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0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IgG、白细胞介素-6、维生素D检测在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吴汪丽 彭云 +1 位作者 黄焕平 袁宝莉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10期148-150,共3页
目的: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白细胞介素-6(IL-6)、维生素D检测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8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住院部收治的MP感染患儿10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 目的: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白细胞介素-6(IL-6)、维生素D检测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8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住院部收治的MP感染患儿10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支气管哮喘,分为未合并哮喘组(n=68)及合并哮喘组(n=35).分别采用酶联免疫法、电化学发光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患儿血清IgG、IL-6、维生素D水平.结果:合并哮喘组血清IgG、IL-6水平高于未合并哮喘组,维生素D水平低于未合并哮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MP感染合并支气管哮喘发生率与血清IgG、IL-6水平呈正相关(r=0.925,P=0.029;r=0.931,P=0.048),与血清维生素D水平呈负相关(r=-0.964,P=0.021).结论:血清IgG、IL-6、维生素D水平可有效反映MP感染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的病情,为其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免疫球蛋白g 白细胞介素-6 维生素d 肺炎支原体 支气管哮喘
下载PDF
天然构象GPRC5D磷脂纳米盘的组装研究
2
作者 王婉雪 尹存龙 +1 位作者 赵宏鑫 王俊峰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108,共7页
将G蛋白偶联受体GPRC5D蛋白组装进磷脂纳米盘类膜体系内以维持蛋白天然构象的稳定性并对其进行生物活性的验证.首先通过蛋白表达和纯化得到了GPRC5D蛋白,然后以GPRC5D蛋白、膜支架蛋白(MSP)和磷脂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GPRC5D磷脂纳米盘.... 将G蛋白偶联受体GPRC5D蛋白组装进磷脂纳米盘类膜体系内以维持蛋白天然构象的稳定性并对其进行生物活性的验证.首先通过蛋白表达和纯化得到了GPRC5D蛋白,然后以GPRC5D蛋白、膜支架蛋白(MSP)和磷脂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GPRC5D磷脂纳米盘.组装后GPRC5D蛋白依旧展现出与阳性抗体结合的能力,充分表明磷脂纳米盘能够有效保留GPRC5D蛋白的生物活性.该研究为制备GPRC5D蛋白磷脂纳米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探究其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和药物研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纳米盘 gPRC5d g蛋白偶联受体 多发性骨髓瘤
下载PDF
相图计算在Mg-9Gd-3Y-0.6Zn-0.5Zr新型变形镁合金热处理工艺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赵娟 李建平 +3 位作者 郭永春 杨忠 杨觉明 梁民宪 《铸造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1-534,共4页
本文以相图热力学计算为基础,计算了Mg-9Gd-3Y-0.6Zn-0.5Zr新型合金的垂直截面图,并结合扎克哈罗夫经验公式和合金的DSC曲线分析设计了该合金的热处理工艺,并用CMT5105A型电子万能试验机和显微硬度仪测试了该合金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 本文以相图热力学计算为基础,计算了Mg-9Gd-3Y-0.6Zn-0.5Zr新型合金的垂直截面图,并结合扎克哈罗夫经验公式和合金的DSC曲线分析设计了该合金的热处理工艺,并用CMT5105A型电子万能试验机和显微硬度仪测试了该合金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计算所得的Mg-9Gd-3Y-0.6Zn-0.5Zr相图指导下制定的热处理工艺是正确的;挤压态Mg-9Gd-3Y-0.6Zn-0.5Zr合金的最佳热处理工艺为:200℃时效63 h,抗拉强度σb为=430 MPa,比挤压态提高了3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镁合金 相图计算 热处理工艺 Mggd-Y dSC
下载PDF
人慢性胃炎与神经内分泌G、D细胞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6
4
作者 周凡 唐福康 +3 位作者 武一曼 周维湛 王若愚 葛振华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61-163,W003,共4页
探讨神经内分泌 G、D细胞与慢性胃炎的关系。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 5 2例慢性胃炎及 9例对照者进行胃窦粘膜内 G、D细胞密度计数。结果显示慢性胃炎病人的 G、 D细胞数均低于对照组 ,特别是萎缩性胃炎 G、 D细胞显著减少 ,同时还发现不... 探讨神经内分泌 G、D细胞与慢性胃炎的关系。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 5 2例慢性胃炎及 9例对照者进行胃窦粘膜内 G、D细胞密度计数。结果显示慢性胃炎病人的 G、 D细胞数均低于对照组 ,特别是萎缩性胃炎 G、 D细胞显著减少 ,同时还发现不同组别、不同程度的萎缩性胃炎 ,其 G细胞的数量均大于 D细胞 ,G/ D细胞的比值在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与其它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资料还显示 G、D细胞的计数不仅可以判断胃窦粘膜的萎缩程度 ,而且可作为观察临床疗效的一项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分泌 慢性胃炎 g细胞 d细胞 免疫细胞化学
下载PDF
Gd^(3+)与RGD共修饰量子点用于胰腺癌细胞的荧光及MR双模态成像 被引量:7
5
作者 刘峰君 张兵波 +1 位作者 宋歌 程英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8-382,共5页
结合磁共振成像(MRI)和荧光成像技术,以钆离子(Gd3+)、量子点及精氨酸(R)-甘氨酸(G)-天冬氨酸(D)(RGD)多肽等为功能单元,采用纳米载体组装技术构建了MRI弛豫率/荧光效率高和靶向性强的Gd3+与RGD共修饰的量子点双模态纳米探针(QDs@Gd3+-R... 结合磁共振成像(MRI)和荧光成像技术,以钆离子(Gd3+)、量子点及精氨酸(R)-甘氨酸(G)-天冬氨酸(D)(RGD)多肽等为功能单元,采用纳米载体组装技术构建了MRI弛豫率/荧光效率高和靶向性强的Gd3+与RGD共修饰的量子点双模态纳米探针(QDs@Gd3+-RGD),并将其用于胰腺癌细胞的双模态成像.实验结果表明,QDs@Gd3+-RGD双模态纳米探针具有较高的弛豫率,且能对胰腺癌patu8988细胞进行荧光和T1-weighted MR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模态成像 量子点 Rgd 胰腺癌
下载PDF
人胃粘膜G、D细胞与肠化生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葛振华 周凡 +3 位作者 武一曼 唐福康 王若愚 周维湛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41-244,350,共5页
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探讨 G、 D细胞及胃泌素 m RNA与肠化生的关系。标本来自胃镜活检的胃粘膜。结果显示 ,在与大肠化生区相邻的胃粘膜 ,G细胞突然消失 ,假幽门腺化生也缺乏 G细胞 ,而小肠化生仍保留少数 G细胞 ;D细胞不仅见... 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探讨 G、 D细胞及胃泌素 m RNA与肠化生的关系。标本来自胃镜活检的胃粘膜。结果显示 ,在与大肠化生区相邻的胃粘膜 ,G细胞突然消失 ,假幽门腺化生也缺乏 G细胞 ,而小肠化生仍保留少数 G细胞 ;D细胞不仅见于小肠化生 ,而且也出现在假幽门腺化生以及某些大肠化生区。胃泌素 m RNA仅限于 G细胞分布区 ,未出现在大肠化生区和假幽门腺化生区。 G细胞及胃泌素 m RNA在大肠化生区的消失 ,可能由于局部杯状细胞分泌的硫酸粘蛋白改变了局部的微环境 ,从而影响了 G细胞的分化与发育。至于假幽门腺化生区 G细胞及胃泌素 m RNA消失的原因还不清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胃粘膜 d细胞 肠化生 慢性胃炎 假幽门腺化生 g细胞 胃泌素mRNA
下载PDF
三参滋胃饮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G细胞和D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有田 许丹 +10 位作者 赵莉 李宏林 董宇翔 洪英杰 张二力 张殿君 徐彩云 高文艳 霍毓萍 李秋波 李晓春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1-74,共4页
目的 :探讨三参滋胃饮对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大鼠胃黏膜 G细胞和 D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综合法 (主动免疫、寒凉胆汁及热水灌胃等 )复制 CAG大鼠模型 ,应用大、小剂量三参滋胃饮及对照药物维酶素 (WMS)连续给药 5 0 d,观察... 目的 :探讨三参滋胃饮对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大鼠胃黏膜 G细胞和 D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综合法 (主动免疫、寒凉胆汁及热水灌胃等 )复制 CAG大鼠模型 ,应用大、小剂量三参滋胃饮及对照药物维酶素 (WMS)连续给药 5 0 d,观察给药前后各组胃黏膜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染色后 G细胞及 D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变化。结果 :萎缩性胃炎模型鼠 G细胞和 D细胞数量明显减少 (P<0 .0 1 ) ,且两种细胞均有脱颗粒现象 ;G/D比值下降 ,表明在萎缩发生期间 G细胞下降速度较 D细胞快 ,即 G细胞对萎缩病变反映更为敏感。给药结束后三参滋胃饮组 G、D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多 ,最终使 G/D比值恢复至正常组水平 ,且与 WMS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 5 )。大剂量组病理改变的恢复情况优于小剂量组。结论 :三参滋胃饮可能通过改善胃黏膜炎症反应促进腺体及内 (旁 )分泌细胞再生 ,通过改善胃肠激素对胃功能的调节作用而发挥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参滋胃饮 胃炎 萎缩性/中药疗法 胃黏膜 g细胞 d细胞 大鼠 WISTAR
下载PDF
概念格理论中的G-D基蕴涵约简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马垣 王月行 +1 位作者 胡志宇 罗伟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3629-3631,共3页
概念格理论中的G-D基是一个形式背景的最小蕴涵基,从G-D基中可以产生一个背景的所有蕴涵,对G-D基的研究对于数据挖掘和规则提取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当G-D基中的蕴涵很多时,从它推导出背景中的全部蕴涵就很困难,减小G-D基的尺寸能够节省... 概念格理论中的G-D基是一个形式背景的最小蕴涵基,从G-D基中可以产生一个背景的所有蕴涵,对G-D基的研究对于数据挖掘和规则提取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当G-D基中的蕴涵很多时,从它推导出背景中的全部蕴涵就很困难,减小G-D基的尺寸能够节省很多时间。提出了利用概念层次图约简G-D基的尺寸,通过利用Armstrong公理系统比较说明了G-D基的尺寸变小后推导蕴涵的效率明显提高,并提出了恢复G-D基中的蕴涵的一种并行算法,该算法基于可约属性类对G-D基中的蕴涵进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 g-d 蕴涵 可约属性 概念层次图
下载PDF
G-C-D模型与技术进步贡献率测度 被引量:9
9
作者 刘思峰 党耀国 +2 位作者 李炳军 李秀丽 王莲花 《中国管理科学》 CSSCI 1999年第2期76-80,共5页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的思想方法和模型技术,消除索洛"余值"中的非技术进步因素,建立了一种新的技术进步测度模型──G-C-D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技术进步测度中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分4个不同的时段建立了河南G-C-D模...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的思想方法和模型技术,消除索洛"余值"中的非技术进步因素,建立了一种新的技术进步测度模型──G-C-D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技术进步测度中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分4个不同的时段建立了河南G-C-D模型,测算出河南不同时期技术进步贡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d模型 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 贡献率 测度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胃窦部G、D细胞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宋于刚 何燕萍 +1 位作者 刘晓霞 赖卓胜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688-690,F004,共4页
为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后胃窦部内分泌G细胞 (分泌胃泌素 )、D细胞 (分泌生长抑素 )的变化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 0例慢性胃炎 (CG) (包括 10例为Hp阴性患者 )、4 0例活动期胃溃疡 (GU)和 4 5例活动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DU)患者 (... 为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后胃窦部内分泌G细胞 (分泌胃泌素 )、D细胞 (分泌生长抑素 )的变化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 0例慢性胃炎 (CG) (包括 10例为Hp阴性患者 )、4 0例活动期胃溃疡 (GU)和 4 5例活动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DU)患者 (其中各包括 15例Hp阴性患者)的胃窦粘膜内G、D细胞进行标记后 ,运用医学图像分析系统对G、D细胞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 :Hp感染后 ,G细胞数目变化不大 (Ρ >0 0 5 ) ,但胞体灰度值增加(Ρ <0 0 5 ) ;D细胞数目减少 (Ρ <0 0 5 ) ,D细胞胞体灰度值无明显变化 ;各组G/D细胞数目比值有差异 (Ρ <0 0 1) ;Hp阳性的DU较GU组G细胞胞体灰度值增加 ,D细胞数目减少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Ρ <0 0 1) ,G/D细胞数目比值增大。本研究结果提示 ,Hp感染后胃窦部G、D细胞变化对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 胃窦 g细胞 d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下颌下腺切除对大鼠胃窦粘膜G、D细胞影响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慧敏 赵培林 李肇特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85-189,共5页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下颌下腺切除后,胃窦粘膜胃泌素细胞(G细胞)和生长抑素细胞(D细胞)的分布、形态和数量及G/D细胞比值的变化。结果显示:下颌下腺切除后10~21d,G细胞密度增大,常三五成群,分布区域变宽。细...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下颌下腺切除后,胃窦粘膜胃泌素细胞(G细胞)和生长抑素细胞(D细胞)的分布、形态和数量及G/D细胞比值的变化。结果显示:下颌下腺切除后10~21d,G细胞密度增大,常三五成群,分布区域变宽。细胞计数显示,术后10~21d,G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1)。术后14d,D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1);术后21d,D细胞数量有所增加,但仍少于正常组(P<0.05)。术后10d,G/D细胞比值上升(P<0.05);术后14~21d,比值明显升高(P<0.01)。实验结果表明:下颌下腺切除可致G、D细胞的分布、数量和G/D细胞比值发生明显变化,这可能提示下颌下腺与G、D细胞之间有功能上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下腺切除 胃窦粘膜 g d细胞 免疫组化
下载PDF
伪狂犬病病毒gG-gD基因片段的扩增及克隆和序列测定 被引量:2
12
作者 罗满林 黄毓茂 +2 位作者 刘镇明 吴红专 袁少华 《中国兽医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3-5,共3页
以伪狂犬病病毒 (PRV)HB 93 0 4株的基因组为模板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对其gG gD基因片段进行扩增 ,获得了预定大小的片段 ,将这一片段克隆到质粒载体 pPK中。对重组质粒pPKGD进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PCR鉴定和克隆片段的序列测定 ,... 以伪狂犬病病毒 (PRV)HB 93 0 4株的基因组为模板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对其gG gD基因片段进行扩增 ,获得了预定大小的片段 ,将这一片段克隆到质粒载体 pPK中。对重组质粒pPKGD进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PCR鉴定和克隆片段的序列测定 ,证实了克隆片段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狂犬病病毒 聚合酶链反应 gg-gd基因片段 分子克隆 序列测定
下载PDF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胃黏膜G、D细胞变化及胃泌素、生长抑素的表达 被引量:13
13
作者 吴娟 田德禄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4期3840-3843,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G、D细胞的变化及胃泌素和生长抑素表达的意义.方法:2004-05/2005-03北京市东直门医院消化科门诊或住院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70例,其中脾胃湿热证38例,脾胃虚弱证32例.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G、D细胞的变化及胃泌素和生长抑素表达的意义.方法:2004-05/2005-03北京市东直门医院消化科门诊或住院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70例,其中脾胃湿热证38例,脾胃虚弱证32例.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患者胃黏膜中G、D细胞的数目和胃泌素和生长抑素表达的量值.结果:与脾虚组比较,湿热组胃黏膜G细胞数目,D细胞数目,G、D细胞比值,G细胞总面积即Gas表达量,D细胞总面积即SS的表达量有显著性差异(130.54±35.62vs111.13±23.79,54.98±19.63vs67.01±21.56,2.74±1.36vs1.87±1.36,34.72±17.24vs27.72±14.23,13.90±7.22vs19.23±7.96,P<0.05或0.01).结论:G细胞增多,胃黏膜Gas增多,D细胞减少,胃黏膜SS减少,可能是湿热证的病理基础;而D细胞增多,胃黏膜SS分泌亢进,G细胞减少,胃黏膜Gas水平低下,可能是脾虚证的病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浅表性胃炎 脾胃湿热证 g细胞 d细胞 胃泌素 生长抑素
下载PDF
用P-G-D图表研究中国光气候状况 被引量:2
14
作者 何荥 林勇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7-110,115,共5页
为了改善现有光气候区描述的不足,并研究中国典型光气候区光气候特性,利用太阳直射光、天空漫射光、地面总照度与大气层外照度的比率作为研究的参数。在12个典型光气候地区1 a光气候观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P-G-D图表研究各地区的光气候... 为了改善现有光气候区描述的不足,并研究中国典型光气候区光气候特性,利用太阳直射光、天空漫射光、地面总照度与大气层外照度的比率作为研究的参数。在12个典型光气候地区1 a光气候观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P-G-D图表研究各地区的光气候状况。该方法能较直观、准确地反映出研究地的光气候特性,有利于比较各地区光气候参数之间的差异。通过对中国典型12个光气候区的光气候参量对比分析,初步得到了中国光气候区的分布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气候 P—gd图表 采光
下载PDF
大鼠胃窦粘膜G、D细胞的免疫电镜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凤蓬 宋于刚 +3 位作者 覃汉荣 肖莎 余力 赵彤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893-894,共2页
采用胶体金免疫电镜方法并加以改良,对大鼠胃窦粘膜G、D细胞进行观察,同时对G、D细胞内胶体金颗粒数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免疫胶体金颗粒分布于G、D细胞中,标记胃泌素或生长抑素的金颗粒主要呈分叶状或岛状的聚集体,多数游离存在于... 采用胶体金免疫电镜方法并加以改良,对大鼠胃窦粘膜G、D细胞进行观察,同时对G、D细胞内胶体金颗粒数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免疫胶体金颗粒分布于G、D细胞中,标记胃泌素或生长抑素的金颗粒主要呈分叶状或岛状的聚集体,多数游离存在于G、D细胞基底膜侧的胞浆中,少部分定位在G、D细胞核内;G细胞中金颗粒聚集体的金颗粒数目为107.04±19.68,D细胞中金颗粒聚集体的金颗粒数目为83.36±17.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粘膜 g细胞 d细胞 免疫电镜 定量分析
下载PDF
“G—D—F复合安置”模式的提出、构建与实证 被引量:1
16
作者 罗湖平 李松柏 +1 位作者 陈旋 袁青 《西北人口》 CSSCI 2010年第5期1-5,共5页
当前我国失地农民的安置中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和尖锐的矛盾,如何安置失地农民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基于博弈论与复合行政理论对失地农民进行安置研究,提出了具有普适性的"G—D—F复合安置"模式,其运行过程模型对安置主... 当前我国失地农民的安置中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和尖锐的矛盾,如何安置失地农民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基于博弈论与复合行政理论对失地农民进行安置研究,提出了具有普适性的"G—D—F复合安置"模式,其运行过程模型对安置主体进行了动态的利益博弈分析,并通过"复合问责"等机制对运行加以保障。通过长沙实证,验证并得出了G—D—F五位一体的复合安置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地农民 gd—F复合安置模式 五位一体 复合行政 博弈
下载PDF
6-硫-6-烷硫基-12H-氯代双苯并[d,g][1,3,2]-二氧磷杂八环的合成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万义 葛雯霞 王敏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7-12,共6页
通过双 - (2 -羟基 -氯代苯基 )甲烷 2与 P4 S10 在三乙胺存在下的关环反应 ,得到了6 -硫 - 6巯基 - 12 H-氯代双苯并 [d,g][1,3,2 ]-二氧磷杂八环三乙胺盐 3,后者与卤代烷酯化得到了一系列 6 -硫 - 6 -烷硫基 - 12 H-氯代双苯并 [d,g][... 通过双 - (2 -羟基 -氯代苯基 )甲烷 2与 P4 S10 在三乙胺存在下的关环反应 ,得到了6 -硫 - 6巯基 - 12 H-氯代双苯并 [d,g][1,3,2 ]-二氧磷杂八环三乙胺盐 3,后者与卤代烷酯化得到了一系列 6 -硫 - 6 -烷硫基 - 12 H-氯代双苯并 [d,g][1,3,2 ]-二氧磷杂八环 4 ,测试并讨论了它们的 1H和 3 1P NMR数据。初步生物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 4对黄瓜霜霉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H-氯代双苯并[d g][1 3 2]-二氧磷杂八环 合成 NMR 抑菌活性 二氧磷杂八环 农药 杀菌剂
下载PDF
溃疡病胃窦G和D细胞的体视学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增贺 周济远 +5 位作者 任君旭 郑慧娥 白雪梅 张耕 王建伟 徐根兴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1期106-111,共6页
应用真彩色医学院图像分析仪,对15例DU、GU和CON组患者,非病变区胃窦粘膜,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显色的300个G和D细胞进行形态学分析。每个细胞检测十二个参数。三组中,G细胞的周长、面积、长径、短径、比表面、平均截距... 应用真彩色医学院图像分析仪,对15例DU、GU和CON组患者,非病变区胃窦粘膜,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显色的300个G和D细胞进行形态学分析。每个细胞检测十二个参数。三组中,G细胞的周长、面积、长径、短径、比表面、平均截距、平均体积、平均面积、圆球度和平均直径数,在DU和GU组都发生改变,它们的显著性差异率分别为100%;D细胞的长径、短径、形状因子和平均轴比数的改变,三组中的显著性差异率均在60%以上,这些结果,进一步增加了溃疡病患者胃窦粘膜非病变区幽门腺G和D细胞的体视学形态计量学的参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视学 g细胞 d细胞 胃窦粘膜 溃疡病
下载PDF
发育中小鼠胃G、D细胞的分布及比值变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蔡玉瑾 王彤 +1 位作者 杨艳萍 景雅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6-7,共2页
目的 观察发育中小鼠胃G细胞与D细胞的分布及G/D细胞比值的变化。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果 胎龄第 17天 ,小鼠胃窦部出现G细胞 ,第 18天在胃窦和胃体部均可见D细胞。小鼠出生前后 ,胃体中始终未见G细胞 ,而D细胞主要分布于胃体。... 目的 观察发育中小鼠胃G细胞与D细胞的分布及G/D细胞比值的变化。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果 胎龄第 17天 ,小鼠胃窦部出现G细胞 ,第 18天在胃窦和胃体部均可见D细胞。小鼠出生前后 ,胃体中始终未见G细胞 ,而D细胞主要分布于胃体。G/D细胞比值在胚胎期约为 1∶1~ 4∶1,新生期约为 3∶1,成熟期约为 4∶1。结论 小鼠胃窦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细胞 分布 比值变化 d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实验性胃肠道功能紊乱症G、D细胞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姚永莉 宋于刚 张万岱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93-296,共4页
探讨 G细胞 (分泌 Gas)、D细胞 (分泌 SST)与胃肠道功能紊乱发生的关系。用抗 - Gas、抗 - SST的多克隆抗体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标记胃窦、十二指肠粘膜 G、D细胞 ,运用医学图象分析系统 (MIPS)对 G、D细胞进行定量分析 ,并用四君子汤反... 探讨 G细胞 (分泌 Gas)、D细胞 (分泌 SST)与胃肠道功能紊乱发生的关系。用抗 - Gas、抗 - SST的多克隆抗体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标记胃窦、十二指肠粘膜 G、D细胞 ,运用医学图象分析系统 (MIPS)对 G、D细胞进行定量分析 ,并用四君子汤反证。实验表明胃肠道功能紊乱模型大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胃窦、十二指肠粘膜 G、 D细胞数均减少 (P<0 .0 5 ) ,D细胞面积缩小 (P<0 .0 5 ) ,G细胞灰度值增高 (P<0 .0 5 ) ,G/ D细胞数和细胞面积比值均增高 (P<0 .0 5 )。经四君子汤预防和治疗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模型大鼠 ,G、 D细胞数有所增加 ,D细胞面积明显增大 ,G细胞灰度值、G/ D细胞数和细胞面积比值均接近或略低于正常。自然恢复大鼠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与经四君子汤预防和治疗的大鼠相比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从形态学上揭示 D细胞分泌 SST亢进、G细胞释放 Gas不足、 G/ D细胞比例失调 ,是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症发生的一个重要病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胃肠道功能紊乱 病理机制 g细胞 d细胞 大鼠 胃肠激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