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TIRPAT-GWR模型的重庆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动态演进及影响因素
1
作者 黄怀玉 唐园清 +1 位作者 龚直文 陈小娟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95-1205,共11页
探究重庆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可为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落实差异化的降碳减污政策提供参考。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覆盖数据揭示重庆市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时空动态特征,综合运用STIRPAT模型和地理加权... 探究重庆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可为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落实差异化的降碳减污政策提供参考。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覆盖数据揭示重庆市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时空动态特征,综合运用STIRPAT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究社会经济因素对碳排放的空间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重庆市净碳排放量在2000—2020年总计增长3723.14×104 t,其时序变化可划分为急剧增加阶段和缓慢增加阶段;土地利用碳汇与碳源仍存在收支不平衡问题。净碳排放总体呈现“中心高、两翼低”的分布格局,净碳排放增量在主城都市区的增长幅度最为剧烈,在渝东南各区县均呈现微度增长态势,渝东北各区县的增长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土地利用碳排放各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较大,碳排放强度和人均GDP是关键主导因素,其他依次为城镇人口规模、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产业结构,碳排放强度在渝东北地区的影响强度较大,城镇人口规模在主城都市区的正向促进作用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碳排放 时空动态 影响因素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重庆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in Xinjiang,China
2
作者 ZHANG Mingyu CAO Yu +6 位作者 ZHANG Zhengyong ZHANG Xueying LIU Lin CHEN Hongjin GAO Yu YU Fengchen LIU Xinyi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4年第3期373-395,共23页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 directly affects the energy balance of terrestrial surface systems and impacts regional resources, ecosystem evolution, and ecosystem structures.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is locat...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 directly affects the energy balance of terrestrial surface systems and impacts regional resources, ecosystem evolution, and ecosystem structures.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is located at the arid Northwest China and is extremely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LST in this area and quantitatively measure the nature and intensity of the impacts of the major driving factors from a spatial perspective, as well as elucidat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In this study, we used the MOD11C3 LST product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 to conduct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determine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pattern of LST in Xinjiang from 2000 to 2020. We analyzed the driving mechanisms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LST in Xinjiang and the six geomorphic zones(the Altay Mountains, Junggar Basin, Tianshan Mountains, Tarim Basin, Turpan-Hami(Tuha) Basin, and Pakakuna Mountain Group) using geographical detector(Geodetector) and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 models. The warming rate of LST in Xinjiang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was 0.24℃/10a,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LST had obvious topographic imprints, with 87.20% of the warming zone located in the Gobi desert and areas with frequent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 cooling zone mainly located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The seasonal LST in Xinjiang was at a cooling rate of 0.09℃/10a in autumn, and showed a warming trend in other seasons. 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 latitude, wind speed, precipitation,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and sunshine duration in the single-factor and interactive detections were the key factors driving the LST changes. The direction and intensity of each major driving factor on the spatial variations of LST in the study area were heterogeneous. The negative feedback effect of DEM on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LST was the strongest. Lower latitudes, lower vegetation coverage, lower levels of precipitation, and longer sunshine duration increased LST. Unused land was the main heat source landscape, water body was the most important heat sink landscape, grassland and forest land were the land use and land cover(LULC) types with the most prominent heat sink effect,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geomorphic zones due to the influences of their vegetation types, climatic conditions, soil types, and human activities. The findings will help to facilitate sustainable climate change management, analyze local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patterns, and improve l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Xinjiang and other arid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MOD11C3 climate change geographical detector(Geodetector)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 source-sink effect XINJIANG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heir Spatial Responses to Driving Factors in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s in Upper Yellow River,China
3
作者 LIANG Gui FANG Fengman +1 位作者 LIN Yuesheng ZHANG Zhim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4期674-688,共15页
The identification of dominant driving factors for different ecosystem services(ESs)is crucial for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However,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the dominant driving factors ... The identification of dominant driving factors for different ecosystem services(ESs)is crucial for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However,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the dominant driving factors affecting various ESs has not been adequately elucidated,particularly in ecologically fragile regions.This study employed the 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Ss and trade-offs(InVEST)model to evaluate four ESs,namely,water yield(WY),soil conservation(SC),habitat quality(HQ),and carbon storage(CS),and then to identify the dominant driving factors of spatio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of ES and further to characterize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ominant driving factors in the eco-fragile areas of the upper Yellow River,China from 2000 to 2020.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WY exhibited northeast-high and northwest-low patterns in the upper Yellow River region,while high values of SC and CS were distributed in central forested areas and a high value of HQ was distributed in vast grassland areas.The CS,WY,and SC exhibited decreasing trends over time.The most critical factors affecting WY,SC,HQ,and CS were the 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precipitation,slope,and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respectively.In addition,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actors on various ESs exhibited spatial heterogeneity.These results could provide spatial decision support for eco-prote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in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model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 natural factor spatial heterogeneity lanxi urban agglomeration upper Yellow River China
下载PDF
基于Landsat影像的合肥市地表温度空间特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璐 吴兆福 +3 位作者 余敏 张春菊 张辰 黄建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01-807,共7页
文章以合肥市为例,选择2008—2020年内5期Landsat影像,对包河区、蜀山区、庐阳区、瑶海区4个行政区进行地物分类与地表温度反演;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与标准差椭圆(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 文章以合肥市为例,选择2008—2020年内5期Landsat影像,对包河区、蜀山区、庐阳区、瑶海区4个行政区进行地物分类与地表温度反演;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与标准差椭圆(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SDE)分别分析不透水层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程度及其空间分布演化特征。在500 m格网化划分尺度下,4个行政区不透水层与地表温度的GWR全局拟合系数R^(2)基本上大于0.8,其中包河区与庐阳区的R^(2)随时间变化相对稳定,而蜀山区与瑶海区的R^(2)增加,不透水层变化显著;2008—2020年,不透水层对应SDE演化趋势与对应城区扩张趋势基本一致,椭圆面积呈增长趋势,这与合肥市由以主城区为主的发展模式变为多地区共同发展模式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合肥市未来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发展 不透水层 地表温度 地理加权回归(gwr) 标准差椭圆(SDE)
下载PDF
Modeling Monthly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Ommastrephes bartramii CPUE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and Its Spatially Nonstationary Relationships with the Marine Environment 被引量:5
5
作者 FENG Yongjiu LIU Yang CHEN Xinju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3期647-658,共12页
There are substantial spatial variations 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atch-per-unit-effort(CPUE) and oceanographic conditions with respect to pelagic specie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monthly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 There are substantial spatial variations 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atch-per-unit-effort(CPUE) and oceanographic conditions with respect to pelagic specie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monthly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CPUE of the neon flying squid, Ommastrephes bartramii,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from July to November during 2004–2013, 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s with oceanographic conditions using a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 and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st of the squids were harvested in waters with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between 7.6 and 24.6℃, chlorophyll-a(Chl-a) concentration below 1.0 mgm^(-3), sea surface salinity(SSS) between 32.7 and 34.6, and sea surface height(SSH) between-12.8 and 28.4 cm. The monthly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O. bartramii predicted using GAM and GWR models are similar to observed patterns for all months. There are notable variations in the local coefficients of GWR, indicating the presence of spatial non-stationarit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 bartramii CPUE and oceanographic conditions.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ere nearly equal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efficients for Chl-a, more positive than negative coefficients for SST, and more negative than positive coefficients for SSS and SSH. The overall accuracies of the hot spots predicted by GWR exceed 60%(except for October), indicating a good performance of this model and its improvement over GAM. Our study provid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logical dynamics of O. bartramii CPUE and makes it possible to use GWR to study the spatially nonstationary characteristics of other pelagic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mmastrephes bartramii catch-per-unit-effort (CPUE) oceanographic conditions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 spatial nonstationary Northwest Pacific
下载PDF
基于MGWR模型的黄河流域GPM卫星降水数据降尺度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柏荷 明義森 +1 位作者 刘启航 黄昌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52-1062,共11页
黄河流域地域广阔,但气象站点分布较少,导致气象资料短缺。卫星降水可以作为气象站点观测的重要补充,但其空间分辨率有限,导致其在区域研究中作用有限。以黄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针对全球降水观测计划(GPM)卫星降水产品,以2002、2012年和... 黄河流域地域广阔,但气象站点分布较少,导致气象资料短缺。卫星降水可以作为气象站点观测的重要补充,但其空间分辨率有限,导致其在区域研究中作用有限。以黄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针对全球降水观测计划(GPM)卫星降水产品,以2002、2012年和2020年降水数据作为干旱年、标准年以及湿润年3个典型气候年份,在综合考虑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字高程模型(DEM)、坡度(Slope)、地表温度(LST)和风速(WDS)多种反映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因子及其空间非平稳性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混合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2种降尺度方法,得到了黄河流域1 km空间分辨率的降尺度降水数据,并进一步通过地面气象站点数据对降尺度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GPM年降水数据与地面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在2002、2012年和2020年的黄河流域地区具有较高的相关性。(2)经MGWR模型降尺度的降水数据空间分辨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且在降水变化的空间细节表达方面较GWR模型更优。(3)在3个典型气候年份中,MGWR模型在降水量标准年中相对于GWR模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能够为相关区域范围的降水降尺度研究提供宏观参考与借鉴,促进区域气候水文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 全球降水观测计划(GPM)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GWR的矿产资源开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探究
7
作者 任芳语 陈义华 +3 位作者 陈从喜 任升莲 李臻 吴章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42-848,827,共8页
文章基于2011—2017年矿产资源开采数据,分析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采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探究矿产资源开采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程度。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以来长江经济带矿产... 文章基于2011—2017年矿产资源开采数据,分析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采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探究矿产资源开采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程度。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以来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采数量呈增长趋势,且开采以非金属矿产为主;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采空间差异逐渐增大,主要集聚区分布在上、中游地区,形成以贵州和江西为主要密度核心的连绵状空间分布;研究期内矿产资源开采活动主要在上、中游地区开展,开采重心位于贵州;矿产资源开采受到海拔高度、路网密度、地区生产总值等因素的影响显著,其效应具有明显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可为矿产资源管理与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开采 时空特征 地理加权回归(gwr)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基于GWR的建成环境对公共自行车出行模式的影响分析
8
作者 王涛 戢晓峰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63-971,共9页
为分析建成环境对公共自行车出行模式的影响,文章结合公共自行车运营数据和建成环境数据,以公共自行车站点为中心建立缓冲区并提取缓冲区内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在考虑POI规模的基础上划分站点类型;根据站点类型对出行起讫点(... 为分析建成环境对公共自行车出行模式的影响,文章结合公共自行车运营数据和建成环境数据,以公共自行车站点为中心建立缓冲区并提取缓冲区内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在考虑POI规模的基础上划分站点类型;根据站点类型对出行起讫点(origin-destination,OD)分类,以OD类型确定公共自行车出行模式,使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分析建成环境对公共自行车出行模式的影响;以昆明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昆明市公共自行车出行模式可划分为16种,OD皆为住宅主导型和公司(企业)主导型站点的出行模式约占69.26%;建成环境对不同出行模式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土地利用混合度是公共自行车出行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公共自行车布局优化及运营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公共自行车 出行模式 地理加权回归(gwr) 建成环境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时空异质性研究
9
作者 陈玲玲 吕宁 汤澍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62,共10页
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演化研究对促进区域旅游业平衡充分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基于目的地多尺度、景区多等级及空间非稳定现实,运用多种空间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及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21年,3A、4... 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演化研究对促进区域旅游业平衡充分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基于目的地多尺度、景区多等级及空间非稳定现实,运用多种空间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及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21年,3A、4A是长三角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结构主体;上海、杭州、湖州、南京、安庆、金华、温州和台州的各级景区发展均较好.(2)长三角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集聚性显著,逐渐形成“几”字形高密度景区带结构;各等级景区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东南-西北方向分布格局;城市尺度上,各等级景区都趋于均匀分布.(3)至2019年,影响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因素包括旅游资源、旅游需求、旅游地交通及社会经济条件.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及其在空间上的异质性均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A级旅游景区 时空异质性 尺度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下载PDF
道路网对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影响
10
作者 张琦 李思进 +1 位作者 胡世鹏 王秋平 《交通运输研究》 2024年第2期85-96,124,共13页
为使道路网建设有效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提高,对道路网影响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内在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经济条件三个维度解析了道路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影响作用理论机制;接着,在该机制框架下构建了影响... 为使道路网建设有效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提高,对道路网影响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内在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经济条件三个维度解析了道路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影响作用理论机制;接着,在该机制框架下构建了影响因子体系,并通过集成道路网及其关联的多种地理数据设计了各影响因子的测算方法;最后,应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各影响因子对西安市美丽乡村建设成效考评结果的实际贡献,并通过诊断贡献强度的空间分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乡村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道路网影响美丽乡村建设必然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复杂过程,具体来说:与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呈负相关关系的影响因子有水电布设难易度、生态环境扰动度及公共服务稀缺度;与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呈正相关关系的影响因子有生产生活可达度、特色经营适宜度及产业振兴发展度;因乡镇街道级小尺度地方性特征差异,以上6个影响因子各自的局域作用强度会有所不同;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挖掘、整合与道路网相关的各类信息数据,是填补乡村交通研究中常见数据缺口的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交通运输 道路网 美丽乡村建设 道路影响因子 地理加权回归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共和县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4
11
作者 严莉 曹广超 +2 位作者 康利刚 刘梦琳 叶得力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4-325,共12页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青海省共和县作为兰西城市群建设的关键节点和典型的荒漠生态脆弱区,其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对建设海南州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nVEST模型...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青海省共和县作为兰西城市群建设的关键节点和典型的荒漠生态脆弱区,其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对建设海南州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nVEST模型,对2000—2020年共和县生境质量时空分布及效应变化特征进行探究,进而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因子及其作用进行地理探测器和局部空间回归。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共和县生境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生境质量均值分别为0.612(2000年)、0.626(2010年)、0.627(2020年),生境质量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空间格局上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2)影响共和县生境质量的主驱动因子为年平均气温(TEM)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的影响大于单一因子,TEM与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交互作用强烈。(3)TEM对生境质量呈负向效应,负向影响区域主要集中在共和北部与东部地区;NDVI呈正向效应,正向影响区域主要集中在共和中部与南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GDP)对生境质量的正向效应较2000年上升了30%,塔拉滩光伏促进了共和县生态产业协同发展。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区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地理探测器 地理加权回归(gwr) 共和县 青海省
下载PDF
耕地“非粮化”影响因素空间效应研究——以珠三角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莉珍 刘光盛 +3 位作者 聂嘉琦 肖瑶 杨丽英 王红梅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0-538,共9页
为科学管控耕地非粮化,本研究以珠三角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在揭示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耕地非粮化及其空间效应。结果表明:珠三角2019年各县平均非粮化率为4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科学管控耕地非粮化,本研究以珠三角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在揭示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耕地非粮化及其空间效应。结果表明:珠三角2019年各县平均非粮化率为4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非粮化率来看,耕地非粮化集聚于珠三角周边县域及部分中部县域,以低-低和高-高集聚为主;从非粮化面积来看,耕地非粮化集聚于研究区东北部,以高-高集聚为主。珠三角非粮化存在空间依赖性。从直接效应看,第一产业GDP占比、到市中心的距离与非粮化呈负相关,劳均耕地面积、有效耕地灌溉面积与非粮化呈正相关;从溢出效应看,人均GDP与非粮化呈正相关。第一产业GDP占比和有效耕地灌溉面积对非粮化的影响均呈现中部高、周边低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更易产生“非粮化”,非粮化治理应当因地制宜、分级整治,坚决落实“非粮化”管理政策,提高种粮收益和粮食综合生产力,促进粮农降本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粮化 驱动机制 空间效应 空间杜宾模型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下载PDF
2001–2020年中国广西及东盟区域1 km分辨率降尺度月度降水数据集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宁 邱玉宝 +2 位作者 贾国强 孙希延 傅文学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2期34-49,共16页
中国广西及东盟区域位于亚洲东南部,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洪涝灾害频发,直接影响社会经济活动,高分辨率、高精度降水资料可有效支撑区域水资源、农业、灾害及生态等管理和研究。本研究以2001–2020年全球降水观测计划降水数据(G... 中国广西及东盟区域位于亚洲东南部,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洪涝灾害频发,直接影响社会经济活动,高分辨率、高精度降水资料可有效支撑区域水资源、农业、灾害及生态等管理和研究。本研究以2001–2020年全球降水观测计划降水数据(GPM IMERG)为因变量,结合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增强植被指数(EVI)、地表蒸散发(ET)、地表温度(LST)、先进星载热发射和反射辐射仪(ASTER)海拔(ELV)等解释变量,引入考虑变量随地理环境影响变化的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构建空间分辨率为10 km的年尺度模型,经过测试选取验证精度良好的指数核函数。通过回代,基于空间分辨率为1 km的解释变量,构建了2001–2020年中国广西及东盟区域1 km年度降水数据集,并进一步采用比例指数法获得研究区2001–2020年1 km月度降水数据集。采用2001–2020年2679个地面观测站点数据对降尺度数据集进行验证,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和偏差分别为0.792、74.610mm、-0.122%。本数据集能够有效反映1 km分辨率下的降水时空分布及其差异性,可广泛应用于水资源、农业、生态环境、灾害模拟等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广西及东盟区域 全球降水观测计划(GPM)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 核函数
下载PDF
基于GWR模型的中国NDVI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24
14
作者 韩雅 朱文博 李双成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25-1133,共9页
在ArcGIS支撑下,基于1982—2010年8 km分辨率的AVHRR NDVI及气温和降水数据,应用最小二乘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构建中国NDVI与气候因子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中国NDVI与气温和降水的相互关系,获取各个回归参数的空间格局,并将模... 在ArcGIS支撑下,基于1982—2010年8 km分辨率的AVHRR NDVI及气温和降水数据,应用最小二乘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构建中国NDVI与气候因子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中国NDVI与气温和降水的相互关系,获取各个回归参数的空间格局,并将模拟结果与全局性回归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线性回归模型相比,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显著提高,拟合优度从0.3提高到0.6。气候因子对NDVI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从北到南,气候因子对NDVI的影响逐渐减小;西北内陆等干旱荒漠地带,气候因子对NDVI的影响较大。对中国大部分地区而言,气温对NDVI的影响超过降水。各区NDVI与主导气候因子发生作用的特征尺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气候因子 gwr模型 中国
下载PDF
基于GWR模型的中国区域旅行社业效率空间分异及动力机制分析 被引量:53
15
作者 胡宇娜 梅林 魏建国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7-113,共7页
基于DEA模型对中国31个省域的旅行社业效率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首次运用GWR模型探索交通、资本、人才、信息化和经济动力对区域旅行社业效率影响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旅行社业效率在空间上具有正相关性和集聚特征,空间格局从“川... 基于DEA模型对中国31个省域的旅行社业效率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首次运用GWR模型探索交通、资本、人才、信息化和经济动力对区域旅行社业效率影响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旅行社业效率在空间上具有正相关性和集聚特征,空间格局从“川”字型向“山”字型转变。各动力因子的系数均存在空间非平稳性。资本和人才动力的回归系数在空间分布上从南向北依次递减;经济动力的分布趋势为从北向南依次递减;交通动力对中西部地区旅行社效率提升的促进作用显著于东部地区;信息化动力则在东部地区表现出较强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行社 效率 地理加权回归 空间分异 动力机制
下载PDF
基于GWR的大兴安岭森林立地质量遥感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明泽 郭鸿郡 +1 位作者 范文义 甄贞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6-66,共11页
【目的】建立遥感信息模型,估算森林地位级指数,对森林立地质量的空间分布进行系统研究,为森林经营管理和营林造林提供数据支持与理论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研究区域的多光谱数据结合地面森林资源清查数... 【目的】建立遥感信息模型,估算森林地位级指数,对森林立地质量的空间分布进行系统研究,为森林经营管理和营林造林提供数据支持与理论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研究区域的多光谱数据结合地面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以最小二乘为基础的多元线性模型(全局模型)和以地理加权回归(GWR)为基础局域回归模型提取包括遥感因子土壤修正植被指数(MSVI)、差值植被指数(DVI)和林分因子林分平均胸径(ADBH)、林分郁闭度(FCC)在内的4个因子作为自变量,建立地位级指数全局估算模型和局域估算模型。对比2种方法,最终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来绘制研究区域地位级指数空间分布图,对研究区域的立地质量进行评价与分析,并探索研究区域内森林地位级指数的空间分布状态随地形的变化趋势。采用全局Moran I描述不同空间尺度下模型残差的空间自相关性(以8 km为间隔计算从8 km到80 km)。【结果】大兴安岭地区地位级指数呈现明显的聚集分布,具体表现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并且最大值出现在北部区域。遥感因子和林分因子影响森林地位级指数的空间分布。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拟合和精度明显好于全局模型,其中全局模型的R2adj为0.48、AIC为1 816、RMSE为1.74,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R2adj为0.53、AIC为1 784、RMSE为1.29。通过模型模拟结果和实测值的对比分析发现,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具有更高的验证精度和更好的拟合效果。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残差分析可知,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能够很好地解决模型残差的空间自相关性,产生更为理想的模型残差。【结论】全局模型和局域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能够较为有效地估算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森林地位级指数,加入样地位置信息进行回归分析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能够更有效地降低数据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果更符合传统统计模型中关于残差间相互独立的基本假设,使得建模过程更加科学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地质量 多光谱遥感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下载PDF
基于GWR模型的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狄乾斌 王萌 张健 《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1-24,共4页
利用GWR模型并结合相关理论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人力资本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呈正相关作用,而2011年中西部地区其的贡献相对较低;创新能力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贡献为正,但存在减小的趋势;城市化水平对生产... 利用GWR模型并结合相关理论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人力资本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呈正相关作用,而2011年中西部地区其的贡献相对较低;创新能力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贡献为正,但存在减小的趋势;城市化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变化较大,由2005年和2008年的负相关转变为2011年的正相关;工业发展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贡献为正,高值区存在由东向西转移的趋势;对外开放水平与生产性服务业呈明显的负相关;市场规模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贡献为正,且有增强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gwr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ESDA_GWR的我国体育彩票销售额及其驱动因子的空间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22
18
作者 魏德样 雷雯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04-309,共6页
体育彩票在我国的体育事业、社会公共福利和公益事业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各省的体育彩票发展并不均衡,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通过搜集1997—2012年各省体育彩票销售额及2012年各省社会发展指标的相关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 体育彩票在我国的体育事业、社会公共福利和公益事业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各省的体育彩票发展并不均衡,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通过搜集1997—2012年各省体育彩票销售额及2012年各省社会发展指标的相关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采用OpenGeoDa和ArcGIS1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我国体育彩票销售额及其驱动因子的空间异质性。研究表明,我国31个省区体育彩票销售额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集聚程度经历了"上升—突然下降—再上升—相对稳定"的过程;除少数中部省份外,东部沿海省份仍是我国体育彩票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区域性寡占的市场特征十分明显;构建的GWR模型拟合度较高,能够较好地解释各省体育彩票销售额空间分异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彩票 空间异质性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地理加权回归
下载PDF
基于GWR的城市扩张下生物量损失与城市形态格局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童 陈爽 +1 位作者 李广宇 燕月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91-1898,共8页
在全球性城市扩张背景下,形态格局优化是城市可持续性研究的重要内容。植被生物量作为综合表征多环境目标的参量,在城市扩张的土地覆被变化过程中,与城市形态格局产生了内在联系,可作为城市形态环境性能的评判依据。基于长江三角洲50个... 在全球性城市扩张背景下,形态格局优化是城市可持续性研究的重要内容。植被生物量作为综合表征多环境目标的参量,在城市扩张的土地覆被变化过程中,与城市形态格局产生了内在联系,可作为城市形态环境性能的评判依据。基于长江三角洲50个城市样本的城市扩张和植被生物量损失数据,研究城市扩张下植被生物量损失(TBLI)与城市形态指数的定量关系,旨在为城市空间布局提供具体的优化手段。研究结果表明:50个城市的各类形态指标各具差异,其中Richardson紧凑度(0.452-0.402)、密度梯度(0.034-0.326)和Gini系数(0.527-0.995)的估算结果显示,总体上长三角城市用地呈极化分布,大城市的中心形态紧凑性普遍低于中小城市;研究期内由城市扩张造成的长三角生物量损失高达2.97 Tg,上海的损失量(0.529 Tg)最大,中小城市的生物量损失较小;TBLI与各类形态指标显著相关,由OLS分析构建的模型:TBLI=0.000 51[城市用地增量]-0.091 27[Richardson紧凑度]-0.113 52[密度梯度]-0.053 13[Gini系数]+0.118,可估算长三角生物量损失的平均概况;通过地理加权法分析地形条件及土地覆被类型等所造成的结果的空间非平稳性,表明可着重增强宁镇扬城市群的外部轮廓形态的趋圆紧凑性,提高台州城市群内部要素密度分布的紧凑性,以及增加宁波、慈溪等浙东南沿海区域内建设用地的集聚性,来显著减少生物量损失。在城市形态与植被生物量的动态响应机制方面值得作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形态 生物量 长三角 地理加权回归
下载PDF
基于GWR的中国地级城市SO_2年均质量浓度模拟 被引量:3
20
作者 卢亚灵 蒋洪强 +1 位作者 黄季夏 徐丽芬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305-1310,共6页
中国城市空气污染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目前相关研究很多,但是以空间位置为拟合参数,对空气质量进行回归模拟的研究较少。以2010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SO2年均质量浓度为因变量,分别应用普通线性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模拟SO2年均... 中国城市空气污染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目前相关研究很多,但是以空间位置为拟合参数,对空气质量进行回归模拟的研究较少。以2010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SO2年均质量浓度为因变量,分别应用普通线性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模拟SO2年均质量浓度,其中地理加权回归方法考虑了空间位置的影响并以此作为回归参数。回归的自变量指标体系包括气象要素(多年平均温度、光照、降水)、植被覆盖(NDVI)、地形要素(坡度、坡向、起伏度)、人为因素(GDP、能源消费)几个方面。由于各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得到温度、日照、降水、NDVI表征的气象植被综合指标,高程、坡度、起伏度表征的地形综合指标,和GDP、能源消费表征的人为因素综合指标。用3个综合指标值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模拟。普通回归结果较差,其r2为0.11,矫正的r2为0.10;GWR模型模拟结果相对较好,其拟合优度显著提高,r2为0.66,矫正的r2为0.47。因此,地理加权回归适合进行此类拟合,普通线性回归不适合。通过对比地理加权回归模拟的各个城市的拟合优度,发现年均质量浓度数值较高的地区拟合效果较差,这些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华北和南部部分地区。与基于机理的模型相比,GWR模型和其各具优缺点,GWR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数据及其格式化要求低,计算机软硬件条件要求低,运算速度快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级以上城市 地理加权回归(gwr) SO2 年均质量浓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