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8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硕士产教融合“U-G-S&E”育人模式探析
1
作者 赵兴碧 章光洁 董红梅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4年第4期104-109,共6页
产教融合是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合作,我国产教融合的政策经历了从职业教育到普通教育的发展。产教融合符合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的逻辑,“U-G-S&E”育人模式以高校为主导,政府提供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中小学和企业协同参与教育硕士的培养... 产教融合是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合作,我国产教融合的政策经历了从职业教育到普通教育的发展。产教融合符合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的逻辑,“U-G-S&E”育人模式以高校为主导,政府提供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中小学和企业协同参与教育硕士的培养。通过实践探索发现,“U-G-S&E”模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提升职业能力的动力,助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提升以赛赋能的效果,帮助高校校内导师、中小学和企业的校外导师加深对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理解,助力孵化本地企业参与遴选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推动本地企业更好的融入国家现代教育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硕士 产教融合 U-g-s&E 职业能力
下载PDF
U-G-S模式下现代大学附属学校建设的路径思考
2
作者 郭长江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第3期23-26,共4页
U-G-S(大学-政府-学校)三方联动是上海师范大学近年来建设现代大学附属学校的主要模式,上海师范大学、各区政府与中小学校高效协同合作,发挥各方优势,主动服务上海市政府建设“五个新城”的城市战略,办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大学附属... U-G-S(大学-政府-学校)三方联动是上海师范大学近年来建设现代大学附属学校的主要模式,上海师范大学、各区政府与中小学校高效协同合作,发挥各方优势,主动服务上海市政府建设“五个新城”的城市战略,办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大学附属学校分为挂牌学校和新建学校两种类型,研究从内在机制、实践路径和建设成效三个方面对两类学校的变革发展进行深度剖析,以期为大学附属学校建设提供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g-s模式 建设路径 大学附属学校
下载PDF
U-G-S协同推进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3
作者 陆超 金辉召 黄雪君 《教育参考》 2024年第6期43-52,84,共11页
本文选取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创新人才机制相对成熟的国家,探究其创新人才多主体早期培育项目经验,分析、归纳得出主要培养路径有四:首先,“丰富和加速”是主要培养手段,以高阶课程助力超前学习、以缩短学制促进加速学习、以暑期... 本文选取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创新人才机制相对成熟的国家,探究其创新人才多主体早期培育项目经验,分析、归纳得出主要培养路径有四:首先,“丰富和加速”是主要培养手段,以高阶课程助力超前学习、以缩短学制促进加速学习、以暑期项目丰富课程学习;其次,以信息技术搭建资优教育平台,扩展资源网络渠道,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机会均等;再次,注重教育体系衔接,以大中小衔接体系为创新人才接续培养枢纽,确保培养质量;最后,以分类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和技术创新人才为目标,建立针对性培养体系。据此,本文提出改进我国创新人才早期培养U-G-S协作机制的建议:加强政策顶层设计、扶持校企联合、增强创新人才网络资源建设、推进校本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建设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人才 早期培养 U-g-s
下载PDF
基于S⁃G滤波算法的航空器着陆阶段滑行轨迹修正研究
4
作者 何昕 王经义 《现代计算机》 2024年第8期108-111,共4页
对航空器着陆阶段运行轨迹分析是客观评价飞行员技术水平与航司运行品质的重要手段,在保障航空器安全高效运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QAR数据中经纬度参数在地图软件中打点分析发现,航空器在跑道上减速滑行阶段轨迹出现明显的曲折... 对航空器着陆阶段运行轨迹分析是客观评价飞行员技术水平与航司运行品质的重要手段,在保障航空器安全高效运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QAR数据中经纬度参数在地图软件中打点分析发现,航空器在跑道上减速滑行阶段轨迹出现明显的曲折、错位与偏移现象。采用S⁃G滤波算法,构建航空器着陆阶段轨迹修正模型,对航迹进行修正处理。结果表明,S⁃G滤波算法修正模型可对原始航迹进行良好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迹修正 sg滤波 QAR数据
下载PDF
师范生U-G-S培养模式实践探索与路径优化——基于“优师计划”背景
5
作者 高鹏飞 蒋丽 +2 位作者 尹婷婷 任翠香 马丽贞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27-130,共4页
师范生U-G-S培养模式实践已取得诸多成效,如多方配合助力师范生培养,促进区域均衡,提升基层教学水平等。但师范生U-G-S培养模式在实践中也存在突出问题,如高校一方主导、其他方参与度低,难以高效协同,培育方案与实际岗位需求存在适配偏... 师范生U-G-S培养模式实践已取得诸多成效,如多方配合助力师范生培养,促进区域均衡,提升基层教学水平等。但师范生U-G-S培养模式在实践中也存在突出问题,如高校一方主导、其他方参与度低,难以高效协同,培育方案与实际岗位需求存在适配偏差等。剖析“优师计划”对优化师范生U-G-S培养模式的启发,探索以当地政府为统筹、师范院校为关键、中小学校为导向、师范生为主体的“四位一体”优化路径,有助于提高师范生培育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师计划” 师范生培养 U-g-s培养模式
下载PDF
g-C_(3)N_(4)基S型异质结的构建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6
作者 申建宇 刘成宝 +5 位作者 郑磊之 陈丰 钱君超 邱永斌 孟宪荣 陈志刚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7-1085,1097,共10页
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等问题,基于半导体的光催化技术利用太阳能为环境修复和能源储存提供了一种“绿色”可持续的方案。首先介绍了g-C_(3)N_(4)的优点和局限性,以及S型半导体的优势与不足,接着介绍了g-C_(3)N_(4)基S... 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等问题,基于半导体的光催化技术利用太阳能为环境修复和能源储存提供了一种“绿色”可持续的方案。首先介绍了g-C_(3)N_(4)的优点和局限性,以及S型半导体的优势与不足,接着介绍了g-C_(3)N_(4)基S型异质结的电子结构和光催化性质,综述了基于不同类型g-C_(3)N_(4)的S型异质结光催化材料构建和光催化性能的提升策略,并梳理了其部分应用。最后,综述了基于g-C_(3)N_(4)的S型异质结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有望为g-C_(3)N_(4)基S型异质结光催化材料的开发和实际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_(3)N_(4) s型异质结 光催化 复合材料
下载PDF
全程·融合·协同:教育硕士U-G-S协同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研究
7
作者 孙君 李彦敏 《菏泽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65-72,共8页
教育硕士是职前教师培养的重要对象,是高素质研究型教师队伍的重要来源。教育硕士U-G-S协同培养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主旨所向,更是卓越教育硕士培养的现实所需。以J大学教育硕士为研究样本,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理论基础,厘清U-G-S... 教育硕士是职前教师培养的重要对象,是高素质研究型教师队伍的重要来源。教育硕士U-G-S协同培养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主旨所向,更是卓越教育硕士培养的现实所需。以J大学教育硕士为研究样本,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理论基础,厘清U-G-S协同培养模式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利益诉求,形成U-G-S协同培养模式的运行程序,并依据“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步骤开展行动实践。研究结果显示,U-G-S协同培养模式在导师团队建设、人才素养提升、研究成果产出等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硕士 U-g-s 培养模式 多元主体协同
下载PDF
“优师计划”背景下师范生U-G-S培养模式价值、问题及对策
8
作者 尹婷婷 蒋丽 高鹏飞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06-109,共4页
从“优师计划”背景下师范生U-G-S培养模式价值分析入手,剖析“优师计划”背景下师范生U-G-S培养模式中地方政府、师范院校、中小学校、师范生四个基本要素各自存在问题,提出“四位一体”师范生U-G-S培养模式提升对策,以当地政府为主导... 从“优师计划”背景下师范生U-G-S培养模式价值分析入手,剖析“优师计划”背景下师范生U-G-S培养模式中地方政府、师范院校、中小学校、师范生四个基本要素各自存在问题,提出“四位一体”师范生U-G-S培养模式提升对策,以当地政府为主导、以师范院校为引领、以中小学校为核心、以师范生为主体,统筹各方培养资源和优势力量,激活多方利益主体意愿,助力乡村卓越教师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师计划” 师范生 U-g-s培养模式
下载PDF
纳米Ag修饰S掺杂g-C_(3)N_(4)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抗菌性能
9
作者 祁君 李嘉乐 +4 位作者 胡珊 于小凤 廖薇星 黄世文 徐秀泉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34-1041,共8页
光催化灭活是公认的控制病原微生物最具前景手段之一。本文以尿素和硫代巴比妥酸为起始原料,通过热聚合反应制备S掺杂g-C_(3)N_(4)(SCN),随后采用光还原法将Ag纳米粒负载于SCN表面获得新颖的可见光响应型Ag/SCN抗菌材料。对所制备纳米... 光催化灭活是公认的控制病原微生物最具前景手段之一。本文以尿素和硫代巴比妥酸为起始原料,通过热聚合反应制备S掺杂g-C_(3)N_(4)(SCN),随后采用光还原法将Ag纳米粒负载于SCN表面获得新颖的可见光响应型Ag/SCN抗菌材料。对所制备纳米材料进行XRD、SEM、TEM、XPS及UV-Vis DRS表征,并深入探讨其在可见光下灭活大肠杆菌(E.coli)的性能和机制。结果表明,Ag纳米粒均匀且牢固地负载在SCN表面,纳米材料表现出显著增强的可见光响应能力。当负载量为6%时,Ag/SCN-6呈现出最佳的光催化灭菌活性,60 min内能够将6.2 lg CFU·mL^(-1)的E.coli全部灭活。自由基捕获实验结果表明,超氧自由基(·O-2)是灭活过程中最主要活性物种,它协同光生空穴(h+)和羟基自由基(·OH)主导了光催化抗菌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_(3)N_(4) s掺杂 纳米Ag修饰 光催化 灭活 机理
下载PDF
基于U-G-S合作的地方师范类院校教师教育模式研究
10
作者 周华丽 孙晓鲲 张志斌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25-29,43,共6页
高校—政府—中小学(university-government-school,U-G-S)合作是各国高度重视的教师教育模式,该模式由高校、政府和中小学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同促进未来教师的培养。基于U-S合作的内涵分析,梳理了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模式、... 高校—政府—中小学(university-government-school,U-G-S)合作是各国高度重视的教师教育模式,该模式由高校、政府和中小学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同促进未来教师的培养。基于U-S合作的内涵分析,梳理了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模式、英国“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师培训学校”模式、法国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模式、芬兰“研究本位”的教师培养模式等国外有代表性的未来教师教育模式,阐述了基于U-G-S合作的未来教师教育模式在中国的发展状况。结合应用型大学关于教师教育的探索实践,对基于U-G-S合作的地方师范类院校教师教育模式优化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g-s合作 未来教师 教师教育模式 国际经验 应用型大学 地方师范类院校
下载PDF
“共享、联动、创生”:U-G-S框架下的集团化办学创新探索——以上海师范大学嘉定基础教育集团为例
11
作者 吴宝英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第3期38-42,共5页
促进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是上海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需求的重要举措。以“共享、联动、创生”为主旨,上海师范大学嘉定基础教育集团进行了U-G-S框架背景下的新型集团化办学创新探... 促进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是上海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需求的重要举措。以“共享、联动、创生”为主旨,上海师范大学嘉定基础教育集团进行了U-G-S框架背景下的新型集团化办学创新探索,逐步积累了U-G-S框架下的集团愿景共享、重大项目联动、龙头课题创生等方面的经验,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团化办学 U-g-s框架 创新探索
下载PDF
高质量的“U-G-I-S-C”教师教育模式构建研究
12
作者 郑爽 王茹 房琛 《石家庄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133-137,共5页
“U-G-I-S-C”教师教育模式能满足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大学和中小学共同利益实现与优势发挥最大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培养卓越中小学教师的需要。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教师教育质量,可从以下几方面优化“U-G-I-S-C”教师教... “U-G-I-S-C”教师教育模式能满足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大学和中小学共同利益实现与优势发挥最大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培养卓越中小学教师的需要。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教师教育质量,可从以下几方面优化“U-G-I-S-C”教师教育模式运行策略:明晰合作理念和共同利益目标,合作关系从松散走向共生;建立平等协商和高效工作机制,合作效果从单兵作战走向互惠共赢;共同发展教育作为爱的事业,从利益联合走向文化融合;增进技术赋能,促进教师培养从断裂式走向全程浸入式并基于循证的教师教育过程;完善保障机制,汇聚各方组织的巨大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 “U-g-I-s-C” 教师教育模式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the Shrinking Particle Model for the Evaluation of Molecular Recyclability of PET versus Semi-Aromatic Polyesters
13
作者 Jack van Schijndel Sanne de Krom +2 位作者 Dennis Molendijk Koen van Beurden Amarante Böttger 《Open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2024年第2期21-35,共15页
The molecular recyclability of poly (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and three semi-aromatic polyesters poly (phloretic acid) (poly-H), poly (dihydroferulic acid) (poly-G), and poly (dihydrosinapinic acid) (poly-S) is e... The molecular recyclability of poly (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and three semi-aromatic polyesters poly (phloretic acid) (poly-H), poly (dihydroferulic acid) (poly-G), and poly (dihydrosinapinic acid) (poly-S) is evaluated in this study. PET is an extensively used aromatic polyester, and poly-H, poly-G, and poly-S can be considered semi-aromatic poly (lactic acid) modifications. All these polyesters have been depolymerized at neutral pH and by acid- and base-catalyzed hydrolysis at two temperatures, i.e., 50˚C and 80˚C. Base-catalyzed depolymerization of virgin PET leads to an isolated yield of 38% after 48 hours of reaction at 80˚C. Contrary to these results for PET, almost all the monomers of the semi-aromatic polyesters poly-H, poly-G, and poly-S are recovered with isolated yields larger than 90% at the same temperature after 15 minutes in a facile manner. A shrinking particle model used to determine the global kinetics of the base-catalyzed depolymerization showed that the rate rises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Using the shrinking particle model, the intrinsic reaction rate constants were determined.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the rate coefficients of the depolymerization of the semi-aromatic polyesters poly-H, poly-G, and poly-S are between 2 and 3 orders of magnitude higher than those for P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POLYMERIZATION Molecular Recycling Poly-H Poly-g Poly-s PET Circular Polymers
下载PDF
静电纺丝法合成S型异质结CoTiO_(3)/g-C_(3)N_(4)纳米纤维及其增强的可见光光催化活性研究
14
作者 杨令坤 李宗军 +2 位作者 王鑫 李铃铃 陈哲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4期237-249,共13页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化石燃料的消耗量急剧上升,这不仅导致了能源的短缺,而且引发了二氧化碳(CO_(2))及其他有害气体的过量排放,造成环境污染.利用太阳能将CO_(2)光催化转化为碳基燃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众多半导体光催化...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化石燃料的消耗量急剧上升,这不仅导致了能源的短缺,而且引发了二氧化碳(CO_(2))及其他有害气体的过量排放,造成环境污染.利用太阳能将CO_(2)光催化转化为碳基燃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众多半导体光催化材料中,钙钛矿氧化物(CoTiO_(3))由于具有独特的电子和晶体结构以及较好的稳定性而备受关注.然而,由于单一半导体光催化剂中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率较高,导致其催化还原CO_(2)的能力有限,制约了其在可见光催化反应中的实际应用.研究发现,构建异质结是提高半导体光催化还原CO_(2)效率的重要策略之一,因此寻找可与CoTiO_(3)能带结构很好匹配的半导体材料至关重要.近年来,有机聚合物g-C_(3)N_(4)因具有独特的层状结构、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对可见光响应性能良好而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旨在构建g-C_(3)N_(4)与CoTiO_(3)的S型异质结,以优化体系中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从而有效提升光催化性能.本文首先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出CoTiO_(3)纳米纤维,然后通过一步煅烧法构建CoTiO_(3)/g-C_(3)N_(4)S型异质结光催化剂.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结果证实成功制得了CoTiO_(3)/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测试了不同CoTiO_(3)质量百分含量(0.5%,1%,1.5%,2%和3%,命名为0.5%CTO/CN,1%CTO/CN,1.5%CTO/CN,2%CTO/CN和3%CTO/CN)的CoTiO_(3)/g-C_(3)N_(4)S型异质结光催化剂对CO_(2)的还原能力(反应时间为4 h).结果发现,2%CTO/CN催化剂显示出最高的光催化性能,其催化生成CO和CH4的产率分别为46.5和0.825 mol g^(-1) h^(-1),且生成CO的选择性为98.3%.同时,为了进一步验证光催化性能增强规律,作为补充实验,进行了盐酸四环素(TCH)、土霉素(OTC)和氧氟沙星(OFX)光催化降解实验.结果表明,2%CTO/CN表现出最高的光催化降解效率,2%CTO/CN在光催化CO_(2)还原和抗生素降解方面均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性能,这归因于g-C_(3)N_(4)与CoTiO_(3)之间S型异质结的形成.此外,为了讨论光催化还原CO_(2)的选择性,采用原位红外和理论计算得到中间体的活化过程及其吉布斯自由能,并利用同位素标定实验进一步确认了光催化还原CO_(2)反应产物中碳源均来自于CO_(2)气氛.经过稳态荧光、时间分辨荧光、瞬态光电流响应和电化学阻抗图谱测试进一步验证表明,2%CTO/CN异质结的形成降低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率和界面电荷转移电阻,为电荷转移提供了更好的路径,从而提高了光催化性能.为了深入探究S型异质结的反应机理,通过原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原位电子顺磁共振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光照前后界面处电子流向.具体来说,在g-C_(3)N_(4)和CoTiO_(3)接触之前,g-C_(3)N_(4)的功函数小于CoTiO_(3),费米能级高于CoTiO_(3);当g-C_(3)N_(4)和CoTiO_(3)接触时,电子会从g-C_(3)N_(4)转移到CoTiO_(3),直到它们的费米能级达到平衡.此时,g-C_(3)N_(4)侧的界面电子耗尽,CoTiO_(3)侧的界面电子富集,使g-C_(3)N_(4)的带边向上弯曲带正电,而CoTiO_(3)的带边向下弯曲带负电.从而,在CTO/CN的界面处形成了内建电场(IEF),阻碍电子从g-C_(3)N_(4)向CoTiO_(3)的持续流动.光照时,光子同时被CoTiO_(3)和g-C_(3)N_(4)吸收,激发电子从价带跃迁至相应的导带.随后,在形成的IEF驱动下,CoTiO_(3)中的光生电子倾向于迁移到g-C_(3)N_(4),与g-C_(3)N_(4)中的光生空穴结合,使得体系中还原性和氧化性更强的电子和空穴得以保留,从而进一步提高光催化性能.综上,S型电荷转移途径不仅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使得更多电子参与反应,而且同时保留了还原性和氧化性较强光生电子和空穴,因此,CTO/CN在光催化还原CO_(2)和降解抗生素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性能.本文为基于g-C_(3)N_(4)的S型异质结材料在CO_(2)光还原和抗生素降解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s型异质结 g-C_(3)N_(4) 光催化降解 光催化还原CO_(2)
下载PDF
基于Gaver-Stehfest算法的矩形发射回线激发的瞬变电磁场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建慧 朱自强 +3 位作者 刘树才 刘鑫明 曾思红 罗文歆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89-492,500+332,共4页
文中将矩形发射回线看作由无数磁偶源组成,并利用由垂直磁偶源激发的电场对磁矩按回线面积积分,推导出了矩形回线激发的频率域电场表达式,采用G-S(Gaver-Stehfest)算法求得时间域电场表达式,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利用电场强度阶跃响... 文中将矩形发射回线看作由无数磁偶源组成,并利用由垂直磁偶源激发的电场对磁矩按回线面积积分,推导出了矩形回线激发的频率域电场表达式,采用G-S(Gaver-Stehfest)算法求得时间域电场表达式,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利用电场强度阶跃响应最终求得磁感应强度脉冲响应。将不同系数的G-S算法计算的感应电动势与张成范等计算的感应电动势相比较可知:采用14个系数时的G-S算法计算的感应电动势精度最高,最大相对误差为-3.8%,且表现出计算感应电动势的精度早期较高、晚期较低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s算法 矩形回线 瞬变电磁场
下载PDF
粉末SBR-g-s的制备及其对PS的增韧作用 被引量:15
16
作者 夏新江 王炼石 +2 位作者 顾为民 周奕雨 贾德民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5-51,共7页
用凝聚法制备了粒径小于1mm的粉末SBRgs。研究了粉末SBRgs对PS的增韧效果。结果发现粉末SBRgs与PS共混体的冲击强度与SBRgs的交联程度、接枝率和组成比有关。当SBRgs的溶胀指数为... 用凝聚法制备了粒径小于1mm的粉末SBRgs。研究了粉末SBRgs对PS的增韧效果。结果发现粉末SBRgs与PS共混体的冲击强度与SBRgs的交联程度、接枝率和组成比有关。当SBRgs的溶胀指数为243,接枝率为281%,SBR/gs的比率为65/35(质量)时对PS有良好的增韧效果。当这种粉末SBRgs与PS的共混比为35/65(质量),其共混体的冲击强度可达485kJ/m2(无缺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R 共混 增韧 聚苯乙烯 橡胶塑共混
下载PDF
空间信息G/S网络访问模式体系架构初探 被引量:14
17
作者 郭曦榕 苗放 +1 位作者 王华军 许义兴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2009年第10期72-74,110,共4页
利用Internet发布空间信息已经成为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发展的必然趋势。借鉴已有的空间信息网络服务体系结构的原理和技术体系,探索研究一种新型的空间信息网络访问模式——G/S模式,并从G/S模式的特点出发,提出并分析G/S模式的架构和技术... 利用Internet发布空间信息已经成为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发展的必然趋势。借鉴已有的空间信息网络服务体系结构的原理和技术体系,探索研究一种新型的空间信息网络访问模式——G/S模式,并从G/S模式的特点出发,提出并分析G/S模式的架构和技术体系。最后给出一个基于G/S模式的应用系统开发示例,验证了其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访问模式 体系架构 g/s模式 浏览器
下载PDF
壳聚糖辐射效应的研究(Ⅰ)──辐照剂量与分子量的关系及辐射裂解的G(S)值 被引量:9
18
作者 赵文伟 于黎 +2 位作者 钟晓光 张月芳 孙家珍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1期42-46,共5页
通过粘度的测量,考察了壳聚糖在不同条件下经不同剂量γ射线辐照所引起的分子量的变化,并分别计算了真空和空气中壳聚糖辐射裂解的G(S)值。
关键词 壳聚糖 辐射裂解 粘度 分子量
下载PDF
“U-G-S”:教师教育新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被引量:60
19
作者 董玉琦 刘益春 高夯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0-175,共6页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教育模式不断创新。东北师范大学基于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培养和服务基础教育方面的传统优势,创造性地提出"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教师教育新模式。该模式以面向实践的学习、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教育模式不断创新。东北师范大学基于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培养和服务基础教育方面的传统优势,创造性地提出"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教师教育新模式。该模式以面向实践的学习、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和文化融合与共生为基本理念,以"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为实践载体,努力实现教师教育真正的一体化、共同体成员学习范式的转变以及政府教育职能提升等方面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教育模式 “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 “U-g-s”模式 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
下载PDF
基于G/S模式的三维GIS监测系统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冷小鹏 苗放 +1 位作者 杨文晖 卢涵宇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7-322,共6页
为了研究三维地理环境下的野外远程监控的效果,提出了一种将远程监测系统与三维地理信息系统集成的技术方案,该方案基于一种新型的地理信息浏览器/服务器群的空间信息访问模式。它利用3S技术与分布式网络组织数据服务,并在客户端实现具... 为了研究三维地理环境下的野外远程监控的效果,提出了一种将远程监测系统与三维地理信息系统集成的技术方案,该方案基于一种新型的地理信息浏览器/服务器群的空间信息访问模式。它利用3S技术与分布式网络组织数据服务,并在客户端实现具有三维地理环境效果的野外远程集成监测系统,测试表明:该系统实时远程三维监控效果良好,方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系统 三维gIs g/s模式 空间信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