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eismicity research in the sub-regions of Chinese mainland using strain accumula-ting and releasing model 被引量:2
1
作者 马宏生 刘杰 +1 位作者 张国民 李丽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2年第6期595-606,共12页
The sub-regions are divided for the seismicity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based on the hypothesis of the active crustal blocks and the division of the active boundaries. On this result, the seismicity of each active crus... The sub-regions are divided for the seismicity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based on the hypothesis of the active crustal blocks and the division of the active boundaries. On this result, the seismicity of each active crustal blocks are studied by calculating the accumulated and released strain of the earthquakes based on strain accumulating and releasing model, and the different seismicity stages of the sub-regions are discussed basically. Finally we have discussed the premise of the model application and the potential problems of the model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in accumulation and release active crustal block seismicITY seismic active period +
下载PDF
The influence of mining factors on seismic activity during longwall mining of a coal seam 被引量:2
2
作者 Łukasz Wojtecki Joanna Kurzeja Małgorzata Knopi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3期429-437,共9页
In this article an attempt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mining factors on the seismic activity during the longwall mining of the upper layer of coal seam no.405/2 in one of the Polish hard coal mines in the Upper Sil... In this article an attempt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mining factors on the seismic activity during the longwall mining of the upper layer of coal seam no.405/2 in one of the Polish hard coal mines in the Upper Silesian Coal Basin was conducted.Two longwall panels were mined in analogous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based on the same mining system and technology.However,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regards to the mining factors,which was reflected in the observed seismic activity.Some tools used in mining seismology were applied to illustrate the aforementioned influence of mining factors,e.g.the frequency-energy distribution,the frequency-magnitude distribution,the 2 D distribution of released seismic energ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eased seismic energy and the volume of mined coal,the Benioff strain release,and the Gutenberg-Richter(GR)b coefficient distribution(b is the proportion between high and low energy tremors).Concerning the Benioff strain release,a new solution,based on the slope of a fitted line in a moving time window,is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derground coal mining Induced seismicity seismic statistics Benioff strain release
下载PDF
Microseismic Concentration Zones before and after the February 12,2014 M_S 7.3 Yutian Earthquake and the Possible Indication of an Earthquake Risk Zone
3
作者 Hu Chaozhong Chen Dan +2 位作者 Yang Panxin Xiong Renwei Li Zhangju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5年第2期169-175,共7页
Since 2001, there have occurred in succession the 2001 Kunlun Mountains M S8. 1earthquake,the 2008 Wenchuan M S8. 0 earthquake,the 2010 Yushu M S7. 1 earthquake and the 2012 Lushan M S7. 0 earthquake in the periphery ... Since 2001, there have occurred in succession the 2001 Kunlun Mountains M S8. 1earthquake,the 2008 Wenchuan M S8. 0 earthquake,the 2010 Yushu M S7. 1 earthquake and the 2012 Lushan M S7. 0 earthquake in the periphery of the Bayan Har block. By comparis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strain release variations before and after the Kunlun Mountains M S8. 1 earthquake in the same time length in the geodynamical related regions,we found that the seismic strain release was obviously enhanced after the earthquake in the Longmenshan area,Batang area,and the NS-trending valleys at the west of the Hot Spring Bas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first area,and the Yushu earthquake is related to the second area. After the earthquake rupture occurred on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 on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the Bayan Har Block,crustal materials on the south side of the fault zone migrated to the southeast,leading to a concentration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in 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e ventually rupturing on 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This earthquake case illustrates that seismicity enhancement zones are possibly prone to long-term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After the M S7. 3 earthquake in Yutian,Xinjiang on February 12,2014,earthquake frequency and seismic strain release markedly increased in the junction area between the eastern Qilian Mountain tectonic belt and the Altun Tagh fault zone,where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long-term seismic ris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risk zone seismic strain release Yutian Ms7. 3 earthquake
下载PDF
用应变积累释放模型研究中国大陆地块分区地震活动 被引量:21
4
作者 马宏生 刘杰 +1 位作者 张国民 李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69-578,共10页
依据活动地块假说及活动边界的划分,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进行分区.在此基础上,应用应变积累释放模型,通过地震应变积累释放的计算,研究了中国大陆各活动地块分区的地震活动性,初步探讨了各地块的地震活动阶段划分.此外,还对应变积累释放... 依据活动地块假说及活动边界的划分,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进行分区.在此基础上,应用应变积累释放模型,通过地震应变积累释放的计算,研究了中国大陆各活动地块分区的地震活动性,初步探讨了各地块的地震活动阶段划分.此外,还对应变积累释放模型的应用前提条件进行了必要的讨论,并对模型结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一定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积累释放模型 中国大陆 活动地块 地震活动性 地震活跃期
下载PDF
1989年以来华北地区中强震前地震矩加速释放空间扫描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李霞 蒋长胜 +4 位作者 闫德桥 张志慧 尹相好 陈传华 王铮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9-369,共11页
利用地震矩释放程度m值对1989年以来华北地区12次MS≥5.0中强地震前的矩加速释放现象进行了研究。基于删除余震后的地震目录,提取了与矩加速释放相关的特征时—空尺度作为AMR现象在华北地区的扫描模型参数。采用震前1年逐3个月的扫描方... 利用地震矩释放程度m值对1989年以来华北地区12次MS≥5.0中强地震前的矩加速释放现象进行了研究。基于删除余震后的地震目录,提取了与矩加速释放相关的特征时—空尺度作为AMR现象在华北地区的扫描模型参数。采用震前1年逐3个月的扫描方式,得到了12次震例在震中附近与时间相依的m值的空间演变图像,并考察了震前震源区附近的Benioff应变释放情况。结果表明,华北地区MS5.0~5.5地震前AMR现象与实际震中和发震时刻的关联性不明显;而MS5.6~6.4地震前67%的震例在震中附近出现稳定和集中分布的矩释放加速区域,说明华北地区MS≥5.5中强震前AMR现象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利用AMR现象对未来中强震发震地点的预测有一定的潜能和可挖掘性,但仍需其他方法相互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矩加速释放 Benioff应变释放 空间扫描 华北地区
下载PDF
2015年尼泊尔8.1级大地震前后喜马拉雅带地震活动图像演变 被引量:6
6
作者 刘杰 赵根模 吴中海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3-181,共9页
针对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8.1地震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未来地震危险性问题,通过对喜马拉雅带历史大地震应变能释放和在尼泊尔地震发震前后的区域地震活动图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喜马拉雅带很可能已进入新一轮的地震活跃期。此次尼... 针对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8.1地震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未来地震危险性问题,通过对喜马拉雅带历史大地震应变能释放和在尼泊尔地震发震前后的区域地震活动图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喜马拉雅带很可能已进入新一轮的地震活跃期。此次尼泊尔大地震不足以将喜马拉雅带中段的地壳应变能全部释放,喜马拉雅带中段的地震活动和藏南裂谷带地震活动具有密切的关联,在喜马拉雅带中段和藏南裂谷带还将有大地震活动。同时研究结果还显示现今在喜马拉雅带的东段存在阿萨姆围空区和不丹围空区,在喜马拉雅的西段出现噶尔围空区,喜马拉雅西段新德里和西藏接壤地区以及喀喇昆仑断裂上噶尔县地区地震危险性很高,喜马拉雅东段林芝山南地区以南的阿萨姆和不丹地区危险性很高,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地震 地震应变能释放 地震空段 地震围空区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强震前后广义地震应变释放过程的丛集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时军 马丽 +1 位作者 王丽凤 David Harte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9-38,共10页
利用基于小波变换的多重分形奇异谱估计方法,研究了部分强震前后地震活动广义应变释放过程的多重分形特征。结果表明,震中区附近一定范围内地震活动广义应变释放过程具有多重分形特征,但多重分形维数谱随η变化复杂,在强震发生前多重分... 利用基于小波变换的多重分形奇异谱估计方法,研究了部分强震前后地震活动广义应变释放过程的多重分形特征。结果表明,震中区附近一定范围内地震活动广义应变释放过程具有多重分形特征,但多重分形维数谱随η变化复杂,在强震发生前多重分形维数谱没有明显的变化。广义地震应变释放过程的多重分形奇异谱形态和Hausdorff奇异指数范围能提供更多关于地震活动过程的信息,特别当η取较大值时Hausdorff奇异指数范围在强震前明显变窄。研究还表明深源地震和浅源地震发生前广义应变释放过程多重分形特征存在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变换 多重分形 广义地震应变释放 奇异谱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广义地震活动窗及其对震前异常过程的跟踪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王琤琤 刘红桂 +3 位作者 王炜 陈兴东 梅卫萍 张晓勇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9-27,共9页
提出了广义地震窗的概念 ,并以此作为研究范围以突出局部构造特点。用多年地震频次等值线划分广义地震窗的方法 ,在中国东部得到 45个广义地震窗 ,它们具有明显的构造意义。应用原有地震活动参数提出一个相对指标 f,用以消除局部地域特... 提出了广义地震窗的概念 ,并以此作为研究范围以突出局部构造特点。用多年地震频次等值线划分广义地震窗的方法 ,在中国东部得到 45个广义地震窗 ,它们具有明显的构造意义。应用原有地震活动参数提出一个相对指标 f,用以消除局部地域特点和地震活动涨落的时段特点 ,提高原指标的异常信息提取能力。用地震活动指数 A(b)值的相对指标 f A( b) ,提出了用多窗异常组合图综合平面和时间的三维信息以跟踪异常过程 ,结果显示主震前存在一定数量的广义地震窗相继出现异常的迁移现象 ,并初步认为其本质是应变波的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地震窗 多窗异常组合 异常迁移 地震活动
下载PDF
基于中小地震应变能密度的地震活动性图像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张力方 吕悦军 +1 位作者 彭艳菊 谢卓娟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7-414,共8页
当前的地震活动图像分析方法未能充分利用大量的中小地震观测资料。本文提出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的定义及计算方法,以华北地区为研究区域,利用1970~2006年ML2.0~4.0地震资料,计算了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图像,初步分析了中小地震活动的时空... 当前的地震活动图像分析方法未能充分利用大量的中小地震观测资料。本文提出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的定义及计算方法,以华北地区为研究区域,利用1970~2006年ML2.0~4.0地震资料,计算了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图像,初步分析了中小地震活动的时空迁移特性,以及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图像变化与强震的关系。该方法为地震危险区圈定、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历史强震参数复核等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地震 能量密度 应变能释放 华北地区
下载PDF
2014年2月12日于田M_S7.3地震前后的微震活动集中区及对地震危险区的可能指示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朝忠 陈丹 +2 位作者 杨攀新 熊仁伟 李长军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16,共6页
2001年以来,在巴颜喀喇地块周缘相继发生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2008年汶川8.0级地震、2010年玉树7.1级地震、2012年芦山7.0级地震等。对比分析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相同时间长度内,与其地球动力学上相关区域的地震应变释放... 2001年以来,在巴颜喀喇地块周缘相继发生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2008年汶川8.0级地震、2010年玉树7.1级地震、2012年芦山7.0级地震等。对比分析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相同时间长度内,与其地球动力学上相关区域的地震应变释放强度变化特征,发现该地震发生之后,龙门山地区、巴塘地区、温泉盆地西侧南北向谷地的地震应变释放明显增强,第一个地区发生了汶川地震,第二个地区与玉树地震的发生相关,说明巴颜喀喇地块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上发生地震破裂后,其南侧的物质向东南运移,将构造变形集中在龙门山构造带上,并在其上发生破裂。该震例说明基于地震地质背景分析、找出的地球动力学上相关联的地震活动增强区域是中长期破坏性地震的易发区。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后,阿尔金断裂带东部与祁连山构造带交汇地区的地震频度和地震应变释放明显增强,该区域的中长期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危险区 地震应变释放 于田Ms7.3地震
下载PDF
基于应变积累释放模型研究鄂尔多斯块体地震活动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高立新 张晖 戴勇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B12期54-60,共7页
利用1970年以来积累的仪器记录地震目录资料,基于G—R关系的应变积累释放模型,研究了鄂尔多斯块体周缘的应变积累释放分期特征及其所处的应变状态。结果表明,块体周缘的应变积累释放具有明显的两阶段分期特征,其周缘整体的应变释放... 利用1970年以来积累的仪器记录地震目录资料,基于G—R关系的应变积累释放模型,研究了鄂尔多斯块体周缘的应变积累释放分期特征及其所处的应变状态。结果表明,块体周缘的应变积累释放具有明显的两阶段分期特征,其周缘整体的应变释放和积累的分界线大致在公元2000年左右。块体周缘以及块体北缘、东缘、西缘目前均处于应变积累状态,应变积累时间均超过10年,未来将进入应变释放阶段,应变释放强度最大的为块体北缘、其次是块体的东缘和西缘;释放的应变量分别相当于6.5级和6.0级左右地震强度。南缘仍处于应变积累释放的起伏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块体 应变积累释放 地震活动 特征
下载PDF
板内与板间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时军 孙龙梅 马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8-47,共10页
利用多重分形分析方法,考察了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以及新西兰的地震活动广义应变释放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与不同地球动力学环境关系密切.强震活动时间分布在板间地区具有比板内地区更... 利用多重分形分析方法,考察了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以及新西兰的地震活动广义应变释放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与不同地球动力学环境关系密切.强震活动时间分布在板间地区具有比板内地区更明显的丛集性,对中小地震这种丛集性差异较小;强震活动空间分布在板内地区具有比板间地区更强的丛集性,但对中小地震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地震应变释放 多重分形 板内地震 板间地震
下载PDF
华北地区强震前地震活动的异常增强 被引量:3
13
作者 吕晓健 刘蒲雄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3-47,共5页
利用应变释放曲线的加速上升作为异常增强的标志和地震预报的中期指标 ,对华北地区做应变释放曲线的空间扫描 ,并对此方法的预报效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检验。结果表明 ,该方法有较好的预报效果 ,文中就其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并给出其预... 利用应变释放曲线的加速上升作为异常增强的标志和地震预报的中期指标 ,对华北地区做应变释放曲线的空间扫描 ,并对此方法的预报效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检验。结果表明 ,该方法有较好的预报效果 ,文中就其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并给出其预报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增强 应变释放 地震预报 预报效能
下载PDF
台湾地震区应变释放速率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佩琴 刘其寿 +3 位作者 黄晓华 郑永通 王绍然 李远兴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1期70-73,共4页
选取台湾地震区1900—2009年5级以上地震,对台湾地震区作应变释放速率分析。结果表明,台湾地震区应变释放速率存在约3年的周期性变化,还可能存在约24年的周期变化。台湾地震区应变的积累和释放呈现ΣE^(1/2)=A+Bt的函数关系。
关键词 台湾地震区 应变释放速率 周期 函数关系 动态平衡
下载PDF
太康4.7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图像和趋势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林眉 刘希强 +2 位作者 郑建常 徐长朋 冀东普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1年第4期7-11,共5页
对苏、鲁、皖、豫交界地区地震活动进行研究,指出该区2006年10月~2010年10月出现一个长轴约230 km的3级地震空区。该空区及附近地区存在多项中期异常,即ML≥3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能量强,中等地震震中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及低6值等。讨论... 对苏、鲁、皖、豫交界地区地震活动进行研究,指出该区2006年10月~2010年10月出现一个长轴约230 km的3级地震空区。该空区及附近地区存在多项中期异常,即ML≥3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能量强,中等地震震中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及低6值等。讨论认为,苏、鲁、皖、豫交界地区存在多项中期异常,与2004年10月24日太康4.7级地震的强度不匹配,未来具有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空区 应变释放 集中性 纵集性
下载PDF
地壳破裂及地震的非线性讨论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忠友 朱守彪 +2 位作者 周清正 王平 俞亚华 《国际地震动态》 1999年第1期21-24,共4页
地震是以岩石为介质的破裂所形成的,所以,了解岩石破裂发展的物理规律应该是研究地震活动标志的根本途径。该文根据岩石破裂理论及震源物理研究已取得的成果,进一步综合讨论地壳破裂(地震)过程的物理特性,并着重探讨岩体应变积累... 地震是以岩石为介质的破裂所形成的,所以,了解岩石破裂发展的物理规律应该是研究地震活动标志的根本途径。该文根据岩石破裂理论及震源物理研究已取得的成果,进一步综合讨论地壳破裂(地震)过程的物理特性,并着重探讨岩体应变积累和释放的非线性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破裂 震源物理 地震活动性 地震预报 非线性
下载PDF
新丰江余震震群的“应力窗口”效应与华南地区的地震活动 被引量:1
17
作者 蒋维强 《华南地震》 1991年第4期35-38,共4页
本文取1962至1990年12月广东省新丰江地震的余震序列资料,从应变释放的角度定量地分析新丰江的余震活动特点以及与华南地区中强地震活动的关系,并与理论分析结果对比。发现新丰江地震的余震应变释放过程具有4次明显的应变异常增加,而且... 本文取1962至1990年12月广东省新丰江地震的余震序列资料,从应变释放的角度定量地分析新丰江的余震活动特点以及与华南地区中强地震活动的关系,并与理论分析结果对比。发现新丰江地震的余震应变释放过程具有4次明显的应变异常增加,而且。从新丰江地震以来,华南地区发生的所有5.0以上中强地震都与新丰江余震应变释放的明显异常增加相“联系”,新丰江余震震群的出现是华南地区构造应力场增强的背景下余震区应力加强的效应,可以起到监视华南地区5.0级以上中强地震的“应力窗口”作用。 从1986年以来,新丰江地区的余震活动有所加强,其应变释放明显增加,表明华南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在加强。其地震活动可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丰江余震 应变释放 地震活动 华南地区 余震序列
下载PDF
地震活动时间分布不均匀结构的多尺度检验分析
18
作者 陈时军 贾庆华 马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32-542,共11页
利用“非零导数显著性”检验方法,分析了中国大陆东西部地区及青藏高原、新疆、东北、华北、华南以及台湾构造区内地震活动广义应变释放时间分布的不均匀结构.结果表明,当广义地震应变指数η取较小值时,新疆、华南、东北以及台湾构造区... 利用“非零导数显著性”检验方法,分析了中国大陆东西部地区及青藏高原、新疆、东北、华北、华南以及台湾构造区内地震活动广义应变释放时间分布的不均匀结构.结果表明,当广义地震应变指数η取较小值时,新疆、华南、东北以及台湾构造区地震活动自1970年以来总体上呈长期增强趋势,而青藏高原与华北构造区则呈长期减弱的态势;在较小的时间窗宽情况下,各构造区均存在多尺度成丛特征,显示出地震活动在一定的尺度层次下的强弱交替现象.但当该η取较大值时,除青藏高原与台湾构造区在某些尺度时间窗宽内存在某些时段趋势性变化外,其它各构造区广义地震应变释放时间分布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零导数显著性”检验 非参数拟合 广义地震应变 中国大陆各构造区
下载PDF
鲁甸M_(S)6.5地震前巧家台阵观测到的中小地震应变释放加速现象
19
作者 陈学忠 李艳娥 陈丽娟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41,共10页
本文利用2012年3月-2019年12月巧家台阵观测到的地震活动资料,基于累积应变释放曲线的斜率K随时间的变化,分析了鲁甸地震前地震活动的应变释放加速现象。结果显示:(1)鲁甸MS6.5地震前,深部(震源深度h≥10 km)地震K值出现了明显的逐渐上... 本文利用2012年3月-2019年12月巧家台阵观测到的地震活动资料,基于累积应变释放曲线的斜率K随时间的变化,分析了鲁甸地震前地震活动的应变释放加速现象。结果显示:(1)鲁甸MS6.5地震前,深部(震源深度h≥10 km)地震K值出现了明显的逐渐上升过程,而浅部(震源深度在10 km以内)地震K值则没有明显变化,保持平稳。表明深部地震活动应变释放存在显著的加速过程,而浅部地震活动则保持平稳;(2)鲁甸地震之后,深部地震K值迅速下降,于2016年年初达到最低值,直到2019年年底,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期间巧家台阵邻近地区没有发生过较强的地震;(3)根据应变释放理论模型估计了幂指数m,在K值上升过程前期m=0.177,后期m=0.902,表明在K值上升过程前期应变释放加速是很快的。上述观测结果对地震孕育过程的认识和地震预测研究拟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地震 巧家台阵 应变释放 加速
下载PDF
山西断陷带地震矩释放现象特征研究
20
作者 李宏伟 王霞 +1 位作者 宋美琴 陈慧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年第1期7-12,共6页
对山西及邻区22次M_(L)≥5.0地震前不同时间尺度的累积benioff应变释放特征进行分析,认为约55%的地震震前存在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同时对地震矩释放异常空间区与主震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震前1年内大部分地震震中附近出现大范... 对山西及邻区22次M_(L)≥5.0地震前不同时间尺度的累积benioff应变释放特征进行分析,认为约55%的地震震前存在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同时对地震矩释放异常空间区与主震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震前1年内大部分地震震中附近出现大范围椭圆形的地震矩低值区域,且主震震中位于异常区内部或边缘。由此认为,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在山西及邻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且为中期地震前兆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矩释放现象 benioff应变释放 山西断陷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