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2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下舰艇扩频通信体制研究
1
作者 李尧 赵健康 龙海辉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1,共5页
水下舰艇通信采用的水声通信方式在长距离传输中信号衰减严重,且因为隐蔽性需求信号功率受限,叠加受到多径干扰和海洋背景噪声干扰,通信误码率较高。为此,提出水下舰艇扩频通信体制研究。设计扩频通信体制,利用扩频通信体制拓宽传输带宽... 水下舰艇通信采用的水声通信方式在长距离传输中信号衰减严重,且因为隐蔽性需求信号功率受限,叠加受到多径干扰和海洋背景噪声干扰,通信误码率较高。为此,提出水下舰艇扩频通信体制研究。设计扩频通信体制,利用扩频通信体制拓宽传输带宽,提升远距离衰减下的通信信噪比;采用类白噪声的伪随机码m序列和OPS序列作为扩频码组建编码序列集,解决白噪声干扰、多径干扰和码分多址的问题。测试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采用m序列的扩频通信结果更优,可以实现-25 dB下误码率低于1%的可靠通信。经过该方法调制后,剔除了噪声干扰和多径干扰,增强了衰减的高频信号,解决了水下通信远距离衰减、多径干扰、背景噪声干扰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舰艇通信 扩频通信 M序列 OPS序列 误码率 信噪比
下载PDF
抗纤维化与促“H”型血管核壳结构生物支架修复临界骨缺损
2
作者 李永航 李文铭 +5 位作者 严才平 王星宽 向超 张袁 蒋科 陈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3420-3431,共12页
背景:在骨组织愈合过程中,促进新生骨的血管化是加速骨组织修复的常用策略,然而骨缺损修复过程中过快的纤维化进程常常被忽略。目的:设计并制备一种具有调节新生骨痂内纤维化及血管化进程的核壳结构仿生支架,表征其物理学特征,验证其体... 背景:在骨组织愈合过程中,促进新生骨的血管化是加速骨组织修复的常用策略,然而骨缺损修复过程中过快的纤维化进程常常被忽略。目的:设计并制备一种具有调节新生骨痂内纤维化及血管化进程的核壳结构仿生支架,表征其物理学特征,验证其体内外抗纤维化与促成骨性能。方法:制备具有调节新生骨痂内纤维化及血管化进程的核壳结构仿生支架,外层壳结构由聚己内酯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负载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抑制剂组成,内层核结构由甲基丙烯酸酐明胶水凝胶负载去铁胺组成,表征静电纺丝和水凝胶的物理学特征,利用活死染色与CCK-8实验验证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通过成纤维细胞体外实验分析支架壳结构的抗纤维化作用,通过MC3T3-E1细胞体外实验分析支架壳结构中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抑制剂的促成骨作用,通过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析支架核结构中去铁胺的促血管形成作用。通过大鼠临界骨缺损实验评估核壳结构仿生支架的骨修复作用。结果与结论:①核壳结构仿生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聚己内酯电纺纤维具有疏水性,在物理层面上有效阻隔外源性纤维组织长入,电纺纤维膜在2周内可有效释放抗纤维化药物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抑制剂,释放的抗纤维化药物可以抑制骨缺损周围成纤维细胞的生长、黏附,有效降低成纤维相关蛋白的表达,同时可促进MC3T3-E1细胞成骨蛋白的表达,加快其矿化速度;支架核结构中的去铁胺可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迁移、成管能力,并促进其强烈表达“H”血管特征性蛋白。②在SD大鼠的股骨制造临界骨缺损模型中,相较于聚己内酯膜,核壳结构仿生支架实现了骨缺损的有效修复。③结果表明,核壳结构仿生支架在预防骨痂过度纤维化的同时促进新生骨痂内“H”血管形成,能有效避免骨不连的发生,加速临界骨缺损修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骨缺损 核壳结构仿生支架 静电纺丝 聚己内酯 水凝胶 抗纤维化 “H”型血管
下载PDF
The cGAS-STING-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7 pathway regulates neuroinflamma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3
作者 Shengyang Zhou Ting Li +8 位作者 Wei Zhang Jian Wu Hui Hong Wei Quan Xinyu Qiao Chun Cui Chenmeng Qiao Weijiang Zhao Yanqin She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2025年第8期2361-2372,共12页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7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However,whether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7-mediated signaling contributes to Parkinson's disease remains unknown.Here we report...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7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However,whether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7-mediated signaling contributes to Parkinson's disease remains unknown.Here we report that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7 is markedly up-regulated in a 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induced mouse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and co-localizes with microglial cells.Both the selective 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synthase inhibitor RU.521 and the 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 inhibitor H151 effectively suppressed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7 activation in BV2 microglia exposed to 1-methyl-4-phenylpyridinium and inhibited transformation of mouse BV2 microglia into the neurotoxic M1 phenotype.In addition,si RNA-mediated knockdown of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7 expression in BV2 microglia reduced the expression of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tumor necrosis factorα,CD16,CD32,and CD86 and increased the expression of the anti-inflammatory markers ARG1 and YM1.Taken together,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synthase-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7 pathway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arkinson's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synthase H151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7 M1 phenotype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NEUROINFLAMMATION Parkinson’s disease RU521 STING type I interferon
下载PDF
神经纤毛因子1在骨折愈合中促进骨-血管偶联的作用
4
作者 郑丽 丁一桁 +3 位作者 李新浩 文泽开 姜炳正 林雪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4576-4583,共8页
背景:神经纤毛因子1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促进骨-血管偶联方面。骨-血管偶联是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关键事件之一,包括血管(尤其是H型血管)、新骨形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目的:回顾神经纤毛因子1在骨折愈合过程中促骨-血... 背景:神经纤毛因子1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促进骨-血管偶联方面。骨-血管偶联是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关键事件之一,包括血管(尤其是H型血管)、新骨形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目的:回顾神经纤毛因子1在骨折愈合过程中促骨-血管偶联作用的研究进展。方法:在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检索1982年1月至2024年4月发表的文献,以“Neuropilin-1,neuropilin 1,NRP1,neuropilin-1,NRP-1,Neuropilin 1,Nrp1,Nrp-1”为检索词,从中选择与骨折愈合、H型血管、动脉、骨细胞、骨-血管偶联关系紧密的文献43篇,增加手工检索的文献24篇,最终得到67篇文献。结果与结论:(1)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血管偶联的关键事件包括血管生成、新骨形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其中H型血管生成是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关键事件之一,H型血管由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周细胞组成;新骨形成主要是由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以及软骨细胞等骨细胞共同完成的;(2)神经纤毛因子1可以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促进内皮细胞迁移、稳定,增强周细胞稳定性及其与内皮细胞之间的关联,从而促进血管再生;(3)神经纤毛因子1通过促进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形成、抑制破骨细胞生成来促进骨再生;(4)神经纤毛因子1可能是血管和骨偶联的关键因子之一;(5)局部应用神经纤毛因子1及其生物制剂,或将神经纤毛因子1、纳米载药系统以及高分子智能聚合材料等生物工程材料融合,为骨折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毛因子1 骨折愈合 骨-血管偶联 H型血管 内皮细胞 周细胞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软骨细胞
下载PDF
骨诱导膜中H型血管动态表达及耦合骨生成修复大段骨缺损
5
作者 申震 黄梓越 +5 位作者 和智娟 王艺婷 陈奇刚 耿春梅 黄雅静 吴祖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8期5950-5956,共7页
背景:骨诱导膜技术治疗大段骨缺损存在骨修复缓慢、成骨质量不佳等问题。H型血管具有诱导成骨作用,可增强局部成血管-成骨偶联作用,促进骨修复,但H型血管在骨诱导膜中的作用鲜有报道。目的:构建SD大鼠胫骨大段骨缺损模型,观察骨诱导膜中... 背景:骨诱导膜技术治疗大段骨缺损存在骨修复缓慢、成骨质量不佳等问题。H型血管具有诱导成骨作用,可增强局部成血管-成骨偶联作用,促进骨修复,但H型血管在骨诱导膜中的作用鲜有报道。目的:构建SD大鼠胫骨大段骨缺损模型,观察骨诱导膜中H型血管表达特征,进而明确骨诱导膜中H型血管表达高峰点与植骨最佳时期。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30)与模型组(n=30),两组又各自分为骨水泥植入后4,6,8周3个亚组,每组10只大鼠。对照组与模型组大鼠均构建右侧胫骨4 mm骨缺损模型,模型组植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诱导骨生物膜形成,对照组不植入骨水泥。骨水泥植入后4,6,8周,每个时间点随机取6只大鼠,模型组切取骨诱导膜组织,对照组切取对应部位的非骨性软组织,通过免疫荧光鉴定H型血管动态表达,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诱导膜组织形态改变,血管造影观察血管形成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表达;每个时间点剩余4只大鼠,模型组切开诱导膜后取出骨水泥,植入自体尾骨,对照组骨缺损区植入自体尾骨,植骨后8周进行胫骨缺损部位Micro-CT评估。结果与结论:①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模型组H型血管表达在骨水泥植入后6周最明显,模型组骨水泥植入后各时间点的H型血管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②苏木精-伊红染色与血管造影检测显示,模型组骨水泥植入后各时间点的新生血管数、血管体积均大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组内新生血管数、血管体积大小顺序为:骨水泥植入后8周>骨水泥植入后6周>骨水泥植入后4周;③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模型组骨水泥植入后各时间点的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阳性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阳性表达在骨水泥植入后6周最明显;④Micro-CT检测显示,模型组3个亚组的骨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应的亚组,模型组骨水泥植入后6周亚组的骨修复效果优于骨水泥植入后4,8周亚组。结果表明:骨诱导膜中H型血管呈动态表达并在骨水泥植入后6周达高峰,在骨水泥植入后6周进行骨诱导膜植骨可获得良好的骨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squelet技术 骨诱导膜 H型血管 动态表达 骨修复 大段骨缺损 骨水泥 工程化骨材料
下载PDF
Preliminary Calcul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Loads on Vacuum Vessel of HL-2M 被引量:2
6
作者 蔡立君 刘德权 +3 位作者 冉红 李佳鲜 李勇 曹曾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3期271-276,共6页
For a robust design of vacuum vessel of HL-2M, the electromagnetic (EM) loads have to be understood clearly. In this paper, some crucial transient events, such as plasma major disruptions (MDs), vertical displacem... For a robust design of vacuum vessel of HL-2M, the electromagnetic (EM) loads have to be understood clearly. In this paper, some crucial transient events, such as plasma major disruptions (MDs), vertical displacement events (VDEs), fast discharge of toroidal field (TF) coil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o evaluate the eddy currents and EM forces on vacuum vessel and in-vessel compon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ddy currents depend strongly on the current decay time, and the maximum toroidal eddy current flowing in the whole vessel can reach up to 2.4 MA during MDs that is close to the plasma current. Large symmetric radial forces and a net vertical force on vessel shells could be caused by these transient events. Combination of eddy currents in in-vessel components and toroidal field could twist the copper plates and other internal parts, however, if these plates are supported and connected carefully, the twist moments will not have a big effect on the vessel shells and vessel suppo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magnetic loads vacuum vessel HL-2M
下载PDF
Influence of folic acid and vitamin B12 combined therapy on plasma Hcy,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and blood vessels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vascular dementia and type H hypertension 被引量:1
7
作者 Zhou-Yi Wang Gang Zhou +3 位作者 Gang Li Zhan-Chi Xiao Guang-Ming Xia Hao-Te Chen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17年第5期152-156,共5页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influence of folic acid and vitamin B12 combined therapy on plasma homocysteine (Hcy) level, blood vessels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inflammatory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vascular dementia and ...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influence of folic acid and vitamin B12 combined therapy on plasma homocysteine (Hcy) level, blood vessels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inflammatory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vascular dementia and type H hypertension.Methods:1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vascular dementia and type H hypertension accorded with the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therapeutic group, 50 cases each. For control group, Enalapril tablets were administered by mouth for treatment. For therapeutic group, folic acid and vitamin B12 treatment were provided on the basis of treatment for control group. Treatments were continued for 12 weeks. Plasma Hcy levels, inflammatory factors [(interleukin-6 (IL-6), interleukin-8 (IL-8) and hypersensitive C reaction protein (hs-CRP)], blood vessels endothelial function indexes variation in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and detected.Results:Plasma Hcy, IL-6, IL-8 and hs-CRP levels i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ing with the same group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above index levels in therapeutic group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P<0.05);For comparison of blood vessels endothelial function indexes in the patients, NO levels in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increased in various degrees, and endothelin-1 (ET-1) were decreas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evels of the two indexes in therapeutic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 and levels after treatment in therapeutic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in control group (P<0.05). While variations of the differences in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not significant (P>0.05);After treatment, diastolic pressure and systolic pressure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ing with before treatment (P<0.05). However, after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s of levels between therapeutic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not significant (P>0.05). MMSE score in therapeutic group after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an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s: Combined therapy of folic acid and vitamin B12 for treating vascular dementia with type H hypertension could effectively decrease plasma Hcy and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and improve blood vessels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dementia degree on patients. It has certain clinical value which deserves to be promo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scular DEMENTIA with type H HYPERTENSION Folic acid VITAMIN B12 HCY Inflammatory factor Blood vessels endothelial function
下载PDF
内皮细胞Piezo1调控H型血管生成在骨质疏松症病理机制中的意义
8
作者 张华 何琪 +14 位作者 杨均政 陈柏豪 陈楚仪 池伟进 潘兆丰 肖嘉聪 黎淼 黎少聪 林跃玮 王璠琛 王薪添 曾嘉旭 王海彬 孟凯 陈鹏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5-879,共5页
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缺失Piezo1不仅能影响骨重塑导致骨量丢失、加重骨质疏松症,而且能引起H型血管的减少;H型血管调控的成骨-成血管偶联失衡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病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Piezo1为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了分子层面... 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缺失Piezo1不仅能影响骨重塑导致骨量丢失、加重骨质疏松症,而且能引起H型血管的减少;H型血管调控的成骨-成血管偶联失衡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病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Piezo1为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了分子层面的新思路和新视角。笔者主要对Piezo1蛋白介导的H型血管生成的机制作一综述,总结近年来关于骨质疏松症及内皮细胞Piezo1的最新研究进展,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新的临床见解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Piezo1 骨质疏松症 H型血管
下载PDF
考虑断层错动空间变异性的水下盾构隧道地层变形特征研究
9
作者 黄娟 郑艳林 +3 位作者 郑红亮 贾朝军 雷明锋 施成华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599-4611,共13页
水下盾构隧道穿越断层错动极易导致地层变形过大并引发突涌水破坏。由于断层错动的力学性质和水力参数难以确定,因此准确预测水下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具有实际意义。在确定性条件下,开展考虑断层错动空间变异性的地层变形特征研... 水下盾构隧道穿越断层错动极易导致地层变形过大并引发突涌水破坏。由于断层错动的力学性质和水力参数难以确定,因此准确预测水下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具有实际意义。在确定性条件下,开展考虑断层错动空间变异性的地层变形特征研究,并深入分析断层错动参数变化对地表变形的影响。首先,采用基于高斯型自相关函数和Karhunen-Loève级数展开法的随机场理论,建立不确定性分析数值模型。然后,探讨断层错动黏聚力、弹性模量、渗透系数等参数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内摩擦角的变异系数和自相关距离对盾构隧道施工地表变形的影响。最后,利用概率统计方法,研究拱顶沉降和地表最大沉降超过控制阈值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盾构施工过程中,断层错动两侧的地层发生相对剪切错动,导致地表最大沉降量增加。在断层错动参数中,内摩擦角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较大,而渗透系数的影响较小。相比确定性分析,考虑断层错动变异性在分析盾构施工地层变形时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内摩擦角的变异性对地表变形曲线的离散程度和变形范围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黏聚力和弹性模量,而渗透系数的影响最小。变异系数和自相关距离对变形曲线的离散程度和变形波动量有较大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隧道穿越断层错动区域前预警最大沉降值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断层错动 流固耦合 随机场理论 地表变形
下载PDF
M. H.艾布拉姆斯论人文主义批评:多元视角与人文追求
10
作者 王庆 董洪川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125,共13页
M. H.艾布拉姆斯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人文主义批评家和浪漫主义研究大师,其代表作《镜与灯》和《自然的超自然主义》都是英美人文主义批评经典著作。学术界对于艾氏的人文主义批评实践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对于他有关人文主义批评的思想... M. H.艾布拉姆斯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人文主义批评家和浪漫主义研究大师,其代表作《镜与灯》和《自然的超自然主义》都是英美人文主义批评经典著作。学术界对于艾氏的人文主义批评实践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对于他有关人文主义批评的思想观点却鲜有讨论。其实,艾氏一生不仅在批评实践中坚持人文主义批评传统,还在诸多批评文献中对人文主义批评的内涵、目的和方法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和阐释。在他看来,文学是“人的世界”的产品,是用“灵活、微妙”的“人文话语”表达“人性关怀”,是人际交流的一种“媒介”。文学批评的目的是追求人文真实,人文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因而文学批评的方法必须是多元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H.艾布拉姆斯 人文主义批评 人文追求 多元视角
下载PDF
m6A甲基转移酶ZC3H13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陈丹 鄢文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7期647-652,共6页
N6-甲基腺苷(m6A) RNA修饰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m6A的写入器、擦除器和读取器在m6A修饰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学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m6A基因的异常跟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ZC3H13在多种系统肿瘤中异常表达,且与肿... N6-甲基腺苷(m6A) RNA修饰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m6A的写入器、擦除器和读取器在m6A修饰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学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m6A基因的异常跟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ZC3H13在多种系统肿瘤中异常表达,且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本研究就m6A甲基转移酶ZC3H13在各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6A ZC3H13 肿瘤
下载PDF
全自动快速微生物检测技术在流感嗜血杆菌检验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12
作者 姚淑英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5期82-84,共3页
目的:分析全自动快速微生物检测技术在流感嗜血杆菌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金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M-H琼脂药敏试验、全自动快速微生物检测、基因检测。以... 目的:分析全自动快速微生物检测技术在流感嗜血杆菌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金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M-H琼脂药敏试验、全自动快速微生物检测、基因检测。以基因检测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H琼脂药敏试验、全自动快速微生物检测系统对流感嗜血杆菌的诊断效能及检测时间。结果:全自动快速微生物检测系统诊断流感嗜血杆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均高于M-H琼脂药敏试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快速微生物检测技术检测时间短于M-H琼脂药敏试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自动快速微生物检测技术在流感嗜血杆菌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可提高对流感嗜血杆菌的诊断效能,缩短检测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嗜血杆菌 全自动快速微生物检测 M-H琼脂药敏试验
下载PDF
骨碎补总黄酮调控H型血管影响大鼠股骨Masquelet诱导膜模型的骨重建 被引量:1
13
作者 曾志奎 熊伟 +8 位作者 梁卫东 钱国文 梁超轶 潘斌 郭灵 魏文强 邱勋祥 邓文芳 袁灵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2期5130-5135,共6页
背景:多项研究发现,骨碎补总黄酮可促进诱导膜中血管新生、改善诱导膜生物性能、加速诱导膜技术骨重建,但相关分子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目的:观察骨碎补总黄酮通过调控H型血管对大鼠股骨Masquelet诱导膜模型骨重建的影响。方法:将36只雄... 背景:多项研究发现,骨碎补总黄酮可促进诱导膜中血管新生、改善诱导膜生物性能、加速诱导膜技术骨重建,但相关分子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目的:观察骨碎补总黄酮通过调控H型血管对大鼠股骨Masquelet诱导膜模型骨重建的影响。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按体质量分层后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每组12只,3组均建立4 mm右后肢股骨骨缺损模型,模型组与中药组骨缺损处充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造模后6周,空白组骨缺损处填充大鼠自体尾骨,模型组与中药组取出诱导膜内的骨水泥后植入大鼠自体尾骨。植骨第3天开始,中药组灌胃给予骨碎补总黄酮157.5 mg/(kg·d),其余两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连续给药至植骨后8周。植骨后8周取材进行相关检测。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片显示,空白组缺损区骨折线清晰,仅有少量骨痂形成;模型组缺损区可见不连续皮质骨,骨缺损区仍存在;中药组缺损区充满新生骨组织,骨髓腔与部分皮质骨形成,骨折线消失。②Micro-CT扫描显示,空白组缺损区新生骨量较少,模型组缺损区骨小梁数量明显增多,中药组大量新生骨组织填充于骨缺损区。③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空白组缺损区仅见少量新骨形成,成骨质量较差;模型组缺损区有较多的新骨形成,但骨组织内夹杂有部分纤维结缔组织;中药组缺损区可见大量新骨形成,成骨质量最佳。④CD31/Emcn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显示,空白组骨缺损区新生骨组织内H型血管数量稀少、分布稀疏;相比空白组,模型组骨缺损区骨组织内含更多H型血管,血管呈相对规则的条状分布;中药组骨缺损区H型血管数量最多,并且血管分布密集。⑤结果表明,骨碎补总黄酮可通过上调H型血管表达增强成血管-成骨作用,提高大鼠股骨Masquelet诱导膜模型成骨效能、促进骨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squelet技术 骨碎补总黄酮 H型血管 诱导膜 骨缺损 骨重建
下载PDF
血清抑瘤素M联合组蛋白H4在脓毒症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
14
作者 包志远 李从圣 +4 位作者 杨静 胡承志 丁斌 聂开政 倪婳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949-952,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抑瘤素M(OSM)联合组蛋白H4在脓毒症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41例脓毒症病人为研究对象,使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脓毒症病人血清中抑瘤素M及组蛋白H4水平,选取年龄、... 目的探讨血清抑瘤素M(OSM)联合组蛋白H4在脓毒症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41例脓毒症病人为研究对象,使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脓毒症病人血清中抑瘤素M及组蛋白H4水平,选取年龄、性别相似的健康者40例为健康对照组;依据脓毒症病人28 d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使用统计学软件分析临床资料,比较两组血清抑瘤素M及组蛋白H4的差异。结果脓毒症组、脓毒性休克组病人血清OSM[55.49(41.96,63.09)ng/L、108.03(58.22,86.44)ng/L比40.85(27.92,51.26)ng/L]及H4[29.93(25.09,31.74)μg/L、34.81(28.03,36.16)μg/L比25.85(22.50,28.23)μg/L]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与脓毒症组相比,脓毒性休克组中血清OSM及H4水平更高(P<0.05);ROC曲线分析,H4、OSM及二者联合对脓毒症的诊断的AUC为0.79、0.76、0.83,两者联合效能高于两者单独检测;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病人血清OSM[108.98(53.59,103.32)ng/L比52.01(42.26,62.05)ng/L]和H4[36.94(29.96,40.58)μg/L比27.45(25.37,28.59)μg/L]水平更高(P<0.05)。OSM、H4及联合分别绘制ROC曲线计算AUC分别为0.76(0.61.0.92)、0.82(0.69,0.95)和0.89(0.79,0.99)。结论抑瘤素M和组蛋白H4能用于对脓毒症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两者联合对脓毒症病人诊断效能及近期预后评估的能力有所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抑瘤素M 组蛋白H4 预后
下载PDF
通过整合的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H和L型血管内皮细胞中的ceRNA网络
15
作者 刘志 阮哲 +5 位作者 龙海涛 赵瑞波 朱勇 林涨源 陈鹏 赵树山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2-577,共16页
目的:H型血管是一种骨特异性微血管亚型(CD31hiEmcnhi),在成血管-成骨耦联机制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报道H和L型血管在骨骼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发挥不同的作用,它们之间的遗传差异仍有待阐明。本研究旨在通过整合的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 目的:H型血管是一种骨特异性微血管亚型(CD31hiEmcnhi),在成血管-成骨耦联机制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报道H和L型血管在骨骼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发挥不同的作用,它们之间的遗传差异仍有待阐明。本研究旨在通过整合的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H和L型血管内皮细胞中关键差异表达(differential expression,DE)基因的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tive endogenous RNA,ceRNA)网络。方法:从ArrayExpress和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下载相关原始数据,通过Limma R-Bioconductor包筛选H和L型血管间的DE lncRNAs、DE miRNAs和DE mRNAs,构建总ceRNA网络,随后根据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筛选出上调和下调的关键基因,以此精细化ceRNA网络并对关键基因进行富集分析。最后,通过流式细胞术和real time RT-PCR进行随机验证。结果:共鉴定出1 761个DE mRNAs、187个DE lncRNAs和159个DE miRNAs,通过相互作用关系构建总ceRNA网络;通过PPI网络筛选出6个上调(Itga5、Kdr、Tjp1、Pecam1、Cdh5、Ptk2)和2个下调(Csf1r、Il10)的关键基因,并以此构建关键基因相关的ceRNA亚网络。上调的关键基因主要富集在血管生成与血管凋亡的负调控;流式细胞术和real-time RT-PCR的结果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一致。结论:本研究根据所筛选的关键基因提出上调和下调的H型和L型血管内皮细胞相关的ceRNA网络,为H型和L型血管内皮细胞在骨代谢中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血管 H型血管内皮细胞 ceRNA网络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成人H3K27M-变异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
16
作者 滕霞丽 孙宇晨 +2 位作者 宫惠琳 张冠军 王春宝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95-1098,共4页
目的探讨成人H3K27M-变异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diffuse midline gliomas,DMG)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4例H3K27M-变异型DMG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基因突变情况,并复... 目的探讨成人H3K27M-变异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diffuse midline gliomas,DMG)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4例H3K27M-变异型DMG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基因突变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2例;3例为中青年人,1例为老年人;发生部位分别为延髓、脑干、丘脑以及由丘脑蔓延至颞叶;组织学从低级别到高级别胶质瘤形态均可见,组织学分级为2~4级;免疫表型:4例患者H3K27M均呈弥漫性强表达而H3K27me3表达丢失或者下调,3例患者p53呈强表达,Ki67增殖指数为5%~60%;2例患者行分子检测均为IDH野生型,TERT未检测到变异。结论成人H3K27M-变异型DMG好发于丘脑和脊髓,H3K27M和H3K27me3免疫组化联合使用是诊断该病的重要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中线胶质瘤 H3K27M变异 成人 临床病理
下载PDF
H型血管促进成血管-成骨耦联在骨折愈合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卢承印 罗志强 +3 位作者 简功辉 齐新宇 熊辉 李汪洋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39,共7页
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由此产生的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是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生成与骨生成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被称为“成血管-成骨耦联”机制。近年来,一种以高表达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 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由此产生的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是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生成与骨生成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被称为“成血管-成骨耦联”机制。近年来,一种以高表达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CD31)及唾液糖蛋白内粘蛋白(EMCN)为特征的新型毛细血管亚型,即H型血管,被鉴定并发现在调控成血管-成骨耦联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该文将对H型血管促进成血管-成骨耦联的作用机制及调控H型血管新生的相关分子与信号通路进行综述,以期为促进骨折愈合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型血管 骨折 血管新生 骨形成 成血管-成骨耦联
下载PDF
SIRT1调控BMSCs成骨分化与H型血管生成促进骨质疏松骨缺损愈合的研究
18
作者 杨启恒 刘士博 +3 位作者 刘航航 刘瑶 邵京京 罗恩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85-792,共8页
目的:探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通过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成骨分化与H型血管生成对老年骨质疏松状态下骨缺损愈合的作用,并探讨其具体分子机制。方法:... 目的:探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通过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成骨分化与H型血管生成对老年骨质疏松状态下骨缺损愈合的作用,并探讨其具体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骨组织中SIRT1表达的增龄性改变。使用SIRT1激活剂SRT1720与抑制剂EX527作用于BMSCs,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PCR)与Western blot检测成骨标志物以及促H型血管形成因子的表达变化,免疫荧光染色与Western blot检测上述过程中Wnt/连环蛋白β(β-catenin)信号通路变化。构建老年骨质疏松骨缺损模型,SRT1720与EX527作用的同时,分别给予Wnt信号通路抑制剂XAV939与激活剂CHIR-99021,Micro-CT、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Masson染色与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骨缺损区域新骨形成与H型血管含量差异。结果:小鼠骨组织中SIRT1表达呈现增龄性下调趋势。SIRT1能够促进成骨因子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矮小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和促H型血管形成因子slit同源物3(slit homolog 3,SLIT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并促进老年骨质疏松骨缺损区域内H型血管形成与骨再生,且上述作用由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介导。结论:SIRT1能够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BMSCs成骨分化与H型血管生成,进而促进老年骨质疏松小鼠的骨缺损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H型血管 老年骨质疏松 骨缺损
下载PDF
补肾强筋胶囊对膝骨关节炎大鼠膝关节软骨下骨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19
作者 章家皓 田佳庆 +5 位作者 王帅 陈佳浩 李聪聪 刘文刚 姜涛 许学猛 《中医正骨》 2024年第8期19-26,共8页
目的:探讨补肾强筋胶囊对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大鼠膝关节软骨下骨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6周龄雄性SPF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补肾强筋胶囊组,每组8只。模型组、补肾强筋胶囊组采用前交叉韧带离断... 目的:探讨补肾强筋胶囊对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大鼠膝关节软骨下骨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6周龄雄性SPF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补肾强筋胶囊组,每组8只。模型组、补肾强筋胶囊组采用前交叉韧带离断法对右后膝进行KOA造模。造模4周后,补肾强筋胶囊组大鼠以补肾强筋胶囊药液灌胃,正常组、模型组大鼠以去离子水灌胃,每日1次,共灌胃4周。灌胃4周后,处死大鼠,取出右后肢膝关节,观察大鼠膝关节标本的大体结构。采用Micro-CT扫描仪对大鼠膝关节标本进行扫描,分析各组大鼠膝关节骨组织体积分数、骨小梁数目、骨小梁厚度和骨小梁分离度。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膝关节软骨下骨组织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膝关节软骨下骨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大鼠膝关节软骨下骨中CD31、Endomucin的表达情况。结果:(1)补肾强筋胶囊对KOA大鼠膝关节大体结构的影响。模型组膝关节软骨磨损严重,关节间隙明显狭窄,关节腔内结构破坏严重,周围组织粘连明显;与模型组相比,补肾强筋胶囊组膝关节软骨磨损较轻,关节间隙轻度狭窄。(2)补肾强筋胶囊对KOA大鼠膝关节软骨下骨质的影响。MicroCT检查结果显示,模型组膝关节软骨下骨小梁排列稀疏,周围可见明显骨赘;补肾强筋胶囊组膝关节软骨下骨小梁排列较模型组紧密。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和补肾强筋胶囊组膝关节软骨下骨组织体积分数小(P=0.001,P=0.012),骨小梁数目少(P=0.013,P=0.034),骨小梁厚度和骨小梁分离度大(P=0.000,P=0.001;P=0.000,P=0.005)。与模型组相比,补肾强筋胶囊组膝关节软骨下骨组织体积分数大(P=0.001),骨小梁数目多(P=0.039),骨小梁厚度和骨小梁分离度小(P=0.022,P=0.039)。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番红O-固绿染色显示,模型组和补肾强筋胶囊组膝关节软骨退变明显,软骨下骨小梁疏松,但补肾强筋胶囊组软骨下骨钙化程度较模型组低。(3)补肾强筋胶囊对KOA大鼠膝关节软骨下骨中H型血管形成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模型组和补肾强筋胶囊组膝关节软骨下骨中HIF-1α、VEGFA、CD31、Endomucin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组(P=0.010,P=0.002,P=0.041,P=0.017;P=0.045,P=0.025,P=0.032,P=0.011)。补肾强筋胶囊组膝关节软骨下骨中HIF-1α、VEGFA、CD31、Endomucin的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P=0.026,P=0.006,P=0.036,P=0.029)。结论:补肾强筋胶囊可抑制KOA大鼠膝关节软骨下骨中H型血管形成相关蛋白的表达,干预H型血管的形成,从而改善软骨下骨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大鼠 SPRAGUE-DAWLEY 补肾强筋胶囊 软骨下骨 H型血管
下载PDF
HIF-1α通过调控H型血管生成参与牙周炎的发展
20
作者 张怡凡 陈悦 +3 位作者 周硕 玛尔娃·木拉提哈吉 张思佳 周欢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746-752,共7页
目的 探讨在牙周炎微环境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H型血管是否参与牙周炎-牙槽骨吸收过程。方法 将1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牙周炎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牙周炎组采用5-0丝线结扎C57BL/6小鼠双侧上颌第二磨牙,建立小鼠实验性牙周炎... 目的 探讨在牙周炎微环境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H型血管是否参与牙周炎-牙槽骨吸收过程。方法 将1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牙周炎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牙周炎组采用5-0丝线结扎C57BL/6小鼠双侧上颌第二磨牙,建立小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对照组不予处理。结扎14 d后micro-CT检测小鼠上颌第二磨牙牙槽骨高度的变化,免疫组化实验分析牙周炎牙槽骨缺损处组织蛋白酶K(CTSK)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法分析牙周组织中H型血管(CD31+Emcn+)及HIF-1α的表达。结果 采用丝线结扎法成功构建小鼠牙周炎模型。micro-CT扫描结果示,与对照组相比,牙周炎组小鼠釉牙骨质界(CEJ)距牙槽嵴顶(ABC)的距离(CEJ-ABC)显著增加(P<0.001);HE染色结果显示,牙周炎组出现较重炎症病理性反应。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牙周炎组牙槽骨中CTSK的表达水平相较对照组更高(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牙周炎组牙周组织中HIF-1α表达水平提高(P<0.000 1),H型血管生成增加,即CD31+Emcn+的表达更高(P<0.001)。结论 通过丝线结扎成功建立小鼠牙周炎模型,小鼠牙周炎牙周组织中HIF-1α和H型血管特异性升高,提示在牙周炎早期的缺氧微环境中,HIF-1α和H型血管参与牙周炎牙槽骨的骨吸收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低氧诱导因子-1Α 组织蛋白酶K H型血管 骨吸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