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形态观察结合rbc L和COⅠ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对采自广东省汕头市、浙江省温州市和辽宁省大连市的对枝蜈蚣藻Grateloupia didymecladia Li et Ding的11个标本进行了重新鉴定。结果表明:(1)藻体单生或丛生,红褐色或深红色,质地黏滑...通过形态观察结合rbc L和COⅠ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对采自广东省汕头市、浙江省温州市和辽宁省大连市的对枝蜈蚣藻Grateloupia didymecladia Li et Ding的11个标本进行了重新鉴定。结果表明:(1)藻体单生或丛生,红褐色或深红色,质地黏滑、肉质、衰老时软骨质,成熟藻体直立,高15—50 cm,主枝明显,扁平,宽3—15 mm,厚约1 mm,末端渐尖,1—3回羽状分枝。小枝对生或互生,生长在主枝上或主枝边缘,基部缢缩,长短不一,最长可达15 cm;配子体为雌雄异体,果胞枝生殖枝丛和辅助细胞生殖枝丛均为Grateloupia型,果胞枝生殖枝丛主枝由5个细胞组成,辅助细胞生殖枝丛主枝由4个细胞组成(5cpb-4auxb型);四分孢子囊由四分孢子体的内皮层细胞产生,呈十字形分裂。以上特征均与亚栉状蜈蚣藻G.subpectinata Holmes一致。(2)基于rbc L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11个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形成独立的进化支,与产于韩国和日本的亚栉状蜈蚣藻G.subpectinata Holmes碱基差异分别为1 bp(0.08%)和2 bp(0.17%),属于种内差异;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11个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形成独立的进化支,与韩国产的亚栉状蜈蚣藻碱基差异为1 bp(0.18%),属于种内差异。根据形态、结构及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对枝蜈蚣藻与亚栉状蜈蚣藻为同一种,根据优先法则,将对枝蜈蚣藻G.didymecladia Li et Ding作为亚栉状蜈蚣藻G.subpectinata Holmes的同物异名。亚栉状蜈蚣藻为中国新记录种。展开更多
文摘通过形态观察结合rbc L和COⅠ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对采自广东省汕头市、浙江省温州市和辽宁省大连市的对枝蜈蚣藻Grateloupia didymecladia Li et Ding的11个标本进行了重新鉴定。结果表明:(1)藻体单生或丛生,红褐色或深红色,质地黏滑、肉质、衰老时软骨质,成熟藻体直立,高15—50 cm,主枝明显,扁平,宽3—15 mm,厚约1 mm,末端渐尖,1—3回羽状分枝。小枝对生或互生,生长在主枝上或主枝边缘,基部缢缩,长短不一,最长可达15 cm;配子体为雌雄异体,果胞枝生殖枝丛和辅助细胞生殖枝丛均为Grateloupia型,果胞枝生殖枝丛主枝由5个细胞组成,辅助细胞生殖枝丛主枝由4个细胞组成(5cpb-4auxb型);四分孢子囊由四分孢子体的内皮层细胞产生,呈十字形分裂。以上特征均与亚栉状蜈蚣藻G.subpectinata Holmes一致。(2)基于rbc L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11个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形成独立的进化支,与产于韩国和日本的亚栉状蜈蚣藻G.subpectinata Holmes碱基差异分别为1 bp(0.08%)和2 bp(0.17%),属于种内差异;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11个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形成独立的进化支,与韩国产的亚栉状蜈蚣藻碱基差异为1 bp(0.18%),属于种内差异。根据形态、结构及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对枝蜈蚣藻与亚栉状蜈蚣藻为同一种,根据优先法则,将对枝蜈蚣藻G.didymecladia Li et Ding作为亚栉状蜈蚣藻G.subpectinata Holmes的同物异名。亚栉状蜈蚣藻为中国新记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