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the Manila Seismic Tsunami on the Guangdong Coast——The Nonlinear Effects of Tides and Tsunamis
1
作者 CAO Yonggang LIU Changjian +4 位作者 LIU Tongmu FENG Yanqing LIU Yuqiang LIAO Shizhi CHEN Yizha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9年第1期97-111,共15页
The coupling numerical model between astronomical tide and tsunamis was built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COMCOT model, which was verified by the Japan "3·11" tsunami. The tsunami source of the Manila seis... The coupling numerical model between astronomical tide and tsunamis was built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COMCOT model, which was verified by the Japan "3·11" tsunami. The tsunami source of the Manila seismic tsunami was designed and computed to analyze the risk of tsunami which will happen in the Guangdong coas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maximum quantity of water increasing and the time of the tsunami arriving at the Guangdong seacoast were calculated. The coupling simulation between astronomical tide and tsunamis has significant meaning for evaluating the risk and early-warning of tsunamis in the Guangdong coastal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COT model Earthquake TSUNAMI Manila SEISMIC zone Numerical simulation guangdong coast
下载PDF
Surface currents measured by GPS drifters in Daya Bay and along the eastern Guangdong coast 被引量:1
2
作者 Yang GAO Yongxiang HUANG +3 位作者 Hongyang LIN Zhenyu SUN Jia ZHU Jianyu HU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2期376-383,共8页
GPS-based surface drifter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urface currents in Daya Bay and along the eastern Guangdong coast in China.Surface current vectors were measured based on the GPS location and corresponding tim... GPS-based surface drifter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urface currents in Daya Bay and along the eastern Guangdong coast in China.Surface current vectors were measured based on the GPS location and corresponding time information sent by drifters through the mobile phone network.The analysis of data from 120 drifters,deployed in late spring 2018 in the case-study region,shows that the drifters are generally capable of capturing the surface(tidal and residual)currents.The drifter trajectories suggest an anticlockwise surface current inside Daya Bay and a north-eastward current along the eastern Guangdong coast,where the coastal current along the eastern Guangdong coast is faster than that inside Daya Bay.The surface currents in the investigated region follow an irregular semidiurnal cycle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tidal current,while the currents inside Daya Bay are strongly affected by the topography.According to the harmonic analysis,an irregular semidiurnal type of tidal current is evident at a study grid inside Daya Bay,with an Eulerian residual current speed of 9.0 cm/s and a direction of 276°.The Lagrangian residual current outside Daya Bay moves north-eastward with a mean speed of 22 cm/s along the eastern Guangdong coast,while the current inside Daya Bay moves northward to the bay head with a mean speed of about 8.0 cm/s,which agrees well with the one reported in other litera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IFTER surface current residual current Daya Bay eastern guangdong coast
原文传递
Tectono-Sedimentary History of Southeastern Coast Region,China:a Synthesis 被引量:3
3
作者 Wu Chonglong Zhou Jiangyu Wang Gengfa Li ShaohuFaculty of Earth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x, Wuhan 430074Liu Pide Beijing 173 High School, Beijing 100008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2期38-53,共16页
According to the ideas and concepts of systems dynamic of continent structure, using previous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study area, combining analyses on orogenic belt, basin and magmatic rock, the present paper synt... According to the ideas and concepts of systems dynamic of continent structure, using previous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study area, combining analyses on orogenic belt, basin and magmatic rock, the present paper synthesizes the tectono - sedimentary development of southeastern coast region, China,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mountain making, basining and magmatic activity. The tectonic evolution after Late Caledonian orogeny was dominated by alternating rifting and converging, subsiding and uplifting, mountain making and basining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s of southeastern China and the adjacent regions to the east and west. Seventeen geologic events , nine events of plate or terrain convergence , and continental crust accretion , as well as eight events of intracontinental rifting and basin faulting ,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ectonic and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study area . The accompanied intense and frequent sedimentation , folding , faulting , magmatism and ore- forming process allowed huge coal , multimetal and potential petroleum source rocks to form in local depressions throughout the Caledonian to Himalavan time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o - sedimentary history basin-orogen analysis Cathaysia subplate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Fujian - guangdong superimposed basin southeastern coast of China.
下载PDF
广东沿海几种赤潮生物的分类学研究 被引量:28
4
作者 王朝晖 吕颂辉 +2 位作者 陈菊芳 徐宁 齐雨藻 《武汉植物学研究》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10-314,共5页
对1997年秋~1998年春广东沿海多次赤潮发生期间的几种优势赤潮藻类进行了形态学和分类学研究。1种为我国首次报道引发赤潮的定鞭金藻类(Prymnesiophytes)--球状棕囊藻(Phaeocystiscf.globosa)。另有甲藻类7种,其中裸甲藻目(Gymno... 对1997年秋~1998年春广东沿海多次赤潮发生期间的几种优势赤潮藻类进行了形态学和分类学研究。1种为我国首次报道引发赤潮的定鞭金藻类(Prymnesiophytes)--球状棕囊藻(Phaeocystiscf.globosa)。另有甲藻类7种,其中裸甲藻目(Gymnodiniales)3种:米氏裸甲藻(Gymnodiniumcf.mikimotoi)、环节环沟藻(Gyrodimiuminstriatum)及PhaePolyk-rikoshartmanii;鳍藻目(Dinophysiales)1种:具尾鳍藻(Dinophysiscaudata);原甲藻目(Pro-rocentrales)2种: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micans)、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lima);多甲藻目(Peridiniales)1种: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umcatenella)。以上几种藻类引发的赤潮均为有害赤潮,其中球状棕囊藻、米氏裸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能产生毒素,形成有毒赤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藻 甲藻 赤潮 分类 广东沿海 有毒藻
下载PDF
广东沿海陆地表层地质灾害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朱照宇 黄宁生 +4 位作者 周厚云 文启忠 阎满存 钟健强 谢先德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3-248,共6页
根据地质环境背景资料和近 35 0个地质灾害点和数十个水土流失区的数据库对广东沿海陆地表层地质灾害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地质灾害的主要控制因素可分为三大类 :地质环境因素、气候气象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 ,其中地质... 根据地质环境背景资料和近 35 0个地质灾害点和数十个水土流失区的数据库对广东沿海陆地表层地质灾害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地质灾害的主要控制因素可分为三大类 :地质环境因素、气候气象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 ,其中地质环境因素又可分为构造不稳定因素、斜坡不稳定因素和地面不稳定因素。指出 ,在广东沿海地区 ,除了地震灾害外 ,陆地表层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是气候气象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 ,这是与山区以地质环境因素 (尤其是内动力作用 )为主是不相同的。降雨强度和时间、台风雨和风暴潮以及人类活动等对边坡和植被的改造是在沿海地区现有的地质环境背景下地质灾害多发的主要动力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沿海地区 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 人类活动 气候因素 降雨强度 台风雨 风暴潮 植被
下载PDF
粤西海域表层沉积物生源要素分布与污染评价 被引量:20
6
作者 谷阳光 王朝晖 +5 位作者 吕颂辉 杨宇峰 冯杰 方军 舒永红 牟德海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7-353,共7页
采集2006年7月至2007年11月中国粤西海陵湾、水东港、雷州湾和流沙湾表层沉积物,分析沉积物中生物硅(biogenic silica,BSi)、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总氮(total nitrogen,TN)和总磷(total phosphorus,TP)4种生源要素含量... 采集2006年7月至2007年11月中国粤西海陵湾、水东港、雷州湾和流沙湾表层沉积物,分析沉积物中生物硅(biogenic silica,BSi)、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总氮(total nitrogen,TN)和总磷(total phosphorus,TP)4种生源要素含量.结果表明,粤西海域生源要素含量与国内外港湾相比属中等水平,整体来说夏季各种生源要素含量较高,BSi、TOC、TN和TP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27%、0.90%、0.27%和0.027%,冬季BSi、TOC、TN和TP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24%、0.67%、0.06%和0.022%.沉积物中TOC/TN值表明,海陵湾、水东港和雷州湾的TOC主要来源于水生,流沙湾TOC主要源自陆源.BSi的含量在春夏秋3个季节均较高,反映了较高的硅藻生产力;而夏季丰富的TOC、TN和TP含量则反映了夏季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和大量陆源输入.生源要素污染评价表明,4个港湾中,TOC除流沙湾属Ⅱ类污染,其余3个港湾属于Ⅰ类污染;TP均属于Ⅰ类污染;而TN均属于Ⅱ类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 海洋污染 沉积物 生物硅 总有机碳 总氮 总磷 中国粤西海域
下载PDF
夜光藻赤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6
7
作者 谢健 李锦蓉 +2 位作者 吕颂辉 程亲荣 杨炼锋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6,共6页
本文报告了1992年4月11日至5月11日间在盐田港附近海域连续发生的两次夜光藻赤潮(4月21日和5月5日)的观测结果,阐述了这期间各种理化要素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并且探讨了这两次赤潮的成因。初步结果表明:这次赤潮的发生与水温,... 本文报告了1992年4月11日至5月11日间在盐田港附近海域连续发生的两次夜光藻赤潮(4月21日和5月5日)的观测结果,阐述了这期间各种理化要素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并且探讨了这两次赤潮的成因。初步结果表明:这次赤潮的发生与水温,叶绿素a和潮流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潮流 水温 夜光藻 环境因子
下载PDF
2003~2005年和1991~1993年广东沿海牡蛎体六六六和滴滴涕残留比较 被引量:16
8
作者 甘居利 贾晓平 +1 位作者 林钦 蔡文贵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52-658,共7页
于2003-2005年的每年春季,在广东沿岸10个海湾,每个海湾采集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成体30只,测定其中六六六(BHCs)和滴滴涕(DDTs)的含量。结果显示,2003-2005年近江牡蛎体中DDTs平均含量是68.7ng/g(干重),为1991-199... 于2003-2005年的每年春季,在广东沿岸10个海湾,每个海湾采集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成体30只,测定其中六六六(BHCs)和滴滴涕(DDTs)的含量。结果显示,2003-2005年近江牡蛎体中DDTs平均含量是68.7ng/g(干重),为1991-1993年的5.54倍。样品中DDTs年平均含量在2003-2005年快速增加,但在1991-1993年前是缓慢减少。2003-2005年DDE/DDTs含量比为12.8%-39.1%,比12年前的45%-55%明显更低。2003-2005年牡蛎样品中BHCs平均含量是3.27ng/g(干重),仅相当于1991-1993年的16%。样品中BHCs年平均含量在2003-2005年持续降低,降速比1991-1993年缓慢。2003-2005年γ-BHC/BHCs平均含量比为19.6%,低于12年前的26%。样品中BHCs、DDTs区域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粤东沿岸、珠江口、粤西沿岸/粤东沿岸、粤西沿岸、珠江口,与12年前的区域分布格局相同。本研究采集的牡蛎样品中,BHCs、DDTs含量范围分别是未检出-1.21μg·kg^-1和0.11-76.3μg·kg^-1(湿重),均低于中国和欧美的最低残留限量(湿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六六六 滴滴涕 地理分布 变化趋势
下载PDF
广东沿海贝类4种重金属含量分析和评价 被引量:34
9
作者 王许诺 王增焕 +2 位作者 林钦 李刘冬 杨美兰 《南方水产》 2008年第6期83-87,共5页
根据2007年6~9月对广东沿海4种贝类养殖区90个样品的检测结果,研究了贝类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和累积,对贝类的质量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体内含量大小顺序为铜(Cu)>镉(Cd)>铬(Cr)>铅(Pb)... 根据2007年6~9月对广东沿海4种贝类养殖区90个样品的检测结果,研究了贝类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和累积,对贝类的质量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体内含量大小顺序为铜(Cu)>镉(Cd)>铬(Cr)>铅(Pb),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近江牡蛎C.rivularis的大小顺序都是Cu>Cd>Pb>Cr,而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的大小顺序则是Cu>Pb>Cd>Cr;(2)菲律宾蛤仔、太平洋牡蛎和翡翠贻贝未受重金属污染,但部分近江牡蛎体中Cd和Cu含量已超过中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水产品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应该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重金属 积累 广东沿海
下载PDF
广东沿海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地质灾害防治 被引量:14
10
作者 朱照宇 谢先德 +4 位作者 黄宁生 周厚云 谢久兵 欧阳婷萍 文启忠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22-25,共4页
广东沿海陆地表层地质灾害时空分布不均匀,近年来引起地质灾害加剧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人类活动。人类对边坡和植被的改造是在沿海地区现有的地质环境背景下地质灾害多发的主要动力源。文中提出了广东省防灾减灾的8项建议,这将对本省率先... 广东沿海陆地表层地质灾害时空分布不均匀,近年来引起地质灾害加剧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人类活动。人类对边坡和植被的改造是在沿海地区现有的地质环境背景下地质灾害多发的主要动力源。文中提出了广东省防灾减灾的8项建议,这将对本省率先实现现代化和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人类活动 防灾减灾 可持续发展 广东 地质环境
下载PDF
南海港湾浮游植物与赤潮生物研究 Ⅱ.广海湾 被引量:21
11
作者 吕颂辉 齐雨藻 +1 位作者 钱宏林 梁松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57-62,共6页
根据1988年7月对南海广海弯5个采样点所采集的样品进行的分析,共鉴定网采浮游植物23属54种和变种,主要种类有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unus)等3种角毛藻、透明辐杆藻(Bacteriastrum hyinum)、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等... 根据1988年7月对南海广海弯5个采样点所采集的样品进行的分析,共鉴定网采浮游植物23属54种和变种,主要种类有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unus)等3种角毛藻、透明辐杆藻(Bacteriastrum hyinum)、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等。调查期间浮游植物数量较高,平均达7.4×10~7个/m^3。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以近岸种为主。本次调查共发现赤潮生物21种,主要种类有角毛藻(Chaetoceros spp.)、尖刺菱形藻(Nitzschiapungens)、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赤潮 生物 广海湾
下载PDF
广东沿海近地层大风特性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79
12
作者 宋丽莉 毛慧琴 +1 位作者 汤海燕 刘爱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31-736,共6页
根据广东沿海岸边3个测风梯度塔实测资料及18个沿海气象站历史资料,普查出该地历史上各个8级以上大风个例,并针对各类天气系统造成的大风过程,对比分析其在近地层的阵性特征、演变规律、垂直切变和空间分布等特征。还根据实际观测事实,... 根据广东沿海岸边3个测风梯度塔实测资料及18个沿海气象站历史资料,普查出该地历史上各个8级以上大风个例,并针对各类天气系统造成的大风过程,对比分析其在近地层的阵性特征、演变规律、垂直切变和空间分布等特征。还根据实际观测事实,针对结构工程抗风设计的需求,分析指出了目前我国相关的国家规范中存在的风参数误差,提出了在热带气旋影响的沿海地区,结构工程抗风设计中风参数取值的具体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特性 近地层 广东沿海
下载PDF
广东沿海及海南岛东南部海底表层孢粉分布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9
13
作者 罗传秀 陈木宏 +3 位作者 刘建国 张兰兰 向荣 陆钧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5-61,共7页
为了探讨海洋表层沉积物的孢粉分布与可能陆源地区植被、气候以及孢粉传播机制的关系,为南海古环境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采用野外取样、室内实验、计算孢粉百分比和孢粉浓度等方法,对广东沿海及海南岛东南部(108°34′12″—120°... 为了探讨海洋表层沉积物的孢粉分布与可能陆源地区植被、气候以及孢粉传播机制的关系,为南海古环境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采用野外取样、室内实验、计算孢粉百分比和孢粉浓度等方法,对广东沿海及海南岛东南部(108°34′12″—120°E,17°—23°43′12″N,水深为37—3370m)4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孢粉分析,揭示表层孢粉在整个广东沿海及海南岛东南部的分布和传播规律,尤其关注以往未涉及的广东沿岸海域的孢粉分布情况。研究发现草本花粉如禾本科Poaceae、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十字花科Brassiceae除在广东沿海近岸带含量较高外,一般都低,可能与沿岸热带亚热带草地分布以及水稻、甘蔗、蔬菜种植有关,推测是以冬季表层环流为动力由北向南传播的。松属Pinus花粉百分比高(20%)且传播较远,以珠江口和东沙群岛附近的样点最高,向西南逐渐降低,说明松属花粉是以冬季风为主要动力传播的。近海区域表层沉积的芒箕孢子含量很高(60%),可能与剧烈的人类活动干扰有关。而热带、亚热带阔叶林花粉(如栲属和栎属)的数量却远远低于其在陆地植被中的数量。广东沿岸的栲属Castanopsis、栎属Quercus、三缝孢Trilete-spore等花粉主要来源于海南岛和广东沿岸,可能是随河流及南海北部表层环流输送的。单缝孢及水生植物莎草科Cyperaceae的百分含量以靠近珠江口的样点较高,可能与河流的注入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沿海 海南岛东南部 表层孢粉 环境意义
下载PDF
广东沿海近江牡蛎氯代烃和石油烃含量分布与变化趋势 被引量:11
14
作者 甘居利 林钦 +1 位作者 蔡文贵 贾晓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7-50,共4页
根据历史调查资料和近年的观测数据,比较了广东沿海近江牡蛎Crassostrearivularis体中氯代烃和石油烃含量的地理分布与时间变化。2003年牡蛎体中六六六、滴滴涕、多氯联苯平均含量(湿重)分别为0.469、3.40和45.1ng·g-1,地理分布为... 根据历史调查资料和近年的观测数据,比较了广东沿海近江牡蛎Crassostrearivularis体中氯代烃和石油烃含量的地理分布与时间变化。2003年牡蛎体中六六六、滴滴涕、多氯联苯平均含量(湿重)分别为0.469、3.40和45.1ng·g-1,地理分布为粤东岸段>粤西岸段>珠江口。1989年以来六六六、多氯联苯含量呈持续下降趋势,滴滴涕含量在1989—1993年呈下降趋势,但在2003年明显反弹。牡蛎体中石油烃年平均含量1989年以来有一定的波动,2003年为4.75μg·g-1(湿重,大港原油当量),地理分布为珠江口>粤东岸段>粤西岸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沿海 近江牡蛎 氯代烃 石油烃 地理分布 变化趋势
下载PDF
近百年广东沿海海平面变化趋势 被引量:15
15
作者 游大伟 汤超莲 +2 位作者 陈特固 蔡兵 余克服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共5页
为预估本世纪末广东海平面的可能上升量,从探讨近百年来广东海平面上升率的阶段性变化入手,通过对广东沿海验潮站潮位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广东沿海海平面近86年(1925―2010年)、近40年(1970―2010年)和近20年(1993―2010年)的上升... 为预估本世纪末广东海平面的可能上升量,从探讨近百年来广东海平面上升率的阶段性变化入手,通过对广东沿海验潮站潮位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广东沿海海平面近86年(1925―2010年)、近40年(1970―2010年)和近20年(1993―2010年)的上升率分别为2.1mm/a、2.5mm/a和3.2mm/a,存在加速上升的趋势,并与全球大体呈准同步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沿海海平面上升和热带西太平洋的海平面出现突变上升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 加速上升 验潮站记录 广东沿海
下载PDF
1986―2008年广东沿海海平面变化趋势 被引量:11
16
作者 汤超莲 游大伟 +2 位作者 陈特固 陈海明 余克服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23-428,共6页
根据1993―2008年TOPEX和Jason-1观测的南海海面高度资料和1986―2008年广东省沿海验潮站潮位资料,分析南海绝对海平面及广东沿海相对海平面变化趋势,结果显示:近16年南海(绝对)海平面平均上升率为4.5 mm/a,近23年广东沿海相对海平... 根据1993―2008年TOPEX和Jason-1观测的南海海面高度资料和1986―2008年广东省沿海验潮站潮位资料,分析南海绝对海平面及广东沿海相对海平面变化趋势,结果显示:近16年南海(绝对)海平面平均上升率为4.5 mm/a,近23年广东沿海相对海平面上升率为2~3 mm/a,较南海绝对海平面上升率低1~2 mm/a;月平均海平面及年平均海平面变化均存在极强的同步性,在年平均海平面变化中,验潮站的最高值一致出现于2001年。预估未来30年南海海平面比常年升高9~17 cm。海平面上升将加剧珠江口感潮河段的咸潮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海平面变化 回归分析 广东沿海
下载PDF
基于模糊数学的广东沿海陆地地质环境区划 被引量:28
17
作者 闫满存 王光谦 +1 位作者 李保生 李华梅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2000年第4期41-48,共8页
针对广东沿海地震、水土流失、崩塌、滑坡、地裂缝、地面沉降、岩溶塌陷、软土地基形变等地质灾害发育历史与现状 ,从土地开发利用的风险与费用出发 ,构建了一套地质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 ,包括活动断裂、历史地震、地形起伏度、地形坡度... 针对广东沿海地震、水土流失、崩塌、滑坡、地裂缝、地面沉降、岩溶塌陷、软土地基形变等地质灾害发育历史与现状 ,从土地开发利用的风险与费用出发 ,构建了一套地质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 ,包括活动断裂、历史地震、地形起伏度、地形坡度、沟谷密度、水土流失程度、崩滑密度、地裂缝密度、土体承载力等。通过指标量化分级、指标赋权和构造隶属函数 ,构建了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 ,对广东沿海 190单元进行了运算 ,将广东沿海陆地地质环境划分五级 17个亚区 ,为广东沿海2 1世纪土地开发利用和防灾减灾等提供了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沿海陆地 地质环境 指标体系 模糊数学模型
下载PDF
广东沿海陆地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策 被引量:10
18
作者 闫满存 王光谦 李保生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85-90,共6页
通过典型地质灾害的调查以及对其控制条件和诱发因素的分析表明 ,广东沿海的强震多出现于NEE活动断裂与NNW、NW向活动断裂交汇部位附近。在工程和经济活动剧烈的丘陵、河流沿岸、交通线和城镇区为水土流失、崩塌和滑坡斜坡灾变的多发区 ... 通过典型地质灾害的调查以及对其控制条件和诱发因素的分析表明 ,广东沿海的强震多出现于NEE活动断裂与NNW、NW向活动断裂交汇部位附近。在工程和经济活动剧烈的丘陵、河流沿岸、交通线和城镇区为水土流失、崩塌和滑坡斜坡灾变的多发区 ,降雨制约斜坡灾变的机率。地裂缝与胀缩土活动相关 ,雨季与旱雨季的交替变化是地裂缝发生的主要原因。岩溶塌陷和地面沉降均与超采地下水有关。三角洲和滨海平原软土区构成了工程建筑非稳定地基。地质灾害防治应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主。丘陵区应进行植树种草 ,涵养水土 ,防止或抑制坡面侵蚀 ;沿海平原区 ,应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保持地下水动态平衡。同时 ,应合理制定城镇规划 ,对重大工程建设场应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沿海陆地 地质灾害 防治措施 地震活动 水土流失 崩塌 滑坡
下载PDF
广东沿海红土的环境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朱照宇 周厚云 +2 位作者 徐义芳 邓清禄 欧阳婷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1-35,共5页
采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 ,以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和社会经济和环境污染资料等大量数据为基础 ,研究了广东沿海红土的若干环境问题。研究结果表明 ,广东沿海存在着 3大红土环境问题 :红土的土壤退化与污染、土壤侵蚀和土壤综... 采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 ,以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和社会经济和环境污染资料等大量数据为基础 ,研究了广东沿海红土的若干环境问题。研究结果表明 ,广东沿海存在着 3大红土环境问题 :红土的土壤退化与污染、土壤侵蚀和土壤综合环境灾害系列。除了红土本身物理、化学性质和矿物组成等内在因素之外 ,红土环境问题的外部主要触发主因素是气候气象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人为活动因素是当今红土环境问题恶化和加剧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 环境问题 原因 广东沿海 土壤退化 土壤侵蚀 土壤污染
下载PDF
南海港湾浮游植物与赤潮生物研究 Ⅲ.镇海湾 被引量:13
20
作者 钱宏林 吕颂辉 齐雨藻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63-66,共4页
根据对1987年8月在南海的镇海湾5个采样点所采集样品进行分析,共鉴定网采浮游植物24属55种和变种。主要种类有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等。... 根据对1987年8月在南海的镇海湾5个采样点所采集样品进行分析,共鉴定网采浮游植物24属55种和变种。主要种类有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等。浮游植物种类以近岸种为主。谢查期间共发现赤潮生物19种,主要种类有中肋骨条藻、洛氏角毛藻、拟弯角毛藻(Ch.pseudocurvisetus)、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裸甲藻(Gymnodinium spp.)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赤潮 生物 镇海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