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灸对去卵巢大鼠骨组织TGF-β_1 mRNA、VEGF mRNA表达及凋亡基因Fas的影响 被引量:20
1
作者 刘献祥 沈霖 +4 位作者 吴明霞 吴炳煌 高兰 胡文胜 张安桢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830-832,共3页
目的:探讨针灸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和环节。方法:骨组织TGF-β_1 mRNA、VEGF mRNA采用原位杂交,凋亡基因Fas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模型组TGF-β_1、VEGF光度低于假手术组(P<0.05),针刺组、艾灸组、雌二醇组TGF-... 目的:探讨针灸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和环节。方法:骨组织TGF-β_1 mRNA、VEGF mRNA采用原位杂交,凋亡基因Fas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模型组TGF-β_1、VEGF光度低于假手术组(P<0.05),针刺组、艾灸组、雌二醇组TGF-β_1、VEGF光度高于模型组(P<0.05);骨组织FAS蛋白光度,模型组高于假手术组(P<0.01),针刺组、艾灸组和雌二醇组低于模型组(P<0.05~0.01);成骨细胞内FAS蛋白阳性表达率模型组高于假手术组(P<0.01),雌二醇组低于模型组(P<0.01);破骨细胞内FAS蛋白阳性表达率针刺组、艾灸组和雌二醇组高于假手术组(P<0.05~0.01)。结论:针灸能有效调节破骨细胞内Fas基因的表达;能激活TGF-β_1、VEGF活性,使TGF-β_1 mRNA、VEGF mRNA表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针灸 大鼠 基因表达 凋亡基因Fas
下载PDF
SAMP10鼠脑衰老相关基因HSP86、HSP84的表达及针刺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付于 于建春 +1 位作者 丁晓蓉 韩景献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83-286,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快速老化小鼠SAMP10、SAMR1为模型,运用RT-PCR和地高辛标记的非放射性Northern blot技术,观察8月龄SAMR1对照组、SAMP10对照组、SAMP10针刺组及SAMP10非穴位刺激组全脑、皮层和海马HSP84、HSP8... 目的探讨针刺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快速老化小鼠SAMP10、SAMR1为模型,运用RT-PCR和地高辛标记的非放射性Northern blot技术,观察8月龄SAMR1对照组、SAMP10对照组、SAMP10针刺组及SAMP10非穴位刺激组全脑、皮层和海马HSP84、HSP86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SAMP10对照组小鼠热休克蛋白HSP84、HSP86在全脑、皮层、海马中的表达下调,针刺后表达上调并趋向于正常组。结论SAMP10小鼠脑衰老与热休克蛋白HSP84、HSP86基因表达异常有关,针刺可以通过调节HSP84、HSP86基因表达增强细胞保护、抑制细胞凋亡、抵抗氧化应激,从而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老 代谢 针灸效应 基因表达 HSP86 HSP84
下载PDF
电针对脊髓损伤早期bcl-2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4
3
作者 张志英 余安胜 严振国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473-476,共4页
目的 :探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 ,随机分为模型 (MC)组、电针 (EA)治疗组、甲基强的松龙 (MP)组及假手术 (SO)组。采用改良的Allen s捶击法致大鼠T10 脊髓损伤 ,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图像定量分... 目的 :探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 ,随机分为模型 (MC)组、电针 (EA)治疗组、甲基强的松龙 (MP)组及假手术 (SO)组。采用改良的Allen s捶击法致大鼠T10 脊髓损伤 ,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图像定量分析法观察脊髓损伤早期bcl 2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MC组脊髓损伤后 6hbcl 2mRNA表达有增高趋势 ,伤后 2 4h表达增高 ;伤后6hbcl 2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变化 ,伤后 2 4h表达有增高趋势。EA组bcl 2mRNA及蛋白表达均高于模型组 ,与MP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电针可上调bcl 2mRNA及蛋白的表达 ,从而抑制细胞凋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电针 治疗机制 BCL-2 蛋白表达
下载PDF
电针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肠三叶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严洁 黎喜平 +4 位作者 易受乡 常小荣 林亚平 黄艾 胡蓉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6-68,共3页
目的:探讨电针预处理对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组织肠三叶因子(intestinaltrefoilfactor,ITF)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胃经组、胆经组。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而模型组仅捆缚7d后造模,胃经组、胆经... 目的:探讨电针预处理对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组织肠三叶因子(intestinaltrefoilfactor,ITF)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胃经组、胆经组。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而模型组仅捆缚7d后造模,胃经组、胆经组须先捆缚电针7d后再造模。造模采用水浸束缚法,水浸束缚10h,经相应处理后检测胃黏膜损伤指数(UI),同时取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采用RTPCR方法测胃黏膜组织肠三叶因子基因(ITFmRNA)表达。结果:①胃经组、胆经组与模型组的UI比较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说明造模成功;②电针可提高胃黏膜组织ITFmRNA表达水平,胆经组较模型组ITFmRNA表达增高,胃经组较胆经组ITFmRNA表达非常显著升高(P<0.01)。结论:电针对胃黏膜组织特异性调整作用,与肠三叶因子基因表达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胃黏膜/针灸效应 胃黏膜/损伤 基因表达
下载PDF
针刺对多发梗塞性痴呆大鼠海马CuZnSOD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刘存志 于建春 韩景献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理。方法通过栓子注入法制作多发梗塞性痴呆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和非穴组,并设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痴呆大鼠海马区CuZnSOD的基因表达情况,并分析针刺的干预...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理。方法通过栓子注入法制作多发梗塞性痴呆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和非穴组,并设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痴呆大鼠海马区CuZnSOD的基因表达情况,并分析针刺的干预作用。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区CuZnSOD mRNA及蛋白表达下降(P<0·01);针刺组可明显增强其表达水平(P<0·01),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均可上调CuZnSOD的表达水平,从而增强抗氧化酶活性,以有效地清除自由基,改善痴呆大鼠的智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多发性梗塞性 针灸疗法 RNA 信使 针灸效应 基因表达 多发梗塞性痴呆
下载PDF
针刺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不同脑区及心肌内皮素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傅立新 赵建国 赵成彬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9-223,共5页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脑心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实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脑出血组、针刺组、针刺对照组,针刺组取“内关”“水沟”“人迎”,针刺对照组取“神门”“膻中”。采用组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其中枢心血管特定调...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脑心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实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脑出血组、针刺组、针刺对照组,针刺组取“内关”“水沟”“人迎”,针刺对照组取“神门”“膻中”。采用组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其中枢心血管特定调节区域及心肌内皮素(ET)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并对阳性反应物进行图像定量分析。结果:实验性脑出血可迅速诱导ET基因在脑出血周围区、下丘脑、脑干、海马、心肌的异常表达。脑出血6h即可见ET mRNA表达上调,到24h达高峰,72h时段虽略有减少,但仍高于正常水平。同时心肌的ET表达增多。针刺可阻断由脑出血诱导的ET基因表达的增加。结论:针刺通过阻断脑出血诱导的ET基因表达的增加,起到对脑出血造成的神经元及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针灸疗法 内皮素类/针灸效应 基因表达/针灸效应
下载PDF
电针“内关"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3
7
作者 谢芳 梁勋厂 +1 位作者 吴红金 茹立强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55-358,共4页
目的:探讨电针“内关”改善急性心肌缺血的机制。方法:将9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缺血模型组、心肌缺血模型加电针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缺血实验模型,造模成功后,电针双侧“内关”。用生化方法检测血清心肌... 目的:探讨电针“内关”改善急性心肌缺血的机制。方法:将9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缺血模型组、心肌缺血模型加电针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缺血实验模型,造模成功后,电针双侧“内关”。用生化方法检测血清心肌酶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心肌中c-fos基因的表达。结果:心肌缺血模型组血清心肌酶活性和心肌c-fosmR—NA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电针后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内关”改善急性心肌缺血的机制与下调心肌组织c—fosmRNA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内关 心肌缺血/针灸疗法 原癌基因蛋白质c-fos类/代谢 原癌基因蛋白质c-fos类/针灸效应 基因表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