300 m 4个海拔区段共设置15块20 m ×20 m 样地。利用已有的青海云杉生物量估算方程,计算研究区森林生物量的平均值、各海拔区段内的森林生物量以及不同径级树木对总生物量的贡献量,据此分析森林生物量的大小及其随海拔变化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区青海云杉林的生物量为(128.61±50.25) t·hm -2,中树(12.5 cm <DBH≤22.5 cm )和大树( DBH>22.5 cm)是森林生物量的主要来源,二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4%和35%,小树(5 cm <DBH≤12.5 cm)的生物量较少,仅占21%。随海拔升高,青海云杉林生物量呈“单峰”变化,在海拔2700~2800 m为(135.43±21.25)t·hm -2,在海拔2800~2900 m达到最大为(152.33±73.01)t·hm -2,在海拔2900~3100 m为(124.28±39.54) t·hm -2,在海拔3100~3300 m最小为(100.48±65.69) t·hm -2。不同海拔区段内,森林生物量的主要来源不同,在海拔2700~2800 m,以中树生物量最多,为63.54 t·hm -2(占该海拔区段内森林生物量的48%);在海拔2800~2900 m,中树生物量继续增加,达到90.53 t·hm -2(占该海拔区段内森林生物量的59%),在海拔2900~3100 m,大树成为森林生物量的主要来源,其生物量为54.46 t·hm -2(占该海拔区段内森林生物量的45%);在海拔3100~3300 m,大树生物量继续增加,达到71.46 t·hm -2(占该海拔区段内森林生物量的71%)。与附近地区相比,研究区青海云杉林的生物量(128.61 t·hm -2)与祁连山哈溪林场(132.90 t·hm -2)、祁连山平均值(169.80 t·hm -2)和全国平均值(156.66 t·hm -2)相近,但比甘肃省肃南县(282.54 t·hm -2)、祁连山寺大隆林区(217.41 t·hm -2)和祁连山北坡山区的平均值(209.24 t·hm -2)小。【结论】林分密度、温度和降水共同决定了森林生物量的大小及其海拔变化规律,海拔2800~2900 m是本研究区青海云杉林生长的最适宜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青海云杉林 生物量 海拔 树木径级
下载PDF
土壤中杨树溃疡病生防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蕾 梁军 +3 位作者 周国英 倪杨 吕全 张星耀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6-125,共10页
【目的】杨树溃疡病是中国杨树人工林重大生物灾害之一,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杨树溃疡病是持续有效的手段。本研究旨在从杨树林地土壤中分离出对杨树溃疡病菌有良好生防效果的拮抗微生物。【方法】以杨树溃疡病病原菌葡萄座腔菌为靶标... 【目的】杨树溃疡病是中国杨树人工林重大生物灾害之一,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杨树溃疡病是持续有效的手段。本研究旨在从杨树林地土壤中分离出对杨树溃疡病菌有良好生防效果的拮抗微生物。【方法】以杨树溃疡病病原菌葡萄座腔菌为靶标,进行土壤中生防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和鉴定。土壤微生物的分离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拮抗微生物的筛选分为初筛、发酵液复筛和拮抗菌株离体复筛3步,初筛采用平板对峙法,拮抗菌发酵液复筛选择三明治法和改良琼脂扩散法相结合的方法,最终通过离体组织防治效果测定确定目的生防菌株;生防菌株的鉴定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在河北省廊坊市和河南省原阳县的杨树林地中按上、中、下3层共采集48份土样,从土样中共分离得到微生物259株,其中细菌122株;放线菌106株;真菌31株,各土层微生物数量规律整体符合上层>中层>下层;通过平板对峙法初筛选择出8株抑菌带直径>4 mm的细菌和放线菌以及8株拮抗菌菌落直径>40 mm的真菌;再通过发酵液三明治法和改良琼脂扩散法复筛,筛选出8株对杨树溃疡病有良好抑制作用的拮抗菌,分别是细菌TYZ1B3和YX5B1,真菌LS10F1,LX5F1,LZ10F1,LS6F1,LX6F2和TLZ2F2;最终通过离体组织防治效果测定,从这8株拮抗菌株中筛选出1株土壤生防真菌LX6F2,其对杨树离体组织溃疡病的防治效果可达76.04%;经过形态学观察,菌株LX6F2的菌落、菌丝及孢子形态符合镰刀菌的特征,通过r DNA-ITS序列及其系统发育分析,测得生防菌株LX6F2的序列长度为563 bp,序列登录号为FR872729.1,其与编号为JN038467的木贼镰刀菌相似度高达100%,从而鉴定该菌株为木贼镰刀菌。【结论】该菌株的发现为杨树溃疡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原材料,对杨树溃疡病的可持续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可在后续研究中将进一步对其抑菌机理、有效拮抗成分及菌剂研制等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杨树溃疡病 木贼镰刀菌 拮抗活性 生防菌株
下载PDF
南阳市玉米穗腐病致病镰刀菌种群结构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黄思良 卢维宏 +2 位作者 陶爱丽 武爱波 王坦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54-57,共4页
镰刀菌是玉米穗腐病的主要病原菌.本研究对南阳市5县2009年夏玉米穗腐病致病镰刀菌的种群结构进行调查分析.从病样中按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对分离物经单孢分离纯化后根据柯赫法则进行致病性检测,并根据形态特征和核糖体基因... 镰刀菌是玉米穗腐病的主要病原菌.本研究对南阳市5县2009年夏玉米穗腐病致病镰刀菌的种群结构进行调查分析.从病样中按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对分离物经单孢分离纯化后根据柯赫法则进行致病性检测,并根据形态特征和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对病原菌进行鉴定.从采集的80份穗腐病样品中分离获得105株镰刀菌,接种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对玉米均有致病性.形态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南阳市玉米穗腐病的镰刀菌至少有4种: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串珠赤霉菌Gibberella monoliformis、木贼镰刀菌F.equiseti及玉蜀黍赤霉菌G.zeae.南阳市玉米穗腐病致病镰刀菌以层出镰刀菌为优势种,串珠赤霉菌为次优势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穗腐病 层出镰刀菌 串珠赤霉菌 木贼镰刀菌 玉蜀黍镰刀菌
下载PDF
刚竹秆褐腐病病原形态及分子鉴定 被引量:7
18
作者 周春来 吴小芹 +3 位作者 叶利芹 叶建仁 徐旭凌 曹云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4-88,共5页
刚竹秆褐腐病在南京地区发生较普遍,影响竹林生长。其主要危害刚竹属的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黄槽刚竹(Ph.viridis f.houzeauana),其中以淡竹受害最为严重。笔者通过对刚竹秆褐腐病病组织分离培养、人工接种试验、分离菌形态学... 刚竹秆褐腐病在南京地区发生较普遍,影响竹林生长。其主要危害刚竹属的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黄槽刚竹(Ph.viridis f.houzeauana),其中以淡竹受害最为严重。笔者通过对刚竹秆褐腐病病组织分离培养、人工接种试验、分离菌形态学观察及采用通用引物ITS1/ITS4扩增,对扩增出的约559 bp的片段进行ITS序列分子鉴定,最终将在淡竹和黄槽刚竹等上发生的病原鉴定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Corda)Sa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竹秆褐腐病 木贼镰刀菌 形态鉴定 分子鉴定
下载PDF
不同苜蓿材料对木贼镰刀菌根腐病的抗病性评价 被引量:17
19
作者 辛宝宝 袁庆华 +1 位作者 王瑜 马甲强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8-164,193,共7页
采用土壤接菌法,对60份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质材料进行了苗期抗根腐病性状评价。在测定供试苜蓿材料的发病率、病情指数、株高、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指标的基础上,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其进行了抗病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接种木... 采用土壤接菌法,对60份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质材料进行了苗期抗根腐病性状评价。在测定供试苜蓿材料的发病率、病情指数、株高、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指标的基础上,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其进行了抗病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接种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后,抗镰刀菌根腐病较强的紫花苜蓿种质材料是来自陕西乾县的0060、美国的88-33(‘维多利亚’)、日本的85-47(‘GT49R’)和甘肃西峰的0782等;抗病性较差的材料有来自美国的88-45(‘马里科巴’)、北京的2758(‘中苜一号’)、内蒙古准格尔的2738和拉达克的0215等;其他材料抗病性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木贼镰刀菌 抗病性
下载PDF
2种生防菌株对杨树溃疡病原葡萄座腔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杨蕾 周国英 梁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7-73,共7页
【目的】从生防菌株产生的拮抗作用酶及生防菌株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2方面研究黄绿木霉(YGF9)和木贼镰刀菌(LX6F2)对杨树溃疡病病菌葡萄座腔菌的抑菌机制,为杨树溃疡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生防菌株在几丁质培养基、纤维素... 【目的】从生防菌株产生的拮抗作用酶及生防菌株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2方面研究黄绿木霉(YGF9)和木贼镰刀菌(LX6F2)对杨树溃疡病病菌葡萄座腔菌的抑菌机制,为杨树溃疡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生防菌株在几丁质培养基、纤维素培养基、β-l,3-葡聚糖培养基和酪蛋白培养基上的反应和生长情况,判定生防菌株能否产生几丁质酶、纤维素酶、β-1,3-葡聚糖酶和蛋白酶;通过显微镜观察2种生防菌株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菌株YGF9和LX6F2代谢过程中均能使β-1,3-葡聚糖培养基中的蓝色消失,说明2种菌株具有产β-1,3-葡聚糖酶的能力;2种菌株可以在酪蛋白培养基上形成水解圈,说明2种菌株具有产蛋白酶的能力;2种菌株在几丁质培养基和纤维素培养基上没有产生水解圈和透明圈,说明2种菌株可能没有产几丁质酶和纤维素酶的能力。菌株LX6F2的菌丝可以与病原菌菌丝平行生长、缠绕或穿插生长在病菌菌丝上,从而使得病原菌菌丝扭曲、变形、异常膨大;菌株YGF9的菌丝使得病原菌菌丝发生折叠、畸形、断裂,从而阻碍病原菌菌丝的生长;2种菌株的发酵产物均可导致杨树溃疡病菌葡萄座腔菌的孢子皱缩畸形、孢子内部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病原菌孢子不能正常萌发;抑菌物质使病原菌芽管变短、扭曲畸形,从而芽管上长出的菌丝不能向前伸展,使孢子失去侵袭能力;生防菌株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可达94%以上。【结论】2种生防菌株可通过自身产生的拮抗作用酶和影响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来达到对葡萄座腔菌的抑制作用。本试验中未发现2种生防菌株产生几丁质酶和纤维素酶,在后续研究中需用不同的试验方法进行验证。此外,本文仅对生防菌株产生拮抗作用酶进行了定性研究,没有计算其产酶量,若今后需要分离提取这些拮抗作用酶,则需要进一步对生防菌株的产酶量进行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溃疡病 黄绿木霉 木贼镰刀菌 葡萄座腔菌 生防菌株 抑菌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