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ENT TECTONIC DEFORMATION ANOMALY AND EARTHQUAKES IN GANSU-NINGXIA-QINGHAI AREA
1
作者 Wang Shuangxu, Zhang Xi, Zhang Sixin and Xue Fuping (Second Crust Monitoring and Application Center, CEA, Xi’an 710054 China)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B12期94-100,共7页
By processing and analyzing geodetic data of vertical deformation, fault deformation and horizontal deformation by GPS in Gansu Ningxia Qinghai area and by comparing them with geological structures and many medium to ... By processing and analyzing geodetic data of vertical deformation, fault deformation and horizontal deformation by GPS in Gansu Ningxia Qinghai area and by comparing them with geological structures and many medium to strong earthquake activities in this area, some features of recent tectonic deformation anomal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dium to strong earthquakes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①Near the main faults tectonic deformations are relatively large. The amount of vertical movement and the deformation status evolve with time. The horizontal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show obvious compressional strike slip character. ②The dominant stress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seismic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comes from the persistent northeastward compression of Qinghai Tibet block;The time spatial distribution evolution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seismic activiti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dynamic evolution of block motion and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 field. ③The abnormal uplift and high gradient deformation belts and remarkable fault deformation anormaly on the borders of regional tectonic blocks are indicators of developing moderate to strong earthquakes but earthquakes may not necessarily take place in the position of maxium deformation, it usually occurred in the region where fault deformation anormaly shows “trend accumulation acceleration turn ” variation character or nearby. On the basis of above study, a preliminary prediction for strong earthquake risk in this area is giv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宁夏-青海地区 纵向变形场 横向变形发展 断层活动异常 地震预报 区域数据处理
下载PDF
A Trip to Tibetan Areas in Sichuan and Qinghai
2
作者 WANG LUO 《China's Tibet》 1995年第6期36-37,共2页
ATriptoTibetanAreasinSichuanandQinghaiWANGLUOInsummerlastyear,myfriendsandItravelledtotheTibetanareasinSichu... ATriptoTibetanAreasinSichuanandQinghaiWANGLUOInsummerlastyear,myfriendsandItravelledtotheTibetanareasinSichuanandQinghaiprov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Trip to tibetan areas in Sichuan and qinghai
下载PDF
甘肃涉藏地区锅庄舞风格特征研究
3
作者 何晓丽 常瑞宏 《甘肃高师学报》 2024年第2期133-137,共5页
锅庄舞是集中体现藏民族美学思想的团栾舞蹈,由十三种舞步和九大类手势动作组合而成.颤、开、顺、左、绕、舞袖是锅庄舞的六大动作特征;走、跳是主要运动形式;圆或同心圆、弧线、直线是主要队形;舞曲多用地域风情特征明显的藏族民歌歌... 锅庄舞是集中体现藏民族美学思想的团栾舞蹈,由十三种舞步和九大类手势动作组合而成.颤、开、顺、左、绕、舞袖是锅庄舞的六大动作特征;走、跳是主要运动形式;圆或同心圆、弧线、直线是主要队形;舞曲多用地域风情特征明显的藏族民歌歌舞音乐,分为舒缓平和的慢板乐段和热烈奔放的快板乐段;舞蹈分为序舞、慢舞、快舞、结束四个舞段;服饰明艳华贵,主要是“藏式长袍+衬衣”;男子动作大而奔放、女子动作小而秀美.碌曲锅庄舞博采众长、久负盛名;玛曲草原锅庄舞粗犷豪放;夏河寺院锅庄舞庄严肃穆;迭部、舟曲林区锅庄舞小巧活泼;陇南、天祝山地锅庄舞稳重优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涉藏地区 锅庄舞 风格特征
下载PDF
基于县域乡村振兴视角的甘青川藏族聚居县返贫风险研究
4
作者 金炳镐 崔慧芳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4-157,共14页
文章旨在对甘青川藏族聚居县的返贫风险进行研究。样本数据和资料源于对甘青川藏族聚居县精准扶贫及脱贫工作的田野调查。通过调研甘青川三省藏族聚居县的脱贫攻坚工作,从中总结出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准扶贫模式,如迭部县“特色产业模... 文章旨在对甘青川藏族聚居县的返贫风险进行研究。样本数据和资料源于对甘青川藏族聚居县精准扶贫及脱贫工作的田野调查。通过调研甘青川三省藏族聚居县的脱贫攻坚工作,从中总结出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准扶贫模式,如迭部县“特色产业模式”、泽库县“拉格日模式”、若尔盖县“跨地域协作模式”,发现在实践层面,甘青川藏族聚居县存在扶贫项目的立项随意性的问题、部分脱贫技能培训脱离实际的问题、易地搬迁扶贫模式带来的问题。文章通过返贫风险分析,针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路径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贫风险 甘青川藏族聚居县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乡村振兴
下载PDF
明代藏传佛教在甘青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5
作者 丁柏峰 《高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34-41,共8页
甘青地区是我国藏传佛教流布的重要地区,明代是藏传佛教在这一地区传播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有明一代,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扶持,加之具有深厚的信仰基础,藏传佛教成为这里占据主导性地位的意识形态。明王朝对这里采取“因其俗尚,用僧徒化导... 甘青地区是我国藏传佛教流布的重要地区,明代是藏传佛教在这一地区传播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有明一代,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扶持,加之具有深厚的信仰基础,藏传佛教成为这里占据主导性地位的意识形态。明王朝对这里采取“因其俗尚,用僧徒化导”的怀柔政策,只要该宗教领袖具有一定的实力,不论是属于藏传佛教哪一教派,都根据其信众多寡和实力大小授予相应的封号,以示优宠。同时,将在内地行之已久的僧司制度移植到了西北地区,使其成为管理该区域内部各种宗教事务的官方机构。明政府还在甘青地区敕建了瞿昙寺、大崇教寺、弘化寺等大批寺院,有力地推动了该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的兴建。藏传佛教格鲁派兴起以后,引起了明王朝的高度重视,其宗教领袖释迦也失被明政府封为“大慈法王”,格鲁派与明王朝的联系日渐密切。在明政府的支持与推动下,明代中后期在甘青地区形成了格鲁派传播与发展的高潮,大批寺院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拔地而起,一些其他教派寺院也相继改宗格鲁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藏传佛教 甘青地区
下载PDF
地理环境对藏传佛教在甘青地区传播与发展的影响
6
作者 丁柏峰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7-25,共9页
甘青地区是我国藏传佛教流布的重要地区,是藏传佛教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区域。宗教产生与传播的前提是和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协调、适应,藏传佛教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藏传佛教在甘青地区的传播与发展和此地... 甘青地区是我国藏传佛教流布的重要地区,是藏传佛教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区域。宗教产生与传播的前提是和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协调、适应,藏传佛教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藏传佛教在甘青地区的传播与发展和此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发展,以及甘青地区的地理区位都密切相关。青海和西藏山水相连,青海省以及甘肃部分地区与西藏自治区共同构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主体。由于地理的、宗教的、军事的、政治的、民族的,以及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西藏与甘青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相互牵动与影响非常明显。甘青地区尤其青海和甘南地区成为藏传佛教的重要传播区域,而甘肃其他区域作为农牧交错的过渡地区,在吐蕃王朝势力强大时也几乎被其全部占领,也受到藏传佛教文化程度不一的影响。甘青地区是重要的多民族聚居区,也是控厄西北的核心地带,又是中原联结新疆、西藏等地的锁钥之地,甘青不稳则新疆、西藏必失。甘青地区这种不可替代的区位特征,对历代王朝在这里所推行的藏传佛教的政策具有深刻影响,继而对藏传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环境 甘青地区 藏传佛教
下载PDF
基于甘青宁多家医疗机构PIVAS运行现状分析与研究
7
作者 张明霞 李文斌 +3 位作者 吴迪 马正兴 陈玉艳 王荣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24年第4期382-384,共3页
通过发放电子调查问卷的形式,向甘肃省、青海省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多家医疗机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负责人进行咨询,对其运行、成本和收费情况进行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甘青宁地区PIVAS运行情况较为一般,这与PIVAS缺乏收费标准及PIVAS... 通过发放电子调查问卷的形式,向甘肃省、青海省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多家医疗机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负责人进行咨询,对其运行、成本和收费情况进行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甘青宁地区PIVAS运行情况较为一般,这与PIVAS缺乏收费标准及PIVAS的建设因医院而异有关,因此,需要制定PIVAS建设和收费标准,为甘青宁PIVAS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青宁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横断面研究
下载PDF
包车旅游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以青海和甘肃地区为例
8
作者 王雨晨 《保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1-97,共7页
包车旅游游客满意度的研究体现了旅游交通研究方向由跟团游、自驾游向新方式转变的趋势。以青海和甘肃为研究区域,包车旅游游客为研究主体,飞猪旅行网的游客评论为数据来源,基于扎根理论,经过三重编码,建立了包车旅游游客满意度影响因... 包车旅游游客满意度的研究体现了旅游交通研究方向由跟团游、自驾游向新方式转变的趋势。以青海和甘肃为研究区域,包车旅游游客为研究主体,飞猪旅行网的游客评论为数据来源,基于扎根理论,经过三重编码,建立了包车旅游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结果表明:影响包车旅游游客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有42项并可概括为5个核心范畴,以此构建出“出游准备—旅行社服务体验—司导服务体验—目的地吸引物体验—游后积极评价”5个维度组成的包车旅游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其中,出游准备是理论模型的前提条件,旅行社服务体验、司导服务体验和目的地吸引物体验是核心影响因素,游后积极评价是满意的表现,其中重游意愿、重选意愿、推荐意愿、经验分享等会产生新的出游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车旅游 游客满意度 影响因素 扎根理论 青甘地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草本植物群落主要种生态位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晓雷 杨富强 +7 位作者 王明军 黄海霞 田青 周旭姣 赵安 贺万鹏 赵艳丽 姜礼红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3-37,共15页
特定环境下植物的生态位决定植物群落的相对稳定状态。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采用Levins和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Pianka和Schoener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4个演替阶段群落的种群生态位宽度... 特定环境下植物的生态位决定植物群落的相对稳定状态。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采用Levins和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Pianka和Schoener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4个演替阶段群落的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程度,并划分群落特化种和泛化种。结果表明:火烧迹地不同演替阶段的草本层主要物种的Levins和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结果基本一致,同一物种在不同演替阶段的生态位宽度存在差异,生态位宽度23 a>5 a>15 a>顶级群落(Climax)。5 a群落有2个特化种2个泛化种,15 a群落有4个特化种2个泛化种,23 a群落仅有3个特化种,Climax群落有3个特化种5个泛化种。23 a群落的高生态位重叠指数的种对数占比最小,而Climax群落有着较少低生态位重叠指数的种对数;中等生态位重叠指数的种对数占总对数比值大小顺序为Climax>5 a>15 a>23 a。通过研究分析可以得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经过重度火干扰后,火烧迹地演替初期的群落(5 a)和受人为定向干扰的群落(23 a),植物生境资源丰富,各植物种的生态位宽度都相对较大、生态位重叠较小,相应地种间竞争小;演替中期(15 a),生态位重叠分离现象明显,群落中的大多数种在资源利用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种间竞争加剧;而Climax属于顶级群落,各种的生态位宽度相对较宽,大多数植物种间生态位重叠不高,竞争较小,群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除了Climax群落,其他各演替阶段群落所含特化种占特化种与泛化种之和比≥50%,特定的生境促使特化种的形成。适当的人为干预能够提高群落内种的生态位宽度,降低种间的生态位重叠,形成较为稳定的生态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植物 生态位 云杉-巴山冷杉林 火烧迹地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植物群落演替的数量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晓雷 杨富强 +5 位作者 田青 周旭姣 赵安 何万鹏 赵艳丽 姜礼红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9-132,共14页
[目的]分析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规律,为火烧迹地植物群落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在迭山北坡,选取4个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即火后演替5年(5 a... [目的]分析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规律,为火烧迹地植物群落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在迭山北坡,选取4个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即火后演替5年(5 a)、火后演替15年(15 a)、火后演替23年(23 a)和森林顶级群落(Climax)作为一个演替序列,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计算物种重要值、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相似系数等指标,以揭示火烧迹地植物群落演替的数量特征。[结果]1)随着火烧迹地植物群落演替时间的推移,群落物种丰富度下降,个体数量逐渐减少,其中5 a群落物种丰富度最大,个体数最多(4008±298株·(400 m^(2))^(-1)),Climax的物种丰富度最小,个体数量也最少(1759±90株·(400 m^(2))^(-1));草本层5a群落、灌木层和乔木层Climax群落的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最大。2)依据重要值,5 a、15 a、23 a和Climax 4个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可命名为扁刺蔷薇+箭竹+密生薹草、唐古特忍冬+黑水柳+密生薹草、青海云杉-红桦+扁刺蔷薇+密生薹草群落和云杉-巴山冷杉+唐古特忍冬+密生薹草群落。3)不同演替阶段草本植物群落异质性指数5 a(0.07)<15 a(0.12)<23 a(0.19)<Climax(0.22)。4)5 a、15 a和23 a群落的多度为几何级数分布型,表明火烧迹地环境条件有利于草本植物生长,生态位确定性物种在群落构建过程中占据主要地位;而Climax群落的多度呈“S”型分布,“中间类型”物种占据了群落的绝大部分,属于演替晚期群落。5)根据β多样性的差异,可将4个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的灌木层划分为初建灌木层(5 a)和稳定灌木层(15 a,23 a,Climax),草本层划分为剧烈变化草本层(5 a和15 a)和稳定草本层(23 a和Climax)。[结论]随着植物群落演替时间越长,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物种丰富度呈递减趋势,群落间的相似性越加接近,群落为正向演替,演替过程为灌木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云杉-巴山冷杉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杉-巴山冷杉林 火烧迹地 植物群落 演替 数量研究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下载PDF
基于地理加权随机森林的青藏地区放牧强度时空格局模拟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兰晖 黄聪聪 +5 位作者 张镱锂 刘林山 王兆锋 张海燕 丁明军 张华敏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8-410,共13页
精确刻画放牧强度时空格局是深刻理解青藏地区高寒草地服务功能动态及其驱动机制的重要基础,对辅助制定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意义。基于牲畜年末存栏量、牧区人口密度、生长季NDVI、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居民点分布等数据... 精确刻画放牧强度时空格局是深刻理解青藏地区高寒草地服务功能动态及其驱动机制的重要基础,对辅助制定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意义。基于牲畜年末存栏量、牧区人口密度、生长季NDVI、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居民点分布等数据,采用地理加权随机森林模型,模拟了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青藏地区放牧强度的空间格局,并定量评价了环境因子对放牧强度空间分布解释性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地理加权随机森林模拟结果可精细地刻画青藏地区放牧强度的空间特征,与经典随机森林模型相比,判定系数更高,平均绝对值误差和均方根误差更低。(2)青藏地区放牧强度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基本特征,其中,西北部地区放牧强度低于25羊单位/km~2的区域约占青藏地区面积的1/2。(3)与2000年和2010年相比,2020年青藏地区放牧强度呈现总体下降、局部抬升的态势;其中,较2010年,2020年放牧强度下降超过1羊单位/km~2的区域占牧区面积的61.69%。(4)牧区人口密度是解释放牧强度空间异质性最主要的因素,其相对重要性呈现西高东低的特征,而降水量和生长季NDVI的相对重要性则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研究结论可为青藏地区草地可持续管理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强度 地理加权随机森林 牧区人口密度 青藏地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草本植物群落构建机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欣怡 杨富强 +10 位作者 周旭姣 王明军 黄海霞 鲁松松 张晓玮 杜伟波 王旭虎 田青 赵安 贺万鹏 周晓雷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0-47,共8页
群落构建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论题。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是阐明群落构建的两种主要理论,但这两种理论分别强调的环境过滤和扩散限制对群落构建的影响尚存争议。该研究以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不同演替阶段草本群... 群落构建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论题。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是阐明群落构建的两种主要理论,但这两种理论分别强调的环境过滤和扩散限制对群落构建的影响尚存争议。该研究以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不同演替阶段草本群落为研究对象,应用扩散-生态位连续体指数(DNCI)和校正随机率(MST),分析不同演替阶段草本植物群落的主导构建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5、15和23 a群落与Climax群落之间的DNCI分别为-22.6169、-21.7507和-8.2594,都远小于0,表明不同演替阶段草本植物群落构建的主要驱动作用是扩散过程;2)5 a-Climax组和23 a-Climax组的MST值均高于50%阈值线,这表明随机性过程在两组群落构建中均占支配地位;对于15 a-Climax组,15 a的MST值为0.6664,Climax的MST值等于0.4927,说明15 a植物群落构建以随机性为主,而Climax群落构建以确定性为主;由于15 a的MST值远高于50%,而Climax的MST值较接近于50%的阈值,也可说明15 a-Climax组群落构建仍以随机性为主。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随机扩散主导了草本植物群落的构建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植物 群落构建 云杉-巴山冷杉林 火烧迹地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冷杉林火烧迹地的灌木群落特征
13
作者 赵安 周晓雷 +7 位作者 闫月娥 田青 史瑞锦 周旭姣 曹雪萍 杨富强 陆刚 贺万鹏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2,共12页
【目的】探究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冷杉林火烧迹地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的灌木群落特征动态,阐明火烧迹地灌木群落多样性格局和维持机制的生态过程,为在火烧迹地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对植被进行合理干预、尽快恢复生态效益提供合理依据。... 【目的】探究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冷杉林火烧迹地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的灌木群落特征动态,阐明火烧迹地灌木群落多样性格局和维持机制的生态过程,为在火烧迹地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对植被进行合理干预、尽快恢复生态效益提供合理依据。【方法】以空间代时间方法,分析恢复5年和15年火烧迹地灌木群落和未过火林地林下灌木层物种组成特征、α物种多样性和β物种多样性。【结果】在5年、15年火烧迹地灌木群落与未过火林地林下灌木层之间,植物种类组成存在差异,5年火烧迹地共调查到11科17属24种,15年火烧迹地共调查到8科10属17种,未过火林地共调查到12科19属35种。5年、15年火烧迹地和未过火林地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5年火烧迹地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与Simpson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与Shannon-Wiener指数的相关性均不强(P<0.1或P>0.1),其他指数间的相关性均较强(P<0.001或P<0.01)。物种丰富度指数为5年火烧迹地>15年火烧迹地>未过火林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为15年火烧迹地>未过火林地>5年火烧迹地,Pielou均匀度指数为15年火烧迹地>未过火林地>5年火烧迹地。5年、15年火烧迹地灌木群落的物种组成最相似,未过火林地林下灌木层物种组成和15年火烧迹地灌木群落的相似度大于5年火烧迹地。【结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冷杉林经重度林火干扰后,在不同恢复时间梯度上的物种组成存在差异。火后短时间内局部生境范围内物种丰富度增加,火烧迹地的物种多样性和优势度较低,物种分布不均匀。随着演替进行,物种丰富度减小,物种多样性和优势度上升,物种分布较均匀。随着火烧迹地演替正常进行,火烧迹地与未过火林地物种组成相似度增加,火烧迹地灌木群落朝着正向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云杉-冷杉林火烧迹地 灌木群落特征
下载PDF
青海藏区乡村社会文化变迁与生计转型——基于互联网视角的人类学研究
14
作者 王帅 《西部学刊》 2023年第21期30-37,共8页
藏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青海是除西藏自治区之外我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区,藏传佛教、插箭节、热贡艺术、六月会等是其文化生态的代表。独特的区位条件、多元的文化生态造就了青海藏区乡村藏族人民以农业、畜牧业和季节性采集活动为主要... 藏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青海是除西藏自治区之外我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区,藏传佛教、插箭节、热贡艺术、六月会等是其文化生态的代表。独特的区位条件、多元的文化生态造就了青海藏区乡村藏族人民以农业、畜牧业和季节性采集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生计形态。互联网的发展在多方面影响着青海藏区民众的生产生活,互联网技术助力实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对该地区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短视频平台促进了青海藏区乡村社会生计方式的转型,互联网电商为开辟致富新路,助力乡村传播,推广民族文化,赋能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藏区藏族乡村 互联网 文化变迁 乡村振兴
下载PDF
甘肃省党河地区的新生代地层和青藏高原隆升 被引量:18
15
作者 王伴月 邱占祥 +5 位作者 王晓鸣 颉光普 谢骏义 W.Downs 邱铸鼎 邓涛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6-75,共10页
甘肃省党河流域是亚洲渐新统的经典地区之一 ,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地区的地层层序和时代的认识并不清楚 ,命名也很混乱。我们的考察表明该地区新生代地层包括渐新统狍牛泉组 (新建组 ) ,中新统铁匠沟组 (新建组 ) ,中新统—上新统和更... 甘肃省党河流域是亚洲渐新统的经典地区之一 ,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地区的地层层序和时代的认识并不清楚 ,命名也很混乱。我们的考察表明该地区新生代地层包括渐新统狍牛泉组 (新建组 ) ,中新统铁匠沟组 (新建组 ) ,中新统—上新统和更新统四套 ;产有代表三个不同时代的哺乳动物群 :早渐新世晚期叮沟、晚渐新世燕丹图和早中新世西水沟三个哺乳动物群。该地区的岩性和地质构造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党河地区 新生代地层 青藏高原隆升 哺乳动物
下载PDF
蒙、甘、青地区侏罗纪孢粉组合序列及古气候 被引量:18
16
作者 阎存凤 袁剑英 +2 位作者 赵应成 魏东涛 李在光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6年第5期634-639,共6页
研究了蒙、甘、青地区侏罗纪孢粉组合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了该区侏罗纪7个孢粉组合,其中早侏罗世3个(P rotocon if erus-T aen iaesporites组合、O smund acid ites-Chasm atosporites-D isaccites组合和C lassopollis-Cyath id i... 研究了蒙、甘、青地区侏罗纪孢粉组合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了该区侏罗纪7个孢粉组合,其中早侏罗世3个(P rotocon if erus-T aen iaesporites组合、O smund acid ites-Chasm atosporites-D isaccites组合和C lassopollis-Cyath id ites-Cycadop ites组合)、中侏罗世3个(Cyath id ites-Quad raecu lina-Cycadop ites组合、Cyath id ites-Ca llia lasporites-P inuspollen ites组合和C lassopollis-Cyath id ites-Inap erturop llen ites组合)和晚侏罗世1个(C lassopollis高含量组合)。综合利用孢粉植物群、孢粉亲缘植物古生态、沉积组合特征等,探讨了侏罗纪古气候格局及演化规律,指出早中侏罗世古气候总体温暖湿润,晚期发生一次干热化事件,中侏罗世晚期气候较炎热干旱,到晚侏罗世干热化程度进一步加剧,全区处于炎热干旱气候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组合序列 侏罗纪 古气候 青地区
下载PDF
甘青藏区寺院型市场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红伟 李稳稳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0-68,共9页
清代中叶以来,甘青藏区以寺院型集镇为龙头,带动集市、街市、小市等集团式发展,寺院会集密集丛生的市场格局形成,深刻体现着其以虔诚的信仰为前提,以寺院社会中心地位为依托,以活佛的崇拜中心为感召,构成的藏传佛教寺院对人口与商业组... 清代中叶以来,甘青藏区以寺院型集镇为龙头,带动集市、街市、小市等集团式发展,寺院会集密集丛生的市场格局形成,深刻体现着其以虔诚的信仰为前提,以寺院社会中心地位为依托,以活佛的崇拜中心为感召,构成的藏传佛教寺院对人口与商业组织聚集的中心引力的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青藏区 寺院型市场 宗教性
下载PDF
设立甘青川藏族经济开发区的构想 被引量:7
18
作者 师守祥 张志良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2-106,共5页
加快藏区的发展是新世纪我国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之一 ,从甘青川藏区发展对整个藏区发展的影响来看 ,藏区的开发应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 ,优先发展藏族经济核心地区 ,建立内地与藏区经济有效交流传承的平台。具体而言 ,应对区位与资源条件... 加快藏区的发展是新世纪我国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之一 ,从甘青川藏区发展对整个藏区发展的影响来看 ,藏区的开发应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 ,优先发展藏族经济核心地区 ,建立内地与藏区经济有效交流传承的平台。具体而言 ,应对区位与资源条件优越、藏汉交流便捷和经济基础较好的合作市优先开发 ,通过实施适合藏民族地区特点的优惠政策 ,使合作市尽快成长为甘青川藏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通过它衔接内地、辐射藏区的特殊地缘文化优势 ,带动甘青川藏区的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区经济 民族经济学 甘青川藏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区灌木幼林根系护坡的时间效应 被引量:20
19
作者 张兴玲 胡夏嵩 +3 位作者 李国荣 朱海丽 毛小青 袁晓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6-141,共6页
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地区植物护坡效应的可持续性,选取种植在自建试验区的四翅滨藜、柠条锦鸡儿、白刺、霸王4种灌木植物,分别对生长时间为1~4a的上述灌木进行了野外现场拉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4种灌木植物在其1~4a的生长时间里... 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地区植物护坡效应的可持续性,选取种植在自建试验区的四翅滨藜、柠条锦鸡儿、白刺、霸王4种灌木植物,分别对生长时间为1~4a的上述灌木进行了野外现场拉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4种灌木植物在其1~4a的生长时间里,四翅滨藜的抗拔力和侧根数在4种灌木中表现最大,霸王的根径是4种灌木中最大的;生长时间为1a的4种灌木中霸王地径最大,其后的2~4a生长时间中,四翅滨藜的地径则在4种灌木植物中表现最大。霸王和白刺的平均根径与生长时间之间呈显著幂函数关系,四翅滨藜和柠条锦鸡儿两者之间均呈指数函数关系;四翅滨藜和白刺的平均侧根数与生长时间之间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霸王和柠条锦鸡儿的平均侧根数与生长时间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四翅滨藜和白刺的平均地径与生长时间之间呈幂函数关系,霸王和柠条锦鸡儿的平均地径与生长时间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四翅滨藜和柠条锦鸡儿的平均抗拔力与生长时间之间呈显著幂函数关系,霸王的平均抗拔力与生长时间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白刺的平均抗拔力与生长时间之间为指数函数关系。这种现象反映了4种灌木植物在试验区边坡防护中均表现出了较强的护坡可持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护坡 植物 青藏高原 黄土区 灌木植物 根系 时间效应
下载PDF
蒙甘青地区白垩纪原型盆地分布特征及盆山格局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李相博 陈启林 +3 位作者 魏伟 左国朝 王琪 孟自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24-30,共7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并结合前人资料,对蒙甘青地区白垩纪原型盆地沉积特征及盆山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垩纪时期,因受北侧西伯利亚板块、东侧太平洋板块和西南印度板块共同影响,研究区由晚侏罗世的挤压和抬升作用进入松弛拉张裂陷阶...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并结合前人资料,对蒙甘青地区白垩纪原型盆地沉积特征及盆山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垩纪时期,因受北侧西伯利亚板块、东侧太平洋板块和西南印度板块共同影响,研究区由晚侏罗世的挤压和抬升作用进入松弛拉张裂陷阶段,早白垩世盆地沉降中心较侏罗纪向北迁移,发育了以坳陷和断陷为主的8个大小不一的沉积盆地群。晚白垩世本区受西南部印度板块与青藏高原碰撞对接的强烈影响,沉积盆地逐渐消失,此时沉积中心转移到祁连山东部及阿拉善一带,主要发育了2个沉积盆地群。早白垩世为本区烃源岩形成时期,研究该区白垩纪盆山构造发育及原型盆地沉积特征对寻找以白垩系为烃源岩的油气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甘青地区 盆地构造 原型盆地 白垩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