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寻宝树园中一叶——从书信和日记看顾颉刚与图书馆的互动
1
作者 王丹君 周亚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9,共11页
文章以顾颉刚35岁前的书信和日记为中心,追溯其图书馆学思想的根源与演变,在此基础上考察其与图书馆的互动。顾颉刚的图书馆学思想植根于古籍积淀和历史研究的土壤,也受到当时图书馆改革的影响。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顾颉刚分别作为一位学... 文章以顾颉刚35岁前的书信和日记为中心,追溯其图书馆学思想的根源与演变,在此基础上考察其与图书馆的互动。顾颉刚的图书馆学思想植根于古籍积淀和历史研究的土壤,也受到当时图书馆改革的影响。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顾颉刚分别作为一位学生、图书馆员和学者,在使用图书馆、认识图书馆和改造图书馆的过程中,不断塑造自己对图书馆的理解,并为图书馆事业做出贡献,实现与图书馆的互动和“相互成就”。这种认识和实践与他的其他学术事业交融在一起,如同一片盘根错节的密林,共同成为他改造社会的方式。作为学者与图书馆互动的一个个案,文章展现出民国学者与图书馆事业在互动和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民国图书馆 图书馆史
下载PDF
风土:文史演绎与地景再造的新史学研究
2
作者 岳永逸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74,共15页
在其生前身后海量的诗、文、史、画中反复出现的杨贵妃,首先是一个常人,是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的杰出艺人,其次才是身不由己、动移上意的贵妃。无论叹惋还是诅咒,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的杨贵妃,更多指向的是人人挥之不去又向往的“情... 在其生前身后海量的诗、文、史、画中反复出现的杨贵妃,首先是一个常人,是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的杰出艺人,其次才是身不由己、动移上意的贵妃。无论叹惋还是诅咒,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的杨贵妃,更多指向的是人人挥之不去又向往的“情”。抛离爱恨夹杂的贵妃情结所支配的文史叙事诗学的层层陷阱,杨贵妃的常人和艺人面相就呼之欲出。作为一个雅俗共享的消费对象,贵妃的遗物也脱离唐明皇的专利属性。其故冢和传闻遗失在马嵬并引过客争相观瞻的锦靿,犹如显圣物将马嵬圣地化,也支撑了贵妃落户海外的“野野史”。悖谬的是,在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今天,马嵬已成为一个不再具有归属感、关系性和历史性的“非地点”。由此观之,文化就是在时空连续体中不同心性行动主体情与理的对撞、交融和辩证,抽象与具象的互生互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史学 常人 文化 非地点 顾颉刚
下载PDF
从孟姜女故事研究看顾颉刚的古史观念
3
作者 李政君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55,共7页
孟姜女故事研究不是“层累”说的促成因素,而是顾颉刚在提出“层累”说以后,为深化其“故事眼光”以更好地解释古史演变,才展开的个案研究。孟姜女故事研究确实深化了顾颉刚的“故事眼光”,并对其古史观念产生了两方面影响:一是推动其... 孟姜女故事研究不是“层累”说的促成因素,而是顾颉刚在提出“层累”说以后,为深化其“故事眼光”以更好地解释古史演变,才展开的个案研究。孟姜女故事研究确实深化了顾颉刚的“故事眼光”,并对其古史观念产生了两方面影响:一是推动其研究旨趣在“辨真伪”和“穷流变”之间,进一步偏向了后者;二是让顾颉刚认识到在古史演变中,还存在由共时性多元地域文化向历时性一元叙事转化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孟姜女故事 古史辨 故事眼光 层累说 古史观念 地域文化
下载PDF
顾颉刚与民间文学及其成就
4
作者 陈岸峰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60-67,共8页
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顾颉刚在《古史辨》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诗经》渊源的崭新阐释。此外,他又对一系列民间文学进行了挖掘与整理,此中对孟姜女故事与《山歌》《吴歌》等歌谣选本的发现及出版,乃一宏大的拓荒工作。以上材料,既充实了胡... 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顾颉刚在《古史辨》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诗经》渊源的崭新阐释。此外,他又对一系列民间文学进行了挖掘与整理,此中对孟姜女故事与《山歌》《吴歌》等歌谣选本的发现及出版,乃一宏大的拓荒工作。以上材料,既充实了胡适“白话文学史”的内涵,亦为白话文学理念找到了坚实的依据,并为白话文学史的建构作出具体论证。顾颉刚先生在白话文学史上的角色及贡献,实有重估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白话文学史 《古史辨》 歌谣 民间故事
下载PDF
疑古与释古 --“历史层累说”与“历史创生论”的反与合 被引量:1
5
作者 胡镓 程庭辉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50-57,共8页
顾颉刚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历史层累说”,认为经书所载的古史混杂了神话和传说,以及历代诸生对史料有意的作伪,造成“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等问题。因此,需要将这些伪史辨别并清除,还历史... 顾颉刚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历史层累说”,认为经书所载的古史混杂了神话和传说,以及历代诸生对史料有意的作伪,造成“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等问题。因此,需要将这些伪史辨别并清除,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而在沃格林看来,“用传说将天下的历史回溯至其宇宙创生起源”是一种普遍的“历史创生论”,他以符号和秩序的概念进行阐释:神话是人类对其生存过程的符号化表达,秩序是神、人、世界和社会共同组成的结构,以及人与这种结构保持协调关系的生存状态。正是因为人类的符号化表达不断分化和对秩序经验知识的提升,才建构起历史,不能简单地以“作伪”待之。因此,将沃格林的“释史”和顾颉刚的“疑史”相比较,对于当下重新审视民族神话与历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格林 顾颉刚 《天下时代》 《古史辨》 历史创生论
下载PDF
傅斯年在“中华民族是一个”讨论中的关键作用
6
作者 娄贵品 《昆明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67-73,共7页
傅斯年是“中华民族是一个”讨论背后最重要的角色。不但顾颉刚之《中华民族是一个》是受其规劝而作,而且在费孝通写信反驳后,顾先生分两次发表的《续论“中华民族是一个”:答费孝通先生》,一为按傅先生的意见重作并修改,一为根据傅先... 傅斯年是“中华民族是一个”讨论背后最重要的角色。不但顾颉刚之《中华民族是一个》是受其规劝而作,而且在费孝通写信反驳后,顾先生分两次发表的《续论“中华民族是一个”:答费孝通先生》,一为按傅先生的意见重作并修改,一为根据傅先生提供的材料写成,对讨论的进程和结果起了关键作用。因此,顾先生虽然冲锋在前,但是体现的主要是幕后的傅斯年之意图。这次讨论反映了当时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借鉴与创新的普遍性问题,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而揭示其历史与文化根源,从而更好地实现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是一个 中华民族共同体 傅斯年 顾颉刚 关键作用
下载PDF
顾颉刚及其“疑古史学”再释——试从父子情感的角度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晴佳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9-82,共14页
顾颉刚在1920年代发动“古史辨”的讨论,引发学术界轩然大波之后,留下不少自传体的文字,详细解释自己的成长道路。顾氏出身苏州书香之家,自小受到祖辈、父辈的严格教育。但在其6万余字的《〈古史辨〉自序》中,他却很少提及其父顾柏年(... 顾颉刚在1920年代发动“古史辨”的讨论,引发学术界轩然大波之后,留下不少自传体的文字,详细解释自己的成长道路。顾氏出身苏州书香之家,自小受到祖辈、父辈的严格教育。但在其6万余字的《〈古史辨〉自序》中,他却很少提及其父顾柏年(号子虬)。相反,他的自述、日记、书信等材料揭示,他们父子之间在求学、婚姻和人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矛盾与冲突——顾颉刚对其父亲抱有敬畏大于亲密的复杂情感,使得顾颉刚几次间接或直接地反抗父命。他们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与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对马丁·路德违背其父亲的意志,进而发动宗教改革的精神分析,颇有可比之处。1918年,顾颉刚妻子吴徵兰去世,他又奉父命于次年再婚等事情,促使他反省封建父权,在《新潮》发表《关于旧家庭的感想》的长文。1920年秋他自北京大学毕业之后,一方面检讨古史的真伪,另一方面又与父亲产生激烈的冲突,最终使他在三年后与父亲分道扬镳。顾颉刚对其父的抗拒和反叛,为我们理解他之抨击古史的真伪,批判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情感分析的视角和情感史研究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诵坤、阿双、顾诚吾) 顾柏年(贞白、子虬) 古史辨 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 《青年路德》 情感史
下载PDF
民族未老与图强之法——顾颉刚与民族“输血论” 被引量:1
8
作者 景凯旋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2-50,共9页
顾颉刚提出了民族“输血论”观点,肯定了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并将中华民族的未来寄托在少数民族身上。“输血论”是顾颉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思想渊源之一,对其“中华民族是一个”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尽管其论证... 顾颉刚提出了民族“输血论”观点,肯定了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并将中华民族的未来寄托在少数民族身上。“输血论”是顾颉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思想渊源之一,对其“中华民族是一个”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尽管其论证过程、理论基础还存在一些争议,但他首次全面评价了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这是从传统“夷夏观”到现代“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观脉络中重要的一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输血论” 民族观 中华民族是一个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顾颉刚与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所)
9
作者 刘江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4-144,共11页
顾颉刚出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所)历史组主任后,一方面为充实历史组的学科建设而广泛聘请人才,申请中英庚款资助并开展学术调查,创办刊物发表学术成果,出版了大量学术著作。另一方面推进北平志的编纂,从各专史材料的整理和研究入手... 顾颉刚出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所)历史组主任后,一方面为充实历史组的学科建设而广泛聘请人才,申请中英庚款资助并开展学术调查,创办刊物发表学术成果,出版了大量学术著作。另一方面推进北平志的编纂,从各专史材料的整理和研究入手为中国通史撰述作准备,为史学研究会培养了大批学术人才,突破了其地方史学研究的局限,提升了史学研究会的学术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北平研究院 史学研究会
下载PDF
顾颉刚与周春元的交谊及学术传承
10
作者 刘才蕊 严奇岩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22-26,共5页
顾颉刚在我国20世纪历史学领域是具有重要地位的学者,身为顾氏众多弟子一员的周春元亦在西南地方史、史学史、方志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史学贡献。两者的交谊发端于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密切交往于文史杂志社,在此期间周春元直接受教于顾氏... 顾颉刚在我国20世纪历史学领域是具有重要地位的学者,身为顾氏众多弟子一员的周春元亦在西南地方史、史学史、方志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史学贡献。两者的交谊发端于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密切交往于文史杂志社,在此期间周春元直接受教于顾氏,并且在顾氏的奖掖提携之下,逐渐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文史杂志社分离后,顾氏的学术思想与治史方法深刻影响了周春元的学术发展轨迹。总体而言,两者的研究领域虽然重叠较少,但实际上仍存在着密切的学术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周春元 师生交谊 学术传承
下载PDF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人类学的学术分野——基于史禄国“云南调查事件”的分析
11
作者 徐义强 王连鑫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42,共13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人类学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人类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尚未达成真正一致的理解。在中国人类学史上,1928年史禄国主持的云南调查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学术活动和历史事件。当下之学界对史禄国的认识尚模糊,对其“云南调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人类学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人类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尚未达成真正一致的理解。在中国人类学史上,1928年史禄国主持的云南调查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学术活动和历史事件。当下之学界对史禄国的认识尚模糊,对其“云南调查事件”的判断亦属苛刻有余、难称公允,且没有根据史禄国本人研究脉络和当时国内对于人类学学科的认识来加以“理解式的同情”。其背后反映了学人之间学术纷争以及学科理解上的分野,由此也可一探当时人类学范式的多重叠加。对于史禄国在滇之成绩的不同评价,体现了傅斯年与顾颉刚和其他学人对于人类学的不同理解:傅斯年重在人类学,而顾颉刚偏重民俗学;在评价标准上,傅斯年是明白体质测量的意义的,而顾颉刚等依然坚持文字式的研究报告。史禄国、杨成志的云南调查已成为中国人类学百余年历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范例,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近代中国学术转型的极佳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史 史禄国 杨成志 顾颉刚 云南调查
下载PDF
顾颉刚与“中华民族尚在少壮”理论的建构
12
作者 汤莹 《广西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6-43,共8页
在民族危亡之际的近代中国,“中国民族是否确为衰老,抑尚在少壮”堪称是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受时代的影响,忧心民族前途的顾颉刚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建立了“中华民族尚在少壮”的民族理论。从学术渊源的角... 在民族危亡之际的近代中国,“中国民族是否确为衰老,抑尚在少壮”堪称是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受时代的影响,忧心民族前途的顾颉刚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建立了“中华民族尚在少壮”的民族理论。从学术渊源的角度来讲,顾颉刚之所以能够建立这一民族理论,受到了梁启超、杨度、李大钊、孙伏园等相关论述的影响。但是,这一理论并非前人论述的简单延续,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而且具有指导现实的品格。可以说,顾颉刚“中华民族尚在少壮”理论的建立,不仅增进了中华民族的理论自信,还完善了关于中华民族现状的民族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中华民族尚在少壮” 理论建构 民族自信
下载PDF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论命题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学典 李扬眉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01-108,共8页
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说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史料学的层面 ,它的现代性似乎主要体现在顾颉刚对历史知识一般性质、尤其是其不确定性的看法上或对历史知识的谦卑的态度上。搁置历史本体、着重于古史知识形成过程的“层累构成... 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说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史料学的层面 ,它的现代性似乎主要体现在顾颉刚对历史知识一般性质、尤其是其不确定性的看法上或对历史知识的谦卑的态度上。搁置历史本体、着重于古史知识形成过程的“层累构成说”标明了顾颉刚经验主义的知识立场。而在普遍的知识论意义上 ,从怀疑古史记录到怀疑全部历史记录 ,顾颉刚事实上已经触及了历史知识的一般性质与“神话”的性质的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层累构成说” 历史知识论 神话 中国古史
下载PDF
《禹贡》半月刊对中国史学近代化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记录 林琳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0-68,共9页
《禹贡》半月刊对中国史学近代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该刊自觉拓展史学研究新领域,刊登了大量关于人口、民族、地理、宗教、交通等方面的论文,为人口学、民族学、历史地理学、宗教学、人口史等史学新兴学科的成长与发展奠... 《禹贡》半月刊对中国史学近代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该刊自觉拓展史学研究新领域,刊登了大量关于人口、民族、地理、宗教、交通等方面的论文,为人口学、民族学、历史地理学、宗教学、人口史等史学新兴学科的成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研究方法上,该刊力主扩大史料范围,倡导合作研究,重视平等讨论,创造出思想上活跃开放、学术上自由争鸣的良好氛围。该刊还特别重视译介西学成果和资料,为中国学术界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国的学术研究状况开辟了一个窗口,为近代中国学人借鉴外国研究方法提供了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禹贡》半月刊 史学近代化 顾颉刚 禹贡学会
下载PDF
对中华民族(国民)凝聚轨迹的理论解读--从梁启超、顾颉刚到费孝通 被引量:34
15
作者 李大龙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6-55,共10页
通过摆脱"民族国家"理论,可以在主权国家"国民"的视阈下,对梁启超、顾颉刚、费孝通关于"中华民族"的阐述进行评析。三位学者对"中华民族"的界定虽然有异,但三位的研究对象是基本相同的。梁启... 通过摆脱"民族国家"理论,可以在主权国家"国民"的视阈下,对梁启超、顾颉刚、费孝通关于"中华民族"的阐述进行评析。三位学者对"中华民族"的界定虽然有异,但三位的研究对象是基本相同的。梁启超将中华大地上族群凝聚到清代和民国的结果命名为"中华民族",顾颉刚和费孝通在认同"中华民族"的基础上,对其属性和内部结构进行分析,但无论是顾颉刚所言"无形中",还是费孝通对顾颉刚"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观点的进一步阐述,都各自既有合理性,也有待完善之处,研究依然任重道远,需要学界的共同努力。从引发的讨论看,"民族"只是表象,实则涉及东西方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的对接问题,而"民族国家"理论体系能否解释中华大地上族群凝聚的历史及带给中国的影响,则是引发争论的关键。讨论进而提出:摆脱"民族国家"理论的束缚,从传统王朝国家向近现代主权国家转变的视阈,重新构建适合阐述中华大地政权更迭和人群凝聚交融轨迹的话语体系,不仅是迫切的现实需要,也是学界应该担负起的重要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国民) 梁启超 顾颉刚 费孝通 话语体系
下载PDF
禹铸九鼎传说谫论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栋 曹书杰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6期103-109,共7页
《逸周书.度邑篇》有"九鼎"的记载,说明至迟在周初便有九鼎的流传。考古发现证明夏代已经进入铜器时代,"禹铸九鼎"传说是对这一时代的反映,古史辨派对这一传说所持的"近于神话"的态度不可取。九鼎所刻图... 《逸周书.度邑篇》有"九鼎"的记载,说明至迟在周初便有九鼎的流传。考古发现证明夏代已经进入铜器时代,"禹铸九鼎"传说是对这一时代的反映,古史辨派对这一传说所持的"近于神话"的态度不可取。九鼎所刻图案可能是螭龙一类的动物,夏民族尚九,从古文字字形分析,"九"当是"虯龙"形,这些可能都源于夏民族的龙蛇崇拜。《逸周书》中有两条关于商周之际九鼎变迁的资料,具有可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鼎 上古传说 顾颉刚 古史辨
下载PDF
胡适与北京大学图书馆 被引量:11
17
作者 邹新明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5-69,共5页
文章从资金筹措、人才选用、藏书捐赠几个方面介绍了胡适为北京大学图书馆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认为他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百余年历史中贡献较大的一位名人学者。
关键词 北京大学图书馆 胡适 图书馆发展 资金筹措 人才选用 藏书捐赠 学者
下载PDF
近代中国“边疆学”概念提出与传播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15
18
作者 娄贵品 《学术探索》 CSSCI 2012年第8期85-90,共6页
就目前所见,"边疆学"一词作为学术概念最早见于1933年6月出版的《殖边月刊》第一卷第十二期。1936年1月,顾颉刚先生据冯家昇先生旧作修订的《〈禹贡〉学会研究边疆计划书》中所用之"边疆学",是该词作为学术概念在... 就目前所见,"边疆学"一词作为学术概念最早见于1933年6月出版的《殖边月刊》第一卷第十二期。1936年1月,顾颉刚先生据冯家昇先生旧作修订的《〈禹贡〉学会研究边疆计划书》中所用之"边疆学",是该词作为学术概念在论著中出现的最早记录。因顾先生的关系,这一概念还在燕京大学边疆问题研究会《成立宣言》、《我国边疆学之内外研究略史》、《中国边疆学会丛书总序》中多次出现。1939年3月至6月,杨成志先生拟定《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边疆学系组织计划纲要》,首次建议在我国高校设置边疆学系,希望把边疆学建成一个学科,但未获批准。顾先生的"边疆学"概念与杨先生的有区别也有联系,共同点之一是都与外患紧迫密切相关。不过,时人对"边疆学"一词兴趣不大,人们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是"边政学","边疆学"一词于是长期淡出了国人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学 顾颉刚 杨成志 提出 传播
下载PDF
顾颉刚的图书馆学思想与实践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光华 王燕 《国家图书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8-105,共8页
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顾颉刚一直关注图书馆事业,形成了丰富的图书馆学思想。他倡导"各科分立"布局馆藏,主张教授、学生共同参与图书馆建设;广泛收集四库以外其他类型的文献,主张五种目录配合为用,从不同侧面揭示馆藏;强调... 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顾颉刚一直关注图书馆事业,形成了丰富的图书馆学思想。他倡导"各科分立"布局馆藏,主张教授、学生共同参与图书馆建设;广泛收集四库以外其他类型的文献,主张五种目录配合为用,从不同侧面揭示馆藏;强调工具书的学术意义,致力于前人疑古文献和经史要籍的整理,给后人留下大量可资信据的图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图书馆管理 馆藏建设 馆藏揭示 文献整理
下载PDF
考古学与中国上古史重建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海烈 蒋刚 《古代文明》 CSSCI 2009年第3期11-20,共10页
中国近代考古学建立之初,不免材料不足并有先天局限,但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壮大,其对中国上古史之重建的作用日益显现。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对旧古史系统进行了摧毁性的批判,傅斯年、李济等人继之而起,开辟了重建之路。傅斯年... 中国近代考古学建立之初,不免材料不足并有先天局限,但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壮大,其对中国上古史之重建的作用日益显现。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对旧古史系统进行了摧毁性的批判,傅斯年、李济等人继之而起,开辟了重建之路。傅斯年为重建中国古史提供了体制保证并指明方向,李济则在理论和方法上提出了系统的方案。然而,李济等人限于当时条件,具体实践工作并不理想,而中国大陆考古学者们则做出了切实的贡献。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田野考古学取得极大的成就,苏秉琦等学者据此提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和中国文明“多元一体格局说”,中国上古史重建已进入切实展开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 顾颉刚 傅斯年 李济 中国上古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