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H-K叠加方法和CCP叠加方法研究中国东北地区地壳结构与泊松比 被引量:61
1
作者 张广成 吴庆举 +2 位作者 潘佳铁 张风雪 余大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084-4094,共11页
利用中国东北布设的流动地震台阵(116个)以及国家和区域台网(121个)的宽频带台站记录的824个远震事件,采用P波接收函数CCP叠加和H—K叠加两种方法获得了研究区详尽的地壳厚度图像.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方法获得的地壳厚度分布特征... 利用中国东北布设的流动地震台阵(116个)以及国家和区域台网(121个)的宽频带台站记录的824个远震事件,采用P波接收函数CCP叠加和H—K叠加两种方法获得了研究区详尽的地壳厚度图像.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方法获得的地壳厚度分布特征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中国东北下方地壳厚度存在明显的东西横向差异.重力梯度带西侧和佳木斯地块的台站下方地壳较厚,介于36~41km之间,而在兴蒙槽地褶带中重力梯度带往东从36krn减薄至34km左右.松辽盆地北侧、东侧和南侧地壳厚度较薄,为29~34km,反映了该区复杂的地壳变形过程.CCP剖面显示郯庐断裂深切地壳,敦化-密山断裂下方莫霍面出现错断.H—K叠加得到的地壳平均泊松比显示,东北地区绝大部分台站下方的泊松比值较大,0.24~0.29.长白山、松辽盆地东部、燕山台隆东部和大兴安岭北部,泊松比值达到0.27~0.30,可能有幔源物质上涌,下地壳铁镁组分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东北地区 CCP叠加 h-k叠加 地壳厚度 泊松比
下载PDF
基于密集台阵的滇西北地区壳幔结构研究及孕震环境探讨
2
作者 茶文剑 金明培 +1 位作者 王伟君 黑贺堂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1-617,共7页
利用滇西北地区(25.0°~26.9°N,99.20°~100.74°E)85个地震台站记录的三分量远震波形资料提取P波接收函数,并选用H-k扫描法获取研究区莫霍面深度和泊松比,再根据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CP)叠加方法绘制NW向和NE向共6条垂... 利用滇西北地区(25.0°~26.9°N,99.20°~100.74°E)85个地震台站记录的三分量远震波形资料提取P波接收函数,并选用H-k扫描法获取研究区莫霍面深度和泊松比,再根据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CP)叠加方法绘制NW向和NE向共6条垂直剖面。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厚度在38.5~52.4 km之间变化,呈纵向差异分布;泊松比范围为0.24~0.34,多呈四象限分布特征;2013年以来云龙、洱源、漾濞等几次5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泊松比高梯度带上。从CCP剖面来看,研究区NW向莫霍面起伏相对较大,由北向南莫霍面呈变浅趋势,上隆幅度约为5~10 km;NE向莫霍面起伏相对平稳,平均深度在42 km左右;地壳内分层情况较为复杂,几乎没有较为连续的界面。漾濞地震下方中上地壳存在较宽的负幅值带,推测可能存在低速区并为地震的发生提供了孕震环境。D410间断面平均深度约为420 km,D660间断面平均深度接近660 km,地幔转换带的厚度在210~260 km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h-k叠加 泊松比 共转换点叠加 壳幔结构 孕震环境
下载PDF
P波速度对接收函数H-k搜索叠加结果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李翠芹 沈旭章 秦满忠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80-490,532,共11页
从公式推导、不同模型数值试验和实际资料处理等3个方面,系统研究了P波速度vP对接收函数H(地壳厚度)-k(波速比)叠加搜索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vP的变化与H正相关,与k负相关;且地壳模型越复杂,vP对H的影响越大.
关键词 P波速度 h-k搜索叠加 接收函数
下载PDF
华蓥山断裂带及邻区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研究
4
作者 王瑶 杨海燕 彭恒初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354-366,共13页
华蓥山断裂带是四川盆地南部最大的活动断裂带,近年来该断裂带及周边地区发生过多次中强地震.地壳结构是揭示区域深部动力特征和孕震背景的重要手段,目前对四川盆地南部地壳结构仍了解不足.利用华蓥山断裂及其邻区223个台站记录的远震资... 华蓥山断裂带是四川盆地南部最大的活动断裂带,近年来该断裂带及周边地区发生过多次中强地震.地壳结构是揭示区域深部动力特征和孕震背景的重要手段,目前对四川盆地南部地壳结构仍了解不足.利用华蓥山断裂及其邻区223个台站记录的远震资料,提取了23961条P波接收函数,采用接收函数的时深转换技术获取莫霍面深度,计算了Moho面产状,并收集现有的地壳各向异性参数,开展倾斜层状、各向异性地壳中的H-k叠加扫描技术,获得了研究区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分布.结果表明:松潘—甘孜块体地壳厚度达54~63 km,川中地块地壳厚度在42~48 km,华蓥山断裂东侧地壳最薄,仅有36~39 km.泊松比值最高出现在四川盆地西南缘(0.28~0.32),认为与地表沉积层和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岩浆活动有关;华蓥山断裂两侧的地壳泊松比存在明显差异,西侧泊松比为0.26~0.28,表明了四川盆地的刚性特征;东侧存在明显的NE—SW向展布的近条带状高泊松比区域(σ>0.28),推测其壳内岩石破碎且富含流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泊松比 h-k叠加 倾斜莫霍面 各向异性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重建丽江—小金河断裂及其邻区的地壳结构
5
作者 孔令嵩 杨海燕 彭恒初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340-353,共14页
造山作用和岩浆作用等会使Moho面形态及壳内物质组分发生改变.复杂的地质构造会使经典H-k扫描的结果产生偏差.在经典H-k扫描的基础上发展了接收函数地壳平均P波、S波速度扫描技术,理论模型测试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我... 造山作用和岩浆作用等会使Moho面形态及壳内物质组分发生改变.复杂的地质构造会使经典H-k扫描的结果产生偏差.在经典H-k扫描的基础上发展了接收函数地壳平均P波、S波速度扫描技术,理论模型测试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我们将该方法应用在丽江—小金河断裂及其邻区,结果显示在Moho面倾斜、地壳各向异性的情况下有很好的应用潜力.结果表明:丽江—小金河两侧的地壳厚度存在明显差异,北侧地壳厚度在45~57 km,南侧地壳厚度在54~60 km,且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的东北地壳厚度达到最大,超过60 km;丽江小金河周边地区的k值为1.6~2.0,横向分布不均匀;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喷发时,上涌的岩浆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东北缘的地壳底部形成了底侵层,这使得该区域Moho面倾角超过20°,地壳较厚且k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波速比 丽江—小金河断裂 h-k叠加技术
下载PDF
新疆和周边地区地壳厚度和V_p/V_s比值变化的接收函数约束 被引量:38
6
作者 刘文学 刘贵忠 +3 位作者 周刚 李欣 张慧民 徐恒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034-2041,共8页
我们用修订后的接收函数H-κ叠加算法估计了新疆和周边地区90个地震台站下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V_P/V_S.该地区平均地壳厚度约为52 km,变化范围约为33~79 km.最厚地壳位于西昆仑山的TAG台站,最薄地壳在塔拉斯Κ费尔干那断层附近的NRN台站... 我们用修订后的接收函数H-κ叠加算法估计了新疆和周边地区90个地震台站下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V_P/V_S.该地区平均地壳厚度约为52 km,变化范围约为33~79 km.最厚地壳位于西昆仑山的TAG台站,最薄地壳在塔拉斯Κ费尔干那断层附近的NRN台站.对每个台站的点地壳厚度估计结果进行了线性各向同性变差模型的标准克里金空间插值,得到了新疆和周边地区0.1°×0.1°分辨率的地壳厚度横向变化图像.该图像显示研究区域地壳厚度变化和地表地形有很强的相关性,即盆地比周围造山带地壳厚度薄,显示该地区莫霍面由盆地向两侧造山带倾斜的特征.波速比估计的结果范围为1.61~1.89,平均值为1.76.波速比复杂的变化说明地壳内物质成分构成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可能由于地幔物质随着构造活动上涌侵入地壳内部所致,同时地幔物质的底侵可能对该地区地壳增厚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和周边地区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波速比 Hk叠加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河北及邻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7
作者 宫猛 李信富 +3 位作者 张素欣 罗燕 曾祥芳 刘丽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4-42,共9页
本文收集了河北及邻区174个宽频带地震仪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记录到的全球范围内体波震级6.0以上、共488个远震波形资料。利用H-k叠加搜索方法得到河北及邻区143个台站下方接收函数、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值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北及邻... 本文收集了河北及邻区174个宽频带地震仪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记录到的全球范围内体波震级6.0以上、共488个远震波形资料。利用H-k叠加搜索方法得到河北及邻区143个台站下方接收函数、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值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北及邻区地壳厚度具有明显的分块特征并与区域构造背景有较好的相关性,泊松比值在0.25上下变化,与全球的泊松比估计值相当。河北及邻区地壳厚度以太行山山脉为界呈现出东薄西厚的特征并与地表地形起伏呈正相关;山西地震带南北地壳厚度存在明显差异,大同、宁武及安泽盆地地区泊松比值超过0.3;张—渤地震带的地壳厚度自东向西逐渐增厚,泊松比值则表现为相对较强的横向变化。华北平原带的薄地壳和低泊松比值特征可能与华北克拉通拆沉作用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k叠加 接收函数 泊松比 地壳厚度 河北及邻区
下载PDF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揭示的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台阵下方地壳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8
8
作者 彭淼 姜枚 +4 位作者 Chen Youlin 谭捍东 李庆庆 张立树 许乐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0-85,共16页
在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缘,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在这里发生急剧转折,南迦巴瓦变质体快速隆起,然而关于东构造结的形成机制一直未有定论.利用围绕南迦巴瓦峰的48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数据提取P波接收函数,采用改进的H-κ叠加方法和共转... 在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缘,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在这里发生急剧转折,南迦巴瓦变质体快速隆起,然而关于东构造结的形成机制一直未有定论.利用围绕南迦巴瓦峰的48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数据提取P波接收函数,采用改进的H-κ叠加方法和共转换点叠加方法综合研究了东构造结的地壳厚度、波速比分布和地壳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平均地壳厚度为64.03 km,大部分台站介于60.48~66.55 km范围;平均波速比为1.728,主要集中范围为1.696~1.742.东构造结地壳厚度横向变化剧烈,构造结西端和北端厚而中间薄,东构造结核部Moho面呈现上隆的构造形态,东西向上隆幅度约为6~7 km,南北向的上隆超过9~10 km.东构造结核部地壳上隆减薄可能由高密度、高波速的岩石圈撕裂残片拆沉到上地幔软流圈后重力失衡所致.平均波速比超过1.8的高值异常展布于东构造结的两侧,推测为环东构造结的壳内部分熔融体.东构造结地壳上隆减薄和壳内部分熔融的存在很可能均与幔源热物质的上涌有关,而软流圈地幔的上涌则可能由印度板片的撕裂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h-k叠加法 CCP叠加法 南迦巴瓦
下载PDF
江西九江—福建宁化接收函数剖面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赵延娜 段永红 +4 位作者 邹长桥 魏运浩 邱勇 林吉焱 李学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22-732,885,共11页
江西九江—福建宁化剖面沿NW--SE方向穿过华南大陆东部的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两个地质单元.通过收集沿该剖面布设的35个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2012—2014年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采用P波接收函数H-k扫描叠加和CCP叠加两种方法,对该剖面下方的... 江西九江—福建宁化剖面沿NW--SE方向穿过华南大陆东部的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两个地质单元.通过收集沿该剖面布设的35个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2012—2014年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采用P波接收函数H-k扫描叠加和CCP叠加两种方法,对该剖面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沿剖面地壳厚度为29—33km,扬子地块东南边缘与华夏地块的莫霍形态差异明显,萍乡—广丰断裂北侧的萍乐凹陷带深部存在明显的莫霍面上隆现象,为研究区域中地壳最薄处;研究区大部分台站下方的泊松比值相对较低,介于0.21—0.24之间,萍乡—广丰断裂两侧泊松比值稍高,可达0.26,表明不同构造单元地壳深部岩石组成存在差异;萍乡—广丰断裂可作为江绍拼合带的自然西延,是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在赣北地区的拼合界线,推测其深部的物质组成有相似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华南大陆东部 h-k扫描叠加 共转换点叠加 地壳厚度 泊松比
下载PDF
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中国境内地壳结构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攀 朱良保 +2 位作者 陈浩朋 王清东 杨颖航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50-861,981,共12页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30个台站的高质量宽频带远震数据,采用H-k叠加搜索法对中国境内的地壳结构进行研究,获得了研究区内的地壳厚度和vP/vS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境内的vP/vS值介于1.6—1.9之间,地壳厚度变化剧烈,在29—81km之间.100&#...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30个台站的高质量宽频带远震数据,采用H-k叠加搜索法对中国境内的地壳结构进行研究,获得了研究区内的地壳厚度和vP/vS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境内的vP/vS值介于1.6—1.9之间,地壳厚度变化剧烈,在29—81km之间.100°—110°E之间存在一个地壳厚度陡变带,将中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地壳厚度相对均匀,为31—36km,西部地区地壳厚度相对较厚且变化较大,中部地区地壳厚度为34—49km.总的看来,青藏高原地区地壳最厚,可达81km;天山、准噶尔盆地和内蒙古地区地壳厚度次之;华南地区地壳最薄.另外,中国大陆地壳平均波速比为1.738(σ=0.253),比全球大陆平均波速比1.78(σ=0.269)低.较低的波速比可能暗示中国境内地壳低速层的存在或者铁镁质成分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h-k叠加搜索法 地壳厚度 波速比 泊松比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反演安徽地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1
11
作者 郁建芳 张炳 +2 位作者 黄显良 谢石文 韩成成 《国际地震动态》 2019年第11期4-13,共10页
根据安徽台网25个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波形资料,运用频率域反褶积的方法提取接收函数,并采用H-Kappa扫描法反演得到安徽地区各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与纵横波速度比。结果显示,安徽地区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大致可分为3个区域:皖西南大别山地区... 根据安徽台网25个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波形资料,运用频率域反褶积的方法提取接收函数,并采用H-Kappa扫描法反演得到安徽地区各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与纵横波速度比。结果显示,安徽地区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大致可分为3个区域:皖西南大别山地区、皖南山区和淮河以北的皖北平原地区,其中大别山地区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位于35—39 km范围内,相对较厚;皖南地区位于33—36 km范围内;皖北以平原为主,地壳厚度位于30—33 km范围内。这一研究结果与安徽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同时,H-K扫描结果显示,安徽地区台站下方波速比基本处于1.70—1.80范围内,变化不大。在界面倾斜角度不大的前提下,利用横向均匀分层模型的波形反演实现接收函数的波形拟合,得到台站下方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计算结果显示,安徽地震监测台站下莫霍面上表面S波速度一般为3.6—3.9 km/s,而界面底部大约为4.3—4.6 km/s,莫霍面处的速度起伏变化并不十分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地区 接收函数 h-k叠加 S波速度结构 莫霍面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接收函数自动挑选方法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志强 田有 +2 位作者 赵鹏飞 刘财 李洪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32-1642,共11页
接收函数作为地震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间断面成像、S波速度结构反演方面应用广泛.然而,接收函数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工成本挑选可用的数据,这不利于我们快速准确地获得地下结构,因此发展快速准确的数据自动处理方法具有十分重要... 接收函数作为地震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间断面成像、S波速度结构反演方面应用广泛.然而,接收函数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工成本挑选可用的数据,这不利于我们快速准确地获得地下结构,因此发展快速准确的数据自动处理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利用深度学习方法自动挑选接收函数,并使用中国地震局的牡丹江地震台(MDJ)和北京地震台(BJT)于2000年至2019年记录的波形数据提取的接收函数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应用深度学习方法挑选接收函数是可行的,使用自动挑选的接收函数对台站下方地壳结构进行估计,结果与使用人工挑选的接收函数估计的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通过使用不同样本比例的训练集和测试集进行分析,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对训练集的数据量要求较低、利用率高、适合多台数据联合训练等特点.该方法在建立台网接收函数自动挑选模型字典、区域接收函数自动挑选模型等方面具有巨大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接收函数 h-k叠加 各向异性
下载PDF
Study of Crustal Thickness and Poisson Ratio of Hebei and Its Adjacent Areas by Teleseismic Receiver Function
13
作者 Gong Meng Zhang Suxing +3 位作者 Luo Yan Zeng Xiangfang Jia Lifeng Liu Li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5年第3期331-340,共10页
We collected waveforms of a teleseismic event which occurred from January 2007 to October 2011 from 174 broadband seismic stations deployed in Hebei and its adjacent areas. Using the H-k stacking method,the average th... We collected waveforms of a teleseismic event which occurred from January 2007 to October 2011 from 174 broadband seismic stations deployed in Hebei and its adjacent areas. Using the H-k stacking method,the average thickness and Poisson's ratio of the crust are acquired. In order to obtain reliable receiver functions, the broadband seismograms of 488 teleseismic earthquakes occurring in the epicentral distance range from 30° to 90° with magnitudes larger than Mb6. 0 are colle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crustal thickness have conspicuous lateral heterogeneity and have good correlation to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tectonic features. Poisson ratio's value is equated with the global models estimates which fluctuate at about 0. 25. Crustal thickness has positive correlation to the topography and the Taihang Mountains form the transition zone of thick and thin crustal thickness. There is an obvious difference in crustal thickness beneath the north and south of the Shanxi earthquake zone and the Poisson ratio of Datong,Ningwu and Anze basins is greater than 0. 3. The crustal thickness beneath the Zhang-Bo( Zhangjiakou-Bohai Sea)earthquake zone decreases from west to north and its Poisson ratio shows conspicuous lateral heterogeneity. The thin crust and low Poisson ratio in the Huabei( North China)basin may correlate with the delamina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bei and its adjacent areas Receiver function h-k stacking Poisson ratioCrustal thickness
下载PDF
基于远震P波接收函数研究江苏地区地壳厚度和泊松比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婷婷 刘利 +1 位作者 范文华 孙业君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80-688,768,共10页
根据江苏数字地震台网32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使用时间域反褶积的方法提取P波接收函数,由H-K叠加搜索方法反演得到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结果表明:①江苏地区地壳厚度整体呈现自东向西增厚趋势,具有明显的空间... 根据江苏数字地震台网32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使用时间域反褶积的方法提取P波接收函数,由H-K叠加搜索方法反演得到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结果表明:①江苏地区地壳厚度整体呈现自东向西增厚趋势,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该区地质构造背景有较好的对应。主要表现为:苏鲁造山带地区地壳厚度高于其周边地区;华北板块的地壳厚度变化比较平缓,主要为32~33 km;下扬子板块地区的地壳厚度变化较大,为27~34 km,位于该区中东部大陆边缘地区的台站下方平均地壳厚度约为28 km。②研究区泊松比为0.22~0.28,受高压和超高压变质岩带影响,苏鲁造山带及周边地区的泊松比较高;下扬子板块的茅东断裂及周边地区的泊松比变化明显,呈高低相间分布,且泊松比高值区及变化明显区与地震活动性具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h-k叠加 地壳厚度 泊松比
下载PDF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探测襄樊台下方地壳厚度及泊松比
15
作者 刘迁 赵瑞 栗宁 《地震科学进展》 2021年第5期230-233,共4页
利用襄樊台2015—2018年记录的震中距30°—90°,震级5.5级以上(含5.5级)的高信噪比远震波形事件,通过时间域反褶积方法提取台站接收函数,并用H-k扫描叠加方法得到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和波速比。结果表明,襄樊台下方地壳厚度为35 ... 利用襄樊台2015—2018年记录的震中距30°—90°,震级5.5级以上(含5.5级)的高信噪比远震波形事件,通过时间域反褶积方法提取台站接收函数,并用H-k扫描叠加方法得到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和波速比。结果表明,襄樊台下方地壳厚度为35 km,略高于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 km,处于西部山区厚地壳与中东部薄地壳的过渡地带。泊松比偏低,存在因区域内地壳应力积累发生微小地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h-k叠加 地壳厚度 波速比 泊松比
下载PDF
接收函数H-k叠加方法在龙门山台阵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钱辉 李海兵 +3 位作者 James Mechie 薛光琦 宿和平 崔湘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1-98,共8页
龙门山地区的深部构造研究对于龙门山断裂带的深部驱动机制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天然地震太站分布较少,难以获得水平分辨较高覆盖整个龙门山地区的深部构造图像.本文利用最新中德合作在龙门山断裂带两侧布置的天然地震阵列式台站数据,获... 龙门山地区的深部构造研究对于龙门山断裂带的深部驱动机制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天然地震太站分布较少,难以获得水平分辨较高覆盖整个龙门山地区的深部构造图像.本文利用最新中德合作在龙门山断裂带两侧布置的天然地震阵列式台站数据,获取了各个台站的接收函数波形数据.通过对H-K叠加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并应用到各个台站的实际接收函数数据分析上,获得了断裂带两侧以及沿断裂带的地壳厚度和平均速度比的分布,通过进一步插值形成了覆盖整个龙门山地区的水平分辨20Km的Moho面三维形态.综合对应的速度比和深部物质赋存状态关系的研究,获得以下结论:四川盆地属于平均厚度35-40km冷地壳,松潘和夹金山等山区地壳则属于厚45-50Km的热地壳.而沿断裂带变化比较明显,南段类似高原地区有热而厚的地壳,中段为40-45 km的正常地壳,个别地形突起处深约50 km.北段则逐渐向盆地的冷而薄的地壳过渡,厚度从43-40 km逐渐变化.Moho面的分布特征表明了龙门山断裂带的中部和南部的差异,并推测其间存在一个明显的Moho面异常突起带,与该过渡带的余震的缺失存在一定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h-k叠加 龙门山断裂带 地壳厚度 平均速度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