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新解读被当代文学史书写遗忘的名家精品——郭澄清现象论 被引量:4
1
作者 李钧 朱德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9,共7页
郭澄清以自成一家、成就卓越的短篇小说和史诗性的《大刀记》而跻身中国当代文学著名作家行列。但是由于所谓"文革文学空白论"、重写文学史反而对郭澄清产生了某种遮蔽与误读,这就是"郭澄清现象"。通过对郭澄清小... 郭澄清以自成一家、成就卓越的短篇小说和史诗性的《大刀记》而跻身中国当代文学著名作家行列。但是由于所谓"文革文学空白论"、重写文学史反而对郭澄清产生了某种遮蔽与误读,这就是"郭澄清现象"。通过对郭澄清小说的解读,可以发现其对中国当代小说史的独特贡献,认识"郭澄清现象"的文学史价值,恢复其历史的本真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澄清现象 《大刀记》 文学史
下载PDF
郭沫若“两极评价”的再思考 被引量:24
2
作者 魏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6-12,2,共7页
近20年来,中国学界呈现出对郭沫若的"两极评价"。这既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术现象,但学界一直缺乏对这一现象的深入思考。郭沫若的"两极评价"现象反映出一些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不足,具体表现为主观... 近20年来,中国学界呈现出对郭沫若的"两极评价"。这既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术现象,但学界一直缺乏对这一现象的深入思考。郭沫若的"两极评价"现象反映出一些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不足,具体表现为主观性和片面性影响了学术评价的科学立场;漠视研究对象的独特性与复杂性影响了学术评价的科学态度;割裂个体与历史的联系也影响了评价的科学性。对郭沫若的评价,既要贯彻历史主义,也要发掘其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两极评价 科学性
下载PDF
现代文学话语转型中的“郭沫若现象” 被引量:2
3
作者 宋剑华 田文兵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5-20,共6页
中国传统文学现代转型过程中暴露出了诸多矛盾,“郭沫若现象”的出现是“五四”新文学解决自身矛盾、摆脱尴尬处境的必然。郭沫若敏锐的时代感知,火山爆发式的激情,绝对自由的诗体不仅推动了新文学运动进程,完成古典文学的近现代化转型... 中国传统文学现代转型过程中暴露出了诸多矛盾,“郭沫若现象”的出现是“五四”新文学解决自身矛盾、摆脱尴尬处境的必然。郭沫若敏锐的时代感知,火山爆发式的激情,绝对自由的诗体不仅推动了新文学运动进程,完成古典文学的近现代化转型,而且建立了一整套现代自由诗的规范,给文坛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话语转型 郭沫若现象 文论和创作 后世影响
下载PDF
论“迹”与“所以迹”:郭象本体论诗学 被引量:3
4
作者 刘运好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0-123,192,共14页
无论是《庄子注》抑或《庄子序》均非严格意义上的诗学著作,然而《庄子》本身的诗学特质和审美境界,以及郭象哲学体系中所蕴含的本体论诗学,在魏晋诗学发展中都具有重要意义。郭象以辨名析理的思辨方式,在否定"以无为本"的哲... 无论是《庄子注》抑或《庄子序》均非严格意义上的诗学著作,然而《庄子》本身的诗学特质和审美境界,以及郭象哲学体系中所蕴含的本体论诗学,在魏晋诗学发展中都具有重要意义。郭象以辨名析理的思辨方式,在否定"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基础上,以庄子所提出的"迹"与"所以迹"的现象—本体哲学为逻辑基点,以"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的经典诠释为理论核心,以客体的"自然""性分"、主体的"无为""坐忘"等哲学范畴为理论内涵,建构其本体论哲学体系;以"无心玄应"为审美发生,"寄言无言"为审美表现,"理至迹灭"为审美境界,"至乐无乐"为审美范例,建构其本体论诗学体系。这既是对《庄子》诗学的继承,也是一种扬弃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本体哲学 本体论诗学 所以迹
下载PDF
艺术良心:文学创作的“通灵宝玉”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东成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8-124,共7页
艺术良心是创作主体艺术人格的重要体现。古今中外文学创作的实践表明,艺术良心,是一切真正的文学创作的一块须臾不可离开的“通灵宝玉”,是一个优秀的创作主体的审美与道义的源泉。所谓艺术良心,就是对生活、对人民、对正义、对艺术的... 艺术良心是创作主体艺术人格的重要体现。古今中外文学创作的实践表明,艺术良心,是一切真正的文学创作的一块须臾不可离开的“通灵宝玉”,是一个优秀的创作主体的审美与道义的源泉。所谓艺术良心,就是对生活、对人民、对正义、对艺术的忠诚与热爱,就是以生活为源泉、以人民为上帝、以正义为号令、以艺术为生命的自觉与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格 艺术良心 “郭沫若现象” “巴金现象” 文学创作
下载PDF
史剧高峰中的逆现象——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矛盾现象检索 被引量:2
6
作者 何思玉 刘同般 《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1期35-38,共4页
:郭沫若在抗战时期创作的历史剧 ,是时代的产物 ,所有时代的矛盾在他的历史剧中都有所反映 ,且呈现出一种逆现象。这首先是战斗的需要对剧作的双面影响上 ,既表现了历史精神 ,又割裂了历史精神 ;其次表现为大我的膨胀、小我的萎缩 ;再... :郭沫若在抗战时期创作的历史剧 ,是时代的产物 ,所有时代的矛盾在他的历史剧中都有所反映 ,且呈现出一种逆现象。这首先是战斗的需要对剧作的双面影响上 ,既表现了历史精神 ,又割裂了历史精神 ;其次表现为大我的膨胀、小我的萎缩 ;再次 ,表现为为了达到为现实服务的目的 ,剧作中大都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阵线分明 ,以致于出现了好人皆好 ,坏人皆坏的现象。以上几种现象既使郭沫若的剧作获得了成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历史剧 相逆现象 大我 小我 《女神》
下载PDF
心目两自闲 长啸忘千忧——论苏轼父子“斜川之游”及相关文化现象
7
作者 王昭 舒韶雄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12-16,58,共6页
苏轼父子谪居岭海时期,仿陶渊明斜川之游,写和陶斜川之诗,在精神上与陶渊明达成共鸣,但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相关的四首斜川诗词各异其趣。"斜川之游"对苏轼父子尤其是苏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斜川之游"逐步成... 苏轼父子谪居岭海时期,仿陶渊明斜川之游,写和陶斜川之诗,在精神上与陶渊明达成共鸣,但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相关的四首斜川诗词各异其趣。"斜川之游"对苏轼父子尤其是苏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斜川之游"逐步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并演化为后世文人雅化生活的一个构成部分。"斜川之游"对了解古代文人的休闲理想和审美精神也具有一定启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苏轼 苏过 斜川之游 文化现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