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2在调控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侵袭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被引量:4
1
作者 林承重 刘喆麒 +2 位作者 周文凯 季彤 曹巍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0-327,共8页
目的探讨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2(RGS2)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及调控机制。方法基于TCGA数据库,评估RGS2在头颈鳞状细胞癌及配对癌旁组织中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相关性;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SCC-9、Cal-27、Fadu)分别... 目的探讨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2(RGS2)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及调控机制。方法基于TCGA数据库,评估RGS2在头颈鳞状细胞癌及配对癌旁组织中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相关性;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SCC-9、Cal-27、Fadu)分别稳定过表达RGS2和空载对照基因,通过Transwell侵袭实验、平板克隆实验、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生长曲线实验,比较过RGS2表达组、对照组细胞的侵袭、增殖能力;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RGS2与四个半LIM结构域蛋白1(FHL1)、DNA损伤结合蛋白(DDB1)的相关性。结果RGS2在头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23),且高表达患者肿瘤淋巴血管侵犯显著减少(P<0.001);过表达RGS2能显著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抑癌基因FHL1可竞争性与RGS2结合,降低泛素化相关蛋白DDB1与RGS2的结合,抑制RGS2的泛素化过程,从而维持RGS2稳定。结论RGS2可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的侵袭、增殖能力,RGS2蛋白在细胞中稳定的受FHL1和DDB1竞争性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2 增殖 侵袭 抑癌基因FHL1 泛素化
下载PDF
G蛋白信号调节体-G alpha相互作用蛋白C端2通过上调SNIAL1表达及促进胃癌细胞增殖、侵袭与迁移 被引量:4
2
作者 贺晓琪 肖俊 +2 位作者 张万里 姚金凤 肖勇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594-1597,共4页
目的利用胃癌细胞株、患者胃癌组织及基因表达谱(GEPIA)数据库中相关数据确定G蛋白信号调节体-G alpha相互作用蛋白C端2(GIPC2)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量,探讨其在体外对胃癌细胞增殖及迁移的作用.方法将GIPC2的短发卡RNA(shRNA)以及过表达... 目的利用胃癌细胞株、患者胃癌组织及基因表达谱(GEPIA)数据库中相关数据确定G蛋白信号调节体-G alpha相互作用蛋白C端2(GIPC2)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量,探讨其在体外对胃癌细胞增殖及迁移的作用.方法将GIPC2的短发卡RNA(shRNA)以及过表达质粒分别转染GIPC2高表达及低表达的细胞株BCG803及AGS中,利用细胞增殖和迁移实验探讨GIPC2在胃癌细胞株中的作用,同时探讨GIPC2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以上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使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验证GIPC2与SNAIL1的表达是否存在线性相关.结果GIPC2在胃癌细胞株及胃癌患者组织中(相对表达量胃癌组织比正常对照:2.844±1.201比1.601±0.612,P<0.05)高表达,GIPC2可以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使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转移相关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表达增加.其中划痕实验显示,敲低组迁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812±0.012、0.525±0.016,P<0.05);迁移侵袭实验显示,高表达组细胞迁移率和侵袭率分别是对照组的4.5、3.9倍(P<0.05);同时,GIPC2能够降低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使细胞中化疗药物敏感性相关基因CD133、CD44和性别决定区相关高迁移率族盒蛋白-2(SOX-2)表达均增加.机制上,在上皮-间充质转化(EMT)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SNAIL1蛋白在表达上与GIPC2呈正相关(r=0.435,P<0.05);敲低组SNAIL1蛋白表达量(0.121±0.011)明显低于对照组SNAIL1蛋白表达量(1.032±0.011,P<0.05);过表达组mRNA水平(3.351±0.121)明显高于对照组mRNA水平(1.021±0.031,P<0.05).结论GIPC2具有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SNAIL1蛋白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g蛋白信号调节体-g alpha相互作用蛋白C端2 SNAIL1 上皮-间充质转化
原文传递
Arrestin-mediated signaling: Is there a controversy?
3
作者 Vsevolod V Gurevich Eugenia V Gurevich 《World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CAS 2018年第3期25-35,共11页
The activation of the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MAP) kinases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1/2 was traditionally used as a readout of signaling of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 via arrestins, as oppos... The activation of the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MAP) kinases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1/2 was traditionally used as a readout of signaling of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 via arrestins, as opposed to conventional GPCR signaling via G proteins. Several recent studies using HEK293 cells where all G proteins were genetically ablated or inactivated, or both non-visual arrestins were knocked out, demonstrated that ERK1/2 phosphorylation requires G protein activity, but does not necessarily require the presence of non-visual arrestins. This appears to contradict the prevailing paradigm. Here we discuss these results along with the recent data on gene edited cells and arrestinmediated signaling. We suggest that there is no real controversy. G proteins might be involved in the activation of the upstream-most MAP3Ks, although in vivo most MAP3K activation is independent of heterotrimeric G proteins, being initiated by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 and/or integrins. As far as MAP kinases are concerned, the best-established role of arrestins is scaffolding of the three-tiered cascades(MAP3K-MAP2 K-MAPK). Thus, it seems likely that arrestins, GPCRbound and free, facilitate the propagation of signals in these cascades, whereas signal initiation via MAP3K activation may be independent of arrestins. Different MAP3Ks are activated by various inputs, some of which are mediated by G proteins, particularly in cell culture, where we artificially prevent signaling by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 and integrins, thereby favoring GPCR-induced signaling. Thus, there is no reason to change the paradigm: Arrestins and G proteins play distinct non-overlapping roles in cell signa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ARRESTIN g protein SIgNALINg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1/2 c-Jun N-TERMINAL KINASE 3
下载PDF
G蛋白耦联受体激酶结合蛋白1通过调节细胞外调节激酶1/2的活性促进成骨细胞迁移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宁 胡志毅 +4 位作者 殷国勇 范卫民 陶松年 王道新 董天华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9期846-851,共6页
目的探索G蛋白耦联受体激酶结合蛋白1(GITI)在成骨细胞迁移中的作用,并分析其机理。方法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GIT1蛋白在鼠的成骨细胞内的表达;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确定: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不刺激和刺激的条件下,GIT1和细... 目的探索G蛋白耦联受体激酶结合蛋白1(GITI)在成骨细胞迁移中的作用,并分析其机理。方法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GIT1蛋白在鼠的成骨细胞内的表达;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确定: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不刺激和刺激的条件下,GIT1和细胞外调节激酶1/2(ERK1/2)在成骨细胞内的位置;用共同免疫沉淀的方法测定GIT1和ERK1/2相互结合,并且用免疫荧光双染的方法确定这两种蛋白相互结合的位置;用包含GIT1-RNA发夹结构的腺病毒感染成骨细胞后,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确定磷酸化ERK1/2(pERK1/2)在成骨细胞内的位置,用划痕愈合法检测在PDGF刺激下的迁移能力。结果在成骨细胞内,PDGF刺激导致了GIT1和ERK1/2的相互结合,并且这种结合发生在成骨细胞的局部粘附内。包含GIT1-RNA发夹结构的腺病毒明显抑制了pERK1/2招募至成骨细胞局部粘附内以及PDGF所刺激的成骨细胞的迁移。结论在PDGF刺激下,GIT1招募pERK1/2至成骨细胞的局部粘附内,从而促进成骨细胞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蛋门耦联受体激酶结合蛋白1 细胞外调节激酶1/2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成骨细胞迁移
原文传递
子宫内膜腺癌GPR30和p-ERK1/2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5
作者 赵婧 辛卫娟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16年第10期2191-2195,共5页
目的探讨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30(GPR30)及细胞外信号调控激酶1/2(p-ERK1/2)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相关性及其在子宫内膜腺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2例子宫内膜腺癌(EEC)组织、20例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EAH)组织... 目的探讨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30(GPR30)及细胞外信号调控激酶1/2(p-ERK1/2)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相关性及其在子宫内膜腺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2例子宫内膜腺癌(EEC)组织、20例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EAH)组织和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GPR30和p-ERK1/2的表达,对标本的染色情况做半定量分析。结果GPR30在EAH组和EEC组中阳性表达率均显著升高(P<0.05),p-ERK1/2在EAH组中阳性表达率升高(P<0.05);GPR30和p-ERK1/2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不具有相关性(rs=0.031,P>0.05),在EAH组和EEC组中均呈现正性相关(rs=0.599,0.559,P<0.05)。结论 GPR30可能通过p-ERK1/2信号通路发挥其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腺癌 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30 细胞外信号调控激酶1/2 免疫组化
原文传递
基于梯度的等效静载荷法的汽车正面碰撞关键结构优化设计 被引量:5
6
作者 陈涛 戴江璐 +2 位作者 陈自凯 李奇奇 李卓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3396-3401,3407,共7页
针对在已有车型的继承式开发中,由于结构尺寸、总布置等因素限制,无法快速准确地进行结构非线性优化设计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梯度的等效静载荷法与G_1-G_2设计规则以及载荷传递路径相结合的正面碰撞关键结构优化设计流程:收集对标车... 针对在已有车型的继承式开发中,由于结构尺寸、总布置等因素限制,无法快速准确地进行结构非线性优化设计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梯度的等效静载荷法与G_1-G_2设计规则以及载荷传递路径相结合的正面碰撞关键结构优化设计流程:收集对标车型数据,根据G_1-G_2设计规则,确定满足乘员损伤的最优目标加速度等效双阶梯形波;建立载荷数据库,得到一类车型的碰撞载荷路径百分比分布图;提取基础车型正面碰撞关键部件,以目标波形为指导对其进行必要的截面尺寸优化,并运用ESLMG对其进行厚度优化;将优化后的关键部件放入整车模型中,验证其加速度曲线是否达到目标值。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结构特性基本达到目标要求,整车碰撞性能得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非线性优化 基于梯度的等效静载荷法 g1-g2设计规则 碰撞载荷路径 车身结构平台化
下载PDF
可调高压导叶对1+1/2对转涡轮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雒伟伟 张磊 +1 位作者 王会社 徐建中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741-2748,共8页
对1+1/2对转涡轮高压导叶转动不同角度后不同落压比时的涡轮性能进行了数值计算和分析,获得了不同导叶开度和不同落压比对涡轮性能影响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高压导叶转角的变化可以有效地调节1+1/2对转涡轮的流量;当导叶打开时,随着落... 对1+1/2对转涡轮高压导叶转动不同角度后不同落压比时的涡轮性能进行了数值计算和分析,获得了不同导叶开度和不同落压比对涡轮性能影响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高压导叶转角的变化可以有效地调节1+1/2对转涡轮的流量;当导叶打开时,随着落压比的变化涡轮效率存在一个峰值,当导叶关闭时,涡轮效率随落压比的减小持续降低,并且降低的幅度更加明显;当涡轮压比较低时,导叶开大时的涡轮效率略高于导叶未动时的效率,并且随着落压比的进一步降低,差异更加明显,这与文献中常规涡轮导叶调整后涡轮效率均会降低明显不同;在保证效率和功量的前提下,高压导叶开大对于1+1/2对转涡轮高低压级出功比保持在合理范围内是有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2对转涡轮 可调高压导叶 流量调节 出功比 变工况性能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n次Said-Ball曲线的连接
8
作者 夏成林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10-11,共2页
广义Ball曲线有许多类似于Bézier曲线的性质,因此在CAD/CAM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与应用,且广泛应用于自由曲线和自由曲面的构成。在自由曲线的构造中常把一段曲线分为若干段,使整个自由曲线的形状便于构造和控制。本文根据Said... 广义Ball曲线有许多类似于Bézier曲线的性质,因此在CAD/CAM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与应用,且广泛应用于自由曲线和自由曲面的构成。在自由曲线的构造中常把一段曲线分为若干段,使整个自由曲线的形状便于构造和控制。本文根据Said-Ball基函数的特点,着重讨论了两条相邻Said-Ball曲线间达到G1,G2连续的条件,利于进行曲线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id—Ball曲线 控制顶点 g^1 g^2连续 曲线设计
下载PDF
ERK2的CC区域在HeLa细胞中的定位作用
9
作者 张斌 王伟 +4 位作者 凡进 李翔 张宁 范卫民 殷国勇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30-632,F0002,共4页
目的探索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2(ERK2)的coiled-coil(CC)区域在表皮生长因子(EGF)所诱导的HeLa细胞中的定位作用。方法用定点突变试剂盒删除ERK2的盘绕结构[ERK2(del CC)],免疫共沉淀的方法检测ERK2(del CC)在EGF刺激的条件下和G蛋白耦联... 目的探索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2(ERK2)的coiled-coil(CC)区域在表皮生长因子(EGF)所诱导的HeLa细胞中的定位作用。方法用定点突变试剂盒删除ERK2的盘绕结构[ERK2(del CC)],免疫共沉淀的方法检测ERK2(del CC)在EGF刺激的条件下和G蛋白耦联受体激酶相互作用分子1(GIT1)的相互关系,免疫荧光染色检测ERK2(del CC)在细胞内的位置以及和GIT1的相互关系。结果成功删除ERK2的CC区域;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删除ERK2的CC区域显著抑制了ERK2和GIT1在EGF刺激条件下的相互结合;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删除ERK2的CC区域显著抑制了磷酸化的ERK2在细胞局部黏附内的定位。结论在EGF的刺激条件下,增加了ERK2和GIT1的相互结合,ERK2的CC区域是与GIT1相互结合的重要区域。删除ERK2的CC区域不仅显著抑制了ERK2和GIT1的相互结合,而且明显降低ERK2在细胞局部黏附内的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2 g蛋白耦联受体激酶相互作用分子1 细胞迁移
原文传递
SMYD3调控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任天年 何赟绵 +3 位作者 汤锋 张婷 沈晶 奚涛 《药学进展》 CAS 2012年第2期73-79,共7页
目的:通过转染技术抑制或增强SMYD3基因的表达,以探讨SMYD3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调控机制机制。方法:以MTT法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研究抑制或增强SMYD3基因表达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以RT-PCR法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MCF-7细胞经转染后,胞... 目的:通过转染技术抑制或增强SMYD3基因的表达,以探讨SMYD3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调控机制机制。方法:以MTT法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研究抑制或增强SMYD3基因表达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以RT-PCR法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MCF-7细胞经转染后,胞内SMYD3、ERK/MAPK通路相关蛋白及其磷酸化产物,以及凋亡和细胞周期调控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用针对SMYD3基因的shRNAs表达质粒转染MCF-7细胞后,其SMYD3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调,细胞生长受到抑制,细胞中ERK1/2、CyclinD1和CDK4蛋白水平明显下调;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显示,增强SMYD3基因表达能明显促进MCF-7细胞克隆形成。结论:SMYD3可通过激活ERK/MAPK信号转导通路和上调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D1和CDK4的水平提高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YD3基因 RNA干扰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 细胞周期蛋白D1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 磷酸化
原文传递
加减补肺汤对肺纤维化大鼠的抗氧化作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谢高宇 杨冰瑶 +4 位作者 欧江琴 林昶 陈云志 王建科 杨长福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236-239,共4页
目的:探讨加减补肺汤对肺纤维化(PF)大鼠抗氧化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加减补肺汤组,采用一次性气管滴注博来霉素复制PF模型(1 mg/只),假手术组滴注等量的生理盐水。术后2 d加减补肺汤组ig中药水煎液10 m... 目的:探讨加减补肺汤对肺纤维化(PF)大鼠抗氧化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加减补肺汤组,采用一次性气管滴注博来霉素复制PF模型(1 mg/只),假手术组滴注等量的生理盐水。术后2 d加减补肺汤组ig中药水煎液10 mL.kg-1(含生药16 g.kg-1),模型组和假手术组ig等量生理盐水,14,28 d处死动物,取血和肺脏,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和肺组织中羟脯氨酸(Hyp)的含量,实时荧光PCR测定肺组织中细胞外超氧化物歧化酶(ECSOD)mRNA的表达。结果:加减补肺汤明显改善肺纤维化大鼠的生存状态,降低肺组织中Hyp的含量,降低血清MDA含量,增加ECSOD mRNA的表达。结论:加减补肺汤能提高肺纤维化大鼠生存状态,改善纤维化指标,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MDA含量,上调ECSOD mRNA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减补肺汤 超氧化物歧化酶 特发性纤维化 抗氧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