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喜马拉雅造山带加里东期构造作用:以马拉山-吉隆构造带为例 被引量:17
1
作者 高利娥 曾令森 +1 位作者 许志琴 王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00-1218,共19页
青藏高原是由复合地体和复合造山拼贴体组成,是新元古代以来长期活动、多期造山及新生代最后隆升的基础上形成的高原。最近在马拉山-吉隆构造带中厘定出形成于445~431Ma的碎屑锆石,包括岩浆成因和变质成因,以及447Ma的变质事件,比已有... 青藏高原是由复合地体和复合造山拼贴体组成,是新元古代以来长期活动、多期造山及新生代最后隆升的基础上形成的高原。最近在马拉山-吉隆构造带中厘定出形成于445~431Ma的碎屑锆石,包括岩浆成因和变质成因,以及447Ma的变质事件,比已有关于安第斯型造山作用的认识晚30~60Myr。主量、微量和同位素特征显示志留纪片麻岩具有和奥陶纪花岗岩一致的地球化学特征,属于同一套岩石。综合已有现象推断出:喜马拉雅地区古生代构造事件持续时间更长,微陆块与冈瓦纳大陆北缘的碰撞作用可能发生在志留纪,引发奥陶纪的岩浆岩发生变质作用,以及志留纪的岩浆活动,这些热事件属于加里东期构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马拉山-吉隆构造带 加里东期构造作用
下载PDF
藏南吉隆淡色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机制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晓先 张进江 杨雄英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54-368,共15页
藏南吉隆淡色花岗岩体位于大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的中部,是吉隆地区藏南拆离系剪切带上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石具有高SiO_2(72.09%~74.02%)、Al_2O_3(14.54%~15.59%)和K_2O(4.55%~5.59%)含量,高K_2O/Na_2O比值(1.12~1... 藏南吉隆淡色花岗岩体位于大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的中部,是吉隆地区藏南拆离系剪切带上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石具有高SiO_2(72.09%~74.02%)、Al_2O_3(14.54%~15.59%)和K_2O(4.55%~5.59%)含量,高K_2O/Na_2O比值(1.12~1.55)和A/CNK值(1.14~1.18),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S型花岗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和放射性生热元素U,亏损Ba、Nb、Sr和Zr等元素,具有明显的轻重稀土元素分异和Eu负异常(δEu=0.37~0.54)。具有高的Rb/Sr比值(3.6~9.7)和低的CaO/Na_2O比值(0.15~0.25),指示源区为泥质岩区;(^(87)Sr/^(86)Sr)_i和ε_(Nd)(t)变化范围分别为0.7548~0.7586和-14.0^-13.1,与大喜马拉雅变泥质岩的Sr-Nd同位素组成一致;锆石边部的ε_(Hf)(t)介于-16.0^-8.5之间,位于大喜马拉雅变泥质岩中碎屑锆石的演化线上,表明淡色花岗岩的源岩为大喜马拉雅变泥质岩。岩石(^(87)Sr/^(86)Sr)_i较高而Sr浓度较低,且随着Ba浓度的增加,Rb/Sr比值降低,表明淡色花岗岩是无水条件下白云母脱水熔融形成的,部分熔融可能与藏南拆离系(STDS)伸展拆离导致的深部构造减压密切相关。吉隆淡色花岗岩的形成反映了地壳伸展减薄背景下,构造减压导致的深部地壳物质中含水矿物(白云母)脱水熔融并沿向北伸展的STDS侵位的构造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南 吉隆 淡色花岗岩 地球化学 SR-ND-HF同位素 成因机制
下载PDF
藏南吉隆地区聂拉木群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贾建称 鲁艳明 张振利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78-180,共3页
构造—岩层(石)—事件法填图结果表明,吉隆地区原聂拉木群实际上包含了变质地层和变质深成岩,应予以解体。解体后的变质深成岩称思马片麻岩,侵位于晋宁期。变质地层称聂拉木岩群,包括曲乡岩组和江东岩组,两者以韧性断层接触,沉积时代为... 构造—岩层(石)—事件法填图结果表明,吉隆地区原聂拉木群实际上包含了变质地层和变质深成岩,应予以解体。解体后的变质深成岩称思马片麻岩,侵位于晋宁期。变质地层称聂拉木岩群,包括曲乡岩组和江东岩组,两者以韧性断层接触,沉积时代为古元古代,经历了吕梁末期的中压型蓝晶石—十字石亚相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并与思马片麻岩一同于晋宁末期接受角闪岩相变质、喜马拉雅期绿片岩相退变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隆地区 聂拉木岩群 思马片麻岩 构造-岩层-事件法 变质岩 西藏
下载PDF
中喜马拉雅吉隆-聂拉木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居民生产活动响应
4
作者 陈露 何军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1年第32期65-67,71,共4页
中喜马拉雅山区是亚洲重要的山地居民聚居区,2015年尼泊尔“4·25”地震对该区域社会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也全面改变了毗邻震源的西藏自治区吉隆和聂拉木山区土地利用方式,打断当地居民传统生产活动进程。文章拟对比研究地震前后吉隆... 中喜马拉雅山区是亚洲重要的山地居民聚居区,2015年尼泊尔“4·25”地震对该区域社会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也全面改变了毗邻震源的西藏自治区吉隆和聂拉木山区土地利用方式,打断当地居民传统生产活动进程。文章拟对比研究地震前后吉隆、聂拉木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居民生产活动响应特征,结果发现地震前生产性用地紧张。地震后聂拉木山区难以恢复生产,而吉隆山区得益于自然条件的比较优势,农业生产恢复较快,并接替聂拉木的口岸区位,成为面向南亚的重要通商口岸,其可持续发展潜力十分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产活动响应 吉隆-聂拉木山区 尼泊尔“4·25”地震
下载PDF
喜马拉雅早古生代岩浆事件:以吉隆和聂拉木眼球状片麻岩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晓先 张进江 王佳敏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1-402,共12页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的吉隆和聂拉木地区出露一套眼球状片麻岩,其矿物组成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和少量的白云母。片麻岩中锆石发育典型的岩浆韵律环带,LA-ICP-MS锆石U-Pb测年显示,2件样品中岩浆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88.5...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的吉隆和聂拉木地区出露一套眼球状片麻岩,其矿物组成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和少量的白云母。片麻岩中锆石发育典型的岩浆韵律环带,LA-ICP-MS锆石U-Pb测年显示,2件样品中岩浆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88.5±1.1)Ma,(475.1±0.7)Ma和(468.1±2.5)Ma,代表研究区早古生代早期的岩浆作用。现有的早古生代地质记录表明,喜马拉雅地体存在早古生代造山事件,这一事件可与青藏高原南部和东南部的拉萨、羌塘、保山和腾冲地体内同一时代的构造热事件对比,指示区域早古生代造山作用。早古生代早期的造山作用是冈瓦纳大陆聚合之后,原特提斯洋岩石圈沿冈瓦纳大陆北缘俯冲调整的安第斯型造山作用的产物,而非超大陆内部块体拼合过程中陆—陆碰撞为主要特征的泛非造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球状片麻岩 锆石U-PB年代学 早古生代 吉隆-聂拉木地区 喜马拉雅造山带
原文传递
Middle-Miocene transformation of tectonic regime in the Himalayan orogen 被引量:11
6
作者 WANG XiaoXian ZHANG JinJiang +2 位作者 LIU Jiang YAN ShuYu WANG JiaMi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1期108-117,共10页
Understanding the multiple tectonic transformations during the Himalayan orogeny is significant in evaluating the evolution of Himalayan orogen.In the Gyirong area in south Tibet,deformed leucogranitic veins in the bi... Understanding the multiple tectonic transformations during the Himalayan orogeny is significant in evaluating the evolution of Himalayan orogen.In the Gyirong area in south Tibet,deformed leucogranitic veins in the biotite-plagioclase gneisses of Greater Himalayan crystalline complex(GHC) constitute south-vergent asymmetric folds.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veins shows that they experienced two generations of deformation under different tectonic regimes:an earlier top-to-north extension and a later top-to-south thrusting,implying a tectonic transformation from N-S extension to N-S shortening.Zircons LA-ICP-MS U-Pb dating of the leucogranite shows that it was emplaced during 21.03-18.7 Ma.The data suggest that the tectonic transformation occurred after 18.7 Ma.The chronological data of South Tibet detachment system(STDS) and North-South trending rift(NSTR) from Gyirong and other areas indicate that the Himalayan orogeny was in a period of tectonic transformation from N-S extension to N-S shortening during 19-13 Ma.The transformation of tectonic regime was probably controlled by the India-Asia convergence rate.An increase in the convergence rate resulted in N-S shortening of the orogen,thrusting and folding,with coeval formation of the NSTR in Tibet.A decrease in the convergence rate led to N-S extension and reactivation of the ST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构造体制 中中新世 LA-ICP-MS 收敛变形 构造转换 造山运动 逆冲推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