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文化生态视角的草原聚落遗产空间演变特征与机理研究——以新疆琼库什台村为例
1
作者 张龄之 张立 塞尔江·哈力克 《小城镇建设》 2024年第3期112-119,128,共9页
传统村落是历史的鲜活见证和重要的文化遗产,新疆传统村落因多民族长期聚居产生的文化交融而独具特色。其中,游牧民族传统村落坐落于高山草原之上,自然环境与生产生活之间的互动与融合驱动着村落的演变,动态记录着村落的生产生活图景,... 传统村落是历史的鲜活见证和重要的文化遗产,新疆传统村落因多民族长期聚居产生的文化交融而独具特色。其中,游牧民族传统村落坐落于高山草原之上,自然环境与生产生活之间的互动与融合驱动着村落的演变,动态记录着村落的生产生活图景,是生产生活方式变迁的重要见证,发展至今已成为重要的草原聚落遗产。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的系统,文化是不断适应环境而变迁的过程。据此,文章基于文化生态视角,以游牧民族草原聚落遗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梨州特克斯县喀拉达拉镇琼库什台村为例,基于“自然—社会—经济—人居”的四要素体系构建空间演变的认知框架,从形成、结构、规模、品质4个维度解析空间演变特征,分析其形成机理,以期为游牧民族草原聚落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启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聚落遗产 文化生态 演变特征 演变机理 新疆琼库什台村
下载PDF
不同遮荫处理对高寒草地狼毒种苗定居的影响
2
作者 张夺霖 袁宗琦 +4 位作者 李彦宝 郑一凡 王晓芬 张文柳 张勃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3-509,共7页
遮荫是影响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定居的重要环境因素。为了探明遮荫对高寒草地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种苗定居的影响,本研究在其原生境下开展人工控制试验,探究了狼毒种子在不同遮荫高度(10 cm, 15 cm, 20 cm)和不同遮荫方位(东向、... 遮荫是影响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定居的重要环境因素。为了探明遮荫对高寒草地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种苗定居的影响,本研究在其原生境下开展人工控制试验,探究了狼毒种子在不同遮荫高度(10 cm, 15 cm, 20 cm)和不同遮荫方位(东向、西向、南向、北向)下的出苗和幼苗定居表现。结果表明:不同遮荫处理均显著降低了高寒草地土壤表层温度(P<0.05),增加了土壤含水量(P<0.05);不同高度遮荫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狼毒种子出苗率和成苗率。与对照相比,东向、南向和北向遮荫处理对狼毒种子出苗率均无显著影响,而西向遮荫处理能显著降低狼毒出苗率(P<0.05);狼毒的成苗率在各方位遮荫处理下无显著性差异,均为100%。本研究表明,遮荫是影响狼毒种苗定居的重要环境因子。因此,维持高寒草地植物群落在一定的高度水平,可有效遏制狼毒种苗定居和种群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遮荫 狼毒 种苗定居
下载PDF
基于“敖包—聚落”空间网络构建的草原牧区聚落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3
作者 冯然 张立恒 胡园梦 《小城镇建设》 2024年第8期117-126,共10页
敖包在草原聚落形成过程中发挥了标志聚落、引导方向的中介作用。草原牧区聚落分散特征明显,其聚落空间结构与其他地区有较大差异,因此空间网络结构的构建有助于探索适宜于草原牧区聚落空间布局优化的方法。研究首先构建敖包与聚落间的... 敖包在草原聚落形成过程中发挥了标志聚落、引导方向的中介作用。草原牧区聚落分散特征明显,其聚落空间结构与其他地区有较大差异,因此空间网络结构的构建有助于探索适宜于草原牧区聚落空间布局优化的方法。研究首先构建敖包与聚落间的空间网络体系;其次进行网络特征分析,挖掘二者作用机制;最终确定空间类型和布局优化方向。结果表明:1)草原牧区空间离散性特征明显,敖包节点的介入有效提升了聚落空间网络结构的完整性。2)在“敖包—聚落”空间网络系统中,部分节点中心作用不明显,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敖包与聚落间的作用机制在空间网络中呈现出集聚和融合2种空间功能聚类。3)基于敖包、聚落作用机制转译的可视化系统,探索出“集聚提升类”和“融合带动类”2种空间类型并细分出4个二级分类。以期为离散型聚落提供空间布局优化的适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敖包 草原聚落 空间网络 作用机制 空间布局优化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grassland degradation and driving forces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from 1985 to 2000 被引量:22
4
作者 LIU Linshan ZHANG Yili +1 位作者 BAI Wanqi YAN Jianzho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6年第2期131-142,共12页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eas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n northwest China. The total area is about 51,700 km^2, mainly covered by grassland (79%), unused land (16%) and water ...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eas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n northwest China. The total area is about 51,700 km^2, mainly covered by grassland (79%), unused land (16%) and water (4%). The increasing land utilization in this area has increased the risk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The land use/cover data (1985 and 2000) provided by the Data Center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land cover change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DEM (1:250,000) data, roads and settlement data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sslands degradation. The ArcGIS 9 software was used to convert data types and do the overlay, reclassification and zonal statistic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grassland degrad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land cover change in the study area, which occupied 8.24% of the region's total area. Human activities are the main causes of the grassland degradation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1) the degradation rate is higher on the sunny slope than on the shady slope; 2) the grassland degradation rate decreases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elevation, and it has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93; 3) the nearer to the settlements the grassland is, the higher the degradation rate. Especially within a distance range of 12 km to the settlements, the grassland degradation rate is highly related with the distance, with a coefficient of -0.99; and 4) in the range of 4 km, the degradation rate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distance to the roads, with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98. Besides some physical factors, human activities have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driving forces of the grassland degradation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since 1985. To resolve the degradation problems, population control is essential, and therefore, it can reduce the social demand of livestock products from the grassland.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needs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grassland eco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grassland degradation slope aspect ELEVATION DISTANCE settlement ROADS
下载PDF
21世纪以来牧民与草原生态环境关系的重塑:以新疆北部牧区为例
5
作者 罗意 古力扎提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30,共9页
21世纪以来,新疆北部牧区牧民在非农产业务工就业和进入城镇生活的现象十分普遍,形成了“半农(牧)半工”的生计模式,进而促成牧区社会进入后定居时代。调查发现,定居后牧民面临着农牧业生产边际效益下降与草原生态环境快速退化双重暴露... 21世纪以来,新疆北部牧区牧民在非农产业务工就业和进入城镇生活的现象十分普遍,形成了“半农(牧)半工”的生计模式,进而促成牧区社会进入后定居时代。调查发现,定居后牧民面临着农牧业生产边际效益下降与草原生态环境快速退化双重暴露的困境,与草原生态环境的关系从平衡走向了失衡。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及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下,新疆北部牧区牧民生计方式持续调整和优化,为重塑牧民与草原生态环境关系创造了新的机遇。因此,应持续优化牧民生计方式,推动新疆北部牧区走绿色发展之路,最终实现牧民与草原的和谐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北部牧区 生计方式 后定居时代 草原生态环境
下载PDF
北疆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的特征分析与建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耀春 塞尔江·哈力克 +1 位作者 王珂 巴格达尔·赛力克 《华中建筑》 2023年第7期73-77,共5页
草原聚落的建设关系牧区乡村振兴的实施,使之再度成为重要议题。在对北疆大部分草原地区哈萨克聚落实地考察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借助系统学的概念,探讨了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内涵和主体性、生态性、空间性、文化性的基本特征;基于草... 草原聚落的建设关系牧区乡村振兴的实施,使之再度成为重要议题。在对北疆大部分草原地区哈萨克聚落实地考察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借助系统学的概念,探讨了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内涵和主体性、生态性、空间性、文化性的基本特征;基于草原聚落从游牧迁徙到定居生活过程的不断演变,分析了游牧时期草原聚落系统所具有的聚落空间和住居空间特征以及游牧民族敬畏、认识、适应自然的文化特征;根据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对建构定居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的主体策略、生态策略、空间策略和文化策略进行了研究,以促进草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为未来草原聚落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聚落 生态系统特征 建构 北疆
下载PDF
景村融合视角下的草原聚落更新策略研究——以那拉提风景区哈茵赛村为例
7
作者 朱紫悦 塞尔江·哈力克 张朔 《华中建筑》 2023年第10期122-126,共5页
在全域旅游发展的背景下,依托旅游风景区的草原聚落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由于景与村的发展缺少统筹、步调不一致,存在景村割裂、发展矛盾大等问题。研究基于景村融合的视角,以系统阐述到个案研究的顺序,研究了草原聚落转型的需求、... 在全域旅游发展的背景下,依托旅游风景区的草原聚落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由于景与村的发展缺少统筹、步调不一致,存在景村割裂、发展矛盾大等问题。研究基于景村融合的视角,以系统阐述到个案研究的顺序,研究了草原聚落转型的需求、困境与思路,并以那拉提风景区内的哈茵赛村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更新策略,以期为同类研究与实践提供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村融合 草原聚落 空间更新
下载PDF
天地合气,智圆行方——内蒙古艺术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
8
作者 任飞 屈小羽 +1 位作者 孙光享 王钰 《城市设计》 2023年第3期40-49,共10页
不同时代、社会、人文以及自然环境成就并影响着校园文化。作为重要的物质载体,校园的空间结构、标志性建筑、景观等方面充分重视并合理地反映校园的文化性、地域性特征。内蒙古艺术大学新校区的规划建设在解决老校区教学空间严重不足... 不同时代、社会、人文以及自然环境成就并影响着校园文化。作为重要的物质载体,校园的空间结构、标志性建筑、景观等方面充分重视并合理地反映校园的文化性、地域性特征。内蒙古艺术大学新校区的规划建设在解决老校区教学空间严重不足的同时,需要探索建设符合艺术教育特征的校园空间。规划设计尝试探索与内蒙古地域景观人文特征相适应的大学校园。校园规划根植于地域空间景观特征,自然生成自由组团式布局的校园,形成与草原融合共生的“草原聚落”。校园景观设计将“安代舞”中优美的线条提取为景观步道,并将草原上蜿蜒的河流生成到校园中,让校园成为地域景观的经典缩影。在豁然开朗的草甸,建筑局部底层架空,形成属于近地空间的丰富生活。在每个细节上,营造深具人文关怀精神的无障碍校园和绿色校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与校园 草原聚落 人文校园景观 人文校园建筑
下载PDF
西部草原牧区游牧民定居问题研究综述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静 戴宁宁 刘生琰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7-10,共4页
随着生态移民工程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推进,游牧民定居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果颇多,内容涉及政策导向、实施范围、方法及得失、文化变迁等方面,但对牧民心理承受能力、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定居模式的微观建构、城... 随着生态移民工程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推进,游牧民定居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果颇多,内容涉及政策导向、实施范围、方法及得失、文化变迁等方面,但对牧民心理承受能力、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定居模式的微观建构、城镇化进程中民族问题与社区民族工作的研究、定居政策的纵向研究、政策实施情况的研究还是我们应该加强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草原 牧民定居 综述
下载PDF
基于政策视角的草原乡村聚落聚居模式演进研究——以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丽霞 荣丽华 《小城镇建设》 2021年第7期104-111,共8页
内蒙古草原民族由游牧转向定居的过程中,住居模式由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由分散逐步走向大分散小聚居。本文以内蒙古草原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探讨土地、人口和经济制度变迁下乡村聚落聚居模式的演进历程与空间特征,解析不同时期的外部政策... 内蒙古草原民族由游牧转向定居的过程中,住居模式由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由分散逐步走向大分散小聚居。本文以内蒙古草原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探讨土地、人口和经济制度变迁下乡村聚落聚居模式的演进历程与空间特征,解析不同时期的外部政策演进对聚居模式的影响机制。研究认为,外部政策环境对于草原乡村聚落聚居模式有着更加显著的影响,新时期的乡村振兴政策应更加注重与草原“三生空间”互适性研究,以适应于草原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牧民生产生活需求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草原 乡村聚落 聚居模式 政策分析 东乌珠穆沁旗
下载PDF
人工饲草料地建设在新疆牧区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江玲 储少林 吴枫 《草食家畜》 2011年第3期10-12,共3页
人工饲草料地建设在草原生态建设和牧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可解决退牧还草工程实施中,草地禁、休牧后牲畜饲草问题;改变牧区传统的放牧方式,实行冷季舍饲,暖季放牧,减轻天然草地放牧压力,改变草地生态环境;为牧民定居工程提供可... 人工饲草料地建设在草原生态建设和牧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可解决退牧还草工程实施中,草地禁、休牧后牲畜饲草问题;改变牧区传统的放牧方式,实行冷季舍饲,暖季放牧,减轻天然草地放牧压力,改变草地生态环境;为牧民定居工程提供可靠的保障,使牧民安居乐业,提高牧民的生活、文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饲草料地建设 牧民定居 生态建设
下载PDF
新疆哈萨克族牧民定居与生态草原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研究——以新源县那拉提镇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振华 姜杰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4-60,共7页
针对新疆实施哈萨克游牧民定居工程过程中仍存在的牧民生态意识不强、垦草开矿、超载放牧、过度发展旅游业等现象,指出哈萨克游牧民族定居工程建设发挥着草原生产和生态的双重功能作用,提出应转变牧民传统的思想观念,激发定居牧民生态... 针对新疆实施哈萨克游牧民定居工程过程中仍存在的牧民生态意识不强、垦草开矿、超载放牧、过度发展旅游业等现象,指出哈萨克游牧民族定居工程建设发挥着草原生产和生态的双重功能作用,提出应转变牧民传统的思想观念,激发定居牧民生态意识的自主性,为牧民定居和生态草原建设提供行动准则和法制约束等措施。旨在构建新疆哈萨克族牧民定居与生态草原建设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取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积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哈萨克民族 游牧民定居工程 生态草原建设 良性互动关系
下载PDF
三生协同导向下草原聚落空间布局优化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荣丽华 贺浩铭 李伊彤 《当代建筑》 2022年第12期129-134,共6页
文章基于牧区生态环境本底、生产生活方式的特征,构建草原聚落空间布局优化方法。本文以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确定草原聚落三生空间区划;以空间结构绩效评价结果为依托,研判草原聚落空间构成要素及组合效用,形成从村庄分类到用地... 文章基于牧区生态环境本底、生产生活方式的特征,构建草原聚落空间布局优化方法。本文以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确定草原聚落三生空间区划;以空间结构绩效评价结果为依托,研判草原聚落空间构成要素及组合效用,形成从村庄分类到用地整合的空间布局优化路径。最终,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本文为该类型地区聚落的营建提供理论与方法上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聚落 空间结构绩效 用地整合优化 三生空间
下载PDF
游牧到定居:呼伦贝尔草原牧民住居模式评价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百秋 阿拉腾敖德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1年第2期54-60,共7页
蒙古草原的游牧到定居以圆形蒙古包向方形定居住居转变为主要特征。学界如何科学评价定居住居关乎草原传统住居文脉的延续和牧民安居乐业。基于此,以牧民住居为对象,对其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的量化评价分析。研究发现:一、牧民住居平面布... 蒙古草原的游牧到定居以圆形蒙古包向方形定居住居转变为主要特征。学界如何科学评价定居住居关乎草原传统住居文脉的延续和牧民安居乐业。基于此,以牧民住居为对象,对其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的量化评价分析。研究发现:一、牧民住居平面布局正在从多元化向单一方向发展,而对此定居住居牧民普遍持有较高满意度;二、传统[蒙古式]室内空间氛围正在向[现代式]方向转变中;三、物理量与质的心理评价尺度间具有线性相关性;四、心理评价与空间物理尺度、住宅性能、行为便利度间具有线性相关性。这一结果对草原定居点建设与实践提供可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到定居 心理评价 定居住居 呼伦贝尔草原
下载PDF
西部草原牧民定居问题研究综述
15
作者 张倩 张振华 《草食家畜》 2016年第1期1-5,共5页
随着国家对牧区生态建设的强化和旨在改变牧区贫困落后面貌的坚定信心,牧区牧民的定居问题成为各界的广泛关注的焦点,涉及内容多为政策导向、生产生活转变、现代草原畜牧业、综合效益分析等方面,但对牧民心理适应、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随着国家对牧区生态建设的强化和旨在改变牧区贫困落后面貌的坚定信心,牧区牧民的定居问题成为各界的广泛关注的焦点,涉及内容多为政策导向、生产生活转变、现代草原畜牧业、综合效益分析等方面,但对牧民心理适应、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牧民个人的定居意愿、城镇化定居过程中社区民族工作的研究仍显薄弱,是今后牧民定居问题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草原 牧民定居 综述
下载PDF
2004年以来青海湖快速扩张对人居设施与草地的潜在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程俭 刘昌华 +5 位作者 刘凯 武建双 范晨雨 薛滨 马荣华 宋春桥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22-934,共13页
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是青藏高原东北部重要水汽源,在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及半干旱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青海湖水位迅速上升,但是湖泊扩张对周边人居设施与草地的影响尚未得到广泛关注和报道.基于1995-2019年... 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是青藏高原东北部重要水汽源,在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及半干旱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青海湖水位迅速上升,但是湖泊扩张对周边人居设施与草地的影响尚未得到广泛关注和报道.基于1995-2019年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Hydroweb多源测高同化水位数据、SRTM-1 DEM数据等,本研究以青海湖近年来增长速率情景开展湖泊快速扩张对周边人居设施(道路、居民点)与草地影响和潜在威胁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4年期间青海湖处于萎缩态势,2004年水位和面积出现最小值,之后,青海湖进入稳定扩张期.2004-2019年期间,青海湖水位累计上涨3.27 m,年均增长率约为0.22 m/a;相应地,青海湖水量增长了14.25 km^(3),年均增长率为0.95 km^(3)/a.湖泊扩张模拟结果显示,若青海湖水量以当前速率增长,水位将在2070年前后达到3207 m(相对2019年约10 m的水位涨幅),届时将会淹没178个居民点、长度约为1286.91 km的道路以及2042.22 km^(2)的植被,其中预测的高风险区域主要为切吉乡、泉吉乡和金滩乡.该研究有望为青海湖快速扩张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和潜在威胁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为制定缓解气候变化风险的预案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青海湖 水位 道路 居民点 草地
下载PDF
新疆乌昌地区牧民定居现状与新牧区建设方案 被引量:11
17
作者 任玉平 黄军 王吉云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5期82-86,共5页
对新疆乌昌地区牧民定居现状进行了介绍,并据此做了系统分析,从牧民定居工程进展、饲草料生产能力、草场利用制度、牧民定居后的效益4个方面揭示了当前牧民定居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当前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乌昌地区新牧区建设... 对新疆乌昌地区牧民定居现状进行了介绍,并据此做了系统分析,从牧民定居工程进展、饲草料生产能力、草场利用制度、牧民定居后的效益4个方面揭示了当前牧民定居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当前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乌昌地区新牧区建设的目标、牧民定居点建设、养殖小区建设、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地生态建设方面的建设方案,使牧民定居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为新疆乌昌地区牧民定居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民定居 新牧区 养殖小区 草料基地 草地生态
下载PDF
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定居问题研究——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退牧还草、牧民定居为例
18
作者 苏树军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1年第1期1-4,共4页
简释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自然地理与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阐明了在中央政策制度支持下实施退牧还草、牧民定居工作的现状。分析了在政府主导下的退牧还草、牧民定居现状及传统民俗心理的不适应和缺失,以及搬迁政策落实中所存在的主要问... 简释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自然地理与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阐明了在中央政策制度支持下实施退牧还草、牧民定居工作的现状。分析了在政府主导下的退牧还草、牧民定居现状及传统民俗心理的不适应和缺失,以及搬迁政策落实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牧民定居中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及措施,以期为政府未来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退牧还草 牧民定居
下载PDF
草原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三元论——以新疆伊犁河谷为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阿拉衣·阿不都艾力 马椿栋 刘滨谊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0-35,共6页
坚守“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聚焦伊犁河谷草原人居环境背景资源、活动方式、规划建设的三元一体,将草原人居环境作为三元互动、不断成长的生命体,尝试寻找一种构建荒野、乡村、城市共存融合的草原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模... 坚守“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聚焦伊犁河谷草原人居环境背景资源、活动方式、规划建设的三元一体,将草原人居环境作为三元互动、不断成长的生命体,尝试寻找一种构建荒野、乡村、城市共存融合的草原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模式.以客观规律为依据,以主观需求为准绳,寻找及保留草原人居环境演化中相对稳定不变的基因,构建草原人居环境CVA三力评价体系,建立草原人居环境发展CVA量化模型,以求指导草原人居环境未来的保护与发展.推行这种模式不仅可为中国西部地区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也将使伊犁河谷成为多种人居环境生命共同体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人居环境科学 三元论 草原人居环境 新疆伊犁河谷
下载PDF
“生态—文化”联动视角下草原聚落乡村振兴营建策略研究——以额济纳旗吉日嘎朗图嘎查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梦圆 荣丽华 党慧 《小城镇建设》 2022年第10期51-59,共9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平衡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间的矛盾、实现高质量振兴已成为重要议题。我国推出生态、文化的相关保护政策以来,草原聚落振兴效果显著,但增速渐缓,还需继续挖掘内在动力因素,扩大可持续发展前景。本文通过辨析草原聚落生态... 乡村振兴背景下,平衡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间的矛盾、实现高质量振兴已成为重要议题。我国推出生态、文化的相关保护政策以来,草原聚落振兴效果显著,但增速渐缓,还需继续挖掘内在动力因素,扩大可持续发展前景。本文通过辨析草原聚落生态、文化相互依存、共同繁荣的内生关系,从“生态—文化”联动视角,提出聚落营建策略。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吉日嘎朗图嘎查为例,首先从生态、文化两个维度识别多元要素;系统梳理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构建聚落可持续发展生态基底,强化地域性文化特色;以时间、空间角度植入多元功能,完善聚落“三生”服务;再叠合上述成果,辨析各聚落发展极核;打破行政边界,立足全域,构建多极化区域联动格局,促进聚落高质量发展。最终打造生态优、文化荣、产业兴、人居乐的草原聚落,以期为此类地域特色的聚落营建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草原聚落 营建策略 “生态—文化”联动 额济纳旗吉日嘎朗图嘎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