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孟姜女故事研究看顾颉刚的古史观念
1
作者 李政君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55,共7页
孟姜女故事研究不是“层累”说的促成因素,而是顾颉刚在提出“层累”说以后,为深化其“故事眼光”以更好地解释古史演变,才展开的个案研究。孟姜女故事研究确实深化了顾颉刚的“故事眼光”,并对其古史观念产生了两方面影响:一是推动其... 孟姜女故事研究不是“层累”说的促成因素,而是顾颉刚在提出“层累”说以后,为深化其“故事眼光”以更好地解释古史演变,才展开的个案研究。孟姜女故事研究确实深化了顾颉刚的“故事眼光”,并对其古史观念产生了两方面影响:一是推动其研究旨趣在“辨真伪”和“穷流变”之间,进一步偏向了后者;二是让顾颉刚认识到在古史演变中,还存在由共时性多元地域文化向历时性一元叙事转化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孟姜女故事 古史辨 故事眼光 层累说 古史观念 地域文化
下载PDF
“孟姜女故事研究”的生成与转向:顾颉刚的思路及困难 被引量:10
2
作者 彭春凌 《云梦学刊》 2007年第1期19-24,共6页
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建立了20世纪传说故事研究的范式。1924年《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与1927年的《孟姜女故事研究》,显示了其研究由生成到转向的过程。1927年后“,地域因素”成为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的重点,这一转向背后隐藏着观念... 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建立了20世纪传说故事研究的范式。1924年《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与1927年的《孟姜女故事研究》,显示了其研究由生成到转向的过程。1927年后“,地域因素”成为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的重点,这一转向背后隐藏着观念的转变,传说之流传方式及文学审美给顾颉刚造成的困难使他的学术宏愿落了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孟姜女故事 古史辩 地域
下载PDF
上古史研究之反思——兼论周人古史系统的转变与礼制之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李锐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4-68,共5页
近现代的中华民族上古史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研究者多以为是在研究上古史之"真相"。其实大多所面对的只是周人三次古史系统变化及其后战国时期古史系统的某一个侧面而已,真正的上古史已不可"复原"或"重现&qu... 近现代的中华民族上古史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研究者多以为是在研究上古史之"真相"。其实大多所面对的只是周人三次古史系统变化及其后战国时期古史系统的某一个侧面而已,真正的上古史已不可"复原"或"重现"。但是,了解、分析周人古史系统的变化,特别是其背后的礼制、政治变化,对于今天的上古史研究,仍不乏启发和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史 古史系统 顾颉刚 王国维 蒙文通
下载PDF
孟姜女传说研究综述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华文 孙希如 《吕梁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1-8,共8页
孟姜女传说以故事、歌谣、诗文、戏曲等多种形式在我国广大地区内流传,有着久远的历史、丰富的口头传承和文献遗存。从20世纪20年代起,顾颉刚先生率先开始了对孟姜女传说的研究。至今学者们已经从孟姜女传说的历史渊源和地理流变研究,... 孟姜女传说以故事、歌谣、诗文、戏曲等多种形式在我国广大地区内流传,有着久远的历史、丰富的口头传承和文献遗存。从20世纪20年代起,顾颉刚先生率先开始了对孟姜女传说的研究。至今学者们已经从孟姜女传说的历史渊源和地理流变研究,文本整理和分析,地域因素研究,民俗事项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研究等多个角度展开了丰富而细致的研究,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姜女传说 顾颉刚 传统研究与现代研究综述
下载PDF
禘祭中的“孝行”与瞽矇“表演唱”——《周颂·雝》主祭者角色分析及仪式还原
5
作者 张节末 张硕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4-43,共10页
主祭者是以人神沟通为目的之祭祀仪式的核心角色。将此角色视角引入《周颂·雝》原意解读中,对其角色行为进行多重证据的主题分析,可发现《雝》本是西周时代周王稀祭先考并以先妣配食的仪式乐歌。通过仪式现场瞽矇乐官"叙事&qu... 主祭者是以人神沟通为目的之祭祀仪式的核心角色。将此角色视角引入《周颂·雝》原意解读中,对其角色行为进行多重证据的主题分析,可发现《雝》本是西周时代周王稀祭先考并以先妣配食的仪式乐歌。通过仪式现场瞽矇乐官"叙事"与"代言"之"表演唱",此诗成为稀祭中主祭者与祖先神的交流方式。在音乐形式上,因多韵节奏快的特点,此诗逐渐被移用到其他仪式场合,又有了新的搬演程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祭者 禘祭 瞽矇 表演唱
下载PDF
“盲”“矇”“瞽”“摀”“瞍”“瞎”等疾病词考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曌华 王育林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第5期846-849,共4页
"瞽"指有眼皮但是没有眼球,眼皮闭合平平如鼓皮而看不见,得名于"鼓";"矇"指眼睛没有任何异常,瞳仁为翳膜所覆盖而看不清楚,得名于"冡"所包含的"因有所遮盖而不明"的特征义;"瞍&... "瞽"指有眼皮但是没有眼球,眼皮闭合平平如鼓皮而看不见,得名于"鼓";"矇"指眼睛没有任何异常,瞳仁为翳膜所覆盖而看不清楚,得名于"冡"所包含的"因有所遮盖而不明"的特征义;"瞍"指没有眼球而看不见,得名于"叟"所包含的"损坏、破坏"的特征义;"盲"指没有黑睛而看不见,得名于"亡"所包含的"没有"的特征义,后又引申泛指眼睛看不见,为眼睛看不见之统称;"摀"指眼睛凹陷,"瞎"本作"陷,",指黑睛枯陷导致眼睑黏合而看不见,得名于"曷"所包含的"败坏"和"竭尽"的特征义。六者本义有别,但后世渐不加以区分,均用于泛指眼睛失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咸]) 考释
下载PDF
“五经”中“眇”、“矇”、“瞽”、“瞍”、“跛”病症名词释义及其演变 被引量:1
7
作者 赵鸿君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20-21,共2页
"五经"中有大量的病症名词,有的意义至今仍在使用,有的意义已经转移,甚至消亡。现通过对"五经"病症名词"眇"、"矇"、"瞽"、"瞍"、"跛"词义及其演变的研究,确定... "五经"中有大量的病症名词,有的意义至今仍在使用,有的意义已经转移,甚至消亡。现通过对"五经"病症名词"眇"、"矇"、"瞽"、"瞍"、"跛"词义及其演变的研究,确定其病症名词的意义,分析其发展演变源流,纠正普通词典以及专业词典的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经 “眇” “矇” “瞽” “瞍” “跛” 疾病史
下载PDF
“说话”源起新探
8
作者 宁登国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39-41,共3页
“说话”作为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在宋代始成为一种独具规模的商业化娱乐活动。关于“说话”这一体裁的源起,鲁迅先生将其溯源至唐代。此后,学者从之,少有创获。事实上,春秋时代瞽乐师们通过说唱“乐语”,讽诵“世系”进行教化的这一方式... “说话”作为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在宋代始成为一种独具规模的商业化娱乐活动。关于“说话”这一体裁的源起,鲁迅先生将其溯源至唐代。此后,学者从之,少有创获。事实上,春秋时代瞽乐师们通过说唱“乐语”,讽诵“世系”进行教化的这一方式和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已具备了宋代话本(尤其是讲史话本)讲唱艺术的某些特点,如说唱的传播方式,内容韵散结合的特征,且多寓鉴戒之意,此外还有全视角的叙述方式等,实已开说唱艺术之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话 源起 瞽矇
下载PDF
《古今图书集成》版本及其学术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杨威 余丞浩 +1 位作者 阎卫红 于峥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6年第4期51-55,共5页
《古今图书集成》系清代陈梦雷等编撰的大型类书,博大精深,兼收并蓄,贯通古今。该书分为6编32典,1.6亿字,附有大量精美插图,引用经、史、子、集文献达3523种,内容广博,版本经典,为后世珍藏。其以广博精详享誉海内外,学术影响深远,后世... 《古今图书集成》系清代陈梦雷等编撰的大型类书,博大精深,兼收并蓄,贯通古今。该书分为6编32典,1.6亿字,附有大量精美插图,引用经、史、子、集文献达3523种,内容广博,版本经典,为后世珍藏。其以广博精详享誉海内外,学术影响深远,后世学者以此书为寻检资料的线索而多有获益,占据中国科学技术史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图书集成》 陈梦雷 版本 学术影响
下载PDF
顾颉刚的历史演变研究范式探析--以《孟姜女故事研究》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祖英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1年第5期63-68,共6页
顾颉刚的历史演变研究是在“五四”时期中西学术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学术实践形成的以考据方法为主,兼具社会历史分析的综合研究范式。他对孟姜女传说的历史演变研究,不仅对胡适的“历史演进法”有所... 顾颉刚的历史演变研究是在“五四”时期中西学术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学术实践形成的以考据方法为主,兼具社会历史分析的综合研究范式。他对孟姜女传说的历史演变研究,不仅对胡适的“历史演进法”有所丰富和发展,与传统考据的目标指向、考证方法有所不同,而且还开创性地对传说文本进行了互文性的阐释,从而成为民间传说研究的典范,传说学建立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历史演变研究 孟姜女故事研究
下载PDF
顾况、孟迟、许浑皖南文学活动考
11
作者 朱曙辉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88-93,共6页
唐代皖南地区作为南北往来的交通枢纽,有大量诗人来往此间,留下了丰厚的唐诗文化遗产。据考证:顾况曾于贞元十年(794)秋与贞元十六年(800)年初两次行经皖南,孟迟也曾于开成三年(839)、会昌五年(845)两次游历皖南,许浑于大和五年(831)秋... 唐代皖南地区作为南北往来的交通枢纽,有大量诗人来往此间,留下了丰厚的唐诗文化遗产。据考证:顾况曾于贞元十年(794)秋与贞元十六年(800)年初两次行经皖南,孟迟也曾于开成三年(839)、会昌五年(845)两次游历皖南,许浑于大和五年(831)秋寄居宣州开元寺,三人在游历皖南过程中也均有相关诗作传世。这些人文资源是当代“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可资利用的珍贵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况 孟迟 许浑 诗歌 皖南
下载PDF
走近成吉思汗
12
作者 张启成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11年第1期44-46,共3页
成吉思汗由草原牧人而一跃成为"世界皇帝"。这是一个人间的奇迹。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其疆域横跨欧亚大陆。其武功之盛,占地之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秦皇汉武难与比肩。亚历山大、拿破仑亦不足匹配。"只识弯弓射大雕&qu... 成吉思汗由草原牧人而一跃成为"世界皇帝"。这是一个人间的奇迹。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其疆域横跨欧亚大陆。其武功之盛,占地之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秦皇汉武难与比肩。亚历山大、拿破仑亦不足匹配。"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草莽英雄,如何能有此丰功伟业?而文武兼备者,如汉武帝、亚历山大者又何以无成吉思汗的丰功伟业?这中间必有认识的误区,也就是对成吉思汗"文治"的认识有不足。事实上成吉思汗不仅是蒙古文字的创立者,还是蒙古成文法的创立者,还是重视科技的炮兵部队的建立者。只有认清这三点,我们才能走近成吉思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吉思汗 蒙文、成文法及炮兵部队的创立者
下载PDF
《木兰花慢》疑案补说 被引量:2
13
作者 沈治钧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35-38,共4页
顾随的一阕《木兰花慢》本为题咏《红楼梦》之作,其中"巨人"当指鲁迅与毛泽东,他们在顾随填词之前都曾高度评价过曹雪芹及其小说。原有的诠释认为,顾词下半截乃夸赞《红楼梦新证》,却毫无根据,漏洞百出,那显然是错误的。学界... 顾随的一阕《木兰花慢》本为题咏《红楼梦》之作,其中"巨人"当指鲁迅与毛泽东,他们在顾随填词之前都曾高度评价过曹雪芹及其小说。原有的诠释认为,顾词下半截乃夸赞《红楼梦新证》,却毫无根据,漏洞百出,那显然是错误的。学界目前对这桩疑案的反应,表明大家对学术不端行为痛心疾首,对学风不正现状忧心忡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随 木兰花慢 红楼梦新证 鲁迅 毛泽东
下载PDF
诗行衔恨谱悲歌——蒲松龄五古悲情诗赏析
14
作者 林宗源 《蒲松龄研究》 2015年第2期136-141,共6页
《梦王如水》是蒲松龄五言古体悲情诗中的一首,小序简述背景,抒写悼念友人的悲伤情怀,说明成诗过程;诗的正文赞扬逝者的美好品德,回顾友人生时的侠义热肠以及与自己的深厚情谊,尽吐悲情。蒲松龄的五古悲情诗,写作面广,情境真切,感情深重... 《梦王如水》是蒲松龄五言古体悲情诗中的一首,小序简述背景,抒写悼念友人的悲伤情怀,说明成诗过程;诗的正文赞扬逝者的美好品德,回顾友人生时的侠义热肠以及与自己的深厚情谊,尽吐悲情。蒲松龄的五古悲情诗,写作面广,情境真切,感情深重,诗味浓烈,用律绝诗体则难以表述。诗人此类作品继承杜甫五古悲情诗感时伤怀记事抒愤的优良传统,且表现出别具特色的诗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梦王如水 五古 悲情诗 继承杜甫 别具特色
下载PDF
瞽濛传诵:先秦“盲媒”的传播考古学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潘祥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23,共10页
"瞽濛传诵"是源自远古口传时代的一种文化传播传统,对华夏文明影响至深。在中国上古,"瞽濛"虽系盲人,却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种地位与瞽濛作为"盲媒介人"的传播教化职能息息相关,"濛瞍修声"... "瞽濛传诵"是源自远古口传时代的一种文化传播传统,对华夏文明影响至深。在中国上古,"瞽濛"虽系盲人,却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种地位与瞽濛作为"盲媒介人"的传播教化职能息息相关,"濛瞍修声"指明了"盲媒"在上古传播体系中的职责与功能。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职业传播者,"瞽濛"在上古"乐教"与"声教"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瞽濛传诵的传统直接影响了先秦文献的形成和传播。"瞽濛"之所以成为"媒介人"并被委以重任,在于其杰出的沟通天地的能力和超常的听力及记忆力。随着礼崩乐坏的东周社会的来临尤其是文字书写的普及,"瞽濛传诵"的传统逐渐衰落。尽管西方社会也曾出现过"瞽濛传诵"的传统,但两种传统存在差异。极富中国特色的"瞽濛传诵"传统构成了华夏文明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彰显了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瞽矇 盲媒 媒介人 媒介史 传播考古学 华夏传播学
下载PDF
《蒙古字韵》拾零 被引量:9
16
作者 照那斯图 《语言科学》 2004年第2期73-78,共6页
《蒙古字韵》是汉语史上的第一个注音方案,对于研究近代汉语语音系统具有特别意义,在标音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方面没有任何其他文献可与之相媲美。无论对它本身,还是它所反映的实际语音的研究,都还需要深入展开,笔者仅就《蒙古字... 《蒙古字韵》是汉语史上的第一个注音方案,对于研究近代汉语语音系统具有特别意义,在标音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方面没有任何其他文献可与之相媲美。无论对它本身,还是它所反映的实际语音的研究,都还需要深入展开,笔者仅就《蒙古字韵》的序言内容、成书年代等方面的几个具体问题,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字韵》 汉语 语音 八思巴字 少数民族语言
下载PDF
我在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中的三次幸遇
17
作者 夏剑钦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18年第3期178-182,共5页
本文叙述校点《船山全书》之《张子正蒙注》时,在两抄本、六印本中认定王船山十二代孙家藏抄本为船山手抄之原著祖本,遂以之为底本整理;在主编《魏源全集》的搜寻遗佚中,发现复旦大学馆藏《诗古微》道光刻本内夹藏魏源手书于咸丰五年之... 本文叙述校点《船山全书》之《张子正蒙注》时,在两抄本、六印本中认定王船山十二代孙家藏抄本为船山手抄之原著祖本,遂以之为底本整理;在主编《魏源全集》的搜寻遗佚中,发现复旦大学馆藏《诗古微》道光刻本内夹藏魏源手书于咸丰五年之识语纸笺及其友人龚橙批注;在修订《船山全书》之《楚辞通释》时,发现湖南省社科院所藏康熙四十八年湘西草堂刻本之完好无缺,遂以之修订并揭示该本之优长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子正蒙注》 船山手抄 祖本 《诗古微》 《楚辞通释》
下载PDF
《古今名剧合选》的价值蕴蓄
18
作者 金艳霞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120-124,共5页
由明末著名曲家孟称舜选编的杂剧选本《古今名剧合选》,以其自身所具有的戏曲文献、理论批评及文化学诸方面的独特价值蕴蓄,成为明代众多戏曲选本中的上乘之作。《古今名句合选》珍贵的戏曲文献价值不仅为整个明代曲坛增添了浓墨重彩的... 由明末著名曲家孟称舜选编的杂剧选本《古今名剧合选》,以其自身所具有的戏曲文献、理论批评及文化学诸方面的独特价值蕴蓄,成为明代众多戏曲选本中的上乘之作。《古今名句合选》珍贵的戏曲文献价值不仅为整个明代曲坛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对后世的戏曲创作和理论阐发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当今的剧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称舜 《古今名剧合选》 选本价值
下载PDF
《说文序》称孟氏易为古文的原因浅析
19
作者 黄文泉 卢翠婉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5期13-15,共3页
孟喜为汉易的一大家,属于今文学派。然而许叔重在《说文序》中却称孟氏《易》为古文,笔者认为这一"古文"乃指"古文字"。从许慎之易学所宗;许慎所见孟氏《易》与古文易差异甚微;现今残存之孟氏《易》中含有古文字这... 孟喜为汉易的一大家,属于今文学派。然而许叔重在《说文序》中却称孟氏《易》为古文,笔者认为这一"古文"乃指"古文字"。从许慎之易学所宗;许慎所见孟氏《易》与古文易差异甚微;现今残存之孟氏《易》中含有古文字这几个方面来论证这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慎 孟氏《易》 古文
下载PDF
《蒙古源流》的哲学价值——纪念萨冈彻辰诞辰400周年
20
作者 格.孟和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23-27,共5页
 萨冈彻辰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于"17世纪末蒙古史学史上一部最伟大史籍"《蒙古源流》中。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关于宇宙生成、对蒙古政权兴亡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中。萨冈彻辰关于宇宙生成的三坛说、蒙古政权兴衰和主...  萨冈彻辰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于"17世纪末蒙古史学史上一部最伟大史籍"《蒙古源流》中。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关于宇宙生成、对蒙古政权兴亡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中。萨冈彻辰关于宇宙生成的三坛说、蒙古政权兴衰和主要历史人物的评价的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是《蒙古源流》的哲学价值所在。萨冈彻辰的三坛说具有原始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合理成分,他的社会历史观则是唯心主义的。总之,萨氏的哲学体系是一个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兼而有之的双重体系,同时包含着宗教和哲学、信仰和理性等因素。萨氏把蒙古哲学推进到佛教化哲学阶段,由此决定了他在蒙古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源流 三坛说 双重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