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iterpenoids from Fuscoporia obliqua 被引量:2
1
作者 Jian HE Xiao zhang FENG +1 位作者 Bin ZHAO Yang LU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1 Xian Nong Tan Street, Beijing 100050)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1期45-48,共4页
Two new lanosta triterpenoids, 3 beta,22 a -dihydroxy-lanosta-8,24E-diene-25-peroxide 3 beta,22 a,25-trihydroxy lanosta-8,24E-diene were isolated from the petroleum ether extracts of Fuscoporia obliqua and their struc... Two new lanosta triterpenoids, 3 beta,22 a -dihydroxy-lanosta-8,24E-diene-25-peroxide 3 beta,22 a,25-trihydroxy lanosta-8,24E-diene were isolated from the petroleum ether extracts of Fuscoporia obliqua and their structures had been determined by spectral data, chemical method and X-ray crystallographic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scoporia obliqua POLYPORACEAE fungi triterpeneperoxide 3 beta 22 alpha-dihydroxy-lanosta-8 24E-ene-25-peroxide 3 beta 22 alpha 25-trihydroxy-lanosta-8 24E-diene
下载PDF
桦褐孔菌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73
2
作者 何坚 冯孝章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 对桦褐孔菌 Fuscoporia obliqua Fr. Te. LáT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 ,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 (MS、1 H,1 3CNMR、IR)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析鉴定了 9个化合物 ,它们分别为 :桦褐孔菌... 目的 对桦褐孔菌 Fuscoporia obliqua Fr. Te. LáT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 ,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 (MS、1 H,1 3CNMR、IR)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析鉴定了 9个化合物 ,它们分别为 :桦褐孔菌素 (fuscoporine, )、lanosterol( )、3β- hydroxy- lanosta- 8,2 4- diene- 2 1- al( )、3β,2 1- dihydroxy- lanosta- 8,2 4- diene( )、3β- hydroxy- lanosta- 8,2 4- diene- 2 1- acid( )、3β,2 2 R- dihydroxy- lanosta- 8,2 4- diene( )、ergosterolperoxide( )、analog of sphingin( )和 mannitol( )。结论 化合物 为一新化合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桦褐孔菌 桦褐孔菌素 化学成分 分离 硅胶栓层析
下载PDF
药用多孔菌新记录种——桦癌褐孔菌培养特性研究初报 被引量:20
3
作者 潘学仁 池玉杰 吴庆禹 《中国食用菌》 1998年第4期23-24,共2页
报道分布于中国东北林区桦树活立木干上,一种药用多孔菌新记录种———桦癌褐孔菌(Fuscoporiaobliqua)形态特征及培养特性。
关键词 药用多孔菌 桦癌褐孔菌 新记录种 培养
下载PDF
桦褐孔菌不同菌株培养特性及人工栽培比较 被引量:7
4
作者 闫可 朴松洙 +2 位作者 傅常娥 陈艳秋 冉丽萍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11年第4期236-241,共6页
以来自不同国家及地区的21个桦褐孔菌菌株为试材,比较菌丝长势、长速、干重及多糖产量,并分别对每个国家的1个菌株进行人工栽培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国家的桦褐孔菌菌株菌丝培养特性及菌核形成特性明显不同,其中,中国菌株JL01菌丝长势最强... 以来自不同国家及地区的21个桦褐孔菌菌株为试材,比较菌丝长势、长速、干重及多糖产量,并分别对每个国家的1个菌株进行人工栽培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国家的桦褐孔菌菌株菌丝培养特性及菌核形成特性明显不同,其中,中国菌株JL01菌丝长势最强,长速最快,达3.62 mm/d;中国、芬兰和朝鲜菌株均产生菌核,但中国菌株的菌核干重、生物学效率及多糖产量显著高于其它2个菌株,生物学效率达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褐孔菌 菌株筛选 栽培比较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桦褐孔菌发酵培养基 被引量:3
5
作者 何长川 张宗举 +2 位作者 邹卫胜 褚庆环 朱虎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604-608,共5页
目的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桦褐孔菌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提高多糖产量。方法应用Plackett-Burman设计和响应面法,对桦褐孔菌发酵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用Design-Expert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并建立3种主要因素(淀粉、酵母粉和磷... 目的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桦褐孔菌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提高多糖产量。方法应用Plackett-Burman设计和响应面法,对桦褐孔菌发酵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用Design-Expert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并建立3种主要因素(淀粉、酵母粉和磷酸二氢钠)与多糖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用最终优化的配方进行3次验证实验。结果通过快速"登高法"对3个显著因素进行寻优,培养基中3因素最佳浓度为:淀粉7.5 g/L,酵母粉1.71 g/L,磷酸二氢钠1.35 g/L,胞外多糖产量最高可达9.12 g/L。3次验证实验所测得的多糖产量分别为9.08、8.96和9.12 g/L,平均值为9.05 g/L,与预测结果基本一致。结论优化的桦褐孔菌发酵培养基可显著提高胞外多糖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法 桦褐孔菌 发酵 培养基 多糖类 细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