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串联排队网络的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联合调度模型 被引量:21
1
作者 王小平 齐欢 +3 位作者 肖恒辉 张晓盼 胡洋 冯小检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2-86,共5页
为了提高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的整体通过能力,分析了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联合调度的实际需求,建立了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联合调度数学模型,考虑了闸室面积利用率最大、整体待闸时间最小两个目标函数和船舶编排过程中的八个约束,应用串... 为了提高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的整体通过能力,分析了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联合调度的实际需求,建立了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联合调度数学模型,考虑了闸室面积利用率最大、整体待闸时间最小两个目标函数和船舶编排过程中的八个约束,应用串联排队网络理论求解模型。算法将申报船舶按照航向分成四个船舶序列,动态计算每艘船舶的权重,兼顾船舶长度与宽度优先,待闸时间约束、葛洲坝船闸通航条件限制和任务均衡的要求,循环排船,逐步优化。应用结果表明应用该数学模型和编排算法编制一个计划期的两坝五闸计划仅需2 min,编排时间短,葛洲坝2#船闸的闸室面积利用率高于70%,并且客船和旅游观光船均排在前面的闸次中,说明客船的待闸时间约束是满足的,并且在航向上是上下航向交替运行,没有出现倒闸情况,编制的计划满足实际调度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管理 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 数学模型 联合调度 串联排队网络
下载PDF
葛洲坝1号船闸启闭闸门对近闸区域鱼类活动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熊锋 王从锋 +3 位作者 刘德富 汪玲珑 秦孝辉 石小涛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14,共7页
于2013年4月,在葛洲坝1号船闸下游闸首,利用双频识别声纳(DIDSON)对船闸不同运行状态下(关闸、放水、开闸)近闸区域的鱼类数量和密度进行了定点探测,并同步进行水质水动力现场监测,研究船闸启闭闸门对近闸区域鱼类活动规律的影响。研究... 于2013年4月,在葛洲坝1号船闸下游闸首,利用双频识别声纳(DIDSON)对船闸不同运行状态下(关闸、放水、开闸)近闸区域的鱼类数量和密度进行了定点探测,并同步进行水质水动力现场监测,研究船闸启闭闸门对近闸区域鱼类活动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葛洲坝1号船闸在放水期间,对下游近闸区域流速及水体溶解氧(DO)浓度影响较大,对pH值及水温的影响不明显;鱼类密度与流速及DO呈显著相关性,与pH值及水温的变化相关性不显著;船闸在放水期间对近闸区域水体环境的改变,产生了诱导鱼类进入闸室下游出口的明显趋势。本研究为中低水头水利枢纽船闸与鱼道结合的可行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为鱼类行为学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洲坝船闸 鱼类活动 流速 水质参数
下载PDF
葛洲坝过坝水流溶解气体超饱和数值模型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覃春丽 李玲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8年第18期45-48,共4页
葛洲坝工程闸坝泄流促使下游河道水体中溶解气体浓度出现过饱和现象,为深入研究过坝水流溶解气体超饱和机理,建立了葛洲坝过坝水流的流动及溶解气体浓度计算的数学模型,并采用监测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率定,并对模型计算的可靠性进行了验... 葛洲坝工程闸坝泄流促使下游河道水体中溶解气体浓度出现过饱和现象,为深入研究过坝水流溶解气体超饱和机理,建立了葛洲坝过坝水流的流动及溶解气体浓度计算的数学模型,并采用监测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率定,并对模型计算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的数值模型能够真实描述葛洲坝坝身泄流运动的特点和溶解气体过饱和现象的发生,为进一步研究过坝水流溶解气体超饱和机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洲坝 掺气 溶解气体饱和度 数值模型
下载PDF
基于ERA/AHP-BN的葛洲坝枢纽水域通航风险建模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子强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65-1271,共7页
葛洲坝通航扩能工程是顺利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但枢纽水域施工期的通航风险不容忽视。为量化该枢纽水域施工期的通航风险,针对葛洲坝枢纽水域施工期通航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和依据专家知识推断贝叶斯网络中条件概率表时存... 葛洲坝通航扩能工程是顺利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但枢纽水域施工期的通航风险不容忽视。为量化该枢纽水域施工期的通航风险,针对葛洲坝枢纽水域施工期通航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和依据专家知识推断贝叶斯网络中条件概率表时存在的个体推断信息缺乏完备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证据推理/层次分析法和贝叶斯网络的葛洲坝枢纽水域施工期通航风险建模方法。首先,利用证据推理/层次分析法提取葛洲坝枢纽水域施工期的风险因素,建立了葛洲坝枢纽水域施工期的通航风险推断信息机制。其次,依据风险推断信息机制建立了基于贝叶斯的葛洲坝枢纽水域施工期通航风险评价模型。最后,利用专家知识量化枢纽水域施工期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并分析了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管理工程 葛洲坝枢纽水域 证据推理法/层次分析法 贝叶斯网络 推断信息提取 风险建模
下载PDF
基于J2EE的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通航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小平 曾亮 +1 位作者 肖恒辉 齐欢 《交通与计算机》 2006年第5期82-84,共3页
提出了采用B/S模式和C/S模式相结合的方法,以J2EE架构进行构建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通航调度系统。给出了多层结构的系统总体结构图以及各功能模块的组成,介绍了主要的功能模块开发内容,最后给出了实现界面并对实际运行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 电子政务 J2EE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下载PDF
葛洲坝垂直位移自动监测系统 被引量:2
6
作者 兰迎春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8-24,共7页
本文介绍了葛洲坝垂直位移遥控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结构、电路设计特点及实际使用效果。几年的实测结果证明了此系统量测精度高、稳定性好、自动化程度高,实现了联机实时自动监测大坝垂直位移的目标。
关键词 葛洲坝 位移 监测系统 自动化
下载PDF
三峡大坝—葛洲坝河段水沙变化及冲淤特性 被引量:8
7
作者 史常乐 牛兰花 +1 位作者 赵国龙 杜林霞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75-884,共10页
掌握三峡和葛洲坝枢纽间河段水沙及冲淤特性的变化规律,是河段诸多工程问题研究的前提。对大量水沙地形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泥沙起动理论在冲刷预测中的应用。长江上游水库建设及两大枢纽相继运行,河段年径流量微减,月均流量发生"削... 掌握三峡和葛洲坝枢纽间河段水沙及冲淤特性的变化规律,是河段诸多工程问题研究的前提。对大量水沙地形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泥沙起动理论在冲刷预测中的应用。长江上游水库建设及两大枢纽相继运行,河段年径流量微减,月均流量发生"削峰填谷"重分配,年输沙量大幅降低,河段水沙关系显著改变;河段累积冲淤量受极端水文条件和枢纽调度的短期和长期控制,时间上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空间上则表现为部分子河段的活跃性;床沙组成随枢纽运行先后发生细化和粗化;基于沙玉清起动流速公式绘制了起动临界条件曲线图,通过推算断面最大可动床沙粒径或临界流量,可为河床冲刷可能性的预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关系 冲淤演变 起动流速 冲刷预测 三峡大坝—葛洲坝河段
下载PDF
小时级坝间水位动态控制效益及机理分析
8
作者 王现勋 曾坤 +2 位作者 齐帅 杨旭 姚华明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7-413,496,共8页
为探究坝间水位调控对梯级出力的影响,以三峡―葛洲坝梯级水库为对象开展实例研究,构建了坝间水位日内优化控制发电调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较径流式而言,坝间水位日尺度优化控制后可提升年均发电量0.88×10^(5)MW·h(0.75‰),... 为探究坝间水位调控对梯级出力的影响,以三峡―葛洲坝梯级水库为对象开展实例研究,构建了坝间水位日内优化控制发电调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较径流式而言,坝间水位日尺度优化控制后可提升年均发电量0.88×10^(5)MW·h(0.75‰),进一步细化至1 h可继续提升年均发电量3.31×10^(5)MW·h(2.77‰),且发电量增益存在较大汛枯差异,小时级坝间水位日内变化在枯期呈现先升后降的规律;给出了三峡―葛洲坝梯级出力随坝间水位变化的关系式,分析了坝间水位与梯级出力之间的关联,可为坝间水位精细化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电调度 梯级水库 坝间水位 三峡 葛洲坝
原文传递
基于多主体博弈协调的三峡枢纽通航性能评估
9
作者 张煜 刘梦兰 +1 位作者 梁晓磊 田宏伟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8期36-42,共7页
针对三峡-葛洲坝梯级枢纽航运交通压力大、通航能力不足等难题,提出运用多智能体建模技术模拟复杂、高耦合的联合通航作业,完成新规程背景下枢纽通航性能评估。结合博弈理论,从策略转换、效益函数等方面分析各通航设施间竞合关系,实现... 针对三峡-葛洲坝梯级枢纽航运交通压力大、通航能力不足等难题,提出运用多智能体建模技术模拟复杂、高耦合的联合通航作业,完成新规程背景下枢纽通航性能评估。结合博弈理论,从策略转换、效益函数等方面分析各通航设施间竞合关系,实现多智能体系统协调博弈控制。针对不同交通流设计多场景仿真实验,采用置信区间完成实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现有梯级枢纽通航能力已接近极限,后续研究可围绕葛洲坝上游锚地展开,为后期新航道建设提供决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葛洲坝通航系统 多智能体建模 博弈 协调控制 通航能力
原文传递
ADP-flow velocity profile to interpret hydro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China's Yangtze Three-Gorges valley 被引量:2
10
作者 CHENJing CHENZhongyuan +1 位作者 WANGZhanghua MasatakaWatanab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5年第7期679-684,共6页
In late May and early June, 2002, a field inves- tigation was conducted along the Three-Gorges valley of the upper Yangtze catchment by ADP (Acoustic Doppler Profile SONTEK-500). Data obtained when surveying were acco... In late May and early June, 2002, a field inves- tigation was conducted along the Three-Gorges valley of the upper Yangtze catchment by ADP (Acoustic Doppler Profile SONTEK-500). Data obtained when surveying were accom- panied with discharge of <15000 m3/s in the valley and char- acterize the unique river-flow velocity profile and riverbed morphology.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 tween the average flow velocity and fluvial variables, four distinct river sections can be highlighted, i.e. Chongqing- Wanxian, Wanxian-Fengjie, Fengjie-Zigui and Gezhou res- ervoir area (upstream to downstream). The average flow velocity is in-phase with river width from Chongqing to Wanxian. High-flow velocity ranging from 3.0 to 4.0 m/s is recorded at many sites, where the wider river channel (>1000 m) and shallower water depth (<20 m) occur and large-size gravel shoals prevail. Alternated low-flow velocity (<1.5 m/s) appears at those river sections with deep water (>50 m) and U-shaped river-channel morphology. Mapping the river cross-section area at those sites can determine that smaller cross-section area accelerates the flow velocity. From Wanxian to Fengjie, the average flow velocity ranging from 3.0 to 4.5 m/s is in-phase with the water depth. The high-flow velocity is associated with narrower river-channel, where V-shaped gorges valley occurs with small cross-section area. Further downstream from Fengjie to Zigui, the low flow ve- locity is linked to deep river channel characterized by W-shaped valley morphology of large cross-section area, in general. The average flow velocity is 2.5―3.5 m/s, and maxi- mum can reach 6.0 m/s near Wu-Gorge. Our survey had also detected a slow-flow velocity (mostly <1.0 m/s) in the river channel of about 100 km long in the Gezhou reservoir downstream. Heavy siltation to 20 m thick above the former riverbed and about 20 km extending upstream from the Dam site occurs above Gezhou Dam. The backwater can reach 150 km due to elevated water level to 27 m by the damming at the end of 1970s, and riverbed erosion below the dam reaches 15—20 m. In addition, our survey records the deeper water river valley from Fengjie to Yichang, ranging from 70 to 80 m (>100 m; maximum) in the gorges valley (30―40 m below the present mean sea level). This contrasts to the relative shallow water river-channel above Fengjie, i.e. 20―30 m in general and 50―60 m, maximum at gorges site. The present ADP investigation displays the hydromorphological feature in the Three-Gorges valley, and most importantly, it accu- mulates invaluable dataset for the post-dam study in the near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山峡流域 中国 流速 沉淀物 河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