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观”之神秘性探源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建中 袁劲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67-174,共8页
"观",作为中国文化的元关键词,具有很强的构词功能,形成"观象"、"观风"、"观化"、"观志"、"观心"、"观文"、"观乐"等一系列文论关键词。在汉语批评... "观",作为中国文化的元关键词,具有很强的构词功能,形成"观象"、"观风"、"观化"、"观志"、"观心"、"观文"、"观乐"等一系列文论关键词。在汉语批评的现代文化语境下,"观"被简单地等同于"看",其与生俱来的神秘性和超感性长期被忽略或遮蔽。通过字形、器物和字义的溯源,可以梳理出一条明晰的线索:从甲骨文中的猫头鹰形象,到器物上的鸱鸮造型,再到字义演变过程中超越感官的"非常之视","观"的神秘性一以贯之。唯有对"观"求根、解密并在此基础上还原其神秘性与超感官性,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与重新诠释诸多以"观"为词根的中国文论关键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秘性 求根 解密
下载PDF
中国哲学的“现象”观念——《周易》“见象”与“观”之考察 被引量:10
2
作者 黄玉顺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共6页
汉语"现象"一词出自《周易》"见象"("见"读为"xiàn"),对应于西语的"phenomenon"或"appearance",代表着中国哲学的"现象"观念:其一,形下实体的本质的显现;... 汉语"现象"一词出自《周易》"见象"("见"读为"xiàn"),对应于西语的"phenomenon"或"appearance",代表着中国哲学的"现象"观念:其一,形下实体的本质的显现;其二,形上本体的显现。但这些都是前现象学的之"现象"观念。《周易》对应于现象学"现象"观念的,并不是"见象"的观念,而是"观无"之"观"的观念,其实质是本真的生活情感的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 见象 本质的显现 本体的显现 本真情感的显现
下载PDF
期待视野的形成与失落——秦观“诗似小词”评价的接受学考察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晓骊 《晋阳学刊》 CSSCI 2014年第1期29-34,75,共7页
北宋文人"诗似小词"的评价奠定了秦观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元好问"女郎诗"的说法即源出于此。这一评价的产生一方面固来自于秦观诗歌创作本身存在的清丽风格,另一方面则由于诗人早期投献酬赠诗给以苏门文人为主的... 北宋文人"诗似小词"的评价奠定了秦观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元好问"女郎诗"的说法即源出于此。这一评价的产生一方面固来自于秦观诗歌创作本身存在的清丽风格,另一方面则由于诗人早期投献酬赠诗给以苏门文人为主的读者群留下了豪宕奇峭的第一印象,使得秦诗的清丽风格由于溢出了苏门文人的期待视野而受到批评。此外,随着秦观词的广泛传播,其婉约妩丽词风加深了接受群体对其清丽诗风的印象,从而影响了时人对秦诗的全面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似小词 接受学 期待视野
下载PDF
王弼《观》卦释义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蒋丽梅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14,23,共6页
以王弼对《观》卦的注释为核心,通过对比王弼释义与儒家注释的异同,可以探讨王弼"观"的概念在认知方法、思维创造和政治实践上融合儒道的具体诠释活动。王弼通过"观我生"将"观"的活动从个体认知向天道本... 以王弼对《观》卦的注释为核心,通过对比王弼释义与儒家注释的异同,可以探讨王弼"观"的概念在认知方法、思维创造和政治实践上融合儒道的具体诠释活动。王弼通过"观我生"将"观"的活动从个体认知向天道本体探究扩展,个体以本体为参照,在"观妙"的过程中审视自己的存在,从"自我观之"走向"以道观之"。因此祭祀内在的人文精神不仅体现为一种德性培育,更是对万物多样性与一致性的体察,连接道之体用,帮助个体从本体转向境界。"观感化物"作为"不言之教",也使儒家教化与无为之治相结合,成为可被践行的政治管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周易》 》卦 儒家
下载PDF
“彼观其意”之“彼”新解
5
作者 陈云龙 李伊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4年第5期60-63,共4页
对司马迁《报任安书》“彼观其意”之“彼” ,几家主要注释都把它作代词看待 ,在所代内容上有分歧 ,有的认为代“李陵” ,有的认为代作者 ,有的认为代“匈奴” ;在断句上意见也不相同 ,这些观点均有不足之处。在对这些观点分析的基础上 ... 对司马迁《报任安书》“彼观其意”之“彼” ,几家主要注释都把它作代词看待 ,在所代内容上有分歧 ,有的认为代“李陵” ,有的认为代作者 ,有的认为代“匈奴” ;在断句上意见也不相同 ,这些观点均有不足之处。在对这些观点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彼”通“夫” ,是句首语气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其意 词义分析 《报任安书》
下载PDF
论秦观的策论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勇刚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8-96,共9页
秦观器识与文艺兼具。秦观《进策》三十篇,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他的治术、军事、财政、铨选、人才、官制、治安、役法等思想,直笔谠论,达于时变,切中时弊,具有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有些见解至今仍不过时。《进论》二十篇系历史人物论,立足... 秦观器识与文艺兼具。秦观《进策》三十篇,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他的治术、军事、财政、铨选、人才、官制、治安、役法等思想,直笔谠论,达于时变,切中时弊,具有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有些见解至今仍不过时。《进论》二十篇系历史人物论,立足当下政治语境,以古讽今,翻空出奇,能成一家之言。从文风上看,秦观的策论词采绚发,议论锋起,既师承东坡,又上溯陆贽、贾谊及先秦诸子,博采众长,拟议而成变化,形成了自己的真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策论 经世致用
原文传递
论秦观的思想路径与济世情怀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勇刚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4-81,共8页
秦观初字太虚,主要受张载"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宇宙元气本体论的影响,导向建功立业的实践,而改字少游则归心于东汉马少游,是普通士人低微自适的人生选择。秦观内心一直存在着太虚心境与马少游情结的矛盾,但终以太虚精神为主体... 秦观初字太虚,主要受张载"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宇宙元气本体论的影响,导向建功立业的实践,而改字少游则归心于东汉马少游,是普通士人低微自适的人生选择。秦观内心一直存在着太虚心境与马少游情结的矛盾,但终以太虚精神为主体,不忘济世之初心。秦观是名士、才士,更属国士,禀浩然之正气,负忧患之意识,具经世之实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虚心境 马少游情结 济世情怀 国士
原文传递
释“观念”
8
作者 高瑞泉 《思想与文化》 2022年第1期3-22,共20页
通常认为观念史研究的“观念”一词“来自西洋、路过日本”,但是将“观念”视为西文idea之译词,本身蕴含了源自英国经验论和柏拉图主义的歧义,由此导致中国哲学家在语用中产生了分歧。进一步的探究发现,以“观念”来迻译idea,并非日本... 通常认为观念史研究的“观念”一词“来自西洋、路过日本”,但是将“观念”视为西文idea之译词,本身蕴含了源自英国经验论和柏拉图主义的歧义,由此导致中国哲学家在语用中产生了分歧。进一步的探究发现,以“观念”来迻译idea,并非日本译者的发明,当初乃佛经翻译之产品;佛学“观念”作为一个译词,“观”和“念”各有其梵文之本,该术语意指观察思念真理及佛体,由此遥契智慧之域。且先人选择汉字“观”迻译梵文Vipasyana(毘婆舍那),是因为先秦哲学经典中,“观”已有超出观看外物而感知之意,指示了通达理性之知乃至形上智慧的方式。“观念”一词经过“梵—汉”和“汉—西”两层迻译,发生了意义的位移,观念史研究也因而有不同的层次和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字词 迻译
原文传递
常用词“见”“视”“观”“看”演变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刘丽红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5年第3期83-89,共7页
本文运用语义场理论考察与"看"有关的常用词演变研究,"看"在先秦文献出现较少,而"视""见""观"等使用较多,且在现代的发展中义项不断增加。"看"虽然出现较晚,但是构词能力... 本文运用语义场理论考察与"看"有关的常用词演变研究,"看"在先秦文献出现较少,而"视""见""观"等使用较多,且在现代的发展中义项不断增加。"看"虽然出现较晚,但是构词能力不断增强。"见""视""观""看"等常用词的相同义项之间的互相侵占、影响,共同构成新的合成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用词演变 语义场
原文传递
以馆本《十七帖》、翻刻《大观帖》看《淳化阁帖》浙图刻石的修缮现象 被引量:2
10
作者 田振宇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3-107,共35页
杭州孤山浙江图书馆古籍部碑廊中藏有一套《淳化阁帖》残石,系两种存世宋拓本—故宫博物院藏懋勤殿本和上海博物馆藏潘祖纯本的原石。这一套帖石有一些区别于所有版本的独有特征,其刻于何时,在传世淳化阁帖版本系统中处于何种地位,目前... 杭州孤山浙江图书馆古籍部碑廊中藏有一套《淳化阁帖》残石,系两种存世宋拓本—故宫博物院藏懋勤殿本和上海博物馆藏潘祖纯本的原石。这一套帖石有一些区别于所有版本的独有特征,其刻于何时,在传世淳化阁帖版本系统中处于何种地位,目前尚存在争议。通过与多种传世《淳化阁帖》版本、宋拓《大观帖》,尤其是馆本《十七帖》进行比较,发现凡《淳化阁帖》与《十七帖》重合的内容,孤山刻石存在参照馆本《十七帖》,对原有阁帖底本加以修缮的情况;当二者文本和面目存在明显分歧时,孤山刻石采取了一帖二刻即同时保留两种版本的方法。此外,在传世一种《大观帖》翻刻本中,发现有与孤山刻石类似的修缮手段。这些现象显示,孤山刻石可能是一种较晚出现的《淳化阁帖》修缮本,对判断其版本时间及地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淳化阁帖 十七帖 版本 帖学
原文传递
《独断》与秦汉文体研究 被引量:32
11
作者 跃进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1-25,共15页
本文以《独断》及蔡邕创作作为考察的基点,研究秦汉时期主要文体的性质、功用及其演变轨迹,试图把握秦汉时期各种文体的特征,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古代文体学观念至秦汉已经日益明确,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主要文体也多在秦汉时期定型。
关键词 文体研究 蔡邕 文体学 创作 演变轨迹 汉文 基点 秦汉时期 中国古代 功用
原文传递
安史之乱后的唐蕃泾州之争——以墓志为中心 被引量:1
12
作者 牛来颖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6-113,215,共9页
唐代泾州即今天的甘肃泾川,是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安史之乱以后,唐蕃之间发生的几次重大事件都与泾州有关。除了传统史籍的叙事记载以外,墓志材料也提供了人物、事件的相关记录,丰富充实了既有认识。文章通过《孟琳墓志》... 唐代泾州即今天的甘肃泾川,是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安史之乱以后,唐蕃之间发生的几次重大事件都与泾州有关。除了传统史籍的叙事记载以外,墓志材料也提供了人物、事件的相关记录,丰富充实了既有认识。文章通过《孟琳墓志》、《董文萼墓志》对泾原兵乱、平凉会盟等历史的记述,与传统史籍相互参佐订补,进一步揭示其中的相关细节及历史真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州 泾原节度 唐蕃关系 墓志
原文传递
北宋官法帖的刊刻与流布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军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4-94,共11页
北宋时期,随着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开始有了大规模的刻帖出现。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深远的北宋官方刻帖一是《淳化阁帖》,一是《大观帖》。北宋雕刻、造纸、制墨技术的巨大进步,为刻帖的兴盛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淳化阁帖》、《大观帖》... 北宋时期,随着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开始有了大规模的刻帖出现。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深远的北宋官方刻帖一是《淳化阁帖》,一是《大观帖》。北宋雕刻、造纸、制墨技术的巨大进步,为刻帖的兴盛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淳化阁帖》、《大观帖》的刊刻,正是得益于这一时期科技的巨大发展。《淳化阁帖》是历史上第一部大型官修刻帖,亦称《阁帖》、《淳化帖》。宋大观三年(1109年),宋徽宗赵佶命蔡京主其事,更定编次《阁帖》而重刻于太清楼下,史称《大观帖》。《大观帖》在《阁帖》每卷内容基本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了编次,纠正了一些错误,在雕刻工艺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提高。到了南宋,官私刻帖规模越来越大,遍布全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北宋官方刻帖成为历史上保留魏晋六朝以及唐宋书迹最重要的资料宝库,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淳化阁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