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Appreciation and Criticism on the Three Translations of Robert Burns' A Red,Red Rose
1
作者 徐婷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1年第Z4期38-40,共3页
A poem as a perfect combination of sense,sound and form is hardly to make a good reproduc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This thesis,based on the poetry translation theory of "Beauty in three aspects about sense,soun... A poem as a perfect combination of sense,sound and form is hardly to make a good reproduc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This thesis,based on the poetry translation theory of "Beauty in three aspects about sense,sound and form" advanced by Xu Yuangchong,makes the appreciation and criticism on the three translated version- Su Manshu's《赤墙靡》,Guo Moruo's《红玫瑰》and Wang Zuoliang's《一朵红红的玫瑰》-of Robert Burns' A Red,Red Ro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RED RED ROsE su Manshu’s《赤墙靡》 guo moruos《红玫瑰》 Wang Zuoliang’s《一朵红红的玫瑰》 "Beauty in THREE aspects"
下载PDF
郭沫若书信中的楷书风貌探寻 被引量:1
2
作者 吴胜景 王菊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08-113,119,共7页
郭沫若楷书书迹较少,其书信中的楷书字体多是青年时期与其父母之书,且相对水平不是很高,但却是研究郭沫若楷书书法的重要参考材料。通过对郭沫若书信中楷书风貌的研究,能够明确他早年的学书出处,更利于今后全面研究郭沫若的书法艺术。... 郭沫若楷书书迹较少,其书信中的楷书字体多是青年时期与其父母之书,且相对水平不是很高,但却是研究郭沫若楷书书法的重要参考材料。通过对郭沫若书信中楷书风貌的研究,能够明确他早年的学书出处,更利于今后全面研究郭沫若的书法艺术。在现有能够查阅到的书信中,郭沫若楷书展现出三种风貌:一是欧颜风貌,结构谨严,风神遒脱,骨气凛然,体现出了郭沫若幼年学欧学颜的楷书基本功力;二是苏体风貌,兼有写经书风,字取横势,斜逸开张,突显出东坡楷书对郭体楷书的影响,尤其体现了写经书体对郭沫若楷书书风的影响;三是王(宠)体风格,这是在欧颜的基础上,另辟蹊径,结合明代王宠楷书的艺术特征,通过融会贯通,表现出了飘逸闲雅、含蓄秀美的楷书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书信 楷书 欧颜 经书 王宠
下载PDF
论郭沫若早期诗剧的写作范式——以“女神三部曲”为例
3
作者 吕书彦 《写作》 2023年第3期86-94,共9页
相比于对郭沫若诗歌和戏剧的研究,对郭沫若早期诗剧创作的关注甚少。“女神三部曲”是郭沫若早期诗剧写作的重要代表,以之为例,可揭示出郭沫若早期诗剧“诗中有剧,剧中有诗”的写作特点。这个写作特点既表明了“女神三部曲”在“诗”的... 相比于对郭沫若诗歌和戏剧的研究,对郭沫若早期诗剧创作的关注甚少。“女神三部曲”是郭沫若早期诗剧写作的重要代表,以之为例,可揭示出郭沫若早期诗剧“诗中有剧,剧中有诗”的写作特点。这个写作特点既表明了“女神三部曲”在“诗”的概念下展现矛盾从平缓进行到快速解决的发展过程,也体现了文中角色在“舞台演出”设定下抒发有节奏且充沛的情绪,反映出郭沫若早期诗剧统一的写作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剧 郭沫若 “诗中有剧” “剧中有诗” 写作范式
下载PDF
Research on Guo Moruo's Works
4
作者 黄侯兴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5年第2期152-161,223,共11页
关键词 Research on guo moruos Works
原文传递
从审美解读到民族精神的建构——郭沫若对儒家文化的阐释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晓春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4-70,共7页
郭沫若一生崇儒,他对儒家文化精神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确立了原儒的基本精神为“动”的精神。从五四到抗战,郭沫若根据时代的需要,围绕儒家“动”的文化精神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更为具体的阐释,其阐释体现了从审美解读到民族精神建构的轨迹。
关键词 郭沫若 原儒精神 民族精神 《女神》抗战历史剧
下载PDF
改写理论视阈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以郭译《鲁拜集》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宋自容 程敏 王昌杰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第15期167-168,共2页
勒菲弗尔认为"翻译即改写",翻译不仅只是单纯的语言系统之间的语际转换,而是译者基于时代及自身的意识形态及诗学观念对原作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性的改写过程。译者并不是一个被动隐身的存在,而是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个体。本文以... 勒菲弗尔认为"翻译即改写",翻译不仅只是单纯的语言系统之间的语际转换,而是译者基于时代及自身的意识形态及诗学观念对原作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性的改写过程。译者并不是一个被动隐身的存在,而是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个体。本文以郭沫若翻译的《鲁拜集》为例,探讨了译者是如何在赞助人、意识形态和诗学观念的规约下发挥其主体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写理论 译者主体性 郭沫若 《鲁拜集》
下载PDF
郭沫若抗战史剧奉献的救国策略 被引量:2
7
作者 陈鉴昌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30-33,共4页
既遵循艺术创造的规律,又强烈地干预现实,这是戏剧文学的神圣使命。郭沫若的抗战史剧,便具有这种优秀品格。它利用历史与现实的相似点,营构戏剧冲突,成功地表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三大政治任务,即外反侵略争国权,内反专制争民主,坚持... 既遵循艺术创造的规律,又强烈地干预现实,这是戏剧文学的神圣使命。郭沫若的抗战史剧,便具有这种优秀品格。它利用历史与现实的相似点,营构戏剧冲突,成功地表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三大政治任务,即外反侵略争国权,内反专制争民主,坚持抗争反投降。由此,郭剧称得上“艺术的抗日救国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抗战史剧 内容 救国策略
下载PDF
郭沫若早期史剧张扬的妇女人权 被引量:2
8
作者 陈鉴昌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44-46,共3页
由被压迫阶级首倡的人权,永远是全人类的珍宝。郭沫若的早期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主题之一在于表现上世纪20年代中国妇女对人权的渴求。其主要内容包括:反抗父权以追求婚姻自主权,反抗王权以捍卫个人自主权,反抗强权以实现大众自主... 由被压迫阶级首倡的人权,永远是全人类的珍宝。郭沫若的早期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主题之一在于表现上世纪20年代中国妇女对人权的渴求。其主要内容包括:反抗父权以追求婚姻自主权,反抗王权以捍卫个人自主权,反抗强权以实现大众自主权。总之,该剧称得上现代中国第一部为妇女争人权的"艺术宣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早期史剧 主题 妇女人权
下载PDF
审美现代性的中国式生成——郭沫若戏剧与西方浪漫主义思潮 被引量:1
9
作者 周兴杰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813-817,共5页
现代性视域中郭沫若戏剧浪漫主义的内涵,突出表现在剧中人物的个性主义和反前现代性的理想主义上。郭沫若与西方浪漫主义联系,首要的还在于他与西方浪漫主义反叛精神的契合上,其次是对自我意识的张扬与礼赞,再者表现在对艺术的审美品质... 现代性视域中郭沫若戏剧浪漫主义的内涵,突出表现在剧中人物的个性主义和反前现代性的理想主义上。郭沫若与西方浪漫主义联系,首要的还在于他与西方浪漫主义反叛精神的契合上,其次是对自我意识的张扬与礼赞,再者表现在对艺术的审美品质的共同追求上。但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表现出两个方面的独特性,即浪漫主义的革命化和追求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戏剧 浪漫主义 审美现代性
下载PDF
异曲同工 各呈其妙——郭沫若、阳翰笙历史剧创作思想比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志福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8-19,共2页
郭沫若和阳翰笙为川籍重要剧作家。论文选取二人于抗战时分别创作的“战国史剧”代表作《屈原》,和“天国史剧”代表作《天国春秋》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二人的创作意图、创作方法、历史观、创作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 郭沫若 阳翰笙 历中史剧 屈原 天国春秋
下载PDF
郭沫若建国初期对诗集《女神》的筛选 被引量:2
11
作者 商金林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1年第4期1-7,共7页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以"经典"的方式打造新文学的传统,开明书店于1951至1952年出版了"现代作家选集"丛书。这部丛书的示范性及"经典"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当时的郭沫若是全国政协副主席、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以"经典"的方式打造新文学的传统,开明书店于1951至1952年出版了"现代作家选集"丛书。这部丛书的示范性及"经典"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当时的郭沫若是全国政协副主席、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作为国家领导人以及文化战线上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位"主将"和"向导",他选编《郭沫若选集》时对诗集《女神》的筛选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选集》《女神》
下载PDF
郭沫若与唱和传统的现代嬗变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奎 《长江学术》 2017年第3期37-49,共13页
抗战时期,郭沫若深度参与了陪都重庆文士间的旧体诗词唱和,尤其是与他密切相关的"寿郭"唱和、"屈原"唱和与"沁园春"唱和,见证了战时郭沫若的文化实践与政治的复杂关联。通过"寿郭"唱和,他在左... 抗战时期,郭沫若深度参与了陪都重庆文士间的旧体诗词唱和,尤其是与他密切相关的"寿郭"唱和、"屈原"唱和与"沁园春"唱和,见证了战时郭沫若的文化实践与政治的复杂关联。通过"寿郭"唱和,他在左翼政治文化之外维护了一个私人化的交际圈;"屈原"唱和则表达了他被国民党疏离后的不满,不无讽谏之意;较之前两次唱和中他与政治间的模棱关系,"沁园春"唱和时他主动选择了政治阵营,诗词酬答因而不再仅仅是文学问题,而成为文学与政治间的交互往来,这促成了抗战时期诗教传统的功能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诗词唱和 寿郭活动 屈原 政治
下载PDF
论郭沫若的戏剧功能观
13
作者 孙淑芳 许祖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1-84,共4页
郭沫若的戏剧创作同时包蕴着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体现了郭沫若注重娱乐与教化的双重戏剧功能观。在社会意识凸显,民族精神高涨,政治高于一切的中国现代化的特定历史时期,郭沫若仍然坚持将艺术的审美品质放在首位,注重戏剧的"... 郭沫若的戏剧创作同时包蕴着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体现了郭沫若注重娱乐与教化的双重戏剧功能观。在社会意识凸显,民族精神高涨,政治高于一切的中国现代化的特定历史时期,郭沫若仍然坚持将艺术的审美品质放在首位,注重戏剧的"游戏——娱乐"功能,并以此特定历史时期为契机,充分发挥了戏剧的启蒙教化功能,起到了开启民智、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巨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戏剧 娱乐功能 启蒙功能
下载PDF
现实的·历史的·哲学的——论《虎符》的三重意蕴及其内在统一
14
作者 杨芝明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454-458,共5页
《虎符》的思想意蕴,有现实的广度,历史的深度,哲学的高度;既是一篇讽喻现实的檄文.又是一曲先驱者的颂歌,更是一曲生命的诗意赞歌。这三重意蕴内在统一,水乳交融。
关键词 郭沫若 话剧 历史剧
下载PDF
郭沫若抗战历史剧的悲剧叙事与政治意图
15
作者 刘海洲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5-109,共5页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民族救亡的时代主题和国民党的文化专制,国统区出现了历史剧创作的高潮,尤其以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最有代表性。郭沫若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六部历史剧,采用悲剧这一叙事形式,塑造了屈原、聂嫈等志士仁人,为祖国和...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民族救亡的时代主题和国民党的文化专制,国统区出现了历史剧创作的高潮,尤其以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最有代表性。郭沫若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六部历史剧,采用悲剧这一叙事形式,塑造了屈原、聂嫈等志士仁人,为祖国和民族慷慨赴难,从容就义,具有一种历史的悲壮美,彰显了这些历史人物的高贵品质和悲剧精神;同时,这六部历史剧具有明确的现实政治意图,有力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鼓舞和教育了广大人民,实现了艺术审美与政治宣传的完美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历史剧 悲剧 政治意图
下载PDF
论焦菊隐对北京人艺演剧民族化的贡献
16
作者 陈军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3-88,共6页
在北京人艺演剧民族化的过程中,作为总导演的焦菊隐功不可没。他高度重视剧院与作家的通力合作,力求把北京人艺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剧院。其中,郭沫若的三个戏剧为北京人艺探索演剧民族化提供了合适的范本,为民族化路向的确立和完善... 在北京人艺演剧民族化的过程中,作为总导演的焦菊隐功不可没。他高度重视剧院与作家的通力合作,力求把北京人艺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剧院。其中,郭沫若的三个戏剧为北京人艺探索演剧民族化提供了合适的范本,为民族化路向的确立和完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菊隐 北京人艺 演剧民族化 郭沫若戏剧
下载PDF
论郭沫若抗战史剧创作的情感体验性原则
17
作者 王小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2期118-123,共6页
基于文艺的情感本质认识,郭沫若在抗战史剧的题材处理中,特别强调了情感的意义,从而形成了一种历史题材处理的原则,即情感体验性原则。遵循这一原则,在他的抗战史剧题材处理中,普通生活情感体验、"革命受难"压抑性情感体验、... 基于文艺的情感本质认识,郭沫若在抗战史剧的题材处理中,特别强调了情感的意义,从而形成了一种历史题材处理的原则,即情感体验性原则。遵循这一原则,在他的抗战史剧题材处理中,普通生活情感体验、"革命受难"压抑性情感体验、文化战斗激情等情感因素对史剧题材处理有着重要意义,对他史剧的浪漫主义风格形成也起到了根本作用。对于这一原则,郭沫若在他的史剧创作理论中将之总结为"兴"的史剧创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历史剧 情感体验性原则
下载PDF
郭沫若抗战史剧语言探索及实践
18
作者 王小强 张敏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4年第8期57-61,共5页
郭沫若史剧艺术探索,在抗战时期走向成熟。这种成熟在史剧语言特性的探索及实践上表现得十分突出。在抗战史剧中,出于对史剧语言时代性的考虑,郭沫若提出了"古今共通语"理论并加以实践;出于史剧的舞台表演考虑,他提出了史剧... 郭沫若史剧艺术探索,在抗战时期走向成熟。这种成熟在史剧语言特性的探索及实践上表现得十分突出。在抗战史剧中,出于对史剧语言时代性的考虑,郭沫若提出了"古今共通语"理论并加以实践;出于史剧的舞台表演考虑,他提出了史剧语言口语化、音乐性要求并加以实践;出于史剧文学性要求,他注重史剧语言的情绪性特征并加以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抗战史剧 语言
下载PDF
从《三个叛逆的女性》看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特点
19
作者 隋晓会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54-55,共2页
从《三个叛逆的女性》中可看到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特点是 :不拘泥于成说 ,力求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做出新的解释 ;“借古人的皮毛 ,说自己的话”。
关键词 《三个叛逆的女性》 郭沫若 历史剧 戏剧创作 创作特征 历史题材 历史人物 想象手法 叛逆精神
下载PDF
论向培良对郭沫若历史剧的批评
20
作者 乔世华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340-343,共4页
20世纪20年代,向培良在《中国戏剧概评》一书中对郭沫若早期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等提出了严苛的批评,认为郭沫若历史剧“教训”色彩浓重、人物塑造机械呆板、脸谱化等。向培良意在以此引进和宣传纯正的戏剧艺术观念,从戏剧创作和... 20世纪20年代,向培良在《中国戏剧概评》一书中对郭沫若早期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等提出了严苛的批评,认为郭沫若历史剧“教训”色彩浓重、人物塑造机械呆板、脸谱化等。向培良意在以此引进和宣传纯正的戏剧艺术观念,从戏剧创作和戏剧理论两方面正本清源。他的批评意见显然未能真正发挥效用,郭沫若在后来的历史剧创作中一仍其旧并有巨大反响,但这些意见为后人看待历史剧、认知戏剧提供了理性视角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培良 批评 郭沫若 历史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