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型半胱氨酸对神经小胶质细胞IL-1β、IL-6表达的影响
1
作者 毛瑞阳 王川怡 杜晓红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9期664-666,共3页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CY)对神经小胶质细胞(bv-2细胞)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HCY、半胱氨酸(DL-CY)、空白对照组及溶剂对照组干预后,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观察各组细胞增殖活性...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CY)对神经小胶质细胞(bv-2细胞)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HCY、半胱氨酸(DL-CY)、空白对照组及溶剂对照组干预后,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观察各组细胞增殖活性,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IL-1β、IL-6浓度,用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QPCR)的方法评价IL-1β、IL-6 mRNA表达改变。结果:实验各组中细胞增殖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而HCY组IL-1β、IL-6的mRNA表达及上清液中蛋白表达与其他各组相比均有显著增加(P<0.01)。结论:HCY上调神经小胶质细胞IL-1β、IL-6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小胶质细胞 同型半胱氨酸 白介素-1Β 白介素-6
下载PDF
多发性硬化症的治疗展望 被引量:6
2
作者 仁富亮 宋少伟 李恩东 《中国卫生产业》 2013年第24期178-179,181,共3页
多发性硬化症(MS)的发病原因到目前为止尚不清楚,同时也没有发现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有几个关于它的发病机理已被阐明,围绕这些机理研发一些治疗方法。目前,国际上已被公认有效的药物仅仅有干扰素β(IFN-β)一种。最近,在我们的... 多发性硬化症(MS)的发病原因到目前为止尚不清楚,同时也没有发现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有几个关于它的发病机理已被阐明,围绕这些机理研发一些治疗方法。目前,国际上已被公认有效的药物仅仅有干扰素β(IFN-β)一种。最近,在我们的研究中,T细胞入侵时与重要的α-整合蛋白相对应的单克隆抗体,和与B细胞上抗原CD52相对应的单克隆抗体,阿仑单抗等等都作为新型药物来用于治疗。我们期待这些药物能使预期复发次数变少,以减少患者的门诊复诊次数[1]。这种治疗方法,是从根本上起到治疗的效果,用于抑制多发性硬化症(MS)的发病机制,这些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另外,最近多发性硬化症(MS)可以引起轴突损伤的研究也被关注,与炎症性脱髓鞘相比较,如何抑制轴突变性显得更为重要。在本次讨论中,调节性自体免疫功能的T细胞在免疫系统中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它将作为一种新的尝试,抑制多发性硬化症(MS)疾病的发生,同时我们还要讨论如何抑制轴突变性来尝试开发多发性硬化症(MS)的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症(MS) 先天性免疫 调节性T细胞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 轴突变性 小胶质细胞
下载PDF
巨细胞病毒感染诱导肾素分泌作用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程远 杨晓煜 +1 位作者 张利彬 魏林郁 《临床研究》 2020年第4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肾素(Renin)分泌及促进病毒复制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建立体外CMV感染球旁器细胞模型,应用钙调素依赖蛋白激酶(CaMK)和蛋白激酶C(PKC)的抑制剂,分为CMV感染组(CMV组)、CMV感染+CaMKⅡ抑制剂组(CMV+CaMK...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肾素(Renin)分泌及促进病毒复制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建立体外CMV感染球旁器细胞模型,应用钙调素依赖蛋白激酶(CaMK)和蛋白激酶C(PKC)的抑制剂,分为CMV感染组(CMV组)、CMV感染+CaMKⅡ抑制剂组(CMV+CaMKⅡi组)、CMV感染+PKC抑制剂组(CMV+PKCi组)和CMV假感染组(Mock组),通过realtime PCR技术检测Renin、CaMK、PKC、蛋白激酶A(PKA)、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和巨细胞病毒即刻早期基因1(CMV IE1)的表达。将CMV与As4.1细胞共育后的培养液与小胶质细胞(BV2)共培养,检测BV2细胞核因子κB(NF-κB)炎症信号通路的表达。结果CMV感染As4.1细胞后,肾素基因表达量在CMV组明显增高(P<0.05),在CMV+CaMKⅡi组和CMV+PKCi组增高没有前者显著(P>0.05);CaMKⅡ、PKC基因表达于CMV组、CMV+CaMKⅡi组和CMV+PKCi组三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三组实验组均高于Mock组(P<0.05);PKA基因在CMV组和CMV+PKCi组中表达明显(P<0.05),与前两组相比,其在CMV+CaMKⅡi组中的表达低于前两组(P<0.05),以上三组均高于Mock组(P<0.05);CREB基因与CMV IE1基因表达趋势相同,均为CMV组明显增高(P<0.05),在CMV+CaMKⅡi组和CMV+PKCi组有轻微增高(P<0.05),同时CMV IE1基因表达CMV+CaMKⅡi组明显低于CMV+PKCi组(P<0.05)。检测BV2接种CMV感染As4.1细胞培养液后的蛋白表达,NF-κB磷酸化的表达水平CMV组明显升高(P<0.05),CMV+CaMKⅡi组和CMV+PKCi组轻度升高,但CMV+CaMKⅡi组表达明显高于CMV+PKCi组(P<0.05)。结论巨细胞病毒可激活CaMK和PKC,CaMK可间接活化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蛋白激酶A(PKA),PKA/PKC进而激活CREB,CREB结合CMV和肾素基因上的CRE区促使病毒复制和肾素分泌;CMV与As4.1细胞共育产物可诱导小胶质细胞NF-κB蛋白高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病毒 肾素 小胶质细胞
下载PDF
终末糖基化产物对神经小胶质细胞IL-1β、IL-6表达的影响
4
作者 张媛元 杜晓红 +1 位作者 毛瑞阳 刘毅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2年第7期587-590,I0004,共5页
目的:研究终末糖基化产物(AGEs)对神经小胶质细胞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不同时间AGEs刺激体外培养的小鼠小胶质瘤细胞(BV-2细胞),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目的:研究终末糖基化产物(AGEs)对神经小胶质细胞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不同时间AGEs刺激体外培养的小鼠小胶质瘤细胞(BV-2细胞),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细胞内IL-1β、IL-6mRNA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IL-6的蛋白含量。结果:与空白组和AGEs对照物组比较,AGEs组细胞活化呈阿米巴样,胞核大而圆,核仁明显,胞浆内颗粒物增多,以300mg/L作用18h组效果最显著。与空白组和AGEs对照物组比较,作用时间相同时,AGEs浓度为50mg/L时即可见细胞的IL-1β、IL-6mRNA水平明显增加(P<0.05或P<0.01),浓度为150mg/L时,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IL-6的蛋白含量明显增加(P<0.05);作用浓度相同时,2h即可见细胞的IL-1βmRNA水平明显增加(P<0.05),6h见细胞的IL-6mRNA水平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IL-6的蛋白含量明显增加(P<0.05或P<0.01),其中以300mg/L作用18h组效果最显著(P<0.05)。结论:AGEs刺激可使小胶质细胞内IL-1β、IL-6高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糖基化产物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6 神经小胶质细胞
下载PDF
天麻素对不同浓度葡萄糖诱导的神经小胶质细胞IL-1β,IL-6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夏玲珍 陈雅 《药物生物技术》 CAS 2014年第2期136-138,共3页
研究天麻素对高糖所致的神经小胶质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选择不同浓度的葡萄糖细胞培养液(30,35,45 mmol/L)培养神经小胶质细胞,观察添加天麻素(50 mg/L)培养24 h后细胞形态变化,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评价IL-1β、IL-6mRNA表达改变... 研究天麻素对高糖所致的神经小胶质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选择不同浓度的葡萄糖细胞培养液(30,35,45 mmol/L)培养神经小胶质细胞,观察添加天麻素(50 mg/L)培养24 h后细胞形态变化,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评价IL-1β、IL-6mRNA表达改变,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IL-1β,IL-6的浓度。研究表明在葡萄糖培养的小胶质细胞中加入天麻后,细胞突触减少,当葡萄糖浓度为35 mmol/L时,天麻素对IL-1β、IL-6表达抑制率分别为47.9%和29.9%,当葡萄糖浓度为45 mmol/L时,抑制率分别为35.6%和44.5%。由此表明,天麻素降低了高糖对神经小胶质细胞的损伤,并抑制葡萄糖上调的神经小胶质细胞IL-1β、IL-6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小胶质细胞 葡萄糖 白介素-1Β 白介素-6 天麻素 酶联免疫吸附法
原文传递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异病同治的炎症机制 被引量:8
6
作者 任北大 王庆国 +2 位作者 程发峰 王雪茜 高颖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116-3122,共7页
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在痴呆发病种类中占比高,是最为常见的两类老年痴呆,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低龄化趋势的特点,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命,而目前关于两病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炎症反应在两病发病机制中均... 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在痴呆发病种类中占比高,是最为常见的两类老年痴呆,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低龄化趋势的特点,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命,而目前关于两病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炎症反应在两病发病机制中均有重要作用,参与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全过程。探讨两病在炎症反应中的共同发病机制,明确炎症反应发挥作用的靶点,为从炎症反应角度思考AD和VD共同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动物实验和临床诊治提供有益的探索,同时也是从微观角度对中医异病同治模式在西医机制探索方面进行积极尝试,具有理论探讨和实践指导的双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血管性痴呆 异病同治 炎症反应 机制 小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炎症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