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motional Attachment and Its Limits: Mengzi, Gaozi and the Guodian Discussions
1
作者 Karyn Lai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9年第1期132-151,共20页
Mengzi maintained that both benevolence (ren 仁)and rightness (yi 義)are naturally-given in human nature. This view has occupied a dominant place in Confucian intellectual history. In Mencius 6A, Mengzi's interloc... Mengzi maintained that both benevolence (ren 仁)and rightness (yi 義)are naturally-given in human nature. This view has occupied a dominant place in Confucian intellectual history. In Mencius 6A, Mengzi's interlocutor, Gaozi, contests this view, arguing that rightness is determined by (doing what is fitting, in line with) external circumstances. I discuss here some passages from the excavated Guodian texts, which lend weight to Gaozi's view. The texts reveal nuanced considerations of relational proximity and its limits, setting up requirements for moral action in scenarios where relational ties do not play a motivational role. I set out yi's complexity in these discussions, highlighting its implications for (i) the nei-wai debate;(ii) the notion of yi as "rightness," or doing the right thing;and (iii) how we can underst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virtue and right action in these early Confucian debates. This material from the excavated texts not only provides new perspectives on a longstanding investigation of human nature and morality, it also challenges prevailing views on Warring States Confucian intellectual his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FUCIAN PHILOSOPHY Mengzi MENCIUS human nature gaozi GUODIAN cultivation emotions rightness YI and ren
原文传递
试析仁义内外之辨 被引量:28
2
作者 庞朴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8-30,共3页
后世学者多用“人心内外”来解说告子的“仁内义外”。认为告子主张“仁爱之心生于内,而事物之宜(义)由乎外”;而孟子则相信“仁义礼智根于心”,“非由外铄我也”。因此,孟告争论的焦点是道德情操,特别是“义”德的发生问题。其实,这是... 后世学者多用“人心内外”来解说告子的“仁内义外”。认为告子主张“仁爱之心生于内,而事物之宜(义)由乎外”;而孟子则相信“仁义礼智根于心”,“非由外铄我也”。因此,孟告争论的焦点是道德情操,特别是“义”德的发生问题。其实,这是一种误判。告子所持的仁内义外说,不是说仁出于内心,义起于外物,不属于道德发生论的范畴,而只是叙说了仁义的施行范围之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告子 孟子 仁内义外
下载PDF
告子的“生之谓性”及其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丁为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4-121,共8页
在中国哲学中,告子一直以"生之谓性"著称于世。这一观点,一方面依赖其逆向溯源的探索路径,另一方面则是主客对待的认知方式作用的结果。在这一基础上,"生之谓性"与"食色,性也"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结论。... 在中国哲学中,告子一直以"生之谓性"著称于世。这一观点,一方面依赖其逆向溯源的探索路径,另一方面则是主客对待的认知方式作用的结果。在这一基础上,"生之谓性"与"食色,性也"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结论。孟子则始终坚持超越的维度,并以主体体认的方式把握人性——此分歧、争论之所以形成。在中国人性论的发展史中,虽然历代儒家都以继承孔孟自居,实际却主要继承了告子的观点;而由"生之谓性"所表现的真、善两属以及其无善无恶而又可善可恶的人性发展观所蕴含的善之根源究竟何在的问题,就是告子"生之谓性"给我们所提出的最深刻也最有意义的哲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告子 生之谓性 孟子 性善论
下载PDF
作为论性原则的“生之谓性” 被引量:1
4
作者 吴祖刚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56-60,共5页
从告子与孟子关于人性的辩论开始,人性论就成为中国伦理思想史的中心议题,性善性恶也成为主要的辩题。对人性作出价值判断之前,需要确定什么是人性,这就涉及到界定人性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本文从对告子与孟子关于"生之谓性"的... 从告子与孟子关于人性的辩论开始,人性论就成为中国伦理思想史的中心议题,性善性恶也成为主要的辩题。对人性作出价值判断之前,需要确定什么是人性,这就涉及到界定人性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本文从对告子与孟子关于"生之谓性"的论辩,荀子"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的论释切入,以证明三家的人性论都可归入"生之谓性"这一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告子 孟子 荀子
下载PDF
1756年衍圣公请废告子从祀裁减庙户案辨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尤淑君 《齐鲁学刊》 CSSCI 2023年第2期51-60,共10页
1756年,孔子第七十一世孙衍圣公孔昭焕向清政府提出废除“告子”从祀及裁撤孔府庙户的请求,却遭到乾隆皇帝严厉批评,甚至险些失去爵位,使孔府一时人心惶惶。通过此案件的分析,还原其来龙去脉后,可知孔昭焕请废告子从祀有其理论根据,并... 1756年,孔子第七十一世孙衍圣公孔昭焕向清政府提出废除“告子”从祀及裁撤孔府庙户的请求,却遭到乾隆皇帝严厉批评,甚至险些失去爵位,使孔府一时人心惶惶。通过此案件的分析,还原其来龙去脉后,可知孔昭焕请废告子从祀有其理论根据,并非不符礼制。但乾隆皇帝仍借庙户问题,严惩孔昭焕等人,并趁机收回孔府选任曲阜知县的人事权,借以打压孔府势力,贬低其道统地位,而清政府也借此以更好地维护自身在地方管理中的权威及其礼教上的正统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府 衍圣公 孔庙从祀 告子 庙户 曲阜知县 清代政治 地方管理
下载PDF
义内义外与道德内在主义——孟子与告子仁义内外争辩的伦理学意蕴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志伟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5-11,17,共8页
《孟子·告子上》有两段文字是孟子与告子关于仁义内在外在的争辩,本文着力于分析这两段文字,表明这一争辩是孟告人性之争的进一步延伸,突出孟子与告子在人性问题上的根本差异,同时考察这两个人各自提出义内义外观点的深层原因,并... 《孟子·告子上》有两段文字是孟子与告子关于仁义内在外在的争辩,本文着力于分析这两段文字,表明这一争辩是孟告人性之争的进一步延伸,突出孟子与告子在人性问题上的根本差异,同时考察这两个人各自提出义内义外观点的深层原因,并进而阐述道德内在主义的含义,由此挖掘孟告有关仁义内外之辩的伦理学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告子 仁内 义内义外 道德内在主义
下载PDF
膏滋药处方分析与思考 被引量:2
7
作者 钱钦 《内蒙古中医药》 2013年第23期43-44,共2页
了解膏滋药处方中中药饮片的应用情况,探讨我院膏滋药的用药特色。方法:利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2年40份膏滋药处方中涉及的11大类42种中药饮片的销售数量和销售金额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补虚药在销售总量中占约65%。结论:我院膏方以... 了解膏滋药处方中中药饮片的应用情况,探讨我院膏滋药的用药特色。方法:利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2年40份膏滋药处方中涉及的11大类42种中药饮片的销售数量和销售金额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补虚药在销售总量中占约65%。结论:我院膏方以滋补类药品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滋药 补虚药 销售数据 统计
下载PDF
膏滋中总多糖成分的探究
8
作者 章伟胜 陈丽娟 陈燕芬 《临床医学工程》 2011年第2期182-183,共2页
目的建立以苯酚-硫酸法测定膏滋中总多糖含量的方法。方法样品经乙醇洗涤-水回流提取,以苯酚-硫酸法显色(60℃水浴加热30min),以葡萄糖为对照品,测定膏滋中总多糖的含量。结果葡萄糖的检测浓度在12.1~121μg/ml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的... 目的建立以苯酚-硫酸法测定膏滋中总多糖含量的方法。方法样品经乙醇洗涤-水回流提取,以苯酚-硫酸法显色(60℃水浴加热30min),以葡萄糖为对照品,测定膏滋中总多糖的含量。结果葡萄糖的检测浓度在12.1~121μg/ml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72);平均回收率为94.35%,RSD=1.38%(n=6)。结论本方法简单、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膏滋总多糖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滋 总多糖 苯酚-硫酸法 含量测定
下载PDF
仁义的内外、人我之争及其意义——中国历史上三种仁义观解读
9
作者 雷震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3-57,共5页
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告子、孟子、董仲舒曾对仁义的内外、人我问题进行争论,形成了三种典型的仁义观,即告子的"仁内义外论"、孟子的"仁义俱内论"和董仲舒的"仁外义内论"。文章通过呈现思想家们在相同的论述... 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告子、孟子、董仲舒曾对仁义的内外、人我问题进行争论,形成了三种典型的仁义观,即告子的"仁内义外论"、孟子的"仁义俱内论"和董仲舒的"仁外义内论"。文章通过呈现思想家们在相同的论述主题下不同的思想特质和伦理诉求,尝试发掘仁义之争的思想意义及现实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义观 告子 孟子 董仲舒
下载PDF
后现代视域下的孟告之辩
10
作者 许敬辉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71-74,94,共5页
孟告之辩包含"生之谓性""仁内义外"以及"人性善恶"3个方面的问题。"仁内义外"是3者相互联系的核心。在梳理汉代、宋明以及近现代思想家对孟告之辩解读的基础上,阐明儒学要在后现代视域下实现复... 孟告之辩包含"生之谓性""仁内义外"以及"人性善恶"3个方面的问题。"仁内义外"是3者相互联系的核心。在梳理汉代、宋明以及近现代思想家对孟告之辩解读的基础上,阐明儒学要在后现代视域下实现复兴,就需要"不断地叙说下去",必须树立自信意识、行中庸之道和合理的价值取向,并加强对现实问题的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告子 辩论 思考
下载PDF
浅析告子的“不动心”思想
11
作者 田智忠 《张家口师专学报》 2003年第1期66-69,共4页
在分析了前人的各种对告子“不动心”解释的不足之处的基础上,结合对告子思想的整体分析,对该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告子的“不动心”本质上是一种强调“由外到内”的制心工夫与修养境界。
关键词 告子 “不动心”思想 本质 修养 批判
下载PDF
孟子“气”论及其“养气”说 被引量:2
12
作者 金洪水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2期164-168,共5页
文章对孟子学说中"气"的内涵及其构成进行考察。在此讨论"气"就是旨在对一直被忽略的养气论有一个新的认识,并为把孟子哲学思想中的性善说和养气论放在一起讨论创造前提条件。为此,文章首先分析《公孙丑》篇中与&qu... 文章对孟子学说中"气"的内涵及其构成进行考察。在此讨论"气"就是旨在对一直被忽略的养气论有一个新的认识,并为把孟子哲学思想中的性善说和养气论放在一起讨论创造前提条件。为此,文章首先分析《公孙丑》篇中与"气"有关的内容,由此揭示"气"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研究养气的终极目标"心之修养"是如何实现的,以期待对孟子哲学思想作一个全面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告子 养气 性善
下载PDF
由先秦诸子的个性论看他们的道德教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玉萍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年第4期37-38,共2页
先秦诸子在人性善恶之争中 ,探讨对人性的道德教化问题 ,强调道德教化对人性教育。
关键词 先秦诸子 个性论 道德教化 孔子 孟子 简子 告子 世硕 荀子 性恶论
下载PDF
告孟“不动心”中之“言”的区分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霞 《红河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9-12,26,共5页
告子以“不得于言,勿求于心”的方式达成“不动心”境界,然孟子认为“知言”才是正道。其实二人所说的“言”均指他人思想言论,内涵一致,并非在言的内容或主体上存有分殊,根本不同在于他们对待言的方式,即告子是以外义判言,孟子是以心... 告子以“不得于言,勿求于心”的方式达成“不动心”境界,然孟子认为“知言”才是正道。其实二人所说的“言”均指他人思想言论,内涵一致,并非在言的内容或主体上存有分殊,根本不同在于他们对待言的方式,即告子是以外义判言,孟子是以心知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告子 知言
下载PDF
中医膏滋调养法对改善亚健康的临床观察及依证施方对照固定方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15
作者 宋克诚 《中医临床研究》 2015年第4期75-76,共2页
目的:比较依证施方中医膏滋调养法与固定方改善亚健康的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亚健康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以依证施方为指导应用中医膏滋调养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固定方十全大补汤加味膏... 目的:比较依证施方中医膏滋调养法与固定方改善亚健康的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亚健康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以依证施方为指导应用中医膏滋调养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固定方十全大补汤加味膏滋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的亚健康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77%(P<0.05)。结论:以依证施方理论为指导应用中医膏滋调养法治疗亚健康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健康 中医药疗法 依证施方 膏滋调养法
下载PDF
《孟子》三章引《书》考述
16
作者 钟云瑞 马士远 《昭通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73-75,共3页
《尚书》作为上古政教之书,是礼乐教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教化思想。孟子私淑孔子,其《书》学思想自有渊源。《孟子》三章《公孙丑》《离娄》《告子》征引《尚书》文句较多,通过与今传本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窥见孟子在战国之际的社... 《尚书》作为上古政教之书,是礼乐教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教化思想。孟子私淑孔子,其《书》学思想自有渊源。《孟子》三章《公孙丑》《离娄》《告子》征引《尚书》文句较多,通过与今传本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窥见孟子在战国之际的社会环境中援引《书》篇内容为己说论证,由此可推知战国《书》学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公孙丑》 《离娄》 《告子》 《尚书》 称引
下载PDF
从孟告人性之辩看孟子性善论及其现代民主法治意义
17
作者 易琼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7期84-86,共3页
早在3000多年前,孟子和告子曾对性善性恶问题进行过激烈辩驳,将各自关于人性问题的哲学思考集中地展示了出来。告子从"生之谓性"的前提出发,提出了"性无善无不善"论,孟子则提出了"性善论"。通过分析孟告... 早在3000多年前,孟子和告子曾对性善性恶问题进行过激烈辩驳,将各自关于人性问题的哲学思考集中地展示了出来。告子从"生之谓性"的前提出发,提出了"性无善无不善"论,孟子则提出了"性善论"。通过分析孟告的辩论,我们可以深刻体味孟子的性善论,因为人类生存至今对于人性善与恶的讨论仍旧没有停息,并且这个探讨过程还在持续,那么性善论的价值也将会一直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告子 人性 性善论 民主 法治
下载PDF
“高资人”化石与股骨形态变异的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何嘉宁 房迎三 +1 位作者 何汉生 吴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30-838,共9页
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1980年在江苏镇江高资镇采集的2件完全石化的人类股骨进行分析,并在常规形态观测和加速器质谱14C测年的基础上对更新世人类化石及全新世现代人股骨形态的变异进行讨论.测年数据显示,"高资人"股骨可能属于... 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1980年在江苏镇江高资镇采集的2件完全石化的人类股骨进行分析,并在常规形态观测和加速器质谱14C测年的基础上对更新世人类化石及全新世现代人股骨形态的变异进行讨论.测年数据显示,"高资人"股骨可能属于全新世现代智人,但基于CT扫描数据计算出的骨干抗压抗拉强度、抗弯强度及其他形态特征都呈现某些较全新世现代人更显古老的特征.对比分析表明,人类股骨形态及测量值因其功能状况等原因具有相当大的变异,股骨形态特征不能作为判断化石系统发育地位的最关键证据.股骨生物力学参数是其功能状况的直接反映,在人类不同演化阶段因运动行为模式差异,其相对大小在不同人群存在更加明显分异,因而生物力学分析在长骨功能状况研究上具有很大应用价值.化石石化程度不是判断其年代的可靠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资人”股骨化石 生物力学分析 形态变异 加速器质谱14C测年 现代人 CT扫描
原文传递
孟子是个讲“逻辑”的人吗?——基于对西方汉学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6
19
作者 韩振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5-75,共11页
孟子"好辩",不过,关于孟子在阐说立论、与告子激辩仁义时是否讲求逻辑,历来众说纷纭。在西方汉学界,自19世纪上半叶以来,雷慕沙、理雅各、瑞恰慈、韦利、范立汉、刘殿爵、葛瑞汉、倪德卫、陈汉生、朱利安、伊若泊等汉学家都... 孟子"好辩",不过,关于孟子在阐说立论、与告子激辩仁义时是否讲求逻辑,历来众说纷纭。在西方汉学界,自19世纪上半叶以来,雷慕沙、理雅各、瑞恰慈、韦利、范立汉、刘殿爵、葛瑞汉、倪德卫、陈汉生、朱利安、伊若泊等汉学家都围绕此一话题有所论列。他们或者诉诸"汉语诗性",或者借助西方逻辑,或者同时倚重逻辑分析与历史考察,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对于孟子思维特征的认识。考察西方学者如何从自身理论视角出发探析孟子的思维、论辩方法,并辨析其工拙得失,可以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揭示《孟子》文本的复杂性,丰富我们对于《孟子》、对于西学的认识,也能促进我们自身的理论反思和方法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告子 仁义 西方汉学 逻辑性
原文传递
心学与气学的思想异动 被引量:16
20
作者 吴震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3-125,共13页
有关宋明新儒学的历史,向来有"理学"、"心学"、"气学"三分构架的类型学设定。然而若深入理学或心学的理论构造内部,却可发现它们对"气"的问题或有重要的正面论述和理论创见,或者往往作为一种思... 有关宋明新儒学的历史,向来有"理学"、"心学"、"气学"三分构架的类型学设定。然而若深入理学或心学的理论构造内部,却可发现它们对"气"的问题或有重要的正面论述和理论创见,或者往往作为一种思想"背景"或理论"陪衬",隐伏在新儒学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而非"气学家"的专利。阳明心学有关"一气流通"、"同此一气"的气学论述充分表明"气"作为一种根源性存在的要素而得到重视。由于气与理同样具有天生的本性,故从人性论上讲,既可说"性即理也",也可顺利推出"气即是性"的命题;由此,告子"生之谓性"及孟子"形色天性"等老问题开始被重新解读乃至价值重估。随着中晚明时代心学与气学的这股思想异动的弥漫和扩散,及至明清思想转型之际,各种各样的重视形色、肯定气质甚至主张情善、气善的新奇论调层出不穷,于是,"气质何以通向道德"遂成为需要重新认知的理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气流通 性即是气 生之谓性 形色天命 告子重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