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南古近纪甲查拉组物源分析及其对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启动时间的约束 被引量:25
1
作者 魏玉帅 王成善 +1 位作者 李祥辉 曹珂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6-55,共10页
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的江孜地区古近纪甲查拉组角度不整合于晚白垩世宗卓组之上,系该地区最高(时代最晚)海相地层。运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组物源区主要为近源再旋回造山带,岩屑的母岩类型主要是岩浆... 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的江孜地区古近纪甲查拉组角度不整合于晚白垩世宗卓组之上,系该地区最高(时代最晚)海相地层。运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组物源区主要为近源再旋回造山带,岩屑的母岩类型主要是岩浆弧成因的中性、中酸性安山质火山岩。新生代以前,特提斯喜马拉雅属于印度板块的被动大陆边缘,从特提斯喜马拉雅南亚带向北亚带显示了一种从浅水陆棚到深水盆地的变化,在侏罗-白垩纪时其陆源碎屑物主要是成熟度极高的石英砂岩,所以甲查拉组的碎屑物质只能来源于当时的冈底斯弧地区,所获有限的古水流证据也指示了这一点。从欧亚大陆侵蚀下来的碎屑物质被带到原印度大陆地区沉积,暗示该区的特提斯洋壳已经完全消失,印度与欧亚大陆在特提斯喜马拉雅中、东部产生了初始的陆-陆碰撞,其碰撞的启动时间为甲查拉组开始沉积的65 M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分析 大陆碰撞 特提斯喜马拉雅 甲查拉组 江孜 藏南
下载PDF
藏南江孜地区早白垩世甲不拉组钙质超微化石的特征及其地层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高莲凤 张振国 +4 位作者 姚纪明 左文喆 马亚杰 张鹏 万晓樵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07-914,共8页
藏南江孜一带的侏罗纪—白垩纪海相地层被划分为维美组和甲不拉组。通过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和分析,发现甲不拉组黑色页岩中含有保存较为完好的钙质超微化石。研究区的生物丰度和分异度偏低,经鉴定以椭圆球石科(Ellip-sagelosphaer... 藏南江孜一带的侏罗纪—白垩纪海相地层被划分为维美组和甲不拉组。通过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和分析,发现甲不拉组黑色页岩中含有保存较为完好的钙质超微化石。研究区的生物丰度和分异度偏低,经鉴定以椭圆球石科(Ellip-sagelosphaeraceae)生物群为主,数量相对丰富,但属种比较单调。超微化石指示甲不拉组为早白垩世沉积的产物。结合菊石和双壳类化石,认为甲不拉组地层时代属于早白垩世贝利阿斯期至凡兰吟期(Berriasian-Valanginian)。这一发现标志着西藏特提斯东部早白垩世地层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存在。甲不拉组早白垩世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为该地区海相地层的时代划分、对比提供了新的资料,也为寻找海相侏罗纪—白垩纪地层界线指示了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超微化石 甲不拉组 贝利阿斯期至凡兰吟期 西藏南部江孜地区
下载PDF
西藏南部中生代海相地层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3
作者 高莲凤 孙娟 +2 位作者 万晓樵 王瑜 左文喆 《海洋地质动态》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3-37,共5页
西藏南部有出露良好的海相侏罗—白垩纪地层,对采集自藏南江孜甲不拉沟口剖面甲不拉组的样品进行了高倍显微观察和照相,首次发现了具有地层标志意义的钙质超微化石。通过对化石的进一步鉴定,发现了保存较为完好的早白垩世贝利阿斯期和... 西藏南部有出露良好的海相侏罗—白垩纪地层,对采集自藏南江孜甲不拉沟口剖面甲不拉组的样品进行了高倍显微观察和照相,首次发现了具有地层标志意义的钙质超微化石。通过对化石的进一步鉴定,发现了保存较为完好的早白垩世贝利阿斯期和凡兰吟期的标准分子,还鉴定出了一些具有区域性对比意义的全球性分子和洲际分子。化石整体呈现早白垩世钙质超微生物的组合特征。研究区中生代海相地层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为藏南海相侏罗—白垩纪界线的厘定提供了新的古生物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超微化石 侏罗-白垩纪 甲不拉组 江孜 藏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