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improved deep dilate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for seismic facies interpretation
1
作者 Na-Xia Yang Guo-Fa Li +2 位作者 Ting-Hui Li Dong-Feng Zhao Wei-Wei Gu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569-1583,共15页
With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and breakthrough of deep learning technology in image segmentation,there has been continuous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of seismic facies interpretation using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With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and breakthrough of deep learning technology in image segmentation,there has been continuous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of seismic facies interpretation using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These intelligent and automated methods significantly reduce manual labor,particularly in the laborious task of manually labeling seismic facies.However,the extensive demand for training data imposes limitations on their wider application.To overcome this challenge,we adopt the UNet architecture as the foundational network structure for seismic facies classification,which has demonstrated effective segmentation results even with small-sample training data.Additionally,we integrate spatial pyramid pooling and dilated convolution modules into the network architecture to enhance the perception of spatial information across a broader range.The seismic facies classification test on the public data from the F3 block verifies the superior performance of our proposed improved network structure in delineating seismic facies boundaries.Comparative analysis against the traditional UNet model reveals that our method achieves more accurate predictive classification results,as evidenced by various evaluation metrics for image segmentation.Obviously,the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reaches an impressive 96%.Furthermore,the results of seismic facies classification in the seismic slice dimension provide further confirmation of the superior performance of our proposed method,which accurately defines the range of different seismic facies.This approach holds significant potential for analyzing geological patterns and extracting valuable depositional in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facies interpretation Dilated convolution Spatial pyramid pooling Internal feature maps Compound loss function
下载PDF
Magnetic Facies and Polymetallic Sulphides Deposit in the Mafic and Ultramafic Intrusions of Samapleu (Western Côte d’Ivoire)
2
作者 Simon Pierre Djroh Gnamba Emmanuel Franck Gouedji +4 位作者 Ehui Beh Jean Constantin Aka Boko Célestin Sombo Christian Picard Marc-Antoine Audet Bouaké Bakayoko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CAS 2022年第10期811-827,共17页
Mafic and ultramafic intrusions observed in the Archean formations of the Sipilou region exhibit occurrences of polymetallic sulphide. Mapping, petrographic and geochemical studies have defined magnetic facies associa... Mafic and ultramafic intrusions observed in the Archean formations of the Sipilou region exhibit occurrences of polymetallic sulphide. Mapping, petrographic and geochemical studies have defined magnetic facies associated with the various geological units. The results of this work reveal that cupronickel sulphides, olivines and pyroxenes as well as spinels are related to ultrabasic formations where strong magnetic facies prevail. Iron sulphides and magnetite are linked to quartzo-feldspathic and jotunite-enderbite formations, which are characterised by moderate magnetic facies. The latter are thought to be derived from anatexite remobilisation within Archean granulites, which have weak magnetic fa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tic facies mapping Petrography Geochemistry SULPHIDES Côte d’Ivoire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multi-attribute matching technology based on geological models for sedimentary facies:A case study of the 3rd member in the Lower Jurassic Badaowan Formation,Hongshanzui area,Junggar Basin,China 被引量:1
3
作者 Zong-Quan Yao Fan Yang +6 位作者 Deleqiati Jianatayi Wei Wang Yang Gao Le Sun Wen-Feng Wang Bo-Yu Mu Pin-Bai Pa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1期116-127,共12页
Regarding high drilling costs,an effort should be made to substantially reduce the drilling operation.To achieve this goal,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tag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precisely with maximum information ac... Regarding high drilling costs,an effort should be made to substantially reduce the drilling operation.To achieve this goal,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tag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precisely with maximum information acquired from the reservoir.The use of multi-attribute matching technology to predict sedimentary system has always been a very important but challenging task.To resolve the challenges,we utilized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of seismic attributes based on geological models involving high resolution 3D seismic data for sedimentary facies.We developed a workflow that includes core data,seismic attribute analysis,and well logging to highlight the benefit of understanding the facies distribution in the 3 rd Member of the Lower Jurassic Badaowan Formation,Hongshanzui area,Junggar Basin,China.1)Data preprocessing.2)Cluster analysis.3)RMS attribute based on a normal distribution constrains facies boundary.4)Mapping the sedimentary facies by using MRA(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prediction model combined with the lithofacies assemblages and logging facies assemblages.The confident level presented in this research is 0.745,which suggests that the methods and data-mining techniques are practical and efficient,and also be used to map facies in other similar geological sett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ustering analysis mapping the sedimentary facies Normal distribution Multi-attribute matching Hongshanzui area
下载PDF
Iterative static modeling of channelized reservoirs using history-matched facies probability data and rejection of training image
4
作者 Kyungbook Lee Sungil Kim +2 位作者 Jonggeun Choe Baehyun Min Hyun Suk Lee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27-147,共21页
Most inverse reservoir modeling techniques require many forward simulations, and the posterior models cannot preserve geological features of prior models. This study proposes an iterative static modeling approach that... Most inverse reservoir modeling techniques require many forward simulations, and the posterior models cannot preserve geological features of prior models. This study proposes an iterative static modeling approach that utilizes dynamic data for rejecting an unsuitable training image(TI) among a set of TI candidates and for synthesizing history-matched pseudo-soft data. The proposed method is applied to two cases of channelized reservoirs, which have uncertainty in channel geometry such as direction, amplitude, and width. Distance-based clustering is applied to the initial models in total to select the qualified models efficiently. The mean of the qualified models is employed as a history-matched facies probability map in the next iteration of static models. Also, the most plausible TI is determined among TI candidates by rejecting other TIs during the iteration. The posterior model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outperform updated models of ensemble Kalman filter(EnKF) and ensemble smoother(ES) because they describe the true facies connectivity with bimodal distribution and predict oil and water production with a reasonable range of uncertainty. In terms of simulation time, it requires 30 times of forward simulation in history matching, while the EnKF and ES need 9000 times and 200 times,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tory-matched facies probability map Training image rejection Iterative static modeling Channelized reservoirs Multiple-point statistics History matching
下载PDF
大地构造相在东昆仑造山带地质填图中的应用 被引量:32
5
作者 张克信 朱云海 +3 位作者 殷鸿福 王国灿 陈能松 侯光久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61-666,共6页
不同的造山带是由不同的大地构造相单元组合而成 ,大地构造相的划分揭示了造山带的基本框架和形成演化的规律 .在对东昆仑造山带 1∶2 5万冬给措纳湖幅地质填图中 ,以时间演化和大地构造背景为主线 ,根据不同演化阶段、不同部位出现的... 不同的造山带是由不同的大地构造相单元组合而成 ,大地构造相的划分揭示了造山带的基本框架和形成演化的规律 .在对东昆仑造山带 1∶2 5万冬给措纳湖幅地质填图中 ,以时间演化和大地构造背景为主线 ,根据不同演化阶段、不同部位出现的构造古地理单元、盆地类型和物质建造类型 ,对填图区大地构造相进行了较精细深入划分 ,共划分出七大相类、2 1种相 ,如扩张洋脊相、分支 (扩张 )海槽相、碳酸盐岩海山相、碳酸盐岩台地相、深海平原相、大陆碎块相、前陆盆地相和磨拉石盆地相等 ,编制了 1∶2 5万冬给措纳湖幅大地构造相图和造山作用过程与大地构造相演变图 .大地构造相在地质填图中的应用进一步深化了造山带填图中的地层单元空间配置关系和盆地沉积充填序列的研究 ,较全面细致地揭示了东昆仑造山带东段造山带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相 造山带 东昆仑 地质填图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沉积相 被引量:46
6
作者 金振奎 齐聪伟 +2 位作者 薛建勤 王春生 范小娜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99-210,共12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结绿素—红山地区侏罗系广泛分布,出露良好。在各露头剖面、钻井剖面地层学和岩石学研究所取得的各种定性及定量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冯增昭教授倡导的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编制出了柴达木盆地北缘结绿素—红山地区... 柴达木盆地北缘结绿素—红山地区侏罗系广泛分布,出露良好。在各露头剖面、钻井剖面地层学和岩石学研究所取得的各种定性及定量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冯增昭教授倡导的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编制出了柴达木盆地北缘结绿素—红山地区下、中、上侏罗统的各类单因素图件和沉积相图。前人在柴达木盆地沉积相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都是定性的,其沉积相的确定缺乏定量依据。本次编制的沉积相图是定量化的,即每个沉积相带的划分都有其确切的单因素数据,这种定量的沉积相研究方法在柴达木盆地尚属首次应用。结绿素—红山地区侏罗系主要发育有4种类型的沉积相,包括辫状河、干湖、辫状河三角洲及湖泊,其中辫状河可进一步划分出辫状河上游和辫状河下游。研究结果表明早、中侏罗世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晚侏罗世发育辫状河—干湖沉积体系。柴达木盆地北缘经历了早、中侏罗世的湖泊沉积到晚侏罗世的湖泊消失,代之以辫状河沉积的两大沉积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侏罗系 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 沉积相 定量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晚古生代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10
7
作者 吕大炜 赵洪刚 +5 位作者 李增学 刘海燕 王平丽 赵学升 满毅 宁文峰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7-450,共14页
运用沉积学、地层学、板块构造学等学科理论,分析了临清坳陷晚古生代沉积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进行岩相古地理编图,总结出其盆地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临清坳陷晚古生代沉积类型主要包括障壁—潟湖沉积、潮坪沉积、碳... 运用沉积学、地层学、板块构造学等学科理论,分析了临清坳陷晚古生代沉积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进行岩相古地理编图,总结出其盆地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临清坳陷晚古生代沉积类型主要包括障壁—潟湖沉积、潮坪沉积、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及曲流河—湖泊沉积。编制5张岩相古地理图,分析发现:本溪期以潮坪相和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为主;太原期以碳酸盐岩台地相、障壁—潟湖相以及潮坪相沉积为主;山西期以河控浅水三角洲相沉积为主;下石盒子期主要是曲流河道和泛滥平原沉积为主;上石盒子期主要以曲流河与湖泊沉积为主。研究区盆地演化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晚石炭世至早二叠的本溪期与太原期,主要是陆表海充填沉积阶段;第2阶段为过渡环境沉积充填阶段,即二叠世山西期;第3阶段为陆相环境沉积阶段,包括上石盒子和下石盒子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清坳陷 沉积相 岩相古地理 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
下载PDF
三角洲沉积的结构——成因分类与编图方法 被引量:59
8
作者 于兴河 李胜利 李顺利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82-797,共16页
地质学中各类沉积体系的分类方案历来受到广大学者重视,尤其是三角洲做为沉积学研究与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与热点,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强调对其进行结构—成因分类。本文回顾了三角洲沉积体系研究的发展历程,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系... 地质学中各类沉积体系的分类方案历来受到广大学者重视,尤其是三角洲做为沉积学研究与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与热点,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强调对其进行结构—成因分类。本文回顾了三角洲沉积体系研究的发展历程,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系统论述了三角洲的结构—成因分类的具体含义与分类方案,阐明了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同时,又提出了一套能够反映三角洲结构—成因特点的沉积相编图方法及编图中应注意的一些具体问题。这种编图方法从高分辨层序地层对比与沉积微相导向的小层对比出发,强调在恰当的编图单元约束下,注重岩相组合与沉积序列进行沉积类型识别,采用岩、电、震结合的方法进行多参数套合编图,使沉积相图能够更好地反映砂体的粒度粗细、分布特征及沉积成因,以便使储层的预测性得到充分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类型 结构—成因分类 岩相组合 小层对比 多参数套合编图
下载PDF
构造变形岩相形迹的大比例尺填图及其对隐伏矿床地质预测──以胶东玲珑—焦家式金矿为例 被引量:26
9
作者 吕古贤 郭涛 +5 位作者 舒斌 邓军 朱大岗 鲁安怀 殷秀兰 徐刚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13-321,共9页
以胶东玲珑—焦家式金矿床典型矿区为例,在基础地质图件的基础上,开展大比例尺构造变形、岩相形迹填图,把成矿、成岩、各阶段蚀变和各阶段成矿所体现出的构造岩石单元区分开来,从而为恢复各阶段的变形场和应力场,建立该区构造蚀变... 以胶东玲珑—焦家式金矿床典型矿区为例,在基础地质图件的基础上,开展大比例尺构造变形、岩相形迹填图,把成矿、成岩、各阶段蚀变和各阶段成矿所体现出的构造岩石单元区分开来,从而为恢复各阶段的变形场和应力场,建立该区构造蚀变岩带的构造成矿演化模式,为探讨矿化矿脉分布规律提供科学评价依据,并为分析构造作用下流体的构造物理化学场结构与界面成矿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玲珑-焦家式金矿床 构造变形岩相形迹 构造岩石单元 填图 隐伏矿床
下载PDF
铁法矿区煤层冲刷带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王宇林 张亚明 +2 位作者 于常武 苗雅臣 范立明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8-11,共4页
论述了铁法矿区冲刷带发育的地质背景 ;指出比较常见和对煤层破坏程度较严重的冲刷带成因类型是同沉积河道冲刷带、沉积后河道冲刷带和继承性河道冲刷带 ,并阐明了它们的识别特征。在对铁法矿区煤系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煤层顶板砂... 论述了铁法矿区冲刷带发育的地质背景 ;指出比较常见和对煤层破坏程度较严重的冲刷带成因类型是同沉积河道冲刷带、沉积后河道冲刷带和继承性河道冲刷带 ,并阐明了它们的识别特征。在对铁法矿区煤系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煤层顶板砂体等厚图对大隆井田 4 # 煤层中的冲刷带进行了预测 ;揭示了铁法矿区煤层冲刷带的总体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冲刷带 沉积相 砂体等厚图 铁法矿区 沉积相 成因 分布规律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岩相古地理演化及沉积模式 被引量:9
11
作者 郑和荣 田景春 +3 位作者 胡宗全 张翔 赵永强 孟万斌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33-745,共13页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盆地周缘12条野外露头剖面的详细观测,对钻遇奥陶系31口典型井,特别是2016年以来新钻井岩心的详细观察,对盆地内钻遇奥陶系82口井的沉积相精细解释,以及对188条二维地震测线和5个工区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与地震...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盆地周缘12条野外露头剖面的详细观测,对钻遇奥陶系31口典型井,特别是2016年以来新钻井岩心的详细观察,对盆地内钻遇奥陶系82口井的沉积相精细解释,以及对188条二维地震测线和5个工区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与地震相识别,按照从点—线—面的思路,在确定沉积相类型的基础上,开展沉积相对比,进而以组为编图单元,系统编绘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各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图。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沉积演化过程中依次发育局限台地、开阔台地、淹没台地、台地边缘、台缘斜坡、陆棚和深水盆地等7种沉积相,进一步划分为16种亚相和若干微相。岩相古地理编图揭示了塔里木盆地早期蓬莱坝组—一间房组沉积期并非传统认识的“西台东盆”沉积格局,而是“单台双缘双盆”的沉积格局;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台地经历了由统一的碳酸盐台地形成—台地分异形成多台地—台地最终消亡的演化过程。在上述基础上,建立了奥陶系3种沉积充填模式,分别是:单一台地—缓坡、陡坡边缘共存—盆地沉积模式,多台地—多台缘—多盆地沉积模式和陆源碎屑海洋环境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对比 古地理编图 岩相古地理演化 沉积模式 奥陶系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全球白垩系烃源岩分布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静懿 李江海 马丽亚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01-410,共10页
烃源岩是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白垩系烃源岩以29%的比例居全球各层系之首。通过古地磁与地理信息数据耦合,以及对所有白垩系烃源岩层位数据的统计和对比,恢复了白垩系烃源岩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其发育环境。结果表明:(1)白垩系烃源岩主要... 烃源岩是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白垩系烃源岩以29%的比例居全球各层系之首。通过古地磁与地理信息数据耦合,以及对所有白垩系烃源岩层位数据的统计和对比,恢复了白垩系烃源岩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其发育环境。结果表明:(1)白垩系烃源岩主要发育于阿普特阶—土伦阶(占白垩系烃源岩的52.63%)。(2)白垩系烃源岩主要发育于2种构造、沉积环境:陆表海环境(非典型被动陆缘)和裂谷环境。(3)白垩纪早期,烃源岩干酪根以Ⅰ型为主;白垩纪中期,烃源岩干酪根过渡为以Ⅱ型为主,Ⅰ型较少;白垩纪晚期,Ⅲ型干酪根烃源岩迅速增多。(4)白垩纪大陆裂解边缘出现富有机质沉积,上升流促进生物繁盛,高温、干旱的气候使陆表浅海区盐度较高,其还原环境有利于烃源岩的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全球烃源岩 沉积相 古环境 编图
下载PDF
豫西地区中元古代蓟县纪沉积相 被引量:12
13
作者 黄秀 周洪瑞 +4 位作者 王自强 王世炎 陈瑞保 张钊 郭辉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6期589-598,共10页
豫西地区中元古界蓟县系分布较广泛,剖面完整,是华北地台蓟县系出露最好的地区之一。在研究和分析121个露头剖面的岩性、沉积构造及组合特征等各种定性及定量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冯增昭教授倡导的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编制出豫西... 豫西地区中元古界蓟县系分布较广泛,剖面完整,是华北地台蓟县系出露最好的地区之一。在研究和分析121个露头剖面的岩性、沉积构造及组合特征等各种定性及定量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冯增昭教授倡导的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编制出豫西地区中元古代蓟县纪早期、中期和晚期的各类单因素图件和沉积相图。这种定量的沉积相研究方法在豫西地区还是首次应用。在蓟县纪早期,豫西地区主要是无障壁海岸相和浅海相,其中在卢氏—栾川地区主要为障壁海岸相。蓟县纪中期的沉积相与早期相似,但在卢氏—栾川地区由障壁海岸相演变为碳酸盐岩局限台地相。蓟县纪晚期的沉积相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嵩山—箕山地区由古陆演变为河口湾相,确山地区为障壁海岸相,卢氏—栾川地区的碳酸盐岩局限台地相和其他地区的滨海相变化不大。从蓟县纪早期到蓟县纪晚期是一个海域范围逐渐扩大的海侵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西地区 中元古代 蓟县纪 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 沉积相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结绿素—红山地区古新统至中新统沉积相 被引量:14
14
作者 金振奎 齐聪伟 +1 位作者 薛建勤 王春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77-388,共12页
根据柴达木盆地北缘露头剖面、钻井剖面的地层学和岩石学研究所取得的各种定量及定性资料,采用冯增昭教授倡导的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编制了柴达木盆地北缘结绿素—红山地区古新统—始新统、渐新统和中新统的各种单因素图和沉积... 根据柴达木盆地北缘露头剖面、钻井剖面的地层学和岩石学研究所取得的各种定量及定性资料,采用冯增昭教授倡导的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编制了柴达木盆地北缘结绿素—红山地区古新统—始新统、渐新统和中新统的各种单因素图和沉积相图。这是首次将定量的沉积相研究方法应用于柴达木盆地的古新统至中新统。结绿素—红山地区古新统至中新统发育2种沉积相类型,即冲积扇和辫状河。其中辫状河可划分为砾质辫状河和砂质辫状河。古新世—始新世发育冲积扇—辫状河—湖泊沉积体系,渐新世—中新世发育辫状河—湖泊沉积体系。从古新世到中新世,柴达木盆地北缘经历了由大规模冲积扇沉积到辫状河沉积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古新统至中新统 沉积相 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 定量
下载PDF
川东邻水—渝北地区石炭系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6
15
作者 胡忠贵 郑荣才 +2 位作者 胡明毅 胡九珍 郑超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83-1392,共10页
川东邻水—渝北地区由于受海西早期强烈构造隆升和侵蚀作用影响,仅残存不完整的上石炭统黄龙组,为川东地区天然气藏主要产层,也是邻区寻找新气源最有利层位之一。本文根据岩心观察和室内镜下岩石薄片鉴定分析,并结合岩石学、古生物及测... 川东邻水—渝北地区由于受海西早期强烈构造隆升和侵蚀作用影响,仅残存不完整的上石炭统黄龙组,为川东地区天然气藏主要产层,也是邻区寻找新气源最有利层位之一。本文根据岩心观察和室内镜下岩石薄片鉴定分析,并结合岩石学、古生物及测井等沉积相标志研究,确定该区黄龙组发育萨勃哈、有障壁海岸和海湾陆棚等沉积相带,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亚相和微相。应用Vail为代表的经典层序地层学原理及其技术方法将黄龙组划分为1个Ⅰ型三级层序,细分为LST、TST和HST3个体系域。在详尽沉积相和层序地层研究的基础上,以体系域为单位进行了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并对其演化特征进行了描述。结合各相带储层物性特征,认为障壁滩和滨外浅滩为最有利储集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邻水—渝北地区 石炭系黄龙组 沉积相 层序-岩相古地理
下载PDF
江汉盆地马王庙地区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沉积相及其演化 被引量:11
16
作者 谢春安 胡明毅 +1 位作者 贾秀容 胡忠贵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9-220,共12页
通过对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沉积层序和测井相等的综合分析表明,江汉盆地马王庙地区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发育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包括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滨浅湖和膏盐湖等亚相类型。在沉积相类型识别的基础上,根据... 通过对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沉积层序和测井相等的综合分析表明,江汉盆地马王庙地区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发育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包括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滨浅湖和膏盐湖等亚相类型。在沉积相类型识别的基础上,根据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编制了马王庙地区新沟嘴组下段各油组地层等厚图、砂岩等厚图、砂地比等值线图和典型单井优势相投影图等单因素图件。综合分析各单因素图,绘制了马王庙地区新沟嘴组下段Ⅰ、Ⅱ和Ⅲ共3个油组的沉积相图,并探讨了其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和演化规律:古近纪新沟嘴组下段沉积时期,研究区的物源来自北东和北西方向,并分别向南西和南东方向展布,依次发育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亚相,其中以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和席状砂微相最为发育;两支三角洲砂体周围为滨浅湖沉积。自Ⅲ油组到Ⅱ、Ⅰ油组沉积时期,研究区水体经历了由浅变深再变浅的过程;Ⅲ油组和Ⅱ油组沉积时期,三角洲砂体分布面积广,储集层发育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盆地 马王庙地区 新沟嘴组 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 沉积相
下载PDF
河68断块剩余油分布及开采对策 被引量:8
17
作者 高飞 王立军 +3 位作者 王海燕 刘志萍 徐琴 葛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2年第1期64-66,共3页
复杂断块油藏的剩余油在平面、层间及层内的分布异常复杂。根据现阶段对油藏的认识及资料应用技术 ,对胜利油区现河油田河 6 8断块进行了地震构造地质精细成图 ,对其主要开发层系进行了沉积微相划分 ,指出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构造高部位、... 复杂断块油藏的剩余油在平面、层间及层内的分布异常复杂。根据现阶段对油藏的认识及资料应用技术 ,对胜利油区现河油田河 6 8断块进行了地震构造地质精细成图 ,对其主要开发层系进行了沉积微相划分 ,指出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构造高部位、断层附近及井网不完善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构造图 沉积微相 剩余油分布 开采对策 河68断块
下载PDF
河流沉积分析在浅覆盖第四纪填图中的应用——以内蒙古河套地区1∶50000填图试点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晓彤 张绪教 +6 位作者 叶培盛 贾丽云 蔡茂堂 何泽新 李成路 吴泽群 周青硕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68-881,共14页
随着国家大比例尺地质调查(1∶50000)向特殊地质地貌区的开展,已有第四纪填图方法已不能满足覆盖区填图的实际需求,地质工作者面临着第四纪大比例尺填图"填什么、如何填"的问题。选取典型覆盖区——河套平原为研究区,以河流... 随着国家大比例尺地质调查(1∶50000)向特殊地质地貌区的开展,已有第四纪填图方法已不能满足覆盖区填图的实际需求,地质工作者面临着第四纪大比例尺填图"填什么、如何填"的问题。选取典型覆盖区——河套平原为研究区,以河流沉积理论为指导,通过钻孔揭露方法,建立了全新世以来的河流沉积体系,并以此作为区域地质图骨架,提出了河道亚相、堤坝亚相、泛滥平原亚相的填图单元,应用"逐步逼近原则"确定地质界线,划分出区内三期河道及其相应的沉积体系,解决了覆盖区第四纪地质调查中填图单元稀少,地质图表达单调的问题,为覆盖区第四纪地质调查提供了一套可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区 填图方法 河流系统 沉积相分析 河套平原
下载PDF
玲珑-焦家式金矿构造地质特征及成矿构造物理化学参量因子分析——以阜山金矿区为例 被引量:16
19
作者 吕古贤 郭涛 刘杜鹃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09-416,共8页
在玲珑金矿田地质与构造特征研究基础上 ,建立该区玲珑 焦家式金矿成矿模式 ,开展 1∶2 0 0 0阜山金矿矿区矿源岩系构造变形岩相形迹填图 ,提出矿化趋势度的概念 ,并进行了较广泛的构造及水 岩系统物理化学参量的测算 ,共选择 15个参量... 在玲珑金矿田地质与构造特征研究基础上 ,建立该区玲珑 焦家式金矿成矿模式 ,开展 1∶2 0 0 0阜山金矿矿区矿源岩系构造变形岩相形迹填图 ,提出矿化趋势度的概念 ,并进行了较广泛的构造及水 岩系统物理化学参量的测算 ,共选择 15个参量进行大量测试数据因子分析。结果表明 ,在对该类金矿床成矿作用贡献程度上 ,这些参量的排序从大到小依次是 :pH ,均一温度 ,构造附加静水压力 (ps) ,最小压力 pmin,CO2 /H2 O ,lgfCO2 ,lgfO2 ,F-/Cl-和Na/K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质特征 成矿构造 构造物理化学参量 矿化趋势度 因子分析 构造变形岩相形迹填图 玲珑-焦家式金矿床
下载PDF
中上扬子地区中三叠世雷口坡期岩相古地理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勇 鲍志东 胡广成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3期20-27,共8页
在详细研究单剖面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编制了中上扬子地区中三叠世雷口坡期的定量岩相古地理图。通过研究认为,雷口坡期以海相沉积为主。由于海退,研究区整体处于浅水沉积区,不发育盆地和斜坡。西部康滇古陆趋... 在详细研究单剖面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编制了中上扬子地区中三叠世雷口坡期的定量岩相古地理图。通过研究认为,雷口坡期以海相沉积为主。由于海退,研究区整体处于浅水沉积区,不发育盆地和斜坡。西部康滇古陆趋于稳定,东南部华夏古陆上升,使中上扬子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东部为碎屑岩台地,西部为碳酸盐岩台地。根据研究区沉积背景和该期岩相古地理平面上的展布特征,总结出了中三叠世雷口坡期古地理演化过程及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上扬子地区 中三叠世 单因素 定量岩相古地理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