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0年8月28日~29日青海东部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1
作者 张变变 王钰 马学莲 《青海科技》 2023年第1期111-119,共9页
针对2020年8月28日~29日青海省东北部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观测站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雷达资料、模式预报资料等分析造成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1)此次降水过程范围广、强度强,暴雨降水落区集中,降水对流性质明... 针对2020年8月28日~29日青海省东北部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观测站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雷达资料、模式预报资料等分析造成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1)此次降水过程范围广、强度强,暴雨降水落区集中,降水对流性质明显;(2)高低层配置有利于产生大到暴雨天气,500 hPa短波槽、700 hPa低涡、200 hPa高空急流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低层偏东南气流输送水汽,中层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孟加拉湾水汽,西南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于青海省东北部造成此次大到暴雨天气;(3)中小尺度地面辐合线持续东移,为降水提供了触发机制;(4)降水大值区位于山谷之中,地形辐合对降水增幅作用明显。分析结果对今后预报类似大降水天气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西南低涡 冷空气 地面辐合 物理量
下载PDF
2011年中国4次成灾性气候异常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梁丰 汤懋苍 +2 位作者 高晓清 惠小英 郭维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04-908,共5页
为了研究地震与气候异常的关系,从地震活动的角度对2011年发生在我国的4次成灾性气候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长江中游春、夏季大旱的直接原因是3月24日发生在缅甸的7.2级地震;长江中下游6月上旬出现旱涝急转则与3月11日日本东... 为了研究地震与气候异常的关系,从地震活动的角度对2011年发生在我国的4次成灾性气候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长江中游春、夏季大旱的直接原因是3月24日发生在缅甸的7.2级地震;长江中下游6月上旬出现旱涝急转则与3月11日日本东部的9.0级地震及缅甸地震密不可分;鄂赣交界发生的4.6级地震对黄河中游秋汛的影响最为明显,这是"震侧强涡"造成的结果;2012年1月贵州冻雨较多也是受到印度锡金和我国东海两个地震形成的"拍涡"影响,这表明地震活动是影响天气、气候变化的可能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大地冷涡 拍涡 震侧强涡
下载PDF
蒙古东部冷涡造成河北中南部雹暴过程的地闪特征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连志鸾 高连山 +2 位作者 李国翠 赵瑞金 赵彦厂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6-194,共9页
应用地面闪电定位系统、多普勒雷达、加密自动雨量站资料,对2007年7月8~9日蒙古东部冷涡天气系统下,发生在河北中南部的两次雹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雹暴均产生大量地闪活动,且以负地闪占优势,闪电集中发生时段与强对... 应用地面闪电定位系统、多普勒雷达、加密自动雨量站资料,对2007年7月8~9日蒙古东部冷涡天气系统下,发生在河北中南部的两次雹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雹暴均产生大量地闪活动,且以负地闪占优势,闪电集中发生时段与强对流发生及维持时间相当。雹暴和强降水在时空分布上对应的地闪极性有明显差异,降雹发生在雹暴云团中正地闪最活跃的阶段,正地闪集中出现在强回波中心及其邻近区域,降雹点落在正地闪聚集区附近;对流性强降水云团中负地闪频繁发生,强降水区出现在负地闪密度高值中心附近,负地闪簇集区域预示着对流性强降雨的落区。多单体风暴中,闪电的频率及聚集区域主要取决于雷暴单体的数目、强度和相互接近的程度,其造成的强降雹主要发生在总地闪的活跃期。本次个例分析显示,总闪电频数跃增、正闪频数突增,仅先于降雹数分钟(几乎同时)发生。因此,根据闪电频数变化可监测对流强度的演变和冰雹天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中南部 蒙古东部冷涡 雹暴 闪电 地闪频数
下载PDF
2009年“8·17”鲁南低涡暖式切变线极强降水分析 被引量:21
4
作者 杨晓霞 蒋义芳 +3 位作者 胡顺起 姜鹏 高留喜 华雯丽 《暴雨灾害》 2013年第3期224-234,共11页
利用各种观测资料及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8月17—18日鲁南极强降水进行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由500 hPa西风槽、850 hPa暖式切变线和地面倒槽共同影响产生。强降水发生前,中低层湿层深厚且有弱的水... 利用各种观测资料及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8月17—18日鲁南极强降水进行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由500 hPa西风槽、850 hPa暖式切变线和地面倒槽共同影响产生。强降水发生前,中低层湿层深厚且有弱的水汽辐合,大气对流不稳定,并有较高对流不稳定能量。低层暖式切变线辐合、暖平流以及中高层正涡度平流、侧向辐合和倾斜涡度发展,使垂直涡度增大、上升运动发展;低层东南气流与高空槽配合产生次级环流,其上升支使上升运动增强,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并产生强对流,造成强降水。强降水期间,中高层弱冷空气侵入使对流加强和降水强度加大。中尺度对流云团产生在地面低压倒槽东部和中尺度辐合线附近,地面加热和冷却不均匀导致低压倒槽中小尺度温度梯度加大,极端强降水中心出现在小尺度温度梯度区。强降水由长条形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其北端发展的圆形中尺度对流云团产生;中尺度对流系统(云团)自西向东缓慢移动,在回波强度图上表现为气旋性向北汇合的带状强回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西风槽 低涡暖式切变线 干冷空气 地面辐合线 中尺度低压 对流云团
下载PDF
一次冷涡减弱阶段产生的飑线过程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段祥海 谌芸 朱克云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9年第5期512-524,共13页
冷涡背景下常常会产生强对流天气,分析发现在冷涡的不同发展阶段均会产生飑线过程,甚至在冷涡的减弱阶段也会产生,给预报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为加深对冷涡减弱阶段产生的飑线过程的认识,提高此类飑线过程的预报能力,应用常规和非常规... 冷涡背景下常常会产生强对流天气,分析发现在冷涡的不同发展阶段均会产生飑线过程,甚至在冷涡的减弱阶段也会产生,给预报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为加深对冷涡减弱阶段产生的飑线过程的认识,提高此类飑线过程的预报能力,应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雷达和卫星监测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等资料对2009年7月23日冷涡减弱阶段发生在京津冀的一次长生命史飑线过程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过程的大尺度系统配置、不稳定能量积累、中尺度演变特征,并探讨了对流的触发与飑线的组织化等。结果表明:在冷涡的减弱阶段,随着冷涡的南移,冷涡后部西北气流中活跃的短波槽东移引导冷空气侵入京津冀地区,配合低层暖湿舌形成良好的不稳定层结,入侵的冷空气伴随着西北风与西南气流相遇,在河北西北部地区形成地面辐合线,配合低层的高温高湿条件触发初始对流,随着925~500 hPa的垂直风切变的增强,对流逐渐组织化形成飑线。在高空西北气流引导飑线向东南方向移动,配合低层较好的水汽条件和热动力条件。在京津冀地区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强对流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科学 中尺度气象学 京津冀 冷涡减弱阶段 飑线 地面辐合线 垂直风切变
下载PDF
2016年6月23—24日周口暴雨过程分析
6
作者 师乾坤 《农业灾害研究》 2020年第5期52-53,共2页
利用自动气象站资料、Micaps常规资料和T639资料等气象资料,通过天气学和天气动力诊断分析方法,对2016年6月23-24日周口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配合低涡切变线和低空急流是这次暴雨形成的主要环流背景;同时地面冷锋的... 利用自动气象站资料、Micaps常规资料和T639资料等气象资料,通过天气学和天气动力诊断分析方法,对2016年6月23-24日周口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配合低涡切变线和低空急流是这次暴雨形成的主要环流背景;同时地面冷锋的作用,加上有利的动力条件支撑此次降水过程;充足的水汽有利于暴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槽 低涡切变线 低空急流 地面冷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