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炒白芍-炙甘草配伍前后化学成分与抗炎作用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叶怡馨 商佳璐 +1 位作者 蔡国云 尹华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7期122-128,共7页
目的明确炒白芍-炙甘草配伍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及其与抗炎作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HPLCDAD建立同时测定炒白芍-炙甘草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苯甲酰芍药苷、氧化芍药苷、甘草酸、甘草苷多成分含量的分析方法;建立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给... 目的明确炒白芍-炙甘草配伍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及其与抗炎作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HPLCDAD建立同时测定炒白芍-炙甘草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苯甲酰芍药苷、氧化芍药苷、甘草酸、甘草苷多成分含量的分析方法;建立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给药组分别灌胃炒白芍、炙甘草、炒白芍-炙甘草药液2周,ELISA检测大鼠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_(2)(PGE_(2))含量;采用析因设计、双变量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研究配伍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及其与抗炎药效的相关性。结果建立HPLC-DAD分析方法,炒白芍-炙甘草配伍后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苯甲酰芍药苷含量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PGE_(2)含量降低(P<0.01),且配伍组血清IL-1β、TNF-α、PGE_(2)含量低于炒白芍组、炙甘草组(P<0.05,P<0.01);析因设计结果显示炒白芍-炙甘草配伍存在交互效应,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甘草苷、苯甲酰芍药苷、甘草酸含量分别与IL-1β、TNF-α、PGE_(2)含量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甘草苷、甘草酸与IL-1β、TNF-α、PGE_(2)含量呈负相关。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炒白芍-炙甘草多成分含量分析方法简便快捷、专属性强、准确可靠,可用于其质量评价与控制。炒白芍-炙甘草配伍可抑制炎症因子IL-1β、TNF-α、PGE_(2)表达,且化学成分含量与抗炎作用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炒白芍-炙甘草 配伍 化学成分 抗炎作用 相关性 大鼠
下载PDF
炙甘草炮制后外观及成分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志强 席啸虎 王爽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3年第1期6-9,I0001,I0002,共6页
目的优化炙甘草炮制工艺,明确炙甘草炮制后外观性状与内在质量的关系。方法以芹糖甘草苷、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含量为指标,以蜂蜜用量(X1)、浸润时间(X2)、文火炒制时间(X3)等为因素,运用星点设计优化炙甘草炮制工艺。运... 目的优化炙甘草炮制工艺,明确炙甘草炮制后外观性状与内在质量的关系。方法以芹糖甘草苷、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含量为指标,以蜂蜜用量(X1)、浸润时间(X2)、文火炒制时间(X3)等为因素,运用星点设计优化炙甘草炮制工艺。运用近红外光谱技术量化炙甘草外观性状特征,建立炙甘草成分和外观性状量化值关系。结果炙甘草炮制最佳工艺参数为:蜂蜜用量25%~30%、浸润时间20~30 min、文火炒制时间15~20 min。拟合方程为:Y=0.601-0.028 X_(1)-0.061 X_(2)-0.033 X3-0.110 X_(1)X_(1)-0.028X_(2)X_(2)-0.071X_(3)X_(3)-0.089 X_(1)X_(2)+0.067X_(1)X_(3)-0.045X_(2)X_(3)。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相对标准差(RSD)<3%。炙甘草总成分含量随炙甘草炮制程度增加而先降低,然后进入平稳,再升高后降低。结论蜜炙甘草炮制过程中,外观性状和内在成分发生一定变化,对炙甘草质量鉴别和质量控制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炙甘草 谱学 近红外线 星点设计 炮制
下载PDF
基于酸甘化阴理论探讨药食同源品种山茱萸-炙甘草药对的心肌保护作用
3
作者 冀迅 梁慧 +5 位作者 时洋凯 张瑜 任梦娇 余黎 魏凯峰 刘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54-960,共7页
各种心肌损伤因素造成的相关疾病往往预后不佳,且用药疗程较长,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研究发现,酸甘化阴治法对慢性心肌病有显著疗效,通过文献研究和实验筛选,发现药食同源品种山茱萸-炙甘草药对可改善心肌损伤。故从酸甘化阴理论... 各种心肌损伤因素造成的相关疾病往往预后不佳,且用药疗程较长,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研究发现,酸甘化阴治法对慢性心肌病有显著疗效,通过文献研究和实验筛选,发现药食同源品种山茱萸-炙甘草药对可改善心肌损伤。故从酸甘化阴理论角度,对山茱萸-炙甘草保护心肌、缓解心肌损伤的作用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指导山茱萸-炙甘草在临床中的使用以及为药食同源品种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甘化阴 山茱萸 炙甘草 心肌损伤
下载PDF
HPLC法同时测定白芍、甘草药对提取物中9种有效成分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妍 杨燕云 +2 位作者 张振秋 侯学智 杨超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0-104,共5页
目的建立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白芍甘草药对提取物中芍药内酯苷、芍药苷、甘草苷、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芹糖基异甘草苷、异甘草苷、苯甲酰芍药苷、甘草酸、异甘草素9种成分。方法采用Dikma Technologies-C18(200mm×... 目的建立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白芍甘草药对提取物中芍药内酯苷、芍药苷、甘草苷、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芹糖基异甘草苷、异甘草苷、苯甲酰芍药苷、甘草酸、异甘草素9种成分。方法采用Dikma Technologies-C18(20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0.1%磷酸(B),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mL/min,检测波长为267nm(0~13min)、258 nm(13~17min)、230 nm(17~27min)、276 nm(27~42min)、360 nm(42~46 min)、276nm(46~50min)、230nm(50~53min)、275nm(53~55min)、250nm(55~90min),柱温30℃。结果在色谱条件下,芍药内酯苷、芍药苷、甘草苷、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芹糖基异甘草苷、异甘草苷、苯甲酰芍药苷、甘草酸、异甘草素的进样量分别在0.004 476~0.044 76μg,0.014 67~0.146 7μg,0.004 975~0.049 75μg,0.001 031~0.010 31μg,0.005 813~0.058 13μg,0.001 744~0.017 44μg,0.000 982~0.009 82μg,0.018 20~0.182 0μg,0.000 098~0.000 98μg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n=5)均在96.3%~103.4%,RSD均小于2.5%。结论本法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更好地控制白芍炙甘草药对提取物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长切换 白芍炙甘草提取物 芍药内酯苷 芍药苷 甘草苷 1 2 3 4 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 芹糖基异甘草苷 异甘草苷 苯甲酰芍药苷 甘草酸 异甘草素
下载PDF
蜜紫菀饮片标准汤剂制备及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张开雪 马伟 +3 位作者 熊超 孙伟 李西文 邬兰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04-908,共5页
目的:建立蜜紫菀饮片标准汤剂质量评价标准,为以蜜紫菀为原料的相关制剂质量标准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4批蜜紫菀饮片,制备标准汤剂,测定蜜紫菀标准汤剂出膏率和pH值,并建立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结果:14批蜜紫菀标准汤剂出膏率范围... 目的:建立蜜紫菀饮片标准汤剂质量评价标准,为以蜜紫菀为原料的相关制剂质量标准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4批蜜紫菀饮片,制备标准汤剂,测定蜜紫菀标准汤剂出膏率和pH值,并建立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结果:14批蜜紫菀标准汤剂出膏率范围为45.8%~61.4%;pH值范围为4.50~4.81;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进行指纹图谱分析,相似度均大于0.899,确定12个共有峰,指认其中3个并对其进行简易定量分析,探讨适合标准汤剂定量的指标成分。结论:蜜紫菀标准汤剂研究可为以蜜紫菀为原料的相关制剂质量控制提供参考,因标准汤剂中紫菀酮转移率极低,可选择槲皮素等作为其定量指标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紫菀 标准汤剂 指纹图谱 出膏率
下载PDF
阿归养血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林丽洋 贺英菊 +2 位作者 陈艳 莫毅 闫根全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75-378,共4页
目的:建立阿归养血片(当归,党参,白芍等)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鉴别处方中的黄芪、甘草和熟地黄;用HPLC法测定当归和川芎中阿魏酸的含量以及白芍中芍药苷的含量。其中阿魏酸的含量测定采用Diamonsil^TM(钻石)C18色谱柱(4... 目的:建立阿归养血片(当归,党参,白芍等)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鉴别处方中的黄芪、甘草和熟地黄;用HPLC法测定当归和川芎中阿魏酸的含量以及白芍中芍药苷的含量。其中阿魏酸的含量测定采用Diamonsil^TM(钻石)C18色谱柱(4.6mm×20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85%磷酸(22:78),检测波长322nm,流速1mL/min,柱温35℃;芍药苷的含量测定采用Diamonsil^TM(钻石)C18色谱柱(4.6mm×20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15:85),检测波长229nm,流速1mL/min,柱温25℃。结果:TLC鉴别色谱特征斑点明显。阿魏酸进样量在0.0129~0.1548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32%,RSD=1.74%(n=9);芍药苷进样量在0.1068~1.6020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68%,RSD=0.98%(n=9)。结论:所建立的TLC和HPLC方法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阿归养血片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归养血片 TLC HPLC 黄芪 甘草 熟地黄 阿魏酸 芍药苷
下载PDF
白芍甘草药对治疗原发性痛经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杨燕云 许亮 +1 位作者 解海 张振秋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107-109,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配伍比例白芍-甘草(炙)药对对己烯雌酚+缩宫素所致大鼠痛经模型的保护作用,筛选最佳比例并进行治疗机制探讨。方法:通过己烯雌酚+缩宫素制备痛经模型大鼠,研究白芍单味水煎煮提取物、芍甘药对不同配伍比例(白芍∶甘草=5∶... 目的:研究不同配伍比例白芍-甘草(炙)药对对己烯雌酚+缩宫素所致大鼠痛经模型的保护作用,筛选最佳比例并进行治疗机制探讨。方法:通过己烯雌酚+缩宫素制备痛经模型大鼠,研究白芍单味水煎煮提取物、芍甘药对不同配伍比例(白芍∶甘草=5∶1,4∶1,3∶1,2∶1,1∶1,2∶3,1∶3)水煎煮提取物和甘草单味水煎煮提取物对其的止痛作用,并对效果较佳组进行进一步研究,测定其组大鼠血清中SOD、GSH-PX的活性和NO、MDA含量。结果:随白芍甘草(炙)比例变化,治疗效果出现双峰现象,白芍-甘草(炙)药对能明显提高血清中SOD、GSH-PX的活性,降低MDA含量,并能提高血清中NO的含量。结论:白芍-甘草(炙)药对可以通过增加大鼠血清中SOD、GSH-PX的活性,提高NO含量,降低MDA含量,调节体内生物信息失衡,进而缓解痛经,对大鼠原发性痛经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芍甘草药对 催产素 NO SOD MDA GSH-PX 大鼠 痛经
下载PDF
甘草饮片中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蔡翠芳 冀小君 +1 位作者 堐榜琴 高淑红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年第21期3-5,共3页
目的测定甘草饮片中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为甘草饮片质量标准制定提供依据。方法以甘草苷和甘草酸为指标,采用HPLC法对十家饮片企业的甘草饮片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所测甘草饮片中的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全部达到《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甘... 目的测定甘草饮片中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为甘草饮片质量标准制定提供依据。方法以甘草苷和甘草酸为指标,采用HPLC法对十家饮片企业的甘草饮片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所测甘草饮片中的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全部达到《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甘草药材标准要求,且野生甘草饮片明显高于栽培甘草饮片。结论甘草饮片中的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差异较大,建议加强甘草产地适宜性、规范化栽培和饮片质量标准及工艺制备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饮片 甘草苷 甘草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白芍甘草药对中芹糖异甘草苷和异甘草苷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杨燕云 陈连庚 +1 位作者 许亮 张振秋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7期26-29,共4页
目的:比较炙甘草与白芍配伍前后,炙甘草中芹糖异甘草苷和异甘草苷的药动学行为差异。方法:采用文献报道的HPLC法,同时测定大鼠灌服炙甘草药材、白芍甘草药对后血浆中芹糖异甘草苷和异甘草苷的含量,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进行t检验。结果... 目的:比较炙甘草与白芍配伍前后,炙甘草中芹糖异甘草苷和异甘草苷的药动学行为差异。方法:采用文献报道的HPLC法,同时测定大鼠灌服炙甘草药材、白芍甘草药对后血浆中芹糖异甘草苷和异甘草苷的含量,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进行t检验。结果:与白芍配伍后,异甘草苷的AUC显著降低,通过药时曲线趋势可见对芹糖异甘草苷亦有影响,但药代动力学参数表现不明显,尚需进一步研究。结论:白芍可能通过抑制炙甘草中的芹糖异甘草苷的代谢,增加其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芍甘草药对 芹糖异甘草苷 异甘草苷 药代动力学 大鼠
下载PDF
多指标正交设计优选白芍甘草(炙)药对提取物的最佳提取工艺 被引量:3
10
作者 杜晓娟 张振秋 +1 位作者 杨燕云 马跃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32-34,共3页
目的:优选白芍甘草(炙)药对提取物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以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芹糖甘草苷、甘草苷等成分的含量为指标综合评价,优化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70%乙醇,5倍量回流提取2次,每次2 ... 目的:优选白芍甘草(炙)药对提取物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以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芹糖甘草苷、甘草苷等成分的含量为指标综合评价,优化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70%乙醇,5倍量回流提取2次,每次2 h。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芍 炙甘草 正交设计 提取工艺
下载PDF
脾阳虚证用药规律浅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杰 李莉 +1 位作者 唐林 孟静岩 《河南中医》 2016年第5期909-912,共4页
目的:通过对近现代临床应用于脾阳虚证的方剂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脾阳虚证用药规律。方法: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脾阳虚证方剂中的中药进行频次分析,并对所用中药的性味、功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方剂83首,涉及药物86味。药物使... 目的:通过对近现代临床应用于脾阳虚证的方剂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脾阳虚证用药规律。方法: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脾阳虚证方剂中的中药进行频次分析,并对所用中药的性味、功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方剂83首,涉及药物86味。药物使用频次显示甘草、干姜、人参、白术、陈皮、附子、木香、肉桂、茯苓、丁香等为常用药物,以补气药、温里药、理气药为主。性味分布情况显示治疗脾阳虚证以温、热、平性及辛、甘、苦味药为主,以辛热、辛温、甘平、辛苦温药居多。结论:脾阳虚证的遣方用药规律为药性上以温药、热药为主,药味上以辛、甘味为主,药物选择以补气药(甘草、人参、白术)和温里药(干姜、附子)为主,为临床脾阳虚证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阳虚 温里药 补气药 甘草 人参 白术 干姜 附子
下载PDF
附子甘草配伍减毒增效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6
12
作者 何瑶 章津铭 +3 位作者 高飞 卢君蓉 李莹 傅超美 《中药与临床》 2013年第3期62-65,共4页
附子—甘草为中医常用药对,也是中药七情"相畏相杀"配伍规律之典范,近年来药学工作者对其作用机制研究较多。本文通过文献查阅,综述了近年来该药对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药理论,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思路,为进一步研... 附子—甘草为中医常用药对,也是中药七情"相畏相杀"配伍规律之典范,近年来药学工作者对其作用机制研究较多。本文通过文献查阅,综述了近年来该药对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药理论,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思路,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甘草 配伍 减毒增效
下载PDF
经典名方中甘草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56
13
作者 赵佳琛 王艺涵 +8 位作者 翁倩倩 金艳 张卫 彭华胜 蔡秋杰 李兵 杨洪军 张华敏 詹志来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0年第8期1162-1174,共13页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等文献,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甘草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为涉及甘草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甘草入药的主流基原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等文献,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甘草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为涉及甘草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甘草入药的主流基原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初以甘肃、陕西所产为最优,唐宋时期扩展至山西、陕西、内蒙古等产地;明清时期核心产区移至内蒙,近现代以来逐步形成内蒙古、甘肃、宁夏三大主产区。历代甘草的主要炮制方法为炙法,唐代之前未提及辅料,唐代出现蜜作为辅料的相关记载,宋代出现蜜炙法,明清时期蜜炙的相关记载进一步增多,并延续至今,形成“炙甘草”的炮制规范。故建议包含甘草药材的经典名方,原方标注为“炙”的,唐代之前可按清炒法进行炮制;唐代及以后处方中标注为“炙”的甘草药材建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炙甘草”的规定进行炮制;标注为“生”或未标注者,当以生品入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甘草 炙甘草 基原 炮制 本草考证
下载PDF
经方中甘草运用撷英 被引量:11
14
作者 车一鸣 曲夷 司国民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2期145-150,共6页
考据《伤寒杂病论》原文,从用量用法、主治证候、配伍应用3个方面,考查相关经方中甘草的运用规律。发现:经方中甘草的用量以27.8 g居多,最多可用至69.5 g,最小用至3.5 g;生甘草多用于热证、疔毒、疮疡、饮证等,而炙甘草多用于表证、中... 考据《伤寒杂病论》原文,从用量用法、主治证候、配伍应用3个方面,考查相关经方中甘草的运用规律。发现:经方中甘草的用量以27.8 g居多,最多可用至69.5 g,最小用至3.5 g;生甘草多用于热证、疔毒、疮疡、饮证等,而炙甘草多用于表证、中焦虚弱、脾胃虚寒、中气不足、营卫不和等证;经方中未标注用法的甘草并非一定是生甘草,应根据病因、病机、病证以及甘草在方中的作用而定;经方中的炙甘草应当是“炒甘草”,而非蜜炙甘草;甘草能调和诸药,在不同的方剂(可用于散剂、攻剂、温剂、清剂、毒剂)中发挥不同的功效,当方中甘草用量较大或与方中其他药物等量时又可明显体现出主治作用,如治疗肺系疾病、心悸、羸瘦、产后虚等,并能很好地缓解躁、急、痛等症状;甘草常与麻黄、桂枝、大黄、桔梗、芍药、干姜、小麦、大枣等配伍,功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甘草 生甘草 炙甘草 炒甘草 用量 经方 配伍规律
下载PDF
基于蜜炙甘草性状特征与内在成分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婧秋 姜明瑞 +6 位作者 岳珠珠 王志成 陈梦雨 魏晓彤 石双慧 王梦琳 王英姿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6-19,I0011,共5页
目的 基于熵权法研究不同种类炼蜜炮制的蜜炙甘草内在成分甘草苷、甘草酸和异甘草素与颜色和味觉的相关性。方法 测定15种炼蜜炮制所得不同蜜炙甘草饮片样品中甘草苷、甘草酸、异甘草素的含量,熵权法计算综合指标作为参考评价标准,结合... 目的 基于熵权法研究不同种类炼蜜炮制的蜜炙甘草内在成分甘草苷、甘草酸和异甘草素与颜色和味觉的相关性。方法 测定15种炼蜜炮制所得不同蜜炙甘草饮片样品中甘草苷、甘草酸、异甘草素的含量,熵权法计算综合指标作为参考评价标准,结合视觉分析仪和电子舌测定样品外观颜色与味觉,运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对内在成分与色度值、味觉信息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不同炼蜜炮制的蜜炙甘草样品内在成分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甘草苷与色值L^(*)和总色值E^(*)ab呈正向相关性,甘草酸与感应器响应值AHS(酸)、CTS(咸)呈正相关,异甘草素与色度值L^(*)、a^(*)和AHS、ANS(甜)、SCS(苦)有相关性。结论 蜜炙甘草内在成分与颜色、味觉具有显著相关性,性状特征的量化可为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炙甘草 味觉 外观颜色 内在成分 熵权法
下载PDF
基于G1-熵权法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蜜炙甘草炮制工艺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新杰 张婧秋 +7 位作者 杨子烨 王慧楠 张桂梅 王佩华 姜明瑞 岳珠珠 王志成 王英姿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4期28-32,共5页
目的采用G1-熵权法优选蜜炙甘草炮制工艺。方法以炒制温度、炒制时间、炼蜜与水的比例、闷润时间4个因素为自变量,以甘草苷、甘草酸、异甘草素含量的综合评分为响应值,采用G1-熵权法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蜜炙甘草的炮制工艺。结... 目的采用G1-熵权法优选蜜炙甘草炮制工艺。方法以炒制温度、炒制时间、炼蜜与水的比例、闷润时间4个因素为自变量,以甘草苷、甘草酸、异甘草素含量的综合评分为响应值,采用G1-熵权法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蜜炙甘草的炮制工艺。结果G1-熵权法确定甘草苷、甘草酸、异甘草素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3109、0.4454、0.2438,蜜炙甘草最佳炮制工艺为炒制温度130℃、炒制时间5 min、炼蜜与水的比例2∶2.6、闷润时间43 min。在此条件下,分别进行3批验证试验,甘草苷、甘草酸、异甘草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0370%、2.3603%、0.0650%,3批验证试验的平均综合评分为79.9324,且试验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优选的蜜炙甘草炮制工艺稳定、可行,可为蜜炙中药炮制工艺研究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炙甘草 炮制工艺 Box-Behnken响应面法 G1-熵权法
下载PDF
回春育子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曹宝帅 薛刚强 +1 位作者 颉维民 潘新艳 《中国药业》 CAS 2022年第1期66-70,共5页
目的提高回春育子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制剂中的当归、熟地黄、川续断和甘草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制剂中原儿茶酸、阿魏酸、柚皮苷、淫羊藿苷和五味子醇甲的含量,色谱柱为WatersSymmetryC_(... 目的提高回春育子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制剂中的当归、熟地黄、川续断和甘草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制剂中原儿茶酸、阿魏酸、柚皮苷、淫羊藿苷和五味子醇甲的含量,色谱柱为WatersSymmetryC_(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4%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分别为260 nm(原儿茶酸)、320 nm(阿魏酸)、283 nm(柚皮苷)、270 nm(淫羊藿苷)、250 nm(五味子醇甲),柱温为35℃,进样量为10μL。结果当归、熟地黄、川续断和甘草的TLC图斑点清晰,分离度好,阴性对照无干扰;原儿茶酸、阿魏酸、柚皮苷、淫羊藿苷和五味子醇甲的质量浓度分别在1.10~55.09μg/mL(r=0.9996),0.96~48.36μg/mL(r=0.9981),0.14~7.11μg/mL(r=0.9979),2.83~141.46μg/mL(r=0.9993),1.00~49.97μg/mL(r=0.9986)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分别为5.56,9.77,4.95,5.09,5.02 ng/mL,定量限分别为18.53,32.57,16.50,16.97,16.73 ng/mL;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结果的RSD均小于2.0%(n=6);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4.50%,92.28%,99.77%,98.54%,99.14%,RSD分别为1.61%,0.75%,1.34%,0.90%,1.01%(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靠,重复性和稳定性均较好,可用于回春育子颗粒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春育子颗粒 质量标准 薄层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当归 熟地黄 川续断皂苷Ⅳ 甘草
下载PDF
基于“酸甘化阴”白芍甘草配伍药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黎丽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在"酸甘化阴"基础上,白芍甘草(炙)配伍的药性变化。方法本研究以饮食不节、疲劳过度、药物损伤三因素结合制备经典脾阴虚模型,引入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氧(ROS)、4-羟基壬烯酸(4-HNE)、8-羟基脱氧鸟苷(8-... 目的探讨在"酸甘化阴"基础上,白芍甘草(炙)配伍的药性变化。方法本研究以饮食不节、疲劳过度、药物损伤三因素结合制备经典脾阴虚模型,引入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氧(ROS)、4-羟基壬烯酸(4-HNE)、8-羟基脱氧鸟苷(8-OHdG)、ATP酶等指标,比较药物干预组与模型组、正常组各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药物干预组肝组织中8-OHdG、ROS含量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肝组织中8-OHdG、ROS显著升高(P<0.01),GSH-Px含量降低(P<0.05);模型组血清中ROS含量明显升高(P<0.01);药物干预组血清中GSH-Px升高(P<0.05),ROS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白芍甘草(炙)配伍可以清除氧自由基,增强抗氧化活性,修复脂质过氧化损伤以及DNA损伤,"酸甘化阴"的五味合化反应在脾阴虚模型中得到很好验证,为以五味为主的药性理论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药性 酸甘化阴 白芍 炙甘草 脾阴虚
下载PDF
基于均匀设计法的附子与甘草配伍减毒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贾真 刘艳彦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2期69-73,共5页
目的观察附子、甘草不同配伍比例对附子毒性的影响,探索甘草与附子配伍减毒的最佳比例。方法使用均匀设计表确定附子、甘草的配伍比例;以小鼠死亡率为指标进行附子、甘草不同配伍比例急性毒性评价;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多元函数模型,针... 目的观察附子、甘草不同配伍比例对附子毒性的影响,探索甘草与附子配伍减毒的最佳比例。方法使用均匀设计表确定附子、甘草的配伍比例;以小鼠死亡率为指标进行附子、甘草不同配伍比例急性毒性评价;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多元函数模型,针对函数模型求偏导数,得到附子、甘草最佳配比;比较附子及最佳配比附子、甘草的急性毒性,验证其减毒效果。结果随着甘草剂量增加,小鼠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针对多元回归分析得到的多元函数模型求偏导数得附子、甘草最佳配比为0.42∶1。附子半数致死剂量为30.9 g/kg,附子、甘草最佳配比最大耐受量为100 g/kg,小鼠死亡率为20%,附子毒性明显减小。结论附子、甘草配伍比例对附子毒性有一定影响,从整体趋势来看,随着甘草剂量的增加,附子的毒性逐渐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甘草 配伍 均匀设计法 小鼠
下载PDF
炙甘草不同包装贮藏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范亚楠 周海燕 +5 位作者 邓哲 钟荣荣 孙晓丛 田壮 杜杰 王继永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0年第9期1549-1553,1586,共6页
目的:通过比较炙甘草在不同包装技术、贮藏环境下其质量的变化,建立影响其性状及内在质量的评价体系。方法:采用目前主流并符合饮片包装标准的牛皮淋膜纸袋、塑料袋、铝塑复合袋对炙甘草进行包装。考察炙甘草在常温和高温高湿2种不同存... 目的:通过比较炙甘草在不同包装技术、贮藏环境下其质量的变化,建立影响其性状及内在质量的评价体系。方法:采用目前主流并符合饮片包装标准的牛皮淋膜纸袋、塑料袋、铝塑复合袋对炙甘草进行包装。考察炙甘草在常温和高温高湿2种不同存放环境下分别贮藏12个月及6个月内性状、水分、甘草苷、甘草酸等变化。结果:炙甘草适合的内包装顺序为铝塑复合袋(非真空/真空)>塑料袋真空>塑料袋>牛皮淋膜纸袋,最适宜的包装为铝塑复合袋真空或非真空形式。结论:通过比较炙甘草在不同包装技术、贮藏环境下其质量的变化,初步确定了最适宜的包装技术及贮藏环境,同时为炙甘草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炙甘草 饮片 包装 贮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