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2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Study on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for Use of Corrugated, Nodal and Horizontal Grain Tubes 被引量:1
1
作者 朱家玲 王钰沛 +1 位作者 张伟 刘雪玲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EI CAS 2014年第5期385-392,共8页
With isopentane as working fluid, th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s for corrugated, nodal and horizontal grain tubes are simulated. The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the three kinds of tube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pla... With isopentane as working fluid, th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s for corrugated, nodal and horizontal grain tubes are simulated. The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the three kinds of tube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plain tube. The numerical results using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are validated with theoretical values. For the corrugated, nodal and horizontal grain tubes, the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s(HTEs) are 2.31—2.53, 1.18—1.86 and 1.02—1.31 times of those of the plain tube,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 improved HTEs are at the expense of pressure losses. The drag coefficients are 6.10—7.09, 2.06—11.03 and 0.53—1.83 higher, respectively. From the viewpoint of comprehensive heat transfer factor, the corrugated tube is recommended for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followed by the horizontal grain tub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rugated tube nodal tube horizontal grain tube heat transfer
下载PDF
劳动力转移影响粮食生产韧性的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2
作者 曾福生 蔡林军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94,共11页
在测度粮食生产韧性的基础上,利用2008—202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对粮食生产韧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能显著提升粮食生产韧性。机制验证... 在测度粮食生产韧性的基础上,利用2008—202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对粮食生产韧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能显著提升粮食生产韧性。机制验证发现,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主要通过推动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来提高粮食生产韧性。异质性分析发现,在粮食主产区和地形起伏较小的北方地区,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对粮食生产韧性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据此,应鼓励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建立并完善农地流转市场交易体系,推动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户种粮收益上升,以有效提升粮食增产、提质与增效的内源动力和韧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劳动力转移 粮食生产韧性 种粮收益
下载PDF
土地流转视角下耕地“非粮化”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3
3
作者 杨慧琳 冯淑怡 +2 位作者 袁凯华 张兰 陈尧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9-200,共12页
该研究对2009—2020年中国流转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格局进行量化测度,利用Tobit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和工具变量法,从“人”“地”“钱”多视角探析流转耕地“非粮化”的驱动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①流转耕地“非粮化”具有阶段... 该研究对2009—2020年中国流转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格局进行量化测度,利用Tobit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和工具变量法,从“人”“地”“钱”多视角探析流转耕地“非粮化”的驱动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①流转耕地“非粮化”具有阶段性和区域性,非粮食主产区的流转耕地“非粮化”是全国层面流转耕地“非粮化”加剧的主要原因。②土地流转是耕地“非粮化”的重要驱动因素。提高土地流转面积和将土地流转给生活型经营者,有利于抑制耕地“非粮化”发展,但土地流转租金上涨会难以避免地加剧耕地“非粮化”程度。③土地流转与耕地“非粮化”关系存在区域异质性。在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面积提高对流转耕地“非粮化”的抑制作用更强;在非粮食主产区,生产型农业经营者采取“非粮化”种植行为的倾向更强。因此,为应对流转耕地“非粮化”现象,应健全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对防止流转耕地“非粮化”目标完成好的地区给予奖补;重点规范非粮食主产区的工商资本流转土地行为,对农户粮食种植行为给予奖励;进一步推进粮食主产区的土地流转和整治工程,发展耕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完善农地流转交易平台,继续加强土地流转价格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转耕地 “非粮化” 时空格局演变 驱动因素
下载PDF
非粮化土地流转对粮食生产土地成本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徐亚东 张应良 《农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7,共13页
粮食生产土地成本持续走高成为既定事实,且土地快速流转与土地成本上涨呈相同趋势。基于粮食品种层面的885个宏观数据,将土地流转分为粮食化土地流转和非粮化土地流转,实证分析非粮化土地流转对粮食生产土地成本(流转地租金和自营地折租... 粮食生产土地成本持续走高成为既定事实,且土地快速流转与土地成本上涨呈相同趋势。基于粮食品种层面的885个宏观数据,将土地流转分为粮食化土地流转和非粮化土地流转,实证分析非粮化土地流转对粮食生产土地成本(流转地租金和自营地折租)的影响。研究表明,非粮化土地流转显著负向影响粮食生产的土地成本、流转地租金和自营地折租,而粮食化土地流转则显著正向影响粮食生产的土地成本和流转地租金,对自营地折租的影响不显著。机制分析表明,非粮化土地流转分别提高了土地流转中采用股份合作方式的比重及土地流转中土地流入合作社的比重,从而降低了粮食生产的土地成本。因此,需适当调控两类土地流转的比重,土地流转的种植结构不能“一刀切”;同时,支持各地区通过组织创新推进股份合作方式的土地流转,并发挥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合作社的作用。结论为有效降低粮食生产土地成本提供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粮化土地流转 粮食化土地流转 粮食 土地成本 中介效应
下载PDF
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韧性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粮食主产区的实证 被引量:1
5
作者 蔡林军 文春晖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3-321,共9页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随着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粮食生产韧性是否受到影响及受到的影响有多大,已成为新时期的重要议题。基于中国粮食主产区2010-2022年省域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主产区粮食生产韧性的综合指标体系,首先使用熵权与变异系...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随着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粮食生产韧性是否受到影响及受到的影响有多大,已成为新时期的重要议题。基于中国粮食主产区2010-2022年省域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主产区粮食生产韧性的综合指标体系,首先使用熵权与变异系数综合赋权法对其进行测度,其次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韧性影响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农业劳动力转移有助于主产区粮食生产韧性的提升,且对粮食生产韧性的促进效应在较长时间序列上均稳健成立。具体而言,农业劳动力转移每增加1%,主产区粮食生产韧性水平将会平均增加1.712 0%。研究还发现,北方和南方主产区农业劳动力转移影响粮食生产韧性水平存在明显异质性,北方主产区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因此,进一步引导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推动区域粮食生产韧性水平提升,是新时期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劳动力转移 粮食生产韧性 粮食安全
下载PDF
特征迁移的细粒度产品形态智能决策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雄 苏建宁 +1 位作者 张志鹏 李晓晓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62,共16页
针对产品形态智能决策框架系统性不强、模型决策机制单一且历史样本数据量少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混合迁移学习的细粒度产品形态智能决策方法.该方法将Swin Transformer和ResNets作为骨干网络设计了3个并行混合迁移学习子网络,包括产品... 针对产品形态智能决策框架系统性不强、模型决策机制单一且历史样本数据量少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混合迁移学习的细粒度产品形态智能决策方法.该方法将Swin Transformer和ResNets作为骨干网络设计了3个并行混合迁移学习子网络,包括产品形态识别网络(Form-CN)、产品形态深度回归评价网络(Form-REN)和产品形态分布拟合评估网络(Form-DFEN).首先应用Form-CN对产品进行细粒度形态分类判别,实现产品形态设计定位识别任务;其次应用Form-REN对产品整体形态语义进行预测评价;然后通过Form-DFEN对产品形态进行分布拟合评估;最后由Form-REN和Form-DFEN完成综合决策.以创建的手电钻数据集进行实验,并与其他经典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设计的3个网络分别取得了99.0%的准确率、0.2583的均方误差和84.3%的准确率;所提方法能够精细、高效地辅助设计师进行综合智能决策,为产品形态智能决策提供了一个更为系统的参考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形态智能决策 细粒度识别 迁移学习 并行网络
下载PDF
冬麦播前耕作方式对麦玉轮作体系中玉米季土壤水分、籽粒灌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7
作者 刘水苗 关小康 +11 位作者 赵志恒 王景辉 刘世龙 高培萌 王艳丽 吴鹏年 高晨凯 李煜铭 邵京 于昊琳 王同朝 温鹏飞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3568-3585,共18页
【目的】黄淮海平原是我国典型的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轮作区,研究小麦季播前耕作对夏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为麦玉轮作模式下优化耕作模式以促进夏玉米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6年长期定位试验,设置3种冬小麦播前耕作模式,连年深... 【目的】黄淮海平原是我国典型的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轮作区,研究小麦季播前耕作对夏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为麦玉轮作模式下优化耕作模式以促进夏玉米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6年长期定位试验,设置3种冬小麦播前耕作模式,连年深耕(deeptillage,DT)、连年免耕(no-tillage,NT)和一年深耕两年免耕的轮耕(rotationtillage,RT)。【结果】RT、DT处理较NT处理显著提高夏玉米灌浆期耕作扰动的0—40cm土层贮水量,RT处理较DT处理高4.89%—11.02%(2022年)和4.43%—6.06%(2023年),RT处理较NT处理高8.16%—16.69%(2022年)和6.78%—17.23%(2023年)。RT处理在玉米灌浆期仍能维持较高叶面积指数,灌浆期前中期RT处理叶面积指数较DT处理增加1.41%—14.28%(2022年)和9.03%—14.46%(2023年),较NT处理增加14.80%—27.56%(2022年)和21.25%—29.39%(2023年)。RT处理花后干物质转移对籽粒贡献率较DT、NT处理提高3.77%、40.36%(2022年)和7.26%、19.91%(2023年)。Logistic方程模拟结果表明3个灌浆阶段的参数大体表现为速增期>渐增期>缓增期,其三粒位表现下部籽粒>中部籽粒>上部籽粒,3个处理各参数变化均表现为RT>DT>NT,其中RT处理提前达到最大灌浆速率,且平均灌浆速率较DT、NT分别增加6.35%、8.06%(2022年)和6.34%、9.84%(2023年)。RT、DT处理百粒重较NT处理显著提高2.71%、6.03%(2022年)和9.02%、12.56%(2023年),RT处理产量较DT、NT处理显著提高8.92%、14.15%(2022年)和6.25%、19.45%(2023年)。分析产量形成结构方程模型可知,0—40 cm土层贮水量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别为0.420和0.551,0—40 cm土层贮水量不仅能直接促进产量形成,还能通过地上部生物量以及平均灌浆速率影响产量。【结论】土壤贮水量是提高产量的重要驱动因子,RT能够提高夏玉米灌浆期土壤贮水量,从而增加叶面积指数,延缓叶片衰老时间,增加干物质积累,优化籽粒灌浆特性,促进干物质和籽粒灌浆速率的提高,最终提高夏玉米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夏玉米 土壤贮水量 干物质转运 籽粒灌浆 产量 小麦
下载PDF
气相旋转换热器壳程强化传热数值模拟
8
作者 田金凯 车刚 +2 位作者 万霖 胡健 唐浩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7-261,268,共6页
目前,针对大批量谷物干燥的换热器种类较少及现有换热器换热量小、换热效率和能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改进了气相旋转换热器结构,并改变螺旋叶片螺距来强化壳程传热。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数值模拟方法,对气相旋转... 目前,针对大批量谷物干燥的换热器种类较少及现有换热器换热量小、换热效率和能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改进了气相旋转换热器结构,并改变螺旋叶片螺距来强化壳程传热。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数值模拟方法,对气相旋转换热器壳程进行传热特性分析,得到气相旋转换热器壳程流场在两种螺距的螺旋叶片结构下的压力云图、温度云图和流体速度矢量图,并对比不同流量条件下以两种螺旋叶片螺距为变量的壳程压降、壳程出口温度。研究结果表明:在壳程进口流速为4m/s、进口温度为100℃工况下,对比螺旋叶片螺距为277.5mm及壳程螺距为412mm的螺旋叶片,壳程压降增加30.1%,努尔赛数提高为4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物烘干 换热器 气相旋转 强化传热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粮改饲”补贴政策对农地租金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9
作者 王术坤 林文声 +1 位作者 刘长全 杨国蕾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2-192,共11页
“粮改饲”补贴政策主要是通过补贴农业企业撬动农户生产方式改变,以达到农业调控的整体目标,目前鲜有文献研究此类补贴模式对农地租金的影响。该研究首先理论分析了“粮改饲”补贴政策从养殖企业传导到农户进而影响农地租金的传输机制... “粮改饲”补贴政策主要是通过补贴农业企业撬动农户生产方式改变,以达到农业调控的整体目标,目前鲜有文献研究此类补贴模式对农地租金的影响。该研究首先理论分析了“粮改饲”补贴政策从养殖企业传导到农户进而影响农地租金的传输机制,然后利用2020年和2022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10省份50县300村4384户5894个地块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粮改饲”补贴政策对农地租金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粮改饲”补贴政策显著提高了农户收取土地租金的比例和价格。②机制分析发现,“粮改饲”补贴政策主要通过提高饲料粮种植比例、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农地流转市场的方式提高农地流转租金。③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养殖企业附近、耕地资源禀赋较好、土地密集型作物种植区的农地,“粮改饲”补贴对农地租金发挥更大的政策效应;对于劳动力资源禀赋差异,该补贴对农地租金的影响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①优化“粮改饲”补贴政策,将“粮改饲”补贴政策与适宜当地青贮玉米等饲料粮生产的自然条件相结合,减少耕地资源与农产品市场错配,有效发挥耕地资源的使用效率。②优化农地流转市场,发挥土地规模效应,引导农户大规模种植青贮玉米。③探索更加灵活的“粮改饲”补贴模式,鼓励农业企业与农业大户直接合作,通过企业引导农户生产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提高整体的社会福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改饲”补贴 农地租金 农地流转 饲料粮
下载PDF
农地流转、耕地“非粮化”与粮食安全——兼论“谁来种粮”问题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阳 段邵聪 肖慧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82,共9页
维护粮食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保障,而耕地“非粮化”制约着中国粮食安全。基于农地流转再利用的资本逐利视域,立足不同区域的实证案例,发现耕地“非粮化”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农地流转中,农地经营户在流转耕地上偏好种植果木等经济作... 维护粮食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保障,而耕地“非粮化”制约着中国粮食安全。基于农地流转再利用的资本逐利视域,立足不同区域的实证案例,发现耕地“非粮化”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农地流转中,农地经营户在流转耕地上偏好种植果木等经济作物,而非粮食作物。究其原因,农地流转本质上是资本下乡对耕地利用的再造,而资本下乡秉承着逐利性原则。受限于市场经济内生机制、政府干预形式和力度缺陷、公共政策执行存在偏差及农地流转合同未规定耕地使用方式等因素影响,农地经营户种植粮食作物的比较效益偏低,难以满足资本逐利需要。当前,囿于农村劳动力空心化及老龄化、土地承包期限延长至30年政策等条件制约,不应盲目地将农村流转耕地收回重新分配给农民耕种,而应遵循农地流转再利用的资本逐利逻辑。在农地流转基础上,选择区域实施商业化种粮政策,同时通过优化政府干预形式和力度,确保公共政策精准执行及利用协商治理调整合同内容方式来提升农地经营户种粮积极性,从而推动耕地“非粮化”朝着“种粮化”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农地流转 耕地“非粮化” 商业化种粮 资本下乡
下载PDF
平房仓仓底余粮清扫装置传送及收集仿真研究
11
作者 何颖臻 王明旭 +1 位作者 王巍 李淑博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96,220,共7页
目的:验证针对平房仓仓底余粮而设计的清扫装置的传送部分和收集部分结构设计是否合理,并确定装置运行的关键参数,避免造成采购和制造方面的浪费。方法:基于离散元法采用EDEM仿真软件,对传送部分和收集部分的运行效果进行仿真,以洒落率... 目的:验证针对平房仓仓底余粮而设计的清扫装置的传送部分和收集部分结构设计是否合理,并确定装置运行的关键参数,避免造成采购和制造方面的浪费。方法:基于离散元法采用EDEM仿真软件,对传送部分和收集部分的运行效果进行仿真,以洒落率为评价参数。结果:在保证传送部分和收集部分都能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波纹挡边带的最佳运行速度应控制在0.6~0.8 m/s。结论:该余粮清扫装置传送部分和收集部分的结构符合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粮 波纹挡边带 EDEM 物料传送
下载PDF
种植结构“趋粮化”:劳动力外流的影响及其异质性
12
作者 彭长生 黄兴宇 钟钰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22-30,87,共10页
已有关于农业种植结构“趋粮化”研究忽视粮食作物的品种结构差异和区域差异,存在以户为单位度量劳动力外流的选择差错及要素替代发生主体不一致带来的行为逻辑分析偏误。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4—2018年村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劳动... 已有关于农业种植结构“趋粮化”研究忽视粮食作物的品种结构差异和区域差异,存在以户为单位度量劳动力外流的选择差错及要素替代发生主体不一致带来的行为逻辑分析偏误。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4—2018年村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劳动力外流对农业种植结构“趋粮化”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结果表明:相悖于现有文献的主流观点,整体上农村劳动力外流对粮食种植比例的影响不显著,水稻主产区农村劳动力外流甚至会显著抑制种植结构“趋粮化”,这一结论经过多重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原因在于,劳动力外流显著促进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强化了水稻种植“双改单”和复种指数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结构 复种指数 劳动力外流 要素替代 土地流转
下载PDF
耕地细碎化对农户种植业收入的影响——“非粮化”和耕地流转率的调节效应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兆林 吕秋杭 《西部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124,共14页
耕地细碎化会导致农户种植活动的分散化,减少了农户的有效劳动时间,并阻碍了机械化作业的开展,不利于种植业的增产增收。采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2009—2020年的面板数据,以种植主导型农户为研究样本,分析发现:农户的耕地细碎化... 耕地细碎化会导致农户种植活动的分散化,减少了农户的有效劳动时间,并阻碍了机械化作业的开展,不利于种植业的增产增收。采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2009—2020年的面板数据,以种植主导型农户为研究样本,分析发现:农户的耕地细碎化程度提高对其种植业收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成立;家庭种植结构“非粮化”和村庄耕地流转率提高可以显著弱化耕地细碎化对农户种植业收入增长的抑制作用;相对而言,耕地细碎化对化肥施用强度较高农户、老龄化程度较高农户、丘陵山区农户的种植业收入具有更强的负向影响。因此,应促进耕地流转市场发育,加强农村土地整治,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收益,推动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增效,拓展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在降低农户耕地细碎化程度的同时,有效缓解耕地细碎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细碎化 种植业收入 种植结构 耕地流转 粮食安全 非粮化
下载PDF
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对县域粮食生产的影响:有效激励抑或有限福利
14
作者 赵和楠 刘雨诗 李智慧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3-107,共15页
基于河南省70个产粮大县的县域面板数据模型,从多元视角评估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对县域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显示:从总体效应来看,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可显著促进县域粮食生产,存在“激励效应”,且经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在资金类型、... 基于河南省70个产粮大县的县域面板数据模型,从多元视角评估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对县域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显示:从总体效应来看,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可显著促进县域粮食生产,存在“激励效应”,且经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在资金类型、县域自有财力、行政区划异质性检验中,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均可显著促进县域粮食生产,且超级产粮大县奖励资金对县域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强于常规产粮大县,低财力县域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对县域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强于高财力县域,“县”一级行政区划中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强于“县级市”;从调节效应来看,土地财政发展水平在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影响县域粮食生产中存在反向调节作用。由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科学确定中央财政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稳定实施产粮大县奖励政策;系统优化产粮大县奖励政策的奖励资金分配结构;注重开展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绩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粮大县 奖励政策 转移支付 粮食生产
下载PDF
河南省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
15
作者 陈妍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57-160,164,共5页
河南省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从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的配套工程西霞院水库引水,自西向东新建1条输水总干渠,为温孟武滩区2.18万hm^(2[2])灌区提供水源,并向武嘉灌区、人民胜利渠灌区及大功灌区补水,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 河南省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从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的配套工程西霞院水库引水,自西向东新建1条输水总干渠,为温孟武滩区2.18万hm^(2[2])灌区提供水源,并向武嘉灌区、人民胜利渠灌区及大功灌区补水,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同时也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实施“四水同治”战略首批推进的1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从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工程总体布局、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工程地质、工程设计以及建成后的工程效益6个方面对河南省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引水灌溉 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 粮食增产 工程概述
下载PDF
粮食安全背景下土地流转对家庭农场“非粮化”的影响研究——基于云南省景东县182个家庭农场样本
16
作者 郝梦雨 谢彦明 刘帅诗 《现代农业》 2024年第5期89-94,共6页
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因其规模经营导致的部分耕地“非粮化”现象引发学术界关注。文章运用Logit二元模型和Tobit模型对景东县182个家庭农场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范... 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因其规模经营导致的部分耕地“非粮化”现象引发学术界关注。文章运用Logit二元模型和Tobit模型对景东县182个家庭农场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土地流转面积的增长显著提高了家庭农场种植粮食作物的可能性。然而,土地流转面积在总土地面积中所占比重的增加,却对种植粮食作物的概率产生了负面影响。此外,农场主特征、劳动力特征、农场特征以及金融特征,这些因素同样对家庭农场的种植结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政府应该稳定土地关系、增大专项财政扶持、建立示范家庭农场以及严控耕地用途,提高家庭农场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云南省 景东县 家庭农场 土地流转 “非粮化”
下载PDF
湖北省耕地“非粮化”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
17
作者 阔冬冬 渠丽萍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44-52,共9页
运用重心转移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湖北省2000—2020年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2000—2020年耕地非粮化率呈现一定波动,总体较为稳定;耕地“非粮化”在空间上由“中部、东部... 运用重心转移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湖北省2000—2020年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2000—2020年耕地非粮化率呈现一定波动,总体较为稳定;耕地“非粮化”在空间上由“中部、东部高,西部低”演化为“东部、西部高,中部低”的空间格局;耕地“非粮化”重心整体向西部迁移。耕地“非粮化”程度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关系,局部自相关呈现以武汉市为中心的高高集聚以及随时间由西部向中部转移的低低集聚特征。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土壤pH、地均农用柴油使用量与耕地“非粮化”呈负相关关系,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土地生产率与耕地“非粮化”呈正相关关系,影响作用的大小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时空分异 重心转移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影响因素 湖北省
下载PDF
Influence of quench transfer time on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7055 aluminum alloy 被引量:5
18
作者 游江海 刘胜胆 +1 位作者 张新明 张小艳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8年第2期153-158,共6页
The influence of quench transfer time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7055 aluminum alloy with and without zirconium was investigated by tensile properties test,optical microscopy,scanning electron ... The influence of quench transfer time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7055 aluminum alloy with and without zirconium was investigated by tensile properties test,optical microscopy,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For the Zr-free alloy,the strength increases to the highest value at 20 s with transfer time,and then decreases slightly.The elongation decreases slowly with transfer time within 20 s,and more rapidly after 20 s.For the Zr-containing alloy,prolonging transfer time within 20 s results in slight decrease in the strength and elongation,and rapid drop of which is observed after 20 s.For the Zr-free alloy,prolonging transfer time can increase the percentage of intergranular fracture,which is mainly caused by wide grain boundary precipitate free zone.The failure mode of the Zr-containing alloy is modified from the predominant transgranular void growth and intergranular fracture to transgranular shear and intergranular fracture with increase in the transfer time,which is attributed to the wider grain boundary precipitate free zone and coarse equilibrium η phases in the matri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55 aluminum alloy transfer time mechanical properties grain boundary precipitate free zone intergranular fracture
下载PDF
TRANSFERABLE PHOSPHORUS IN SEDIMENTS OF THE HUANGHE RIVER ESTUARY'S ADJACENT WATERS 被引量:2
19
作者 宋金明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1期81-86,共6页
Based on a new idea for research on cycling of marine biogenic elements, this study showed that only the leachable form phosphorus in natural grain sizes marine sediments constitutes the transferable phosphorous in th... Based on a new idea for research on cycling of marine biogenic elements, this study showed that only the leachable form phosphorus in natural grain sizes marine sediments constitutes the transferable phosphorous in the sediments. The transferable phosphorus content in the natural grain sizes surface sediments in the Huanghe River estuary adjacent waters ranges from 58.5-69.8 μg/g, accounting for only 9.1%-11.0% of the total phosphorus content, whereas the leachable form (“transferable") phosphorus content in the sediment after it was totally ground into powder was found to be 454.8-529.2 μg/g, accounting for 73.4%-89.1% of the total phosphorus. 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biomass of benthos and the leachable form (“transferable") phosphorus showed that most of the leachable form (“transferable") phosphorus in the totally ground sediment did not participate in the marine biogeochemical cycling. Furthermore, a synchronous survey on benthos showed that the biomass of meio and macro benthos exhibited goo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leachable form of phosphorus in the natural grain sizes sediment, but poorer correlation with the leachable form (“transferable") phosphorus in the totally ground sediment, indicating that transferable phosphorus in marine sediment is the leachable form of phosphorus in the natural grain sizes sediments, and is not the previously known leachable form (“transferable") phosphorus obtained from the totally ground sedi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ferable phosphorus natural grain sizes sediment Huanghe River estuary's adjacent waters
下载PDF
Mesh generation and optimization from digital rock fractures based on neural style transfer
20
作者 Mengsu Hu Jonny Rutqvist Carl I.Steefe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1年第4期912-919,共8页
The complex geometric features of subsurface fractures at different scales makes mesh generation challenging and/or expensive.In this paper,we make use of neural style transfer(NST),a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to gen... The complex geometric features of subsurface fractures at different scales makes mesh generation challenging and/or expensive.In this paper,we make use of neural style transfer(NST),a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to generate mesh from rock fracture images.In this new approach,we use digital rock fractures at multiple scales that represent’content’and define uniformly shaped and sized triangles to represent’style’.The 19-layer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learns the content from the rock image,including lower-level features(such as edges and corners)and higher-level features(such as rock,fractures,or other mineral fillings),and learns the style from the triangular grids.By optimizing the cost function to achieve approximation to represent both the content and the style,numerical meshes can be generated and optimized.We utilize the NST to generate meshes for rough fractures with asperities formed in rock,a network of fractures embedded in rock,and a sand aggregate with multiple grains.Based on the examples,we show that this new NST technique can make mesh generation and optimization much more efficient by achieving a good balance between the density of the mesh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geometric features.Finally,we discuss future applications of this approach and perspectives of applying machine learning to bridge the gaps between numerical modeling and exper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 Neural style transfer(NST) Digital rock Discrete fractures Discontinuum asperities grain aggregates Mesh generation and optimiz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