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ize Yield Gains in Northeast China in the Last Six Decades 被引量:18
1
作者 NIU Xing-kui XIE Rui-zhi +3 位作者 LIU Xin ZHANG Feng-lu LI Shao-kun GAO Shi-j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4期630-637,共8页
In 2010, Chinese maize yields increased from 961.5 kg ha-1 in 1949 to 5 453.8 kg ha-L This increase is the result of genetic improvements, an increase in nitrogen application, and refinement of planting densities. The... In 2010, Chinese maize yields increased from 961.5 kg ha-1 in 1949 to 5 453.8 kg ha-L This increase is the result of genetic improvements, an increase in nitrogen application, and refinement of planting densiti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maize production research by analyzing the maize yield gain characteristics. Six varieties of maize were selected for the study; each selection is representative of a typical or commonly used maize variety from a specific decade, beginning from the 1950s and continuing through each decade into the 2000s. The selection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decade were as follows: Baihe, 1950s; Jidan 101, 1960s; Zhongdan 2, 1970s; Yedan 13, 1980s; Zhengdan 958, 1990s; and Xianyu 335, 2000s. Each variety was planted under four different densities (37 500, 52 500, 67 500, and 82 500 plants ha-0 and four different nitrogen applications (0, 150, 225, and 300 kg ha-1 to study the effects on yield gain characteristics. The obtained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was a maize yield increase of 123.19% between the 1950s variety and the 2000s variety. Modern Chinese maize varieties had a higher yield advantage. They also displayed the additional potential to acquire higher yield under increased planting densities and nitrogen applications. At the present cultivation levels (planting at 67 500 plants ha-~ with 225 kg ha-1 nitrogen application), the contribution types and corresponding yield increase percentages were as follows: genetic improvement, 45.37%; agronomic-management improvement, 30.94%; and genotype× agronomicmanagement interaction, 23.69%. At high-yielding cultivation levels (planting at 82 500 plants ha-1 with 300 kg ha-1 nitrogen application), the contribution types and corresponding yield increase percentages were as follows: genetic improvement, 31.30%; agronomic-management improvement, 36.23%; and genotype × agronomic-management interaction, 32.47%. The contribution of agronomic-management and genotype ×agronomic-management interaction to yield increase would be larger with the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improvement. To further increase maize grain yield in China, researchers should further examine the adaptation of variety to agronomic-management. effects of agronomic-management on maize yield and t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ze yield gains VARIETIES nitrogen applications plant densities
下载PDF
Genetic gains in wheat in Turkey: Winter wheat for dryland conditions 被引量:1
2
作者 Mesut Keser Nurberdy Gummadov +8 位作者 Beyhan Akin Savas Belen Zafer Mert Seyfi Taner Ali Topal Selami Yazar Alexey Morgounov Ram Chandra Sharma Fatih Ozdemir 《The Crop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6期533-540,共8页
Wheat breeders in Turkey have been developing new varieties since the 1920 s, but few studies have evaluated the rates of genetic improvement. This study determined wheat genetic gains by evaluating 22 winter/facultat... Wheat breeders in Turkey have been developing new varieties since the 1920 s, but few studies have evaluated the rates of genetic improvement. This study determined wheat genetic gains by evaluating 22 winter/facultative varieties released for rainfed conditions between 1931 and2006.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at three locations in Turkey during 2008-2012, with a total of 21 test sites.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was a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with four replicates in2008 and 2009 and three replicates in 2010-2012.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genetic progress over time. Mean yield across all 21 locations was 3.34 t ha^(-1) but varied from 1.11 ha^(-1) to 6.02 t ha^(-1) and was highly affected by moisture stress. Annual genetic gain was 0.50% compared to Ak-702, or 0.30% compared to the first modern landmark varieties. The genetic gains in drought-affected sites were 0.75% compared to Ak-702 and0.66% compared to the landmark varieties. Modem varieties had both improved yield potential and tolerance to moisture stress. Rht genes and rye translocations were largely absent in the varieties studied. The number of spikes per unit area decreased by 10% over the study period,but grains spike^(-1) and 1000-kemel weight increased by 10%.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harvest index, grain size, or spike fertility, and no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quality over time. Future use of Rht genes and rye translocations in breeding programs may increase yield under rainfed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tic gain RAINFED WHEAT production WINTER WHEAT yield
下载PDF
Genetic Improvement of Barley (<i>Hordeum vulgare</i>, L.) in Brazil: Yield Increase and Associated Traits
3
作者 Osmar Rodrigues Euclydes Minella Edson Roberto Costenaro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0年第4期425-438,共14页
Barley breeding program in Brazil has focused on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malting for beer purposes as the main economic application for this crop. The breeding process focused on selection for grain yield, dis... Barley breeding program in Brazil has focused on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malting for beer purposes as the main economic application for this crop. The breeding process focused on selection for grain yield, disease resistance and malting quality.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was to quantify the genetic gain in barley grain yield from 1968 and 2008 in Brazil and to identify the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the increase of grain yield. Field experiments with five 2-row barley cultivars were tested from 2011 to 2013 in the absence of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es and with mechanical restriction to lodging. The ANOVA showed no genetic gain until 1980 with average grain yield of 4.632 kg/ha. After 1980, there was a productivity increase of 59.9 kg/ha/year. No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total maturity biomass and the year of release of the cultivars, while harvest index and plant height,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main component associated with grain yield was the number of grains/m2, due to the higher number of spikes/m2 associated to a greater contribution of the tillers in the modern cultiv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LEY Grain yield Developmental Phases Genetic gain yield Components
下载PDF
2000—2020年四川小麦育成品种产量增益分析
4
作者 罗江陶 郑建敏 +2 位作者 邓清燕 刘培勋 蒲宗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3945-3956,共12页
【目的】分析2000—2020年四川小麦品种的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变化趋势,为四川小麦品种的产量遗传改良提供参考。【方法】2019—2022年,采用小区试验设计,测定2001—2016年以来145份四川省审定小麦品种及2000—2020年以来的60份高产小麦... 【目的】分析2000—2020年四川小麦品种的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变化趋势,为四川小麦品种的产量遗传改良提供参考。【方法】2019—2022年,采用小区试验设计,测定2001—2016年以来145份四川省审定小麦品种及2000—2020年以来的60份高产小麦品种(四川省历年区试中产量位于前列的品种)的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进而分析2000—2020年来四川小麦育成品种的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化趋势。【结果】145份2001—2016年四川小麦品种产量年均遗传增益为37.20 kg·hm^(-2)或0.66%,穗粒数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呈增加趋势,千粒重和株高呈降低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持续增加(年均增加0.42×10^(4)/hm^(2)或0.13%)是145份2001—2016年四川小麦品种产量潜力提升的主要因素;60份2000—2020年四川高产小麦品种产量年均遗传增益为61.10 kg·hm^(-2)或0.89%,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呈增加趋势,株高呈降低趋势,穗粒数和千粒重几乎无变化。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单位有效面积穗数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持续增加(年均增加1.80×10^(4)/hm^(2)或0.51%)也是60份2000—2020年四川高产小麦品种产量潜力提升的主要因素。【结论】近20年来,四川省小麦产量遗传改良育种取得一定进展,尤其是高产育种产量改良效果显著,四川省小麦品种产量水平正在逐步提升,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持续增加是四川小麦品种产量潜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在产量要素中,高穗粒数和千粒重是四川小麦高产的重要基础,但其遗传改良处于瓶颈期。在此基础上,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是四川小麦产量进一步提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小麦 品种 遗传增益 产量 产量相关性状
下载PDF
缓/控释肥对双季稻产量、氮素吸收和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51
5
作者 侯红乾 冀建华 +6 位作者 刘益仁 黄永兰 冯兆滨 刘秀梅 胡兆平 韦礼和 王子君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3-50,共8页
在江西省双季稻区连续2年设置大田定位试验,设置不施氮(CK)、分次优化施肥(OPT)、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100CRF)和一次性基施80%缓/控释肥(80CRF)4个施肥处理,研究施用缓/控释肥对双季稻产量、氮素吸收与利用、土壤矿质氮累积以及系统氮... 在江西省双季稻区连续2年设置大田定位试验,设置不施氮(CK)、分次优化施肥(OPT)、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100CRF)和一次性基施80%缓/控释肥(80CRF)4个施肥处理,研究施用缓/控释肥对双季稻产量、氮素吸收与利用、土壤矿质氮累积以及系统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与OPT处理相比,100CRF、80CRF处理2年4季水稻产量均无显著差异,但100CRF处理水稻吸氮量显著提高(P<0.05),在2013年早晚稻分别提升32.58%(P<0.05)和15.41%(P<0.05),80CRF处理与OPT处理无显著差异。施用缓/控释肥与分次优化施肥比较,能提高早晚稻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表观残留率,降低土壤氮素损失率。在双季稻连作体系,土壤中矿质氮含量在同生育期均表现为早稻高于晚稻,100CRF、80CRF处理与OPT处理在分蘖期、抽穗期、成熟期均无显著差异,但土壤NO–3-N在晚稻成熟期100CRF处理显著高于OPT处理(P<0.05)。2年平均100CRF和80CRF处理氮损失量比OPT处理分别减少65.34 kg/hm2(33.08%)和90.64 kg/hm2(45.89%)。氮盈余量分别减少51.63 kg/hm2(29.41%)和85.13 kg/hm2(48.49%)。因此缓/控释肥施用可促进双季稻获得高产,增加植株氮素吸收,维持了较高的土壤氮素水平并减少氮素损失,当前生产条件下,缓/控释肥减量20%,双季水稻在维持高产的同时氮肥利用率最高,氮素损失最低,是一种较为合适的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缓/控释肥 产量 氮素吸收 氮素平衡
下载PDF
不同氮肥基追比例对高温胁迫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2
6
作者 刘永环 贺明荣 +1 位作者 王晓英 张洪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930-5935,共6页
选用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烟农19、藁麦8901做试验材料,设置不同氮肥基追比例和籽粒灌浆中后期高温胁迫处理,研究了不同氮肥基追比例对高温胁迫条件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追氮比例由50%增加到70%,3个品种的千粒重... 选用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烟农19、藁麦8901做试验材料,设置不同氮肥基追比例和籽粒灌浆中后期高温胁迫处理,研究了不同氮肥基追比例对高温胁迫条件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追氮比例由50%增加到70%,3个品种的千粒重、籽粒产量、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醇溶蛋白含量、谷蛋白含量、HMW-GS含量、LMW-GS含量、HMW-GS/LMW-GS比值显著提高。济麦20和烟农19的谷蛋白大聚合体含量、谷蛋白大聚合体体积加权平均粒径和表面积加权平均粒径因追氮比例提高而升高,藁麦8901则无显著变化。济麦20和烟农19的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因追氮比例提高而延长,藁麦8901基本不受影响。追氮比例由50%增加到70%,3个品种的籽粒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比值显著降低,淀粉糊化高峰黏度、低谷黏度、稀懈值、最终黏度和反弹值相应降低。总之,提高氮肥追施比例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灌浆期高温胁迫对小麦粒重和蛋白质质量的不利影响,但对淀粉质量产生负面效应,且品种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肥 基追比例 高温胁迫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河南省1963~1993年玉米杂交种籽粒产量及其组成性状的遗传增益 被引量:32
7
作者 张泽民 刘丰明 李雪英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82-186,共5页
对1963~1993年10个大面积种植的代表性玉米杂交种进行2年研究。结果表明:30年来玉米杂交种育种的遗传增益为68.98%,单株产量的遗传增益为22.77%。河南省玉米育种对玉米增产的贡献为64.05%。在诸产量组成性状中,穗粗和穗行数的改良... 对1963~1993年10个大面积种植的代表性玉米杂交种进行2年研究。结果表明:30年来玉米杂交种育种的遗传增益为68.98%,单株产量的遗传增益为22.77%。河南省玉米育种对玉米增产的贡献为64.05%。在诸产量组成性状中,穗粗和穗行数的改良效果最显著、其次为行粒数,穗长和粒重的变化较小。因此,在河南省及其相似生态地区的玉米育种策略应是稳定百粒重和穗长,着重改良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杂交种 遗传增益 产量 产量组成性状
下载PDF
1970-2000年代玉米单交种的遗传产量增益分析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21
8
作者 慈晓科 张世煌 +9 位作者 谢振江 徐家舜 卢振宇 茹高林 张德贵 李新海 谢传晓 白丽 李明顺 董树亭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185-2190,共6页
以田间试验为基础,对直接种植法的不同方法进行分析,以期找到适合我国的评估方法,为遗传产量增益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以1970s—2000s期间大面积推广的杂交种为材料,分别于2005—2006年(试验1)以及2007—2008年(试验2)在新疆农业科学院... 以田间试验为基础,对直接种植法的不同方法进行分析,以期找到适合我国的评估方法,为遗传产量增益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以1970s—2000s期间大面积推广的杂交种为材料,分别于2005—2006年(试验1)以及2007—2008年(试验2)在新疆农业科学院和北京顺义试验基地进行。每个试验设置3种密度。依据1970年代单交种在3.0万株hm-2密度下的产量与2000年代的单交种在6.0万株hm-2密度下的年均单位面积的产量差异,计算得到1970s—2000s期间我国玉米遗传产量年增益速率为94.7 kg hm-2。在7.5万株hm-2密度下,2000年代单交种较1970年代单交种的产量增值是遗传因素作用的结果。1970年代单交种在1.5万株hm-2密度下的产量与2000年代单交种在7.5万株hm-2密度下的产量差值是育种与栽培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二者的比值得到育种对总产量增益的贡献率为52.9%。Duvick的直接种植法适用于我国评估遗传产量增益速率,Tollnaar的试验设置方法适用于评估我国玉米遗传贡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密度 遗传 产量增益
下载PDF
堆肥替代化肥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范铭 李强 +2 位作者 张丹 晋小军 曹爱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3-146,共4页
本试验研究了河西绿洲灌区在堆肥施用量为30 000 kg·hm^(-2)和60 000 kg·hm^(-2),替代化肥用量10%、20%和30%时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堆肥用量条件下,替代化肥处理均较对照提高了玉米产量和水分利... 本试验研究了河西绿洲灌区在堆肥施用量为30 000 kg·hm^(-2)和60 000 kg·hm^(-2),替代化肥用量10%、20%和30%时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堆肥用量条件下,替代化肥处理均较对照提高了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堆肥用量60 000 kg·hm^(-2),替代化肥用量30%的平均3年玉米经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分别为16 609.02 kg·hm^(-2)和25.08 kg·mm^(-1)·hm^(-2),较对照分别提高29%和23.73%。因此,在堆肥施用量为60 000 kg·hm^(-2),传统化肥减量30%时,玉米的增产和节水效果最佳,为河西绿洲灌区堆肥替代化肥的最佳施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 替代化肥 玉米 产量 WUE 河西绿洲灌区
下载PDF
灌水与施硫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超 朱慧杰 +2 位作者 朱云集 张国钊 谢迎新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108-2114,共7页
为探讨灌水与施硫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小麦生育期内不灌水(W0)、仅灌拔节水(W1)、灌拔节水+开花水(W2),每次灌水定额75mm,和不施硫0kg·hm-2(S0)、施硫60kg·hm-2(S60)对小麦干物质积累、产... 为探讨灌水与施硫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小麦生育期内不灌水(W0)、仅灌拔节水(W1)、灌拔节水+开花水(W2),每次灌水定额75mm,和不施硫0kg·hm-2(S0)、施硫60kg·hm-2(S60)对小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灌水次数的增加,田间耗水量增多,产量提高,但水分利用率降低;在3个灌水条件下,S60较S0均显著提高了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水分利用率、灌水利用率和降水利用率;在所有灌水和施硫处理组合中,以S60W2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最高,分别为22 082k、8 087kg·hm-2,水分利用率以S60W0最高,为15.42kg·hm-2·mm-1,W2S0最低,为13.81kg·hm-2·mm-1,灌水利用率则以S60W1最高,达105.09kg·hm-2·mm-1。由此建议,在正常降水年型条件下,在氮磷钾合理配施和底墒水适宜的基础上,可采取施硫60kg·hm-2结合拔节期灌W1水的措施,实现小麦产量和水分效率的同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水 施硫 籽粒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中华鳖七群体稚鳖—成鳖阶段养殖性能评估 被引量:27
11
作者 蔡完其 李思发 +3 位作者 刘至治 轩兴荣 朱津 顾忠明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33-439,共7页
对我国中华鳖代表性的7个地方群体,在温室恒温(30℃)条件下,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设计方法,进行了从稚鳖到成鳖、300余天的养殖性能的比较试验。主要结果:(1)7群体间个体日均增重差异极显著(F>0.01),日均增重大小顺序是:黄河鳖>淮河鳖... 对我国中华鳖代表性的7个地方群体,在温室恒温(30℃)条件下,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设计方法,进行了从稚鳖到成鳖、300余天的养殖性能的比较试验。主要结果:(1)7群体间个体日均增重差异极显著(F>0.01),日均增重大小顺序是:黄河鳖>淮河鳖>鄱阳湖鳖≈洞庭湖鳖>台湾鳖>崇明鳖>太湖鳖,黄河鳖极显著地优于其它群体(t>0.01)。(2)7群体间每平方米日均产量差异极显著(F>0.01),大小顺序是:黄河鳖>淮河鳖>洞庭湖鳖≈鄱阳湖鳖>台湾鳖>太湖鳖>崇明鳖,黄河鳖极显著地(t>0.01)或显著地(t>0.05)优于其它群体。(3)中华鳖个体生长差异,无论在同一群体内,或是7群体间,都很大。最大个体重/最小个体重比在黄河鳖最低,为5.6(♀)~8.3(♂),崇明鳖最高,为17.1(♀)~17.7(♂);从体重的变异系数看,也是黄河鳖最低。(4)7群体雌、雄性比总平均为:50.7%∶49.3%。雄性较雌性增重快8.4%(t>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稚鳖 成鳖 养殖性能 中华鳖 群体 日均增重量 每平方米日均产量
下载PDF
河南夏大豆区近30年主要大豆品种产量改良的遗传进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黄中文 徐新娟 +1 位作者 王伟 梅沛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09-1015,共7页
提高产量是大豆育种的主要目标。研究大豆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进展,对于今后制定高产育种策略有重要参考意义。本研究随机选择近30年河南主要育成品种中的18个大豆品种,进行两年产量评价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产量随育种年份增加总... 提高产量是大豆育种的主要目标。研究大豆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进展,对于今后制定高产育种策略有重要参考意义。本研究随机选择近30年河南主要育成品种中的18个大豆品种,进行两年产量评价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产量随育种年份增加总体呈递增趋势,遗传进展为17.39 kg hm^(–2),年递增率是0.7%;有效分枝、主茎节数、百粒重、株高有弱的正向遗传进展,而单株荚数和每荚粒数表现弱的负向遗传进展,但均不显著。百粒重、主茎节数和株高与产量有显著的遗传相关与表型相关,环境相关均不显著,表明这3个性状具有较大的遗传力,随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这3个性状均协同提高,且不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有效分枝、单株荚数、每荚粒数与产量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没达到显著水平,这是它们与百粒重、主茎节数、株高有极显著负遗传相关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产量 遗传进展 遗传相关
下载PDF
谷物产量智能测产监测器的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11
13
作者 仇华铮 陈树人 张林林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0-133,共4页
设计了一种谷物产量智能监测器,它由自主研制的GSM-1型单板冲量式谷物流量传感器、谷物产量采集器和谷物产量监视器组成。在谷物流量传感器试验台上进行了谷物产量实时监测的试验以及谷物产量采集器和监视器的通讯试验。实验结果表明,... 设计了一种谷物产量智能监测器,它由自主研制的GSM-1型单板冲量式谷物流量传感器、谷物产量采集器和谷物产量监视器组成。在谷物流量传感器试验台上进行了谷物产量实时监测的试验以及谷物产量采集器和监视器的通讯试验。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无线接收性能稳定,试验台产量测量误差≤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农业 联合收割机 测产 试验
下载PDF
“十二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支撑我国粮食持续增产 被引量:4
14
作者 董文 陈兆波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8-83,共6页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科技工程。为了探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对我国粮食增产的作用,从我国粮食需求、该工程实施的必要性和工程实施成效等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从"三区"建设...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科技工程。为了探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对我国粮食增产的作用,从我国粮食需求、该工程实施的必要性和工程实施成效等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从"三区"建设(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大作物的技术集成、技术攻关、超高产突破、储粮减损技术、防灾减灾技术、科技特派员制度和涉农企业与工程结合模式等几个角度具体分析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十二五 粮食 增产
下载PDF
我国北方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产量及穗部性状的遗传增益 被引量:2
15
作者 史振声 朴琳 王晓东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共4页
以北方地区不同年代有代表性的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为试材,对产量杂种优势的遗传增益及穗部性状杂种优势变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随着品种更替产量逐年提高;(2)各穗部性状随年代的推移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良,单产的提高是各穗部性状协同... 以北方地区不同年代有代表性的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为试材,对产量杂种优势的遗传增益及穗部性状杂种优势变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随着品种更替产量逐年提高;(2)各穗部性状随年代的推移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良,单产的提高是各穗部性状协同作用的结果;(3)穗粗和籽粒深度是1990年以后杂交种产量增长的主要遗传增益;(4)产量的增长与杂种优势增加并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杂种优势 遗传增益
下载PDF
不同放牧制度和强度下奶牛生产性能的研究──2.放牧对奶牛产奶量及体增重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姚爱兴 王培 +1 位作者 夏景新 樊奋成 《草地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12-119,共8页
本文作者在湖南南山牧场首次研究了不同放牧制度(分区轮牧和连续放牧)和放牧强度(0.467,0.667和0.867ha/头)下在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人工草地上放牧的黑白花奶牛产奶量、乳比重及体重的变化。结果表明:轮牧制奶牛的产奶量显... 本文作者在湖南南山牧场首次研究了不同放牧制度(分区轮牧和连续放牧)和放牧强度(0.467,0.667和0.867ha/头)下在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人工草地上放牧的黑白花奶牛产奶量、乳比重及体重的变化。结果表明:轮牧制奶牛的产奶量显著高于连续放牧制(1632.5vs.1462.3kg/头)。不同放牧强度下,奶牛的产奶量以中等放牧强度最高,轻牧次之,重牧最低,分别为1724.5、1571.1和1331.2kg/头。放牧期间两种放牧制间奶牛平均日增重差异不显著,以轮牧制较高(0.224vs.0.205kg/头·天);三种放牧强度间奶牛的平均日增重差异也不显著,由大到小依次为B3>B2>B1,分别为0.242、0.225和0.176kg/头·天。不同放牧处理对牛奶比重影响不大。这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放牧制度和放牧强度对奶牛平均日增重增加影响不显著,但对奶牛的产奶量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 体增重 乳牛 产乳量
下载PDF
杉木第二代种子园子代遗传变异及优良家系选择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胡德活 晏姝 +11 位作者 王润辉 韦如萍 古定球 林军 黄小平 赖旭恩 许松葵 刘斯通 谢金链 梁庆 曾雷 祝岩 《广东林业科技》 2010年第3期8-13,共6页
来自广东省龙山林场杉木第二代种子园的39个自由授粉家系参加了1998年多点子代测定和2001年单点子代测定试验,结果表明:11年生子代测定林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在家系和地点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8年生子代测定林生长性状... 来自广东省龙山林场杉木第二代种子园的39个自由授粉家系参加了1998年多点子代测定和2001年单点子代测定试验,结果表明:11年生子代测定林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在家系和地点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8年生子代测定林生长性状的差异较小;家系平均树高、胸径、材积遗传力分别为0.24、0.26、0.30,主要生长性状受中等偏下的遗传力控制;第二代种子园材积遗传增益在1.88%~5.85%,其遗传增益和现实增产效果高于1.5代种子园,也高于初级种子园。对11年生多点子代测定林家系进行了丰产稳定性分析,选择出广谱丰产稳定家系5、8、17、19、23、26、28号,平均单株材积比群体均值提高3.39%;丰产家系3、7、15、21号和家系20、22、25号,分别适合龙山林场和曲江林场及相似立地条件地区限制性推广利用,平均单株材积比群体均值分别提高9.91%和4.89%;8年生单点子代测定林,以单株材积高于群体均值作为入选标准,有1、2、4、6、7、8、10、11、12、14、15、19等12个家系入选,平均单株材积比群体均值提高6.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第二代种子园 子代 增益 丰产稳定性分析 选择
下载PDF
放牧对典型草原牧草营养及绵羊增重和瘤胃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塔娜 白宝全 +5 位作者 王建龙 王海 白海花 张千 穆怀彬 张晓庆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2-90,共9页
选取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典型草原区封育后轻度利用的天然草地,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设定4种放牧方式(连续放牧、四区轮牧、五区轮牧和六区轮牧)及2种放牧强度(1.0SU/hm^(2)、0.7SU/hm^(2),以下简称GI 1.0、GI 0.7),以不放牧为对照区,探究... 选取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典型草原区封育后轻度利用的天然草地,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设定4种放牧方式(连续放牧、四区轮牧、五区轮牧和六区轮牧)及2种放牧强度(1.0SU/hm^(2)、0.7SU/hm^(2),以下简称GI 1.0、GI 0.7),以不放牧为对照区,探究暖季放牧对植被地上生物量、草群养分供给量、绵羊增重及瘤胃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1)8~9月,未放牧处理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放牧处理,各放牧处理间未见明显差异。10月,地上生物量受到放牧强度的显著影响,同时表现出受放牧方式影响的趋势,但未见明显的二因素交互效应。具体表现为放牧强度GI 0.7组平均生物量显著高于GI 1.0组,放牧方式中划区轮牧平均生物量有高于连续放牧的趋势。GI 0.7时连续放牧的生物量明显下降,轮牧与未放牧处理差异不显著,可维持较高的生物量;GI 1.0时轮牧与连续放牧的生物量均显著下降,五区轮牧明显优于连续放牧。(2)草群养分供给量(FNY)的粗蛋白供给量(CPY)、中性洗涤纤维供给量(NDFY)和高消化性养分供给量(HDNY)指标对放牧强度和放牧方式的响应,与地上生物量的响应表现出相似趋势。(3)放牧强度和放牧方式对母羊和羔羊的增重、母羊瘤胃发酵参数影响不显著,但GI 0.7更有利于羔羊的增重,且母羊瘤胃生理状态较好。(4)综合评定,五区适度放牧为此类草原最适宜的放牧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方式 放牧强度 牧草养分供给量 体增重 瘤胃发酵参数
下载PDF
日粮代谢能水平对青山羊母羊泌乳量及羔羊增重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在宾 杨维仁 +1 位作者 李凤双 林国茗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3年第3期268-272,共5页
选用18只青山羊泌乳母羊及其羔羊随机分成3组,分别按推荐量的120%,100%和80%供给代谢能(ME),进行前后两期共70天的饲养试验,结果证明:(1)在本试验3个能量水平下,青山羊泌乳母羊在整个泌乳期内体重无明显变化(P>0.5),母羊泌乳量受日粮... 选用18只青山羊泌乳母羊及其羔羊随机分成3组,分别按推荐量的120%,100%和80%供给代谢能(ME),进行前后两期共70天的饲养试验,结果证明:(1)在本试验3个能量水平下,青山羊泌乳母羊在整个泌乳期内体重无明显变化(P>0.5),母羊泌乳量受日粮ME 水平的影响,一定范围内,提高日粮 ME 水平可增加泌乳量。(2)青山羊母羊的平均泌乳量为575±74gFCM/只天,某日或整个泌乳期的泌乳量可用下式预测:Y= dx(Y:泌乳量,g/d;x:日龄)。(3)要保证母羊较高的泌乳量和羔羊最大日增重,理想的日粮 ME 水平分别为前期10680kJ/kgDM 和后期9372kJ/kgDM。(4)母羊 ME 水平不同可明显影响羔羊日增重和断奶体重;双羔中任一羔羊在哺乳期内的日增重(△W)可根据母羊泌乳量(M)用下式估计:△W(g/d)=16.962+0.0712·M(g/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乳产量 增重 饲料
下载PDF
皮埃蒙特和契安尼娜改良牛肉用潜势测定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幼春 王毓英 +3 位作者 曹红鹤 张跃 毕树 Destefanis 《黄牛杂志》 1999年第4期20-22,共3页
选择纯种南阳牛公牛1 头,皮埃蒙特杂公牛 2 头,契安尼娜杂公牛 2 头,在日粮成份、用量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进行为期 244 天的育肥,结果南阳牛、皮杂牛和契杂牛平均日增重分别为906g/d,960 g/d 和1170 g... 选择纯种南阳牛公牛1 头,皮埃蒙特杂公牛 2 头,契安尼娜杂公牛 2 头,在日粮成份、用量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进行为期 244 天的育肥,结果南阳牛、皮杂牛和契杂牛平均日增重分别为906g/d,960 g/d 和1170 g/d,屠宰结果:南阳牛 、契杂牛和皮杂牛的屠宰率分别为 61.0% 、58.0% 和 61.8% ;瘦肉率依次为 41.5% 、40.9% 和42.1% ;眼肌面积分别为88.5cm 2、91.7cm 2 和141.0cm 2;背最长肌面积三个牛种的性能接近,肉的嫩度评分,南阳牛、契杂牛和皮杂牛分别为 6.43 分、5.14 分和 5.86 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肥 屠宰率 改种 皮埃蒙特牛 契安尼娜牛 肉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