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SS-Ⅱ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应用观察
1
作者 秦文 曾月东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 2007年第03X期15-16,共2页
目的探讨GSS—Ⅱ椎弓根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3年3月至2006年4月,2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GSS—Ⅱ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结果随访6—24个月,所有病例伤椎高度和脊柱生理弯曲度恢复,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 目的探讨GSS—Ⅱ椎弓根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3年3月至2006年4月,2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GSS—Ⅱ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结果随访6—24个月,所有病例伤椎高度和脊柱生理弯曲度恢复,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标准评价,23例有1—3级恢复。结论GSS—Ⅱ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复位固定牢靠,是目前治疗胸腰椎骨折有效的主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骨折 gss 内固定
下载PDF
经椎弓根植骨加GSS—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2
2
作者 陈令斌 江秋生 +2 位作者 李炎 张国华 曹建平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24-25,共2页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植骨加Gss-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对防止术后并发症的意义。方法:采用Gss-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并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20例,术前、术后摄X线片测定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了...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植骨加Gss-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对防止术后并发症的意义。方法:采用Gss-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并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20例,术前、术后摄X线片测定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了解患者后期有无腰背部疼痛情况,有无椎弓根螺钉松动、折断等并发症。结果:术后骨折椎体高度明显恢复,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以及椎管狭窄改善均明显改善经过10个月~18个月随访,复位后椎体高度无丢失,无后凸畸形,无内固定松动、拔出、断钉等并发症。结论:采用经椎弓根植骨加Gss-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地防止后期椎体高度再丢失、后凸角度加大和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弓根植骨 gss- 胸腰椎骨折
下载PDF
应用GSS-Ⅱ型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被引量:3
3
作者 邱斌 曹建民 +2 位作者 廖贵华 赵翠选 邓建峰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年第4期50-52,共3页
目的:探讨GSS-Ⅱ型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7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施行后路手术GSS-Ⅱ型椎弓根钉系统撑开、复位、固定,同时行横突间、关节突植骨。结果:27例随访6~30个月,无断钉断棒,伤椎术前后高度及椎管狭窄较术前有... 目的:探讨GSS-Ⅱ型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7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施行后路手术GSS-Ⅱ型椎弓根钉系统撑开、复位、固定,同时行横突间、关节突植骨。结果:27例随访6~30个月,无断钉断棒,伤椎术前后高度及椎管狭窄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1)。11例有脊髓损伤患者中,神经功能恢复按Fraukel分级评定,10例分别提高2~3级,1例A级无变化。结论:GSS-Ⅱ型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操作简单,复位固定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gss-型椎弓根钉
原文传递
经椎弓根植骨加GSS-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开 张百乐 陈广建 《中国实用医刊》 2009年第16期11-12,共2页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植骨加GSS-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对防止术后并发症的意义。方法采用GSS-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并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40例,术前、术后摄X线片测定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了解患...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植骨加GSS-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对防止术后并发症的意义。方法采用GSS-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并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40例,术前、术后摄X线片测定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了解患者后期有无腰背部疼痛情况,有无椎弓根螺钉松动、折断等并发症。结果术后骨折椎体高度明显恢复,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以及椎管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经过10~18个月随访,复位后椎体高度无丢失,无后凸畸形,无内固定松动、拔出、断钉等并发症。结论采用经椎弓根植骨加GSS—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地防止后期椎体高度再丢失、后凸角度加大和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弓根植骨 gss 胸腰椎骨折
原文传递
Trinuclear Cu(Ⅱ) and Zn(Ⅱ) complexes bridged by μ_3-carbonato anion
5
作者 阎世平 崔建中 +6 位作者 刘欣 程鹏 廖代正 姜宗慧 王耕霖 王宏根 姚心侃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9年第5期535-542,共8页
The trinuclear Cu( Ⅱ) and Zn(Ⅱ) complexes [ ( CuTPA)3 (μ3-CO3) ] ( ClO4)4(Ⅰ) and [ ( ZnTPA)3μ3-CO3)](ClO4)4 (2) (TPA = tri(pyridylmethyl)amine) have been synthesized. X-ray structure analysis of the two complexes... The trinuclear Cu( Ⅱ) and Zn(Ⅱ) complexes [ ( CuTPA)3 (μ3-CO3) ] ( ClO4)4(Ⅰ) and [ ( ZnTPA)3μ3-CO3)](ClO4)4 (2) (TPA = tri(pyridylmethyl)amine) have been synthesized. X-ray structure analysis of the two complexes proves that CO32- anion has an unusual triply bridging ligand, bridging three CuTPA and ZnTPA units respectively , and assembles new trinuclear complexes. The CO32- comes from atmospheric CO2 . The structure of each trinuclear unit consists of three copper or zinc atoms in a five-coordinate triangular bipyramidal environment. The [ (CuTPA)3(μ3-CO3)](C1O4)4 compound shows a very weak antiferromagnetic coup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 COMPLEX Zn() COMPLEX Co2 fixation Co32- ANION ligan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