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高原甘孜黄土与印度季风演化关系 被引量:41
1
作者 陈诗越 方小敏 王苏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1-46,共6页
川西高原甘孜黄土地层的磁化率、土壤颜色、碳酸盐含量综合分析表明 ,早在 1.15 Ma前 ,印度季风就已影响本地区 ,并且印度季风与同期影响黄土高原的东亚夏季风相比 ,似有共同的盛衰变化 ,尤其是 0 .5 Ma前更为相似 ,说明印度季风与东亚... 川西高原甘孜黄土地层的磁化率、土壤颜色、碳酸盐含量综合分析表明 ,早在 1.15 Ma前 ,印度季风就已影响本地区 ,并且印度季风与同期影响黄土高原的东亚夏季风相比 ,似有共同的盛衰变化 ,尤其是 0 .5 Ma前更为相似 ,说明印度季风与东亚季风有共同的驱动机制 ;但 0 .5 Ma以后 ,印度季风对本地区的影响呈逐步衰减之势 ,这可能与青藏高原又隆升到一个新的临界高度有关 ,从而阻挡了印度季风的水汽输入。另外 ,黄土高原揭示的 L 9、L 15极端冷干事件 ,甘孜黄土反映较弱。而黄土高原反映的 L 6冷干事件 ,甘孜黄土表现的却是极端冷湿事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季风 环境演化 甘孜黄土 川西高原 古气候 大气环流 东亚季风 驱动机制
下载PDF
印度季风演化在中国川西高原碳酸盐记录上的反映 被引量:1
2
作者 陈秀玲 杨胜利 +1 位作者 吴福莉 张文开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8年第3期7-11,共5页
通过分析甘孜黄土1.15 Ma以来的高分辨率碳酸盐记录,发现0.65 Ma以前川西地区受到印度季风强烈稳定的影响,降水丰沛,气候湿润;0.65 Ma以后,尤其是0.50 Ma以后印度季风对该地区的影响开始逐步减弱,气候开始向干旱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 川西高原 甘孜黄土 碳酸盐 印度季风
下载PDF
甘孜黄土细颗粒石英热转移光释光(TT-OSL)法测年可行性初探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克旗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3年第3期287-294,共8页
使用一种新的光释光测年法——热转移光释光(TT-OSL)法对甘孜县城附近的甘孜-A剖面上的黄土细颗粒石英进行实验测试,以探讨该方法用于其测年的可行性。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样品的天然回授OSL(ReOSL)信号强度随地层深度增加而增大,表现出... 使用一种新的光释光测年法——热转移光释光(TT-OSL)法对甘孜县城附近的甘孜-A剖面上的黄土细颗粒石英进行实验测试,以探讨该方法用于其测年的可行性。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样品的天然回授OSL(ReOSL)信号强度随地层深度增加而增大,表现出明显的积累。利用"替换点"分析方式对TT-OSL法的检验表明该方法能够用于甘孜黄土的测年。采用简单多片法(SMAR)和TT-OSL法分别对3个样品进行等效剂量(D e)测试及年龄计算,结果显示TT-OSL法得到的D e值及年龄明显大于简单多片法,但TT-OSL法年龄与前人磁性地层研究中的期望年龄相差比较大。研究初步认为,TT-OSL法可以对甘孜黄土进行测年,但是结果的可靠性还需要有更多的可信独立年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L测年 甘孜黄土 细颗粒石英 TT-OSL法 SMAR法
下载PDF
甘孜黄土细颗粒石英光释光测年初步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克旗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16-922,共7页
采用简单多测片再生(SMAR)法对川西高原甘孜黄土的甘孜一A剖面的部分样品进行初步光释光测年研究。使用细颗粒(4—11lam)石英进行测试。对样品09GZA03的SMAR法等效剂量(D。)的预热坪实验表明,在200℃-260℃预热温度范围内能获得... 采用简单多测片再生(SMAR)法对川西高原甘孜黄土的甘孜一A剖面的部分样品进行初步光释光测年研究。使用细颗粒(4—11lam)石英进行测试。对样品09GZA03的SMAR法等效剂量(D。)的预热坪实验表明,在200℃-260℃预热温度范围内能获得一致的D。值,但剂量恢复实验表明,对小于240Gy的样品本文的测试流程和条件较有效,更高剂量会明显偏低。使用SMAR法对剖面上间距0.3m采集的9个连续样品的细颗粒石英进行了Dc测试并计算出相应的年龄,显示了很好的Dc值及年龄随埋深变大的特征,表明SMAR法可用于甘孜黄土的细颗粒石英OSL测年,但对于天然剂量大于240Gy的样品(相应OSL年龄~5.5万年),其测年结果可能会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L测年 甘孜黄土 细颗粒石英 SMAR法
下载PDF
川西高原甘孜黄土-古土壤容重的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5
作者 成婷 杨胜利 +4 位作者 刘维明 李帅 梁敏豪 刘楠楠 陈慧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18年第3期230-237,共8页
川西高原一带黄土沉积广泛分布,研究该地区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容重对于理解黄土沉积过程,探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详细分析了甘孜地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典型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容重变化,结果表明该区土壤容重在1... 川西高原一带黄土沉积广泛分布,研究该地区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容重对于理解黄土沉积过程,探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详细分析了甘孜地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典型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容重变化,结果表明该区土壤容重在1.63—2.53 g?cm^(-3)变化,黄土地层中容重较大,平均为2.01 g?cm^(-3);古土壤地层中容重较小,平均为1.94 g?cm^(-3)。土壤容重与磁化率、粒度<2μm组分具有很好的负相关关系,而与平均粒径、粒度>63μm组分呈明显正相关,可能表明了土壤化过程和沉积过程对土壤容重的影响;进一步的环境指标相关分析表明甘孜黄土-古土壤容重可以作为西风和高原冬季风变化的替代性指标。详细研究该区黄土的容重变化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区域环流的演化过程和高原内部的干旱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黄土-古土壤 容重 甘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