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语堂与徐讦关系探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兆胜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18-125,共8页
在林语堂与徐讦之间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他们既是同事又是朋友,还有长辈与晚辈之别,而且数十年如一日彼此友谊不衰。重要的是,二人互相都有赞美和批评,这为后人理解他们的思想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系。另外,在人生道路、性格特点、文学观念... 在林语堂与徐讦之间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他们既是同事又是朋友,还有长辈与晚辈之别,而且数十年如一日彼此友谊不衰。重要的是,二人互相都有赞美和批评,这为后人理解他们的思想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系。另外,在人生道路、性格特点、文学观念、文化思想、审美情趣等多个方面,林语堂与徐讦关系密切而又区别明显。对此进行的细致梳理和比较研究,就具有个人和文学史的双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徐訏 现代文学史实 交往 关系 友情
下载PDF
“感觉”与“感觉”的张力——徐訏晚期诗作解读
2
作者 高博涵 《励耘学刊》 2014年第1期256-270,共15页
一直以小说家身份闻名的徐訏,其实也创作有大量诗歌,这些诗歌更直接地体现出徐訏的创作心态,在文本层面展现出真实而复杂的主题与思域,晚期诗作更因诗人人生经历的变迁而更具沉淀感与复杂性。徐訏晚期诗作主题多元、精神向度多样,... 一直以小说家身份闻名的徐訏,其实也创作有大量诗歌,这些诗歌更直接地体现出徐訏的创作心态,在文本层面展现出真实而复杂的主题与思域,晚期诗作更因诗人人生经历的变迁而更具沉淀感与复杂性。徐訏晚期诗作主题多元、精神向度多样,体现出诗人对“感觉”真实性的自觉追求。“感觉”生发于常态的现实生活,有别于任何功利性的政治及文艺主张,“感觉”的驳杂也形成了“表达”与“潜表达”之间的张力,体现出诗人复杂而幽深的“内心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訏 晚期诗作 感觉 张力
下载PDF
1957年版《陕甘宁盆地植物志》评介 被引量:2
3
作者 郑然 侯甬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1期15-20,共6页
林学家乐天宇、徐纬英于1938—1944年在陕甘宁边区所作的森林及植物资源调查和标本采集工作,在1957年正式出版为《陕甘宁盆地植物志》一书。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出版的一部陕甘宁边区内植物区系方面的专著,植物资料全部来源于实... 林学家乐天宇、徐纬英于1938—1944年在陕甘宁边区所作的森林及植物资源调查和标本采集工作,在1957年正式出版为《陕甘宁盆地植物志》一书。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出版的一部陕甘宁边区内植物区系方面的专著,植物资料全部来源于实地考察,尤其是作者于1940年集中进行的森林考察对该书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该书还是我国出版较早的一部地方植物志,在近代林业史研究中属于少见而弥足珍贵的史料著作,对陕甘宁地区森林、植被和环境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盆地植物志》 1957年 乐天宇 徐纬英
下载PDF
试探:魏源为何将《瀛环志略》中称颂乔治·华盛顿的重要内容舍而不录?
4
作者 钟觉民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13-17,共5页
魏源在征引《瀛环志略》一书的内容时,为何要将徐继畲多处记述和颂扬华盛顿的文字删而不录,是史学界颇为费解而至今没有解决的问题。文章从《海国图志.后序》入手,发现魏源是以高理文的《合省国志》作为最可靠的资料来介绍美国情况的。... 魏源在征引《瀛环志略》一书的内容时,为何要将徐继畲多处记述和颂扬华盛顿的文字删而不录,是史学界颇为费解而至今没有解决的问题。文章从《海国图志.后序》入手,发现魏源是以高理文的《合省国志》作为最可靠的资料来介绍美国情况的。进而通过比较发现,徐氏在“志略”一书中对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美国民主政制创建过程中的活动和作用的介绍评价与《合省国志》有很大程度的出入,读者从中获得的认识也就大不相同。文章认为,魏源为了保证所辑资料叙事和观点的基本一致,不得不将徐书中颂扬华盛顿的文字舍去。此外,魏源以《合省国志》为本极力推崇美利坚民族而较少推崇华盛顿个人,更有其深刻的思想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源 《海国图志》 徐继畲 《瀛环志略》 高理文 《合省国志》 乔治·华盛顿
下载PDF
斯诺和许芥昱翻译风格对比研究——以沈从文的《柏子》为例
5
作者 余涵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9年第1期74-80,共7页
不同的译者在翻译同一部作品时,二者的翻译语言特征会呈现异同点。该文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从微观语言特征入手,分别从字词、句子和段落三个维度对比《柏子》斯诺(1936)译本和许芥昱(1981)译本的翻译风格,侧重文本分析,旨在揭示语言... 不同的译者在翻译同一部作品时,二者的翻译语言特征会呈现异同点。该文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从微观语言特征入手,分别从字词、句子和段落三个维度对比《柏子》斯诺(1936)译本和许芥昱(1981)译本的翻译风格,侧重文本分析,旨在揭示语言背后译者的主观动机、立场以及所采取的翻译策略,解释译本风格的成因。研究表明斯诺译本偏归化,许芥昱译本偏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风格 语言特征 《柏子》 斯诺 许芥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