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ng Functions of Reservoirs'Storage Capacities and Locations on Daily Peak Attenuation for Ganjiang River Basin Using Xinanjiang Model
1
作者 DU Jinkang ZHENG Dapeng +2 位作者 XU Youpeng HU Shunfu XU Chongyu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6期789-802,共14页
Flooding is the most prevalent and costly natural disaster in the world and building reservoirs is one of the major structural measures for flood control and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a framework was proposed to eval... Flooding is the most prevalent and costly natural disaster in the world and building reservoirs is one of the major structural measures for flood control and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a framework was proposed to evaluate functions of reservoirs′ locations and magnitudes on daily peak flow attenuation for a large basin of China, namely Ganjiang River Basin. In this study, the Xinanjiang model was adopted to simulate inflows of the reservoirs and flood hydrographs of all sub-catchments of the basin, and simple reservoir operation rules were established for calculating outflows of the reservoirs. Four reservoirs scenarios were established to analyze reservoirs′ locations on daily peak flow attenu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reservoirs attenuated the peak discharges for all simulated floods, when the flood storage capacities increase as new reservoirs were built, the peak discharge attenuation by reservoirs showed an increasing tendency both in absolute and relative measures; 2) reservoirs attenuated more peak discharge relatively for small floods than for large ones; 3) reservoirs reduced the peak discharge more efficiently for the floods with single peak or multi peaks with main peak occurred first; and 4) effect of upstream reservoirs on peak attenuation decreased from upper reaches to lower reaches; upstream and midstream reservoirs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decreasing peak discharge both at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and downstream reservoirs had less effect on large peak discharge attenuation at outlet of the basin. The proposed framework of evaluating functions of multiple reservoirs′ storage capacities and locations on peak attenuation is valuable for flood contro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t basin sc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ERVOIR peak flow Xinanjiang model reservoir operation ganjiang river basin
下载PDF
Accuracy and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high resolution satellite rainfall estimate over the Ganjiang River Basin 被引量:20
2
作者 HU QingFang YANG DaWen +1 位作者 WANG YinTang YANG HanBo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4期853-865,共13页
Based on spatial interpolation rainfall of the ground gauge measurement,we proposed a method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and compare the accuracy of satellite rainfall estimates (SREs) at three spatial scales:0.25... Based on spatial interpolation rainfall of the ground gauge measurement,we proposed a method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and compare the accuracy of satellite rainfall estimates (SREs) at three spatial scales:0.25°×0.25° grid scale,sub-catchment scale and the whole basin scale.Using this method,we evaluated the accuracy of six high-resolution monthly SREs (TRMM 3B42 V6,3B42RT V6,CMORPH,GSMaP MWR+,GSMaP MVK+ and PERSIANN) and revealed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SRE accuracy based on spatial interpolated rainfall from a dense network of 325 gauges during 2003-2009 over the Ganjiang River Basin in the Southeast Chin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round gauge-calibrated 3B42 had the highest accuracy with slight overestimation,whereas the other five uncalibrated SREs had severe underestimation.The accuracy of the six SREs in wet seasons was remarkab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dry seasons.When the time scale was expanded,the accuracy of SRE,particularly 3B42,increased.Furthermore,the accuracy of SREs was relatively low in the western mountains and northern piedmont areas,while it was relatively high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astern hills and basins of the Ganjiang River Basin.When the space scale was expanded,the accuracy of the six SREs gradually increased.This study provided an example for of SRE accuracy validation in other regions,and a direct basis for further study of SRE-based hydrological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tellite rainfall estimate accuracy evaluation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TRMM CMORPH GSMaP PERSIANN ganjiang river basin
原文传递
Spatial Patterns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Ganjiang River Basin 被引量:12
3
作者 WANG Xiaoli DAI Erfu ZHU Jianjia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6年第6期439-452,共14页
As the major component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forests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providing eco- system services and products (e.g. biodiversity, carbon sequestration, water yield and timber). Spatially quanti... As the major component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forests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providing eco- system services and products (e.g. biodiversity, carbon sequestration, water yield and timber). Spatially quantifying ecosystem services and interactions will shed light on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Main forest ecosystem ser- vices including carbon storage, water yield, soil retention and wood volume in the Ganjiang River Basin (GRB) were evaluated and mapped through the integrated use of INVEST3.1.0, CASA modeling and ArcGIS10.2, and relation- ships between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or social-economic factors were quantified and discussed based on ArcGIS10.2 and SPSS19.0.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four ecosystem services is heterogeneous. Forests dominated by broad-leaved forest and bamboo forest in mountainous regions around the GRB provided the largest carbon storage and wood volume services, while forests dominated by Masson pine plantations or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in the northeast provided the largest water yield servic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soil retention service is more discrete than others, and forests in the southwestern regions showed larger soil erosion modulus than in the northeastern regions. Ecosystem servic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cess and human activities. With altitude or slope increases, the carbon storage and wood volume of forests in- creased and water yield depth and soil retention decreased. When the regional total population decreased or GDP per capita increased, carbon storage and wood volume increased. Further research into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ecosystem services is need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when dealing with ecological probl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system service INVEST model CASA model spatial pattern plantations ganjiang river basin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背景下赣江流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时空演变特征
4
作者 徐慧 江善虎 +4 位作者 任立良 王孟浩 崔豪 王元疆 杨晶晶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共11页
【目的】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多区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频率与强度呈现增加趋势。系统揭示赣江流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为灾害风险防范提供参考。【方法】采用1961—2021年的日最高温度和表层土壤含水量数据,评估赣江流域... 【目的】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多区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频率与强度呈现增加趋势。系统揭示赣江流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为灾害风险防范提供参考。【方法】采用1961—2021年的日最高温度和表层土壤含水量数据,评估赣江流域热浪、农业干旱和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时空变化趋势,对比分析复合高温干旱事件与单独极端事件的特征差异。【结果】结果表明:赣江流域农业干旱事件频次呈下降趋势(-0.027场/10 a),热浪事件及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频次呈上升趋势(0.084场/10 a、0.013场/10 a)。与1961—2000年相比,2001—2021年赣江流域农业干旱的发生频率在北部大部分区域有所下降,南部地区大部分区域有所增加;热浪事件的发生频率在全流域均呈增加趋势;复合高温干旱的发生频率在东北部有所下降,南部显著上升。与单独热浪事件和单独农业干旱事件相比,复合高温干旱下的热浪事件历时和烈度分别增加16.87%和26.25%,农业干旱事件历时和烈度分别增加10.65%和26.86%。【结论】赣江流域南部地区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发生频率显著增加;相比于单独的极端事件,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危险性有所增强,未来应加强该区域的复合高温干旱风险防范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干旱 热浪 复合高温干旱 赣江流域 气候变化 时空变化 降水 长江流域
下载PDF
鄱阳湖流域赣江(南昌段)沉积物磷赋存形态特征及释放风险分析
5
作者 向速林 楚明航 +3 位作者 刘丽贞 朱林 吴永明 梁培瑜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1-1130,共10页
本研究采用化学连续提取法,分析赣江南昌段表层沉积物磷赋存形态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并通过等温吸附实验探讨了沉积物磷释放风险。结果显示:赣江南昌段表层沉积物总磷(TP)含量范围为235.21~702.24 mg/kg,均值为522.93 mg/kg,具有较高的... 本研究采用化学连续提取法,分析赣江南昌段表层沉积物磷赋存形态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并通过等温吸附实验探讨了沉积物磷释放风险。结果显示:赣江南昌段表层沉积物总磷(TP)含量范围为235.21~702.24 mg/kg,均值为522.93 mg/kg,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所有采样点位中无机磷(IP)均以闭蓄态磷(Oc-P)为主要赋存形态,各形态无机磷含量特征表现为:Oc-P>铁结合态磷(Fe-P)>碎屑钙磷(De-P)>自生钙磷(ACa-P)>可交换态磷(Ex-P)>铝结合态磷(Al-P);有机磷(OP)以残渣态有机磷(Res-P_(o))为主要赋存形态,按活性划分表现为:非活性有机磷(NOP)>中活性有机磷(MLOP)>活性有机磷(LOP)。生物有效磷(BAP)含量范围为61.59~218.27 mg/kg,占TP含量的比例为27.07%。BAP总量及占TP的比例均处于较低水平,沉积物内源磷释放风险较低。BAP中Fe-P平均占比为56.72%,表明沉积物磷潜在释放风险主要来源于Fe-P。TP、Fe-P和De-P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表明外源输入可能是赣江沉积物磷的主要来源。采样期间赣江南昌段沉积物磷平衡浓度(EPC 0)高于上覆水溶解性活性磷(SRP)浓度,磷吸附饱和度(DPS)均低于沉积物磷大量流失的临界值25%,表明此阶段沉积物磷虽作为上覆水的“磷源”,但出现大量释磷的可能性不高。因此,沉积物内源磷释放引起赣江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不高,这意味着赣江水体应更多关注外源输入问题。本研究结果为赣江南昌段水环境的科学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流域 赣江 沉积物 磷形态 生物有效磷 释放风险
下载PDF
赣江流域土地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6
作者 曾艳 廖成浩 +1 位作者 罗强煌 樊童生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5,共8页
以县级行政单位为基础,构建赣江流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模型。结果表明:在2000-2020年间赣江流域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数均呈现“N”型发展趋势,两者耦合协调度在结构... 以县级行政单位为基础,构建赣江流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模型。结果表明:在2000-2020年间赣江流域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数均呈现“N”型发展趋势,两者耦合协调度在结构上呈波动上升趋势;2000-2020年间赣江流域耦合协调度的莫兰指数显著增加,表明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冷点区主要集中在上游丘陵地区,热点区集中在下游平原地区。赣江流域的耦合协调度首要障碍因素历经了生态、经济和医疗的变迁,社会经济系统的低水平发展是影响耦合协调度的最大掣肘。应进一步强化在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下,激活社会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土地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高质量耦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安全 社会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度 赣江流域
下载PDF
湘赣流域旅游产业效率的时空演化与比较——基于“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的数据
7
作者 郑群明 陈子奇 曹灵 《济宁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0-47,共8页
旅游效率是衡量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建立五个要素层、六个指标的投入体系和两个要素层、四个指标的产出体系,运用DEA-MI模型,探讨赣江流域和湘江流域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旅游业的时空变化,可以为流域旅游效... 旅游效率是衡量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建立五个要素层、六个指标的投入体系和两个要素层、四个指标的产出体系,运用DEA-MI模型,探讨赣江流域和湘江流域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旅游业的时空变化,可以为流域旅游效率的发展提供参考。在时序演进上,两江流域旅游效率呈“M”型走向趋势;“十二五”时期赣江流域依靠优势资源取胜,“十三五”时期湘江流域依靠“头部文化”转败为胜;其中技术水平的发展速度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在空间分布上,两江流域标准差椭圆始终呈现“东北—西南”方向;赣江流域的空间格局变动主要体现在“十三五”时期,湘江流域则主要集中在“十二五”时期;长、潭、永包围圈的发展模式是湘江流域旅游业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效率 五年规划 DEA-MI模型 赣江流域 湘江流域
下载PDF
赣江流域水文情势时空差异性及变化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真 姜三元 +1 位作者 张奇 高海鹰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5-116,共12页
赣江流域作为鄱阳湖流域最大的子流域,是长江中下游的重要水源区,研究赣江流域的水文情势可以拓展对该区域水文演变机制的认识。基于赣江流域2000~2021年的日降雨量和径流监测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结合HYPE水... 赣江流域作为鄱阳湖流域最大的子流域,是长江中下游的重要水源区,研究赣江流域的水文情势可以拓展对该区域水文演变机制的认识。基于赣江流域2000~2021年的日降雨量和径流监测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结合HYPE水文模拟和PEST自动率定技术对参数敏感性指数、径流量及降雨量等指标进行水文过程及其时空变异的研究。结果表明:①流域内的水文变量呈现一定的时空变化。在年尺度上,径流量和降雨量有一定的波动,总体上呈现小幅上升趋势,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同时流域内水库运行也可能对水文机制产生一定影响;在月尺度上,径流量和降雨量均在6月达到峰值,1月达到最低值;在空间分布上,年均径流和降雨量在流域东部和北部均较大。②在水文过程模拟中,描述发生大孔隙流和地表径流的土壤水含量阈值的参数mactrsm相对综合敏感性最大。③HYPE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赣江流域及其代表性子流域宜丰河流域的径流动态变化(0.60≤E_(ns)≤0.86),宜丰河小流域出口(宜丰水文站)的流量模拟效果明显低于赣江流域出口(外洲水文站)。在年尺度上,宜丰站子流域的土壤湿度、蒸发量和地表径流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外洲站子流域相较于宜丰站子流域,土壤湿度更高、蒸发量较低、地表径流更大。④根据基流分割,宜丰站子流域和外洲站子流域的径流机制有所不同,表现在宜丰站子流域饱和地下水对总径流的贡献较大,而外洲站子流域地表径流对总径流的贡献较大。流域特征非均质性和水文过程变异是造成模型精度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情势 时空差异 M-K检验 趋势分析 水文模拟 HYPE模型 赣江流域
下载PDF
考虑记忆时间的LSTM模型在赣江流域径流预报中的应用
9
作者 胡乐怡 蒋晓蕾 +4 位作者 周嘉慧 欧阳芬 戴逸姝 章丽萍 付晓雷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41-1251,I0030,共12页
在气候变化条件下,准确的径流预测对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十分重要。本文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模型,采用赣江流域外洲、峡江以及栋背水文站的逐日流量以及CN05.1日降水数据构建3个不同面积流域的径流预测模型,并通过设置不同情景... 在气候变化条件下,准确的径流预测对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十分重要。本文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模型,采用赣江流域外洲、峡江以及栋背水文站的逐日流量以及CN05.1日降水数据构建3个不同面积流域的径流预测模型,并通过设置不同情景分析:模型的有效预见期与不同流域平均产汇流时间之间的关系,有效预见期内LSTM径流预测模型精度与记忆时间之间的关系,不同长度的预见期与模型最佳记忆时间之间的关系,同时探讨LSTM径流预测所需的记忆时间与流域面积的关系。结果表明:(1)综合考虑降水和前期径流情景下的径流预测效果最好,当预见期为1 d时,外洲、峡江、栋背站的纳什效率系数(NSE)分别可达0.98、0.96以及0.90;且其有效预见期与仅考虑降水信息的有效预见期相同,均与流域平均产汇流时间相近。(2)随着预见期的延长,不同情景下的预测精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仅考虑前期径流情景的下降率最大,说明降水信息较前期径流对径流预测效果的提升更重要。同时,随着流域面积的增加,相同预见期内径流预测精度均有所提升。(3)当预见期相同时,随记忆时间的延长,不同径流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均先上升至最高,接着具有下降趋势,最后逐渐趋于稳定。且在有效预见期内,随着预见期的延长,最佳记忆时间均有增大趋势,当达到最长的有效预见期时,对应的最佳记忆时间均为14 d。此外,在赣江流域的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流域面积的增大,LSTM的最佳记忆时间减小。研究结果可为赣江流域的径流预报提供参考,同时有助于推求其他流域采用机器学习进行径流预测所需的最佳记忆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STM模型 赣江流域 记忆时间 径流预测 预见期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赣江流域水文情势演变及归因分析
10
作者 乔时雨 李国芳 +2 位作者 李国文 陈静 冻芳芳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06,共8页
为揭示赣江流域水文情势演变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根据赣江外洲站1953~2020年实测流量和水位资料,采用滑动平均法、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累积距平检验、Mann-Kendall检验、滑动秩和检验、Pettitt检验和有序聚... 为揭示赣江流域水文情势演变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根据赣江外洲站1953~2020年实测流量和水位资料,采用滑动平均法、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累积距平检验、Mann-Kendall检验、滑动秩和检验、Pettitt检验和有序聚类检验法分析该站流量和水位的变化特征,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和残差分析法定量评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流量及水位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外洲站年尺度和月尺度平均流量均呈现不显著的增大趋势,年平均流量增幅为10.5%,增大速率为3.2 (m^(3)·s^(-1))/a;年尺度和月尺度平均水位均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年平均水位降幅为-14.3%,下降速率为-0.04 m/a。(2) 1991年为外洲站年平均流量序列的突变年份,影响期较基准期增大了205 m^(3)/s;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其中气候变化占92.8%,赣江流域降水增多是使外洲站流量略有增大的主要原因。(3) 2002年为外洲站年平均水位序列的突变年份,影响期较基准期下降了2.20 m,人类活动对水位变化的贡献率占93.8%;水利工程建设、流域综合治理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了河流天然的水沙规律,外洲站断面受冲淤变化和人工采砂等影响,河床逐年下切趋势明显,这是造成外洲站水位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可为变化环境下流域水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情势演变 非一致性分析 随机森林 残差分析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赣江流域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时变增益水文模型和CN05.1降水数据的赣江流域径流模拟研究
11
作者 钟奇 付晓雷 +3 位作者 蒋晓蕾 章雨晨 胡乐怡 章丽萍 《人民珠江》 2024年第3期18-29,108,共13页
水文模型是径流模拟的重要手段,降水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型的选择和降水数据的质量对流域径流模拟都具有重要意义。以赣江流域为研究区域,通过对比CN05.1降水数据与站点线性插值降水数据,分析CN05.1降水数据的可靠性,评估基于... 水文模型是径流模拟的重要手段,降水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型的选择和降水数据的质量对流域径流模拟都具有重要意义。以赣江流域为研究区域,通过对比CN05.1降水数据与站点线性插值降水数据,分析CN05.1降水数据的可靠性,评估基于分布式时变增益水文模型(DTVGM)和CN05.1降水数据在赣江流域径流模拟的适用性。研究表明:(1)CN05.1降水和站点插值降水多年月平均降水年内变化过程类似,空间分布相关性很高,R均值为0.90,CN05.1日降水与站点插值日降水相关性较高,RMSE均小于等于7.52 mm,R均大于等于0.81;(2)基于CN05.1降水和站点插值降水数据模拟了赣江流域新田等6个水文站1961—2009年的流量,模拟流量在多数大流量处大于实测流量,表明模型对于大流量的模拟存在高估现象;(3)无论是日径流还是月径流,基于CN05.1降水数据的径流模拟精度均较高,且月径流模拟要优于日径流。因此,基于DTVGM模型和CN05.1降水数据在赣江流域径流模拟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05.1降水数据 分布式时变增益水文模型 适用性评估 径流模拟 赣江流域
下载PDF
赣江流域水文干旱事件重现期计算方法
12
作者 郭娜 洪兴骏 江聪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9-75,83,共8页
针对以径流相对亏缺状态表征的水文干旱事件,采用3种常用的概率分布函数Log-normal、Gamma和Normal,拟合了赣江外洲站实测年径流资料;利用外洲站年径流的统计特征,推导了干旱历时和干旱强度2种典型干旱特征变量的理论概率分布函数的参数... 针对以径流相对亏缺状态表征的水文干旱事件,采用3种常用的概率分布函数Log-normal、Gamma和Normal,拟合了赣江外洲站实测年径流资料;利用外洲站年径流的统计特征,推导了干旱历时和干旱强度2种典型干旱特征变量的理论概率分布函数的参数;计算了期望间隔时间定义下干旱历时内累积干旱强度达到某一阈值的干旱事件的重现期,并采用Monte Carlo随机模拟技术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根据年径流统计信息解析推求水文干旱事件的重现期,具有较强的统计基础和可信的精度,能够一定程度克服依靠有限观测水文序列进行干旱事件重现期推断的样本偏差,可为定量评估流域干旱风险,支撑流域水安全保障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干旱 重现期 计算方法 年径流 赣江流域
下载PDF
赣江流域径流量对气象和大尺度气候因子的响应研究
13
作者 丁应龙 王红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61,共9页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驱动水文过程的气象和大尺度气候因子持续变化,给流域水资源管理与配置带来挑战。赣江流域作为鄱阳湖最大的流域,其径流量变化对近些年旱涝灾害频发的鄱阳湖影响显著。基于赣江流域1966—2020年的日气象数据以及流域...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驱动水文过程的气象和大尺度气候因子持续变化,给流域水资源管理与配置带来挑战。赣江流域作为鄱阳湖最大的流域,其径流量变化对近些年旱涝灾害频发的鄱阳湖影响显著。基于赣江流域1966—2020年的日气象数据以及流域出口外洲水文站的日径流量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地理探测器和小波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赣江流域径流量的变化趋势,探究了赣江流域内气象要素对流域径流量的解释力,并检测了赣江流域月平均流量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之间的变异性和遥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流域内的径流量呈现不显著增大趋势,其原因可能是不显著增加的降水与其他气象因子交互作用的结果;降水是影响径流量的主导因子,其在年内尺度上的解释力可达0.827,而多因子交互作用的解释力比两个因子的简单和更加显著;AMO对径流量的影响周期主要是在4 a的周期上,而ENSO则在2 a左右出现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气象因子 大尺度气候因子 地理探测器 小波分析 赣江流域
下载PDF
基于指数核函数高斯过程回归的短期径流预测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中政 方丽 +4 位作者 刘万 迟英凡 王永强 付吉斯 熊斌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5-31,40,共8页
径流预测有助于流域水资源综合高效调配和防洪减灾调度,如何精准地开展短期径流预测一直是水文水资源研究领域的重点。高斯过程回归(GPR)凭借其针对复杂非线性回归问题的泛化能力,已在水文过程长中短期预测研究中得到成功应用。而GPR回... 径流预测有助于流域水资源综合高效调配和防洪减灾调度,如何精准地开展短期径流预测一直是水文水资源研究领域的重点。高斯过程回归(GPR)凭借其针对复杂非线性回归问题的泛化能力,已在水文过程长中短期预测研究中得到成功应用。而GPR回归分析能力不仅取决于模型参数,还受核函数影响。为此,研究分析了不同核函数作用下GPR预测模型效果,提出了基于指数核函数GPR的流域短期径流预测模型。首先通过多重相关性系数分析筛选相关性系数大且时段最短的预测因子组合,然后分别选用有理二次、径向基、马顿和指数核函数建立不同的GPR短期径流预测模型,同时加入了MLR、RT、SVM、BP等模型方法的预测结果作为对比。以赣江流域吉安水文站短期径流预测(预测步长为6 h,预见期为7 d)为例开展实例分析,相关实验结果表明:①应用不同核函数的GPR模型预测结果表现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方法预测表现由好到差分别为指数GPR、有理二次GPR、RT、马顿GPR、径向基GPR、SVM、MLR、BP;②指数GPR预测模型28时段的4项评价指标均表现最佳,DC和QR分别接近1和100%,预报精度达到甲级以上。综上,研究验证了指数核函数GPR短期径流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和普适性,模型预测精度满足实际工程应用需求,具备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径流预测 高斯过程回归 指数核函数 赣江流域 吉安水文站
下载PDF
基于GIS的城市岸线资源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以南昌市为例 被引量:5
15
作者 邓彤 罗志军 《上海国土资源》 2023年第2期69-75,共7页
针对赣江与抚河干流南昌段的生态环境特点,从自然、环境、灾害易损性等方面选取坡度、高程、用地类型、距水体距离、植被指数、降水侵蚀力、地质灾害易发区、地面塌陷易发区等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再运用综合指数法对岸线资源生态环境... 针对赣江与抚河干流南昌段的生态环境特点,从自然、环境、灾害易损性等方面选取坡度、高程、用地类型、距水体距离、植被指数、降水侵蚀力、地质灾害易发区、地面塌陷易发区等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再运用综合指数法对岸线资源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高程、用地类型、距水体距离为区域中高度敏感因子,植被指数、降水侵蚀力、地质灾害易发区、地面塌陷易发区为中低度敏感因子;研究区中不敏感区、低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极度敏感区分别占总面积的9.23%、15.45%、31.32%、33.92%、10.09%,综合生态敏感度属于中高度敏感。将极度与高度敏感区划为核心保护区,实行严格保护;中度与低度敏感区划为控制建设区,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不敏感区划为适宜建设区,进行适当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可为南昌市城市岸线资源利用、保护与系统治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岸线资源 生态敏感性评价 生态敏感区 赣江干流南昌段
下载PDF
极端降雨事件对南方红壤区径流和输沙的影响——基于赣江支流濂江上游流域的长序列分析(1984-2020年)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利祥 郭忠录 +2 位作者 聂小飞 廖凯涛 郑海金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133-2143,共11页
为探究极端降雨对南方红壤区流域水沙的影响,本文基于江西省鄱阳湖水系赣江上游濂江流域1984—2020年逐日降雨量、径流量和输沙量数据,使用95百分位法计算极端降雨,并采用最小事件间隔时间法分割降雨事件,综合应用Pettitt检验和线性回... 为探究极端降雨对南方红壤区流域水沙的影响,本文基于江西省鄱阳湖水系赣江上游濂江流域1984—2020年逐日降雨量、径流量和输沙量数据,使用95百分位法计算极端降雨,并采用最小事件间隔时间法分割降雨事件,综合应用Pettitt检验和线性回归方法对水沙突变、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发生极端降雨事件的时期是流域泥沙输出的关键时期,极端降雨对输沙量的贡献率达85.58%~87.79%,而对径流量的贡献为38.33%~43.42%。(2)在极端降雨情景下,年径流量从1984—1995年的209.21×10^(6)m^(3)下降到1996—2020年的165.23×10^(6)m^(3),而年输沙量从1984—1995年的3.65×10^(4)t增加到1996—2020年的12.8×10^(4)t,相比于1984—1995年,1996—2020年的极端降雨所产生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占比有缩小趋势,分别表现为从43.42%到38.33%和从87.79%到85.58%。(3)极端降雨情景下影响流域水沙变化的主要因子是降雨量,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9~0.57,而普通降雨情景下水沙变化主要受前期降雨量的影响,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0~0.29。(4)仅对极端降雨而言,相比于1984—1995年,1996—2020年前期降雨量对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均有所上升,分别从0.33提高到0.36、从0.12提高到0.17,即前期降雨量的作用在“径流减少,输沙增多”时期对水沙变化的影响更明显。因此,在制定流域管理策略时应重视极端降雨对水沙变化的影响,以确保措施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事件间隔时间法 降雨特征参数 径流量 输沙量 赣江 濂江流域
下载PDF
1960年以来赣江流域生态径流变异机制及生态效应研究
17
作者 段红鑫 孔志岗 +4 位作者 叶许春 袁燕萍 刘婷婷 李相虎 张增信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78-188,共11页
【目的】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科学理解流域生态径流变异机制,对优化水资源调控方案和提高抗旱减灾效果至关重要。【方法】基于赣江流域上、中、下游3个水文站1960—2018年时间序列不等的逐日径流量,结合流量过程线计算的生态赤字与生态剩... 【目的】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科学理解流域生态径流变异机制,对优化水资源调控方案和提高抗旱减灾效果至关重要。【方法】基于赣江流域上、中、下游3个水文站1960—2018年时间序列不等的逐日径流量,结合流量过程线计算的生态赤字与生态剩余指标,研究分析了赣江流域的生态径流的变异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标准化降水蒸发系数(SPEI)与生物多样性指数(SI)及其与生态径流指标的拟合关系,探讨了赣江流域生态径流变化的驱动机制和生态响应。【结果】研究显示:(1)赣江流域上、中、下游之间生态适宜流量差异显著,同一站点在不同月份间的生态适宜流量也极为悬殊。(2)从上游到下游生态赤字变异程度逐渐减小,生态剩余略有增大;各站点生态赤字在较低水平上呈现“高-低-高”的年代际波动特征,生态剩余的整体变化规律则相反。(3)生态剩余与SPEI呈正相关关系,而生态赤字与SPEI呈负相关关系;万安水库修建前后,枯水期与丰水期的赣江中下游生态剩余指标有所提升,平水期生态剩余出现下降。(4)SI与河流生态剩余之间以线性正相关关系为主,而SI与河流生态赤字之间表现为指数负相关关系;各站点SI在1985年之前呈现小波动下降趋势,之后波动幅度明显增大。【结论】结果表明:赣江流域近60 a生态径流变化受气候与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干湿状况是引起河流生态剩余和生态赤字变化的关键因素,干流水库建设对提升下游河道生态剩余作用明显,河流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径流变化关系密切。研究结果可为提升赣江流域生态径流变异机制认识、水资源调控措施和水生态建设理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径流 水文变异 标准化降水蒸发系数 生物多样性指数 赣江流域 水库建设 人类活动
下载PDF
赣江流域土地利用迁移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昊 刘卫林 +5 位作者 李香 张景嵘 杨晴 涂序柯 刘建武 刘丽娜 《人民珠江》 2023年第7期90-97,共8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表征,其变化特征深刻影响着区域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赣江流域1980—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赣江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赣...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表征,其变化特征深刻影响着区域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赣江流域1980—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赣江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赣江流域1980—2018年土地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林地和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流域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呈增加态势,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加快;土地利用转换类型以耕地和林地向建设用地转移、林地和草地相互转移以及林地向耕地转移为主,部分耕地转化为水域;草地、水域、建设用地重心变化较明显,草地的重心在向西偏北方向迁移,水域的重心在向西偏南方向迁移,建设用地重心在向东偏南方向移动,移动速度均具有阶段性。可为赣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动态度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重心迁移 赣江流域
下载PDF
赣江流域生态流量与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邴建平 邓鹏鑫 +2 位作者 吴智 贾建伟 王栋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7-131,170,共6页
为更好指导赣江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采用水文学方法确定了赣江干流及重要支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定量评估了流域各分区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研究表明:(1)赣江干流各断面生态流量为44.8~281.0 m^(3)/s,占年均流量的11.7%~13.6... 为更好指导赣江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采用水文学方法确定了赣江干流及重要支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定量评估了流域各分区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研究表明:(1)赣江干流各断面生态流量为44.8~281.0 m^(3)/s,占年均流量的11.7%~13.6%。支流断面生态流量为6.03~19.80 m^(3)/s,占年均流量的9.4%~10.0%。各断面近10 a日均流量满足程度均在92%以上,可作为生态流量管控依据。(2)外洲以上赣江流域年均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224.2亿m^(3),可利用率29.6%。各主要支流年均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7.1亿~22.1亿m^(3),可利用率19.7%~29.3%,流域下游水资源可利用率总体高于中上游。随着流域洪水资源高效利用能力提升,水资源可利用量可进一步增加。研究成果可为指导流域干支流水量分配与调度,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资源 生态流量 可利用量 空间分布 赣江流域
下载PDF
基于EOF和MK趋势分析的赣江流域降水时空分布格局 被引量:2
20
作者 夏志明 廖凯涛 +4 位作者 郭利平 陈秀龙 刘翠平 焦玉章 曹建祖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23-233,249,共12页
[目的]研究赣江流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明确流域上中下游地区不同等级降雨的年际、年内和空间变化规律,并揭示易引发洪涝灾害的大雨和暴雨的高发时段和集中分布区域。[方法]使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EOF)和Mann-Kendall(MK)非参数检验等... [目的]研究赣江流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明确流域上中下游地区不同等级降雨的年际、年内和空间变化规律,并揭示易引发洪涝灾害的大雨和暴雨的高发时段和集中分布区域。[方法]使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EOF)和Mann-Kendall(MK)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对全流域和上中下游降水量以及不同等级降水进行了分类与统计研究。[结果](1)对赣江流域降水空间分布格局的分析发现,降雨的高值中心位于流域东南部的宁都和石城地区,以此为起点向南北两个方向逐渐递减;大雨和暴雨的高值中心也主要位于流域东部及其偏南地区,由此向南北递减;中雨和小雨的高值中心则与之相反,主要位于流域西部及其偏南地区。(2)赣江流域降水的年际趋势变化显示,流域整体降水量呈现不显著增加趋势,仅3个站点和下游区域的降雨量有显著增加趋势;不同等级降雨中,小雨表现为显著下降趋势,中雨整体表现为不显著下降趋势(下游除外),大雨和暴雨在全流域及其不同分区都表现为显著增加趋势。(3)不同等级降雨的年内变化显示,全年降雨量主要集中发生于汛期,中雨和大雨为主要降水类型;6月降水最多,尤其是暴雨量显著大于其他月份,12月降雨量最少。[结论]赣江流域降水呈现出小雨中雨减少,大雨暴雨显著增加的两极分化现象,且呈现明显的时空分布不均现象;以石城和瑞金为起点的流域东南部地区在主汛期(尤其是6月)发生区域性暴雨洪涝灾害的概率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等级降雨 时空分布 EOF分析 MK非参数检验 赣江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