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现代性与民族化:郭沫若早期戏剧的承启功能与史学价值 |
逯艳
|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2
|
郭沫若参加南昌起义过程考论 |
孟文博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3
|
“从古典和谐走向近代崇高”——郭沫若的诗美学范畴及其历史美学逻辑论析 |
程国君
吴亚娟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4
|
历史考古与美学阐释——以郭沫若青铜器研究为例 |
魏红珊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2
|
|
5
|
从审美解读到民族精神的建构——郭沫若对儒家文化的阐释 |
陈晓春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6
|
郭沫若抗战史剧奉献的救国策略 |
陈鉴昌
|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
2
|
|
7
|
眼前有景君须道,或分秋色未可知——略论黄维若的历史剧《屈原》 |
邹红
|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
2023 |
1
|
|
8
|
《历史研究》的创办及相关史实辨析 |
张越
|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 |
2
|
|
9
|
郭沫若史剧人物塑造的性别特征 |
陈鉴昌
|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
1
|
|
10
|
异曲同工 各呈其妙——郭沫若、阳翰笙历史剧创作思想比析 |
徐志福
|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1
|
|
11
|
回归本相:郭沫若研究存在的问题、挑战与可能 |
贾振勇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
3
|
|
12
|
革命性与学术性交融:郭沫若的学术研究特色 |
薛其林
|
《长沙大学学报》
|
2003 |
1
|
|
13
|
郭沫若与新中国初期的历史教育 |
尤学工
|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1
|
|
14
|
“重述”的谬误——论《屈原》的发表与“弦外音”的发现 |
王玉春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15
|
在记忆与反思中守望文学——论流亡时期诗人郭沫若的自传写作与理论思考 |
蔡震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16
|
郭沫若抗战历史剧的悲剧叙事与政治意图 |
刘海洲
|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17
|
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人学”意识 |
庄桂成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
0 |
|
18
|
论郭沫若抗战史剧创作的情感体验性原则 |
王小强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2 |
0 |
|
19
|
历史内需与文化过滤——试析郭沫若的席勒接受 |
莫小红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20
|
梁启超、胡适、郭沫若学术个性之比较 |
周文玖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