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绢丝丽蚌的繁殖习性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朱子义 龚世园 +2 位作者 张训蒲 王明学 杨学芬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74-379,T002,共7页
绢丝丽蚌的性腺发育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5个时期。9月为成熟期,10月进入排放期,10月至翌年1月中旬为繁殖期。一年一个生殖周期,一次产卵类型。以雌蚌两片外鳃为育儿囊。钩介幼虫呈亚三角形,有壳钩和... 绢丝丽蚌的性腺发育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5个时期。9月为成熟期,10月进入排放期,10月至翌年1月中旬为繁殖期。一年一个生殖周期,一次产卵类型。以雌蚌两片外鳃为育儿囊。钩介幼虫呈亚三角形,有壳钩和足丝。壳钩上有棘刺,壳表有凹穴。建议每年2月至6月为网湖绢丝丽蚌的采捕季节,蚌耙龄距为3.6cm。在湖区建立绢丝丽蚌保护区,人工繁育幼蚌放流,以达到绢丝丽蚌永续利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绢丝丽蚌 性腺发育 生殖周期 钩介幼虫
下载PDF
蚌科钩介幼虫比较形态学研究──Ⅰ.四个种幼虫的形态 被引量:15
2
作者 吴小平 梁彦龄 王洪铸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41-145,共5页
本文报道圆顶珠蚌、鱼尾楔蚌、中国尖嵴蚌、卵形尖嵴蚌育儿囊的特点和钩介幼虫的形态。应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四种蚌的钩介幼虫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四种蚌的育儿囊均为外鳃类的同生型,钩介幼虫为有钩型,幼虫的大小、形状... 本文报道圆顶珠蚌、鱼尾楔蚌、中国尖嵴蚌、卵形尖嵴蚌育儿囊的特点和钩介幼虫的形态。应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四种蚌的钩介幼虫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四种蚌的育儿囊均为外鳃类的同生型,钩介幼虫为有钩型,幼虫的大小、形状、壳表面、壳钩、棘刺、幼虫丝、感觉毛等在不同种之间存在着差异。文中对这些特征在分类上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蚌科 钩介幼虫 形态学
下载PDF
圆背角无齿蚌寄生变态发育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5
3
作者 闻海波 徐钢春 华丹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2-255,共4页
对圆背角无齿蚌的钩介幼虫寄生变态及稚贝发育过程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比较。实验表明:在水温(19.0±1.0)℃时,钩介幼虫需要约13天的寄生变态才能从鱼体脱落。圆背角无齿蚌在变态发育过程中其外部形态、内部器官、营养源发生了较大变... 对圆背角无齿蚌的钩介幼虫寄生变态及稚贝发育过程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比较。实验表明:在水温(19.0±1.0)℃时,钩介幼虫需要约13天的寄生变态才能从鱼体脱落。圆背角无齿蚌在变态发育过程中其外部形态、内部器官、营养源发生了较大变化:成熟的钩介幼虫仅仅可以作简单的双壳开合运动;刚脱落的稚贝外部形态与幼虫相似,但已经可以依靠斧足进行爬行,并逐渐开始滤食;稚贝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从幼虫壳内侧长出一对新壳,形态逐渐趋向于成贝,而幼虫壳则逐渐退化为壳顶。因此,圆背角无齿蚌的变态发育包括两个明显的阶段:第一阶段为寄生变态期;第二阶段为贝壳分泌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背角无齿蚌 寄生变态 钩介幼虫 稚贝
下载PDF
背瘤丽蚌繁殖特征及钩介幼虫形态 被引量:3
4
作者 徐亮 吴小平 +2 位作者 凌高 欧阳珊 谢广龙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62-266,共5页
2004~2007年间,对鄱阳湖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种群组成、繁殖特性和钩介幼虫形态进行了研究。从背瘤丽蚌种群壳长组成看,优势壳长组为41~70mm,占总个体数的74.93%,年龄范围3~6龄。和历史资料比较,鄱阳湖背瘤丽蚌种群趋于小型化... 2004~2007年间,对鄱阳湖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种群组成、繁殖特性和钩介幼虫形态进行了研究。从背瘤丽蚌种群壳长组成看,优势壳长组为41~70mm,占总个体数的74.93%,年龄范围3~6龄。和历史资料比较,鄱阳湖背瘤丽蚌种群趋于小型化,低龄化。背瘤丽蚌主要繁殖特征为:雌雄异体,自然种群性比为11;最小性成熟个体雄性38mm,雌性34mm。繁殖周期为1年1次,繁殖期为2月中旬至5月,3~4月初为妊娠高峰期。繁殖力为115~504千粒/个(均值(328.09±145.73)千粒/个)。背瘤丽蚌育儿囊为四鳃型,钩介幼虫侧面观为半椭圆形,无壳钩,具4对感觉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瘤丽蚌 繁殖特征 钩介幼虫 鄱阳湖
下载PDF
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寄生胁迫对黄颡鱼营养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马学艳 杜兴伟 +4 位作者 闻海波 金武 徐跑 华丹 顾若波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72-476,共5页
为探索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钩介幼虫寄生对寄主鱼营养指标的影响,测定了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寄生胁迫对不同寄生阶段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血浆、肝脏和肌肉组织中糖原、游离脂肪酸、总蛋白、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情况。结... 为探索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钩介幼虫寄生对寄主鱼营养指标的影响,测定了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寄生胁迫对不同寄生阶段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血浆、肝脏和肌肉组织中糖原、游离脂肪酸、总蛋白、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相同时间点,寄生组与对照组鱼肝脏和肌肉中糖原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寄生组鱼肝脏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在寄生后期(12 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寄生前期(2 d)、中期(5 d)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寄生组鱼血浆、肌肉游离脂肪酸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寄生组、对照组鱼在寄生中期和后期肝脏总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血浆、肌肉总蛋白含量无显著性变化(P>0.05);寄生组鱼血浆游离氨基酸含量在寄生中期和后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寄生组鱼肝脏游离氨基酸在寄生后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寄生前期、中期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钩介幼虫寄生会导致肝脏游离脂肪酸降低,血浆及肝脏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推测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可能是钩介幼虫变态发育的关键营养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帆蚌 钩介幼虫 寄生 营养指标
下载PDF
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寄生包囊在3种鱼鳃丝上的形成规律 被引量:2
6
作者 邹军 张呈祥 +4 位作者 闻海波 马学艳 徐良 华丹 顾若波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37-642,共6页
为揭示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钩介幼虫寄生包囊的形成规律,选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鲤Cyprinus carpio和二次寄生黄颡鱼P.fulvidraco 3种鱼鳃丝为寄主,对三角帆蚌钩介幼虫进行了寄生试验,分析了不同宿主对钩介幼虫发... 为揭示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钩介幼虫寄生包囊的形成规律,选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鲤Cyprinus carpio和二次寄生黄颡鱼P.fulvidraco 3种鱼鳃丝为寄主,对三角帆蚌钩介幼虫进行了寄生试验,分析了不同宿主对钩介幼虫发育的影响,并对钩介幼虫在3种宿主鱼鳃丝上形成包囊的时间、寄生数量、包囊形成位置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在水温(24±1)℃时,寄生于黄颡鱼鳃丝上的钩介幼虫第7天首次开始脱落稚蚌,第8天为脱落高峰期,直至第12天才从鱼体脱落完全;寄生于鲤鳃丝上的钩介幼虫在第4天就脱落完全且没有发现稚蚌。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显示:三角帆蚌钩介幼虫首次寄生在黄颡鱼鳃丝基端3 h形成包囊,6 h幼虫在整片鳃丝形成包囊;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在鲤鳃丝不能完全形成包囊;在二次寄生黄颡鱼鳃丝基端5 h形成包囊,8 h幼虫在整片鳃丝形成包囊,且三角帆蚌钩介幼虫首次寄生在黄颡鱼鳃上的寄生数量多于二次寄生黄颡鱼和鲤鳃上的寄生数量;三角帆蚌钩介幼虫主要寄生在鱼的鳃丝,很少寄生在鳃耙和鳃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帆蚌 钩介幼虫 寄生包囊 寄主鱼
下载PDF
钩介幼虫壳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舒凤月 吴小平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1期73-76,共4页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鱼尾楔蚌和圆顶珠蚌钩介幼虫的形态特征,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蚌的钩介幼虫均为有钩型,幼虫的大小、形态、壳表面、壳钩、棘刺等存在着差异.对这些特征在分类学上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钩介幼虫 蚌科 扫描电镜
下载PDF
不同生境蚶形无齿蚌的形态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舒凤月 欧阳珊 《四川动物》 CSCD 2004年第4期322-324,F003,共4页
对不同生境下蚶形无齿蚌壳的形态、育儿囊的类型和结构以及钩介幼虫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在不同生境下 ,蚶形无齿蚌个体大小有很大差异 ,壳具有高度的可塑性 ;育儿囊由两片外鳃构成 ,为外鳃类的同生型 ,钩介幼虫在育儿囊内呈散... 对不同生境下蚶形无齿蚌壳的形态、育儿囊的类型和结构以及钩介幼虫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在不同生境下 ,蚶形无齿蚌个体大小有很大差异 ,壳具有高度的可塑性 ;育儿囊由两片外鳃构成 ,为外鳃类的同生型 ,钩介幼虫在育儿囊内呈散乱状态存在 ;在不同区域 ,钩介幼虫的大小不同 ,但其壳高与壳长的比例却是一致的 ,且不同生境钩介幼虫的超微结构相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生境 育儿 形态观察 超微结构 可塑性 状态 幼虫 无齿蚌 壳长 壳高
下载PDF
Cu^(2+)、Zn^(2+)对舟形无齿蚌成熟钩介幼虫的毒害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邓道贵 刘本丽 何卫龙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第2期48-50,共3页
报道了不同浓度的Cu2+、Zn2+对舟形无齿蚌成熟钩介幼虫的毒害实验.结果表明:Cu2+在24h、48h、72h、96h时对钩介幼虫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651.4μg/L、113.8μg/L、45.5μg/L、19.7μg/L;Zn2+在24h、48h、72h、96h时对钩介幼虫的半致死浓... 报道了不同浓度的Cu2+、Zn2+对舟形无齿蚌成熟钩介幼虫的毒害实验.结果表明:Cu2+在24h、48h、72h、96h时对钩介幼虫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651.4μg/L、113.8μg/L、45.5μg/L、19.7μg/L;Zn2+在24h、48h、72h、96h时对钩介幼虫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0296.7μg/L、2612.3μg/L、171.1μg/L、15.9μg/L.在同一时间内浓度越高,钩介幼虫死亡率越大.在同一浓度下随时间延长,钩介幼虫死亡率增大.而半致死浓度随时间的延长却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2+ ZN^2+ 钩介幼虫 无齿蚌 毒害作用 成熟 半致死浓度 幼虫死亡率 时间 延长
下载PDF
3种处理方式对绢丝丽蚌钩介幼虫存活与活力的影响
10
作者 胡艾国 龚世园 +2 位作者 张训蒲 何绪刚 杨学芬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6-289,共4页
关键词 存活率 活力 3种处理方式 钩介幼虫 绢丝丽蚌
下载PDF
两水系三角帆蚌亲本及杂交、自交组钩介幼虫形态性状比较 被引量:7
11
作者 闻海波 顾若波 +2 位作者 华丹 徐钢春 徐跑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2-614,共3页
对采集于长江和淮河水系的三角帆蚌亲本及正反交、自交组的钩介幼虫形态性状进行了测量和比较。结果显示:两个水系的三角帆蚌亲本形态差异显著。太湖三角帆蚌亲本群体较洪泽湖群体的壳顶位置偏向贝壳前端,壳高与壳长、壳宽与壳长的比值... 对采集于长江和淮河水系的三角帆蚌亲本及正反交、自交组的钩介幼虫形态性状进行了测量和比较。结果显示:两个水系的三角帆蚌亲本形态差异显著。太湖三角帆蚌亲本群体较洪泽湖群体的壳顶位置偏向贝壳前端,壳高与壳长、壳宽与壳长的比值均极显著低于洪泽湖群体(P<0.01)。综合分析表明太湖三角帆蚌的壳型为长扁型,而洪泽湖三角帆蚌为圆润型。反交组(H0T)成熟钩介幼虫指数为(0.066 7±0.005 9),极显著高于正交组(T0H)和两个自交组(P<0.01),其杂交优势率为2.54%。以太湖三角帆蚌为母本的幼虫壳长与壳高的比值为(0.828 4±0.029 4),极显著低于以洪泽湖群体为母本的比值(0.848 2±0.034 5),而同一母本不同父本之间的钩介幼虫无显著差异(P=0.286,P=0.106),该性状表现为明显的母性遗传,这与已有的贝类杂交研究结论相似。而各组幼虫的寄生成活率、稚贝生长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帆蚌 亲本 杂交 钩介幼虫 形态性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