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牛场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及其防治 被引量:8
1
作者 徐文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14-219,共6页
通过对牛场多孔抽水试验区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分析,阐述了大强度大降深抽水对岩溶塌陷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岩溶 地面 塌陷 形成 防治
下载PDF
贵州福泉牛场向斜勘查区铌钽矿床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分析
2
作者 李鸿磊 伍远学 +2 位作者 孙亚平 孙建伟 谢红东 《中国矿业》 2022年第12期165-171,共7页
针对福泉牛场向斜勘查区二叠系吴家坪组底部凝灰岩层段,运用野外地质调查、样品采集及元素分析等工作方法,对勘查区地质背景、铌钽矿床的含矿层位、矿体特征、矿体成因及勘探前景等开展研究分析。通过分析可知:①勘查区内含矿层系位于... 针对福泉牛场向斜勘查区二叠系吴家坪组底部凝灰岩层段,运用野外地质调查、样品采集及元素分析等工作方法,对勘查区地质背景、铌钽矿床的含矿层位、矿体特征、矿体成因及勘探前景等开展研究分析。通过分析可知:①勘查区内含矿层系位于海相沉积的吴家坪组底部凝灰岩层段,为风化壳型沉积铌钽矿床,通过与上覆地层及下伏地层对比,勘查区内铌钽矿含矿层系测井曲线表现为放射性异常,幅值显著高于邻近岩石,赋存稳定,厚度变化为0.60~8.51 m,平均为2.80 m,实验初步显示区内铌钽矿主要以(Ta,Nb)_(2)O_(5)形式存在,12个钻孔样品的测试(Ta,Nb)_(2)O_(5)平均含量为0.0240%,高于最低工业品位的0.016%;②勘查区内铌钽矿赋存层位潜力较大,开展进一步勘探工作十分必要。同时,勘查区内铌钽矿体的发现也表明区域上海相沉积区特定的地质、地球化学环境中可能同样富集该矿床,因此在贵州东部海相含煤沉积区可以扩大勘查范围,以期发现更大规模的铌钽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福泉 牛场向斜勘查区 铌钽矿床 矿体成因 控矿因素 勘探前景
下载PDF
贵州织金牛场向斜煤层气资源分布特征 被引量:7
3
作者 杨瑞东 高军波 +1 位作者 滕子军 魏怀瑞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59-666,共8页
织纳煤田是贵州重要的煤炭基地,煤炭资源量高达2.22×1010t,煤层变质程度高,以无烟煤为主,煤层气资源量为1.6×1012 m3。基于保存较为完整的织金牛场向斜区域地质特征分析,剖析了煤层组成、煤层气含量及煤层气成分等分布差异,... 织纳煤田是贵州重要的煤炭基地,煤炭资源量高达2.22×1010t,煤层变质程度高,以无烟煤为主,煤层气资源量为1.6×1012 m3。基于保存较为完整的织金牛场向斜区域地质特征分析,剖析了煤层组成、煤层气含量及煤层气成分等分布差异,对主要煤层M13、M15、M21、M29、M32及M34的煤层特征、瓦斯含量及组成、煤层气资源量等进行估算,获得可采煤层的煤层气资源量为18.39×108 m3,并认为向斜轴部含气量高于翼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牛场向斜 织金 贵州
原文传递
牛场组——上扬子区南部志留系兰多维列统的一个新地层单位 被引量:9
4
作者 戎嘉余 詹仁斌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00-306,i001,共8页
志留纪初的扬子海底域大都被缺氧水占据 ,黑色笔石页岩 (称龙马溪组 )广泛发育 ,底栖生物难以存活 ;但表层水域仍然充氧 ,是笔石等生物的生活场所。在上扬子海南缘的近岸、浅水区 (贵州北部 )繁衍了腕足动物及三叶虫等壳相生物 ,笔石稀... 志留纪初的扬子海底域大都被缺氧水占据 ,黑色笔石页岩 (称龙马溪组 )广泛发育 ,底栖生物难以存活 ;但表层水域仍然充氧 ,是笔石等生物的生活场所。在上扬子海南缘的近岸、浅水区 (贵州北部 )繁衍了腕足动物及三叶虫等壳相生物 ,笔石稀少或缺失。相关地层长期被笼统地归于龙马溪组而没有其他名称。现以贵州湄潭牛场高滩剖面为依据 ,将该地原归“龙马溪组”的地层新建为牛场组 ,按全国地层委员会的最新要求 ,描述命名剖面 (地理位置、岩性特征、生物组合、顶、底界线、厚度、横向延展、与上覆、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等 ) ,讨论它与相关地层的区别与对比等。牛场组底部因发现笔石而确定了地层位置 ;其顶界因尚未发现可资肯定时代的化石 ,只是根据区域对比推测其时代归属。研究结果表明 ,牛场组代表兰多维列 (L landovery)世早—中期、黔中古陆以北近岸、充氧、浅水的非笔石相地层 ,在黔北遵义、湄潭、思南一带发育 ,这一适宜于底栖生物生存的正常浅海环境为大灭绝后壳相生物的复苏与辐射提供了基本条件。与牛场组相当的地层包括标准龙马溪组下部的一部分和标准香树园组的下部 ,前者以黑色笔石页岩为特征 ,后者以瘤状泥灰岩、泥质灰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场组 志留纪 非笔石相地层 岩石地层新单元 贵州 中国
原文传递
贵州湄潭志留纪初期三叶虫动物群及其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魏鑫 詹仁斌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5-39,共15页
志留纪兰多维列世(Llandovery)鲁丹期(Rhuddanian)是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后的残存期和复苏期。志留纪初期冈瓦纳大陆边缘壳相地层稀少,多数地区为沉积间断或笔石相地层,研究底栖壳相生物残存-复苏期的宏演化普遍缺乏理想材料,而华南上扬... 志留纪兰多维列世(Llandovery)鲁丹期(Rhuddanian)是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后的残存期和复苏期。志留纪初期冈瓦纳大陆边缘壳相地层稀少,多数地区为沉积间断或笔石相地层,研究底栖壳相生物残存-复苏期的宏演化普遍缺乏理想材料,而华南上扬子区贵州湄潭地区发育了志留纪早期的壳相地层,即五里坡层(鲁丹阶中部)和牛场组(鲁丹阶上部),为探索这一关键地史时期三叶虫动物群宏演化型式及其背景机制提供了依据。贵州湄潭岩坪剖面和高江剖面的五里坡层和牛场组共发现三叶虫7目11科15属(含亚属)17种(含1新种、3未定种),根据其属级分类单元的时空分布规律,将这些三叶虫识别为5种宏演化类型:即减缩幸存型、扩增幸存型、复活幸存型、新生型和死支漫步型。不同类型的属级分类单元在大灭绝中具有不同的宏演化型式,体现出其应对灾变而采取的不同的生存策略。减缩幸存型和复活幸存型是大灭绝后生态系统复苏和再次辐射的主要源泉,它们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宏演化进程;新生型的出现则标志着大灭绝后环境的实质性改善,三叶虫的全面复苏也随之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叶虫动物群 宏演化 五里坡层 牛场组 志留系兰多维列统鲁丹阶 贵州湄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