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低渗透油藏CO2驱油多相渗流理论模型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24
1
作者 程杰成 朱维耀 姜洪福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6-251,共6页
根据一系列实验成果,对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渗流数学描述进行了理论研究,建立了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渗流数学模型。该模型能反映特低渗透储层CO_2混相和非混相驱油过程中油和CO_2的混相作用以及水、油、溶剂(CO_2)的相互作用与传输、... 根据一系列实验成果,对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渗流数学描述进行了理论研究,建立了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渗流数学模型。该模型能反映特低渗透储层CO_2混相和非混相驱油过程中油和CO_2的混相作用以及水、油、溶剂(CO_2)的相互作用与传输、质量的相互转换,包括对流扩散、质量转换和气、液间的转换,并能反映各相流体的非达西渗流、相对渗透率及有效黏度等特性。运用该模型在扶杨油层进行了注CO_2开发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二氧化碳驱油 多相渗流理论 数学模型 扶杨油层 驱油试验
下载PDF
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储层非均质性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赵荣 刘朋远 +1 位作者 何成山 宋晓伟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33,115,共6页
储层非均质性是沉积、成岩和构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储层非均质特征及控制因素对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调整开发方案、提高剩余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储层沉积学原理,利用测井、钻井资料对研究区地层进行精细划分与对比,研究松辽... 储层非均质性是沉积、成岩和构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储层非均质特征及控制因素对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调整开发方案、提高剩余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储层沉积学原理,利用测井、钻井资料对研究区地层进行精细划分与对比,研究松辽盆地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储层非均质性.结果表明:扶杨油层在层内、层间和平面上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非均质性,其中扶Ⅲ油层组非均质性最弱,杨Ⅰ油层组非均质性相对较强;扶杨油层的非均质程度主要受沉积相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树林油田 扶杨油层 储层 非均质性 隔层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油田储层裂缝及地应力特征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秀娟 孙贻铃 +1 位作者 迟博 周淑华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328-333,共6页
在大量裂缝发育特征的观察和统计工作基础上,结合油田开发动态和古构造发育史分析等,应用岩芯古地磁定向、差应变和波速各向异性等研究方法,结果认为三肇地区扶杨油层发育的裂缝走向以近东西向为主,多具高倾角,并可构成规模较大的... 在大量裂缝发育特征的观察和统计工作基础上,结合油田开发动态和古构造发育史分析等,应用岩芯古地磁定向、差应变和波速各向异性等研究方法,结果认为三肇地区扶杨油层发育的裂缝走向以近东西向为主,多具高倾角,并可构成规模较大的主裂缝,其在油田注水开发中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分析表明,裂缝发育的密度与砂层的厚度成反比,与构造曲率成正比。区域最大水平主应力为北西西向,近东西向裂缝为油田最有效裂缝组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杨油层 地应力 裂缝 大庆油田 储层 油田
下载PDF
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戴跃进 钟建华 肖芳伟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0年第5期40-43,共4页
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属浅水湖泊-三角洲体系,发育有浅水湖泊三角洲相和湖泊相。通过精细岩心观察和单井相分析,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前缘薄层席状砂,滨湖泥滩、混合滩、砂滩,浅湖... 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属浅水湖泊-三角洲体系,发育有浅水湖泊三角洲相和湖泊相。通过精细岩心观察和单井相分析,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前缘薄层席状砂,滨湖泥滩、混合滩、砂滩,浅湖砂坝、浅湖泥等沉积微相类型。其中,河口坝相对不发育是该区沉积体系最为显著的特征。在对以上各种沉积微相特征进行精细研究基础上,通过详细的储层物性特征研究,根据录井油气显示、地层测试、试油资料及开发动态资料分析,确定了水下分流河道砂、水下决口扇砂体、前缘席状砂和滨浅湖滩坝砂等主要储集砂体类型,为扶杨油层的储层评价与预测提供了有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砂体类型 扶杨油层 肇州油田
下载PDF
高台子油田扶杨油层油水层识别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施尚明 关帅 +1 位作者 韩建斌 赵金涛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13期2897-2901,共5页
高台子油田扶杨油层油水分布复杂,该区属于尚未进行大规模开发的地区。为了正确识别油水层并为制定油田开发方案提供依据,建立该地区油水关系解释图版和识别标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储层"四性"(指岩性、物性、含油性、电性)关... 高台子油田扶杨油层油水分布复杂,该区属于尚未进行大规模开发的地区。为了正确识别油水层并为制定油田开发方案提供依据,建立该地区油水关系解释图版和识别标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储层"四性"(指岩性、物性、含油性、电性)关系研究,应用交会图版法、油水层综合评价标准来综合识别油水层。同时,应用逐步判别分析的方法,建立高台子扶杨油层的油层、差油层、水层和干层的判别函数模型。通过回判率检验表明,建立的判别模型效果显著。通过以上这两种方法的配合能对油水层的识别更加精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台子油田 扶杨油层 油水层 油水层识别
下载PDF
红岗油田大208区扶杨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周萍 胡望水 +1 位作者 肖杭州 王东辉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0年第2期52-54,59,共4页
为了确定红岗油田大208区扶杨油层有利储层,对扶杨油层沉积微相进行研究。以岩心观察、粒度分析、沉积构造特征和测井相分析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建立大208区扶杨油层的沉积模式,确定该区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在此基... 为了确定红岗油田大208区扶杨油层有利储层,对扶杨油层沉积微相进行研究。以岩心观察、粒度分析、沉积构造特征和测井相分析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建立大208区扶杨油层的沉积模式,确定该区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在此基础上,通过横向对比,绘制了各单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详细阐述了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为寻找剩余油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心观察 沉积微相 扶杨油层 沉积模式 红岗油田
下载PDF
大庆外围扶杨油层难采储量优选界限及开发方案 被引量:9
7
作者 周永炳 崔宝文 周锡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9-403,共5页
大庆外围地区扶杨油层探明储量占大庆外围地区累计探明储量一半以上。扶杨油层河道砂体规模小,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通过分析扶杨油层加密调整区块开发效果和开展未开发储量评价,提出了扶杨油层储量注水开发优选界限和建立有效驱动... 大庆外围地区扶杨油层探明储量占大庆外围地区累计探明储量一半以上。扶杨油层河道砂体规模小,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通过分析扶杨油层加密调整区块开发效果和开展未开发储量评价,提出了扶杨油层储量注水开发优选界限和建立有效驱动体系井排距界限,研究形成了“两个界限”以上Ⅰ,Ⅱ类储量井网与压裂整体优化设计方法,在肇源油田源35等区块注水开发见到了明显效果。此外,探索了Ⅲ类储量采用特殊结构井、非常规方式开发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开发储量 评价技术界限 井排距界限 特殊结构井开采 扶杨油层 大庆外围地区
下载PDF
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微相 被引量:3
8
作者 戴跃进 钟建华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17,共6页
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属浅水湖泊一三角洲体系,发育有浅水湖泊三角洲相和湖泊相。通过精细岩心观察和单井相分析,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水下分流问湾、河口坝、前缘薄层席状砂、滨湖泥滩、混合滩、砂滩、... 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属浅水湖泊一三角洲体系,发育有浅水湖泊三角洲相和湖泊相。通过精细岩心观察和单井相分析,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水下分流问湾、河口坝、前缘薄层席状砂、滨湖泥滩、混合滩、砂滩、浅湖砂坝、浅湖泥等沉积微相类型。其中,河口坝相对不发育是该区沉积体系最为显著的特征。在对以上各种沉积微相特征精细研究基础上,通过详细的储层物性特征研究,根据录井油气显示、地层测试、试油资料及开发动态资料分析,确定了4种主要储集砂体类型:水下分流河道砂、水下决口扇砂体、前缘席状砂和滨浅湖滩坝砂。为该区扶杨油层的储层评价与预测提供了有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扶杨油层 肇州油田
下载PDF
高台子油田G45—16区块扶杨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施尚明 白学敏 +2 位作者 王高山 韩建斌 关帅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19期4421-4426,共6页
由于高台子油田扶杨油层目前勘探程度较低,对其沉积环境以及微相类型还没有明确认识,因此为确定该区的有利勘探储层,满足扶杨油层精细勘探和开发的需要,对研究区沉积微相进行了细致研究。结合岩心分析、测井相分析、沉积环境以及区域地... 由于高台子油田扶杨油层目前勘探程度较低,对其沉积环境以及微相类型还没有明确认识,因此为确定该区的有利勘探储层,满足扶杨油层精细勘探和开发的需要,对研究区沉积微相进行了细致研究。结合岩心分析、测井相分析、沉积环境以及区域地质背景等,建立了研究区的沉积模式,识别出了2类亚相9个微相。根据岩-电对应关系,建立了微相研究的标准测井相模式,并以该模式为依据对各单层进行沉积微相识别,确定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及变化规律,为寻找剩余油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台子油田 扶杨油层 沉积微相 沉积模式 测井相
下载PDF
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体系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戴跃进 钟建华 陈红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0年第3期9-12,共4页
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钻井、测井等多种资料,对研究区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属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有浅水湖泊三角洲相和湖泊相。其中主要的储集砂体类型有水下分流河道砂、水下决口扇... 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钻井、测井等多种资料,对研究区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属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有浅水湖泊三角洲相和湖泊相。其中主要的储集砂体类型有水下分流河道砂、水下决口扇砂体、溢岸砂、前缘席状砂和滨浅湖滩坝砂等,研究了各类储集砂体的特征并总结了泉头组三、四段沉积模式,为扶杨油层的储层评价研究提供了研究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 沉积相 扶杨油层 肇州油田
下载PDF
控制剩余油空间分布的地质影响因素——以吉林油田新立采油厂V区块扶杨油层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望水 陈雷 +1 位作者 严梦颖 朱成子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3年第5期52-55,60,共5页
新立油田V区块水驱油藏已经进入特高含水期,其剩余油分布特征是总体分散、局部集中,仍存在较多的剩余油富集区。以剩余油富集规律为主线,在前期静态地质工作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多种地质因素对剩余油分布及其富集规律的影响研究。研究... 新立油田V区块水驱油藏已经进入特高含水期,其剩余油分布特征是总体分散、局部集中,仍存在较多的剩余油富集区。以剩余油富集规律为主线,在前期静态地质工作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多种地质因素对剩余油分布及其富集规律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有一定规模剩余可采储量的剩余油富集区主要受沉积微相、隔夹层、韵律分布等地质因素所控制,总体上是在微相的边部,隔夹层发育的部位是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区,在韵律控制剩余油垂向分布的条件下,可以对剩余油进行有效的挖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油田 新立Ⅴ区块 扶杨油层 剩余油 地质因素
下载PDF
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成岩作用特征 被引量:9
12
作者 周永炳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9,共5页
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胶结作用以碳酸盐胶结作用为主,溶蚀作用以长石和中基性火山岩岩屑的溶蚀作用为主,交代作用以钠长石化为主要特征,镜质体反射率为0.68%~1.8%,随深度变化的梯度为1.25%/km;在充分考虑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成岩作用研究成... 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胶结作用以碳酸盐胶结作用为主,溶蚀作用以长石和中基性火山岩岩屑的溶蚀作用为主,交代作用以钠长石化为主要特征,镜质体反射率为0.68%~1.8%,随深度变化的梯度为1.25%/km;在充分考虑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成岩作用研究成果基础上,将研究区成岩作用阶段划分为早成岩作用阶段和晚成岩作用阶段,把早成岩作用分为早、晚2期,把晚成岩作用阶段划分为早、中、晚3期.最后对研究区扶杨油层成岩共生系列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储集层 扶杨油层 泉头组 松辽盆地 榆树林油田
下载PDF
低伤害压裂液在扶杨油层的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宋微立 《油气井测试》 2007年第3期55-56,共2页
介绍了CO2泡沫压裂工艺和清洁压裂液的机理及其特征。CO2泡沫压裂工艺水基液用量少,残渣绝对含量低,具有很强的返排能力,有利于减缓排液过程中压力降落;清洁压裂具有无固相颗粒的特点,加上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大大降低了对地层的伤害,使低... 介绍了CO2泡沫压裂工艺和清洁压裂液的机理及其特征。CO2泡沫压裂工艺水基液用量少,残渣绝对含量低,具有很强的返排能力,有利于减缓排液过程中压力降落;清洁压裂具有无固相颗粒的特点,加上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大大降低了对地层的伤害,使低孔低渗型储层压裂后能够大幅度提高产能。通过对肇源—裕民四口井现场应用效果分析,阐明CO2泡沫压裂液和清洁压裂液适用于低孔低渗储层改造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杨油田 低伤害 压裂液 应用 效果 优化设计
下载PDF
应用激光共聚焦研究特低渗透储层微观剩余油分布——以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为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文明 衣晓东 殷代印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1年第2期50-55,共6页
目前对于特低渗透储层剩余油的研究,多数采用核磁共振方法监测剩余油饱和度,对微观剩余油分布位置及定量分析的较少。为了确定扶杨储层不同开发阶段微观剩余油分布类型和状态,采用激光共聚焦以及光刻玻璃模型微观可视化驱替实验方法研... 目前对于特低渗透储层剩余油的研究,多数采用核磁共振方法监测剩余油饱和度,对微观剩余油分布位置及定量分析的较少。为了确定扶杨储层不同开发阶段微观剩余油分布类型和状态,采用激光共聚焦以及光刻玻璃模型微观可视化驱替实验方法研究扶杨储层微观剩余油分布,采用光刻玻璃模型微观可视化驱替实验研究扶杨油层剩余油分布类型及成因,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研究扶杨储层天然岩心不同开发阶段各类剩余油分布数量,并研究了不同挖潜措施对各类微观剩余油的动用效果。结果表明,扶杨储层微观剩余油分布以簇状为主,占60%以上,随着岩心含水率的升高,部分簇状剩余油被注入水驱替,变为分布更加零散的柱状、油滴状、膜状和盲端状。改变驱替方向、周期性注入方式使簇状和柱状剩余油得到动用;增大驱替压差可以使簇状和油滴状剩余油得到动用;增大驱替液黏度能够使这五种类型微观剩余油得到有效动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树林油田 扶杨储层 微观剩余油 激光共聚焦 光刻玻璃模型
下载PDF
新立油田扶杨油层重复压裂裂缝转向研究
15
作者 郑仁华 《中外能源》 CAS 2013年第3期59-62,共4页
压裂在新立油田开发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开发年限的增加,油井处于中高含水期,原裂缝控制范围内的原油接近枯竭,为进一步提高产量和采收率,并更大限度沟通、改造、动用剩余油富集区和动用程度低甚至未动用的储层,需要进行老... 压裂在新立油田开发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开发年限的增加,油井处于中高含水期,原裂缝控制范围内的原油接近枯竭,为进一步提高产量和采收率,并更大限度沟通、改造、动用剩余油富集区和动用程度低甚至未动用的储层,需要进行老井重复压裂作业。进行重复压裂裂缝转向理论研究,尤其是加强重复压裂新裂缝启裂、延伸规律的研究,对于指导重复压裂施工,提高其工程实用性和经济适用性,强化低渗透油气藏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地应力入手,结合新立油田具体区块实际情况,通过利用测井信息分段建立静态泊松比的方法,得到全井静态泊松比,从而建立全区块地应力数学模型,由此确定重复压裂前储层的应力分布,建立了重复压裂新裂缝的启裂与延伸模型。最终通过新立油田某区块的实例计算,证明了本研究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立油田 扶扬油层 重复压裂 裂缝转向 地应力 裂缝延伸
下载PDF
榆树林油田特低渗透扶杨油层CO_2驱油效果评价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英芝 杨铁军 +2 位作者 杨正明 肖前华 王向阳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2-56,共5页
针对特低渗透扶杨油层注水开发中存在的注入难、采出难,水驱开发效果差,采收率低的问题,在榆树林油田树101井区开展了扶杨油层CO2驱油试验。通过现场试验对CO2驱替状态、开发特征及效果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当试验区注入CO2为0.1 HC... 针对特低渗透扶杨油层注水开发中存在的注入难、采出难,水驱开发效果差,采收率低的问题,在榆树林油田树101井区开展了扶杨油层CO2驱油试验。通过现场试验对CO2驱替状态、开发特征及效果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当试验区注入CO2为0.1 HCPV(烃类占据的孔隙体积)时,通过两次高压物性取样对比,轻质组分含量增加了5.7%,最小混相压力由32.2 MPa下降至28.6 MPa。试验区存在混相、半混相及非混相3种驱替状态,混相区域占2/8,半混相占1/8,非混相占5/8。通过研究和矿场实践,形成了不同注气阶段不同类井的CO2驱开发调整技术,试验区采油速度连续4年保持在1%以上,数值模拟预测最终采收率比水驱高10%以上,试验区取得了显著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 特低渗透油田 扶杨油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