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PET在膈下逐瘀汤抑制肝细胞癌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蔡刚明 赵韬 +2 位作者 张汀荣 顾晓波 黄洪波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880-884,共5页
目的采用micro-PET显像技术评判中药复方膈下逐淤汤对荷肝细胞癌裸鼠的抑制作用。方法 20周龄健康裸鼠12只,随机分为给药组与对照组(n=6),皮下接种人肝癌细胞Bel7402建立荷瘤模型。接种1周后每日灌胃膈下逐淤汤0.3 ml,对照组给予等体积... 目的采用micro-PET显像技术评判中药复方膈下逐淤汤对荷肝细胞癌裸鼠的抑制作用。方法 20周龄健康裸鼠12只,随机分为给药组与对照组(n=6),皮下接种人肝癌细胞Bel7402建立荷瘤模型。接种1周后每日灌胃膈下逐淤汤0.3 ml,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60 d。待肿瘤长至约5 mm时测量肿瘤体积,每周2次,计算瘤体积大小和抑瘤率并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给药24、60 d后分别行^(18)F-FDG、^(18)F-RGD micro-PET扫描各一次,测定肿瘤组织摄取量、标准摄取值(SUV)及肿瘤/肌肉靶本比(T/NT)。结果接种24 d后,肿瘤生长至5 mm,给药组瘤体积(74.8 mm^3)小于对照组(78.3mm^3)。^(18)F-FDG micro-PET扫描给药组的肿瘤组织摄取量、SUV_(mean)和T/NT分别为(5.54±1.59)%ID/g、0.93±0.20和8.20±2.52,略小于对照组(5.92±1.23)%ID/g、1.00±0.19和8.71±2.36(P>0.05)。^(18)F-RGD micro-PET扫描给药组的肿瘤组织摄取量、SUV和T/NT分别为(4.08±0.64)%ID/g、0.75±0.08和6.91±0.72,略小于对照组(4.61±1.08)%ID/g、0.87±0.16和7.00±1.40(P>0.05)。接种60 d后,给药组和对照组的肿瘤体积分别增长至1854.4 mm^3和1462.9 mm^3。^(18)F-FDG micro-PET扫描给药组的肿瘤组织摄取量、SUV和T/NT分别为(3.56±0.54)%ID/g、0.70±0.09和4.91±0.92(n=5),大于对照组的3.28%ID/g、0.60和3.98(n=1)。^(18)F-RGD micro-PET扫描给药组的肿瘤组织摄取量、SUV和T/NT分别为(2.19±0.16)%ID/g、0.51±0.04和4.15±0.57(n=4)。给药组和对照组的肿瘤重量分别为(1.93±0.95)g(n=5)和1.69 g(n=1),抑瘤率为-14.76%。给药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0 d,长于对照组的40.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膈下逐淤汤可能通过抑制葡萄糖的吸收和新生血管的生成来延长荷肝细胞癌裸鼠的生存时间。Micro-PET能动态地定量分析活体动物模型的生理、生化变化,可用于评价抗肿瘤药物的体内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膈下逐淤汤 微型正电子断层扫描仪 ^18F-FDG ^18F-RGD 靶本比
下载PDF
大黄逐瘀汤内服与灌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瘀毒互结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3
2
作者 黄晓佩 秦秉玉 +4 位作者 代荣钦 朱文亮 邱实 王玥 邵换璋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6-91,共6页
目的:观察大黄逐瘀汤内服与灌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瘀毒互结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瘀毒互结证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 目的:观察大黄逐瘀汤内服与灌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瘀毒互结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瘀毒互结证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大黄逐瘀汤内服与灌肠治疗。两组均治疗7 d。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症状评分;进行血清淀粉酶(amylase,AMS),脂肪酶(lipase,LPS),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检测;记录腹痛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及排气恢复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腹痛评分,腹胀评分,恶心呕吐评分,血清AMS,LPS,IL-6及TNF-α水平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IL-10较本组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腹痛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排气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黄逐瘀汤内服与灌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瘀毒互结证,能够减轻临床症状,降低淀粉酶及脂肪酶水平,抑制促炎因子表达,促进抗炎因子表达及肠道功能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逐瘀汤 重症急性胰腺炎 瘀毒互结证 临床疗效 炎症因子 大黄牡丹汤 膈下逐瘀汤
原文传递
膈下逐瘀汤对大鼠纤维化肝脏组织谷胱甘肽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杨婧 贾彦 +3 位作者 王蔚 戚基萍 刘宏 代巧妹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121-126,共6页
目的:观察膈下逐瘀汤对大鼠纤维化肝脏组织氧化应激及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正常组、模型组,膈下逐瘀汤组。以猪血清腹腔注射(0.5 m L/只,2次/周)制备免疫性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同时... 目的:观察膈下逐瘀汤对大鼠纤维化肝脏组织氧化应激及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正常组、模型组,膈下逐瘀汤组。以猪血清腹腔注射(0.5 m L/只,2次/周)制备免疫性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同时各组大鼠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或膈下逐瘀汤(生药7.37 g·kg^(-1)·d^(-1))灌胃共12周。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肝组织丙二醛(MDA)和GSH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glutamate-cysteine ligase catalytic subunit,GCLc)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GCLc表达和糖原合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c kinase-3β,GSK-3β)磷酸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膈下逐瘀汤显著抑制了纤维化肝脏组织MDA含量(P<0.05),增加了GSH含量(P<0.05),上调了GCLc和Nrf2表达(P<0.05),提高了GSK-3β磷酸化水平(P<0.05)。结论:膈下逐瘀汤通过活化Nrf2信号通路增强机体肝脏GSH抗氧化系统进而缓解大鼠纤维化肝脏组织氧化应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膈下逐瘀汤 氧化应激 谷胱甘肽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原文传递
膈下逐瘀汤对EMT气滞血瘀型大鼠NF-κB信号通路及其下游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志平 崔轶凡 甘涛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23-32,共10页
目的:探讨膈下逐瘀汤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气滞血瘀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从60只SPF级雌性未孕健康SD大鼠中随机抽取6只作为空白组,其余采用复合因素法构建气滞血瘀型EMT大鼠模型。从造模成功的36只大鼠中随机抽取30只... 目的:探讨膈下逐瘀汤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气滞血瘀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从60只SPF级雌性未孕健康SD大鼠中随机抽取6只作为空白组,其余采用复合因素法构建气滞血瘀型EMT大鼠模型。从造模成功的36只大鼠中随机抽取30只分为模型组、甲羟孕酮组(0.416 mg·kg^(-1))及膈下逐瘀汤低、中、高剂量组(4.063、8.125、16.25 g·kg^(-1)),每组6只,每天灌胃1次,连续4周。通过大鼠病理学变化、异位灶体积反映大鼠造模情况及膈下逐瘀汤对EMT大鼠的影响;取各组内膜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免疫组化(IHC)检测各组大鼠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B细胞淋巴瘤-2(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NF-κB、MMP-9、VEGF、Bax mRNA表达。结果:治疗后,膈下逐瘀汤低、中、高剂量组和甲羟孕酮组异位灶体积明显缩小;镜下病理观察可见假手术组与空白组大鼠子宫内膜结构完整,腺体及间质细胞生长良好,腺上皮细胞排列紧密整齐,胞浆丰富呈高柱状;间质细胞分布均匀,血管丰富,呈梭形。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以柱状上皮和立方上皮为主,异位内膜上皮细胞呈短柱状,部分为假层状,细胞形态不完整,间质细胞和腺体的数量减少,部分腺体呈圆形,蜕膜发育不良。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IL-10含量明显降低(P<0.05),IL-6含量明显升高(P<0.05),模型组在位、异位内膜组织中NF-κB、VEGF、MMP-9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Bax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膈下逐瘀汤中、高剂量组血清中IL-10含量明显升高(P<0.05),IL-6含量明显降低(P<0.05),膈下逐瘀汤各剂量组大鼠在位、异位内膜组织NF-κB、VEGF、MMP-9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Bax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异位内膜比较,膈下逐瘀汤中、高剂量组异位内膜中NF-κB、MMP-9、VEGF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Bax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膈下逐瘀汤具有抑制气滞血瘀型EMT大鼠异位内膜组织扩大及侵袭,其机制可能与干预NF-κB信号通路过度激活所介导的免疫抑制、改善炎症反应、阻断微血管新生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下逐瘀汤 子宫内膜异位症 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 炎症反应 免疫抑制 微血管新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